第三单元知识清单
【字音字形】
略无阙处(quē) 重岩叠嶂(zhàng) 不见曦月(xī)
沿溯阻绝(sù) 素湍绿潭(tuān) 飞漱其间(shù)
林寒涧肃(jiàn) 属引凄异(zhǔ) 晓雾将歇(xiē)
夕日欲颓(tuí) 欣然起行(xīn) 水皆缥碧(piǎo)
急湍甚箭(tuān) 泠泠作响(líng) 嘤嘤成韵(yīng)
窥谷忘反(kuī) 横柯上蔽(kē) 互相轩邈(miǎo)
绝巘多生怪柏(yǎn) 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怀民亦未寝(qǐn)
水中藻、荇交横(héng) 盖竹柏影也(bǎi)
蝉则千转不穷(zhuàn) 鸢飞戾天者(yuān lì)
【重点词语】
《三峡》
★课下注释
1.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略无:完全没有。 阙:同“缺”,空隙、缺口。
3.自非亭午夜分 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4.不见曦月 曦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5.至于夏水襄陵 襄陵:水漫上山陵。襄:冲上、漫上。
6.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7.虽乘奔御风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8.不以疾也 不以疾:没有这么快。
9.则素湍绿谭 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湍:急流。
10.回清倒影 回清:回旋的清波。
11.绝巘多生怪柏 绝巘:极高的山峰。
12.飞漱其间 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
13.清荣峻茂 荣:茂盛。
14.良多趣味 良:甚,很。
15.每至晴初霜旦 晴初:天刚放晴。霜旦:下霜的早晨。
16.林寒涧肃 肃:肃杀,凄寒。
17.属引凄异 属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凄异:凄惨悲凉
18.空谷传响 响:回声。
19.哀转久绝 哀转:声音悲凉婉转。
★一词多义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绝:沿溯阻绝(断) 绝巘多生怪柏(极) 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清:回清倒影(清波) 清荣峻茂(清澈)
三:巴东三峡巫峡长(确数,三) 猿鸣三声泪沾裳(概数,多次)
★词类活用
奔: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清: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霜:每至晴初霜旦(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古今异义
词语 例句 古义 今义
自 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自己
至于 至于夏水襄陵 到,到达 表示另提一事
或 或王命急宣 有时 或者
虽 虽乘奔御风 即使 虽然
疾 不以疾也 快 疾病
良 良多趣味 甚,很 良好
《答谢中书书》
★课下注释
1.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3.晓雾将歇 歇:消散。
4.夕日欲颓 颓:坠落。
5.沉鳞竞跃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7.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快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词类活用
辉: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颓:夕日欲颓(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奇: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形容词用作名词,奇丽景色)
★古今异义
词语 例句 古义 今义
时 四时俱备 季节 某个时候
歇 晓雾将歇 消散 歇息
颓 夕日欲颓 坠落 衰败,萎靡
《记承天寺夜游》
★课下注释
1.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
3.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4.水中藻、荇交横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5.盖竹柏影也 盖:大概是。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古今异义
词语 例句 古义 今义
念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想念
户 月色入户 门 住户、人家
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盖 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 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与朱元思书》
★课下注释
1.天山共色 共色:同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 从:跟、随。
3.任意东西 东西:向东或向西。
4.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许:表示约数。
5.水皆缥碧 缥碧:浅青色。
6.互相轩邈 轩:高,这里用作动词,往高处伸展。邈: 远,这里用作动词,往远处伸展。
7.争高直指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8.泉水激石 激:冲击,撞击。
9.泠泠作响 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10.嘤嘤成韵 嘤嘤:鸟鸣声。
11.蝉则千转不穷 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12.鸢飞戾天者 戾:至、到达。
13.望峰息心 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
14.经纶世务者 经纶:筹划、治理。
15.窥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
16.横柯上蔽 柯:树木的枝干。
17.疏条交映 交映:互相掩映。
★一词多义
绝:猿则百叫无绝(停止,断绝) 天下独绝(绝妙的,独一无二的)
上: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
★词类活用
净:风烟俱净(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奔:猛浪若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东西:任意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向西)
上:负势竞上(名词作动词,向上)
湍:急湍甚箭(形容词作名词,急流)
轩邈: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向高处、远处伸展)
寒:皆生寒树(使动用法,使……寒冷)
上:横柯上蔽(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古今异义
词语 例句 古义 今义
许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表示约数 允许,也许
戾 鸢飞戾天者 至、到达 罪过,乖张
经纶 经纶世务者 筹划、治理 整理过的蚕丝,比喻规划、管理国家大事
【重点句子】
《三峡》
(1)《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之山的高峻险要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三峡》中用夸张手法,从侧面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两句诗使我们联想到《三峡》中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三峡》中为了渲染深秋三峡的凄冷萧瑟、猿鸣幽凄、山谷空旷,引用的渔者的歌词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三峡》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我们领略到春冬潭水的清澈。
《短文两篇》
(1)《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答谢中书书》中,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景象的句了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答谢中书书》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议论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与朱元思书》
(1)《与朱元思书》中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与朱元思书》中概括赞叹富春江,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与朱元思书》中,写放舟江上的自由状态的句子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4)《与朱元思书》中,描写水速之快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与朱元思书》中,表现作者触景生情,爱慕自然、鄙弃名利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唐诗五首》
(1)王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与王维“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的诗句有着相似的意境。
