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1
2
3
4
5
新闻二则 毛泽东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2025~2026学年度
初中统编版(2024)
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
目录
CONTENTS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识记、理解本文的生字词;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素养目标
新课导入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请同学们读这首诗,读出诗中的情感和气魄。
2025年是南京解放76周年。今天让我们走进那个历史时刻,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导 入
读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来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新闻,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写作背景
在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胜利后,蒋介石试图通过加强长江防线来重整军备。然而国民党政府拒绝签署国内和平协议,导致解放军于1949年4月20日发起渡江战役,新华社全文刊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占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另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国内和平协定》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探寻背景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论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
(1)溃退( )
(2)泄气( )
(3)摧枯拉朽( )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kuì
xiè
cuī
读一读
经营:
溃退:
摧枯拉朽:
重难字词
筹划、组织、管理。
溃败后退。
“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泄气:失去信心和干劲。
歼灭:消灭(敌人)。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当:阻挡。
词义理解
层次结构
第一层:导语:从渡江时间及渡江人数两方面扼要地交代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第二层:主体:从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角度按时间顺序对导语作了具体全面的阐述。
第三层:结语:交代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全文可分为三层
课文分析
下面句子中标红的词语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不好。
用“大约”表示是约数,不是确数。这样表述更准确。
课文分析
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写我方的有:“万船齐放” 、“突破敌阵” 、“占领”、“进击”。
写敌方的有:“军无斗志” 、“纷纷溃退” 、“摧枯拉朽”。
课文分析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溃退”能否换成“构筑”、“败退”?
不能。
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
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
课文分析
文中的“不到”“即已”“突破”“占领”“正向”“进击”等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不到” 表明时间短,“即已”“正向”表明速度快,“突破”“占领”“进击”等词语,表现了我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激动的心情。
课文分析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试分析这个结语的作用。
表现了我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执行任务的坚定,与国民党军队的溃散败退形成鲜明的对比,流露出了敌军必败、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这两句也补充了相关信息,使消息更加完整、全面。
这篇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而只用了不到二百字。你觉得表达效果如何?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和战斗的情景?
(1)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
(2)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勾勒几笔,粗线条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解放军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课文分析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提示:结合新闻六要素)
2、再读课文,结合旁批,找出本则新闻的各个结构的部分。
3、课文中“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在文中的作用?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提示:结合新闻六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如何:
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
芜湖、安庆之间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南渡长江
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2、再读课文,结合旁批,找出本则新闻的各个结构的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3、课文中“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在文中的作用?
电头:也称“消息头”,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发电时间,表明消息真实可信,报道及时。
合作探究
1、在文中找出能体现新闻准确性的词语或者句子。
2、作者在写本则新闻时, 是如何在客观的报道中体现自己的情感的?
合作探究
1、在文中找出能体现新闻准确性的词语或者句子。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大约体现的是估计数,时间紧没有办法统计具体数字。)
“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大军即已突破敌阵。”
(通过时间的描写,展现我军进展神速与敌军的不堪一击,体现新闻的准确性。)
2、作者在写本则新闻时, 作者是如何在客观的报道中体现自己的情感的?
从“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好似摧枯拉朽……纷纷溃退”看出国民党军队的不堪一击,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从“长江……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突破敌阵。”看出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势如破竹的气势。
从“占领南岸广大地区……诸城进击中”看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节节胜利。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基本情况,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了敌军必败、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
主题思想
1.下列有关新闻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B.电头也称“消息头”,交代通讯社名称、报道地点和报道时间,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C.新闻的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D.消息包括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主体、结语是其不可缺少的三部分。
D
当堂检测
解析:“标题、主体、结语是其不可缺少的三部分”说法有误,应为“标题、导语、主体是其不可缺少的三部分”。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则消息真实地报道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B.“科技下乡”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大约半小时左右,近千份科技信息资料就被老乡们索要一空。
C.《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纪录片,近距离展示了稀世珍宝的“复活”过程。
D.本次军训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了他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为他们顺利度过中学生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C
当堂检测
解析:A项有误,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消息”;B项有误,语义重复,应删去“大约”;D项,“提高”和“意志”不搭配,可改为“锤炼”。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三十万”、“胜利”、“南渡”这些字眼,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
B.她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
C.“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
D.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沿着自力更生的道路不断发展。
解析:D项句中的“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是并列关系,中间应使用顿号。
D
当堂检测
4.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红色成为青春底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革命先辈早在青年时期就积极寻求救亡图存之路,将报国之心融入人生追求。可以说,鲜红底色一旦铺就,将始终流淌在青年血脉里,帮助青年在广阔天地中找到建功立业的舞台。
A.青年方能明辨是非曲直 体会成长快乐
B.青年方能找准人生方向 树立一生之志
C.青年方能明辨是非曲直 认清真伪善恶
D.青年方能找准人生方向 增长丰富学识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衔接能力。该语段写革命先辈在青 年时期积极寻求救亡图存之路,将报国之心融入人生 追求的事例,其中的关键词语是“人生追求”“始终流淌”等,表明找准人生方向的重要性,它关乎一生的追求。
B
当堂检测
5.请你按照下面提示的新闻要素,拟写一则新闻。(200字左右)
提示:时间——2025年6月28日上午;地点——学校操场;人物——学校全体师生;起因——以“美丽中国,让鸟儿自由飞翔”为主题,号召全体师生积极行动起来,广泛深入开展“爱鸟周”活动,迅速掀起爱鸟、护鸟热潮;经过——学校周校长讲话,并宣布为期一周的“爱鸟周”活动启动;结果——学校12支观鸟队将在我市绿林镇、三阳镇、杨集镇、洪山镇等20多个观鸟点展开活动。
当堂检测
答案:示例:
“爱鸟周”活动在我校启动
2025年6月28日上午,我校全体师生在学校操场举行了“爱鸟周”活动启动仪式。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美丽中国,让鸟儿自由飞翔”。上午九时,启动仪式开始,学校周校长讲话,他指出,鸟类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平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号召全体师生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积极行动起来,广泛深入开展“爱鸟周”活动,迅速掀起爱鸟、护鸟热潮。仪式结束后,学校12支观鸟队将在我市绿林镇、三阳镇、杨集镇、洪山镇等20多个观鸟点展开活动。
当堂检测
1 新闻二则 毛泽东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