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件(共28张PPT)+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件(共28张PPT)+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3 18:53:31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课导入
有 204 万兵力,盘踞在长江以南地区。国民党企图以 “和谈” 为幌子,凭借长江这一天然屏障,构建长江防线,妄图与人民解放军形成隔江对峙之势,以争取喘息机会,保存残余势力。中共中央对国民党的这一阴谋洞若观火,按照既定的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方针,组织百万大军开赴长江沿线,编成东、中、西三个军团,充分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各项准备。
1949 年 4 月 20 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最终拒绝签署《国内和平协定 (最后修正案)》,和谈宣告破裂。次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到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渡江战役正式打响。
三大战役过后,国民党军队主力大量被歼,已无法进行有效的战略防御。
影视资料
素养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
了解消息的要素以及结构,理清文章内容、层次。
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的情感和立场。
把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他十分重视新闻工作,亲自动手办报刊,写消息、述评、社论、编者按等,留下不少新闻作品。作品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新闻作品收入《毛泽东新闻作品集》。
被称为“新华社首席记者”“级别最高的记者”。
背景资料
国民党军队主力损耗巨大,我人民解放军于全国范围内取得最终胜利已然是大势所趋。然而,国民党反动派仍妄图负隅顽抗,他们花费三个月时间精心谋划长江防线,试图凭借这一天险阻挡解放军的步伐。1949 年 4 月 20 日,国民党反动派公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彻底暴露了其抗拒到底的本质。
面对国民党的顽固行径,4 月 21 日,毛泽东和朱德果断签发《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于当日凌晨正式打响。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千里战线上,迅速向长江南岸推进。22 日 2 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亲自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及时报道了中路军的作战情况。到了 22 日夜,为全面呈现前线的最新战况,毛泽东再次提笔,写下这篇意义重大的新闻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1949 年初,随着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落下帷幕
新闻知识
定义:它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表达,会及时报道新近发生且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从广义来看,包含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从狭义来说,则单指消息。
特点:具有真实性、及时性和简明性。
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
新闻被称作消息,是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常用于记录和传播信息的文体。
新闻结构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
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消息的主要部分,承接导语、揭示主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
结语: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
课题解读
我三十万大:人物及数量
胜利:结果
事件、地点:南渡长江。
我三十万大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芜湖 诸城 摧枯拉朽
督战 要塞 锐不可当
荻港 溃退 泄气 歼灭

zhū


sài
dānɡ

kuì
xiè
jiān
读一读
多音字
形近字
词语解释
词语 释义
业已 已经
督战 监督作战
经营 筹划、组织并管理
溃退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突破 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要塞 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摧枯拉朽 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垫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 锋利无比,无法阻挡。文中形容解放军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阻挡
词语 释义
业已 已经
督战 监督作战
经营 筹划、组织并管理
溃退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突破 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
要塞 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摧枯拉朽 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垫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 锋利无比,无法阻挡。文中形容解放军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阻挡。
课文解读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
导语
结语
主体
主体部分划分层次:
第一层:交代渡江战斗打响的时间、地点。
第二层:叙述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的情形。
第三层:讲述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壮烈场面和战斗向纵深发展的情况。
(第一层)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第二层)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第三层)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却只用了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和战斗的情景?
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的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
因为敌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军写得稍详,东路军写得最详。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因为东路军面对的敌人的抵抗较为顽强,东路军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而中、西路军面对的敌人已经没有战斗力,所以一笔带过。
详写东路军,略写中、西路军。
文章详略安排的原因
详略的安排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件安排详写;反之,略写或不写。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时间短,表现了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的态势。
这则消息语言非常凝练,文中第四句“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的描写有无必要?有什么表达效果?
有必要。消息讲究语言准确、凝练,但不等于不可以有文采,更不等于不能描写。这种描写只要是客观的,它就能起到准确传递信息的作用。“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仅是客观的描写,更传达出作者的兴奋与喜悦之情。
从文中找出写我军和敌军的词句,体会其中表现的作者的情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严谨性。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经营、溃退”能否换成“构筑、败退”?
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好似摧枯拉朽”运用比喻修辞,“经营了三个半月”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形成对比,突出解放军渡江迅猛一往无前,表达作者对渡江部队的赞美。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好似摧枯拉朽”运用比喻修辞,“经营了三个半月”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形成对比,突出解放军渡江迅猛一往无前,表达作者对渡江部队的赞美。
“风平浪静”运用环境描写,渲染开阔庄严的气氛,衬托解放军渡江过程一帆风顺。
动词“齐放”“直取”生动描绘解放军渡江迅猛的态势,表达作者对渡江部队的赞美。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为什么要写长江的“风平浪静”?“齐放”、“直取”两个动词有什么作用?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不到” “即已”表明了什么?此句中还运用了哪些动词?