(2)《野望》中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归来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3)《野望》中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的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4)崔颢《黄鹤楼》中用对偶手法描写出黄鹤楼两岸视野开阔、景象优美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黄鹤楼》中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王维在《使至塞上》中运用比喻,传神地表达出激愤和抑郁的内心情感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7)《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构图有面有点,线条简洁明快,景象既苍茫辽远,又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
(8)《使至塞上》中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暗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意境相似。
(10)《渡荆门送别》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1)《渡荆门送别》中借写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2)《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3)《钱塘湖春行》中,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4)《钱塘湖春行》中,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课外古诗词诵读》
(1)《庭中有奇树》中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表达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2)《庭中有奇树》中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的愁苦之思的诗句是: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3)《庭中有奇树》中表达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点明全诗主题的句子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4)《龟虽寿》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慨叹人生苦短的诗句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5)《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诗人壮志犹存、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6)《龟虽寿》中表现诗人珍惜生命,敢于有所作为,让有限生命得以永恒的诗句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7)《赠从弟(其二)》中描写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呼啸的诗句是: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8)《赠从弟(其二)》中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柏意态从容、志节坚贞的诗句是: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9)《赠从弟(其二)》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调的品性,勉励堂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诗句是: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0)《梁甫行》中描述海边的人民在荒野草丛林木中生活,表达诗人对下层人民的同情的句子是: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11)诗中写出了海边人民衣不遮体、粗陋艰苦的生活方式的句子是: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12)《梁甫行》中通过狐狸、兔子侧面反衬出海边人民生活环境的荒凉以及他们内心的恐惧与凄苦的句子是: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文学文化常识】
1.郦道元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
2.《水经注》
《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所作的注文,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合称“四大名注”。
3.三峡
三峡,瞿(qú)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4.陶弘景
陶弘景 (456-536)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 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5.谢中书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6.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样,可抒情,可写景;可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谈论政事;还可以勉励后学等。
7.苏轼
苏轼(1037一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泡、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8.吴均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史称其“文体清拔有古气”,被时人效仿,人称“吴均体”。代表作品有“吴均三书”(《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
9.骈体文
骈体文又称“骈偶文”“四六文”。其特点是:句式上,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声韵上,讲究平仄相对,音韵和谐;用词上,注重用典和藻饰,即常在文章中引用古人文章、言论中的词句,追求华丽的辞藻。其代表作品有:王勃的《滕王阁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10.王绩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初唐诗人。贞观初年,因病罢归弃官,隐居东皋(今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他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描写隐居生活和饮酒情趣,有避世的思想。诗风淳朴自然,无齐梁藻饰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11.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领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一般说来律诗二、三两联( 即领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律诗的结构:格律诗的四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尾联: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
12.崔颢
崔颢 ( -754),汴州 (今河南开封) 人,唐代诗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二十岁左右中进士,然而宦海沉浮,终不得志。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而他诗歌的“忽变常体”正是从他及第前两年的南游开始的,其标志就是由汉水行至湖北武昌时创作的《黄鹤楼》。严羽在 《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颖《黄鹤楼》为第一。”
13.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人,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山水田园诗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晚年作品中多含禅宗哲学思想,我们又称他为“诗佛”。
13.李白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14.白居易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著《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15.《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出的代表当时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它不是一时一地所做,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被世人视为是继《诗经》《楚辞》后,又一文学高峰。内容多为游子的羁旅情怀、彷徨失意和思妇的离愁别绪、精神苦闷,既有乐府民歌的朴素自然,又有文人骚客的雅致用典,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更被刘勰誉为是“五言之冠冕”。