“不到” 表明时间短,“即已”表明速度快,“突破”“占领”“进击”等词语,表现了我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激动的心情。
写作特色
叙事简洁。文章短小的篇幅,却具备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导语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分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楼击的态势。
四字短语运用。文章运用了一系列北四字短语,如“摧枯拉朽”“军无志”“纷纷溃退”写出了敌军不堪一击的狼狈之相。又如“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写出了我军横渡长江、奋勇向前的豪气,体现了我军攻势之迅猛、凌厉。四字短语音节短促,言简意赅,生动而有气势。
这则消息通过全面、及时、客观地报道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宣告了渡江战役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胜况,表现了我军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课堂总结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激昂有力的笔触,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成功南渡长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文章展现出我军将士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魄,字里行间洋溢着人民必将胜利、敌军必定溃败的坚定信念。这篇消息不仅是对特定历史时刻的记录,更是培养学生新闻阅读与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优质文本。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运用
1、清晰阐述作者及写作背景,深入理解消息的相关知识,包括新闻的定义、特征、要素及结构等。
2、能够准确运用新闻术语,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感知与表达能力。
(二)思维能力
1、熟练梳理消息的结构,精准把握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各部分的作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新闻内容的分析与思考,提升信息提取、整合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为阅读和写作新闻奠定坚实基础。
(三)审美创造
1、深切体会文章准确、简洁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之美,感受新闻语言的独特魅力。
2、能够从新闻的结构、内容呈现等方面,领悟其布局谋篇的精巧,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四)文化自信
1、深刻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强大气势,以及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新闻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学习,深入理解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
三、教学重点
1、有条不紊地理清文章层次,深入剖析消息各部分的结构与作用,熟练掌握阅读新闻和写作新闻的基本技巧。
2、细致入微地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特色,学习如何运用精准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
四、教学难点
1、深入挖掘并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展现出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引导学生透过新闻简洁的文字,理解其背后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历史眼光与文化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同学们都是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社会的民生百态呢?(引导学生列举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信息获取渠道)新闻,就如同我们瞭望世界的一扇明亮窗口,透过它,我们能知晓天下事。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八年级新闻学习营,通过一系列充满挑战与乐趣的活动,推开新闻世界的大门,去感受一则经典新闻中那份震撼人心的胜利激情!
(二)活动一:文体知识抢答
新闻的定义: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广泛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密切关注的、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信息。从广义上来说,新闻涵盖了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各类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而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它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传递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基本特征与要素:新闻具有准确性、真实性(客观)、时效性、简洁性这四大基本特征。同时,新闻还包含六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这六要素如同新闻大厦的基石,支撑起整个新闻内容的框架。
新闻结构解析
标题:标题犹如新闻的眼睛,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用最精炼的语言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在一瞥之间就能对新闻的核心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篇之笔,通常为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犹如一把钥匙,迅速开启读者深入了解新闻的大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主体:主体是消息的核心躯干部分,它承接导语,进一步深入揭示主题,对消息所报道的事实进行具体、详细的叙述与展开,为读者呈现丰富、完整的新闻情节。
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为新闻事件提供了广阔的时空背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和意义,使新闻内容更具深度和立体感。
结语:结语是消息的收尾之语,它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根据内容的实际需要,结语可有可无,若存在,则起到升华主题、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
(三)活动二:学做播报员
假如你此刻就是一名肩负重任的播报员,即将向全国人民播报这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你会如何精彩演绎呢?在播报之前,让我们先来深入了解一下消息的作者以及其诞生的时代背景。
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卓越的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书法家。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主要作品涵盖了众多领域,如《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论文,以及《沁园春 雪》《七律 长征》《清平乐 六盘山》等豪情满怀的诗词。
写作背景:1949 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圆满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已成定局。然而,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却在 4 月 20 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在这一关键时刻,4 月 21 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果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当日凌晨毅然发起渡江战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正是对这一伟大战役初期阶段的生动报道。
字词识记与内容把握:学做播报员,首先要读准字音,理解词意,为准确传达消息内容扫清障碍。(通过 PPT 展示文中重点字词,邀请学生认读并解释词义)从新闻要素的角度出发,让我们来精准把握这则课文的内容。
何时:1949 年 4 月 20 日午夜到 21 日。
何地:长江前线(芜湖、安庆之间)。
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何事:胜利南渡长江。
如何:突破敌人坚固阵地,迅速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新闻结构分析:你能敏锐地找到这则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和结语吗?(通过 PPT 呈现答案,引导学生对照分析)“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属于新闻的什么部分呢?它在新闻中又起着怎样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属于新闻的电头,它清晰地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有力地表明报道来源可靠、及时,材料真实可信,让读者对新闻的权威性和时效性有了初步的认知。再深入分析一下导语,在本则消息中,导语又发挥着怎样独特的作用呢?导语高度概括了新闻的主要事实,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开始阶段的总体情况,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继续深入探究新闻的具体内容。了解了以上丰富而重要的内容,相信同学们在播报这则消息时,会更加自信满满、底气十足!