16.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年轻时曾被当时的名士许劲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曾随袁绍伐董卓,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承相,后为魏王。他多才多艺,精通书法、音乐围棋。戎马空傻之余,创作了很多的优秀诗篇。诗多描写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于悲凉中多有跌宏宕慷慨之气。
17.刘桢
刘桢(?―217),字公干,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重名,曹丕曾称赞他“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但作品流传很少,仅存十五首。
18.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为“建安文学”领袖人物,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三峡》
1.文章主旨
文章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山川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以及对三峡渔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2.重点问题
(1)《三峡》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而又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2)《三峡》作者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引用渔者的歌谣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同时反映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之情。
《答谢中书书》
1.文章主旨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重点问题
《答谢中书书》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①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②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③“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能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望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
1.文章主旨
本文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传达了他复杂微妙的心境——达观自得中隐含着惆怅悲凉。
2.重点问题
(1)《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句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请任选角度作简要赏析。
示例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示例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见其静,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示例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这两句,正侧面结合,共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优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发挥政治才干,只好深夜闲游赏月;又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 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他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与朱元思书》
1.文章主旨
本文从作者行船游江的实感起笔,着力描绘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山水图,抒发了作者厌倦仕途、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2.重点问题
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的感受的目的是什么?
寓情于景,进行议论性的抒情。这种感受是一种设想,以有雄心壮志的游者也要产生隐居思想来衬托山水景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透露出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以及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唐诗五首》
1.文章主旨
《野望》通过对东皋秋景的描绘,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衬的田园秋景图,在闲逸的情调中,带有几分彷徨和苦闷,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心情和避世归隐的愿望。
《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闻和所忆,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之感和思乡之愁。
《使至塞上》这首诗写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行程中所见的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以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之感和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通过对地上山光水色和空中奇异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云霞构成的壮丽画卷,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抒发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外出游历的喜悦以及对故乡的深切不舍之情。
《钱塘湖春行》本诗以“行”为线索,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草色明丽、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尽兴游春的闲适自得之感和无比喜悦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
2.重点问题
(1)《野望》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
作者借“采薇”的典故,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抒发了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2)《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作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3)清代沈德潜在 《唐诗别裁》 中评论道:“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同意吗 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4)《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 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节,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地就会捕捉到的。
(5)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改成“处处早莺抢暖树,家家新燕衔春泥”觉得如何?
①“几处”“谁家”突出了“早”“新”。“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中“谁”又带有几分猜测、探寻,不乏发现的欣喜。“几处”“谁家”一方面因为少而带有欣喜之情,另一方面这时毕竟还是初春,所以还未到“到处莺歌燕舞”的时候。如果是“处处”“家家”便无法体现早春的特点。
②“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争”既有“抢”意,早莺争抢着向阳的高枝;又有“竞”味,它们像竞赛一样撒欢打趣,“抢”是贬义词,与语境不符,也全无美感。“啄”为用嘴叩击并夹住东西,“啄”更有动态美,表现出新归燕子衔泥筑巢的兴奋状态,而用“衔”只有口含之意。两个动词的运用,使诗歌洋溢着早春的活力与生机,诗人观察的如此仔细,可探出诗人对这早春美景的喜爱。
1.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杜甫[唐代]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唐代]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唐代]
4.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苏轼[北宋]
5.一篙残腊雨,千古富春江。 ——释文珦[宋代]
6.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刘嗣绾[清代]
7.故人有深契,过我蓬蒿庐。 ——王绩[唐代]
8.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王维[唐代]
9.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崔颢[唐代]
10.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