(四)活动三:学做评论员
作为一名专业的评论员,需要通过细细品读文中的语句,深刻挖掘新闻所传达的深层信息和作者的态度倾向。让我们在课文中仔细勾画表现我军英勇无畏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深入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
词语赏析
描写我方的有:“万船齐放” 、“突破敌阵” 、“占领”、“进击” 等。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战斗力和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千帆竞发、势如破竹的战争画卷,彰显出我军的英雄气概。
描写敌方的有:“军无斗志” 、“纷纷溃退” 、“摧枯拉朽” 等。这些词语将敌人在我军强大攻势下的狼狈不堪、毫无抵抗之力的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敌人的轻蔑与嘲讽。作者通过这些词语,鲜明地表达了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之情,同时也起到了极佳的宣传效果,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正义之师的强大力量和胜利的必然性。
语句分析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思考一下,“已” 和 “大约” 这两个词能否去掉呢?答案是否定的。“已” 表示 “已经”,明确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成功渡过长江这一事实,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大约” 则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并非精确数字,这恰恰体现了新闻语言严谨的特点,如实反映了当时统计数据的实际情况,避免了表述的绝对化。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那么,“经营、溃退” 能否换成 “构筑、败退” 呢?显然不能。“经营” 一词有精心筹划和长期准备之意,更能突出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曾进行了大量的部署和努力,但即便如此,在我军面前依然不堪一击,从而更有力地衬托出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溃退” 一词则更加强调了国民党军队败退时的混乱、狼狈和毫无组织纪律,程度上比 “败退” 更深刻,生动地展现了敌人的惨败景象。这句话通过对国民党防线的描述以及与人民解放军强大攻势的对比,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由衷赞美,字里行间洋溢着豪迈的革命情怀。进一步分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呢?其中,“好似摧枯拉朽”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民解放军突破国民党防线的过程比作摧枯拉朽一般轻松容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军进攻的迅猛态势和强大威力;同时,“经营了三个半月” 与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解放军渡江时的势如破竹,一往无前,极大地增强了表达效果,深刻地抒发了作者对渡江部队的赞美之情。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这里为什么要特意描写长江的 “风平浪静” 呢?“风平浪静” 运用了环境描写,它营造出一种开阔、庄严而又略带平静的氛围,与紧张激烈的战争场景形成鲜明反差,巧妙地衬托出解放军渡江过程的顺利,仿佛一切都在我军的掌控之中,暗示了我军强大的实力和必胜的信心。再看,“齐放”、“直取” 这两个动词又有着怎样独特的表达效果呢?这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解放军渡江时的迅猛态势,“齐放” 展现出我军战船齐发、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直取” 则突出了我军目标明确、勇往直前、锐不可当的战斗精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渡江部队的高度赞扬与钦佩之情。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不到” “即已” 这两个词表明了什么呢?此句中还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不到” 表明时间极为短暂,“即已” 则突出了速度之快,这两个词的运用,生动地展现了人民解放军作战效率之高、进攻节奏之快。句中的 “突破”“占领”“进击” 等动词,更是形象地表现了我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的战斗特点,如同一组快镜头,将我军英勇作战、不断推进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激动、振奋的心情,让读者也能深切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战斗力和不可阻挡的胜利步伐。
讨论探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的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然而却仅仅用了不到二百字,你认为这样的篇幅效果如何呢?作者为什么没有详细描写渡江和战斗的具体情景呢?这篇新闻虽篇幅短小,但简而不陋,堪称大手笔、经典之作。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并未进行详细的描写,而是采用了简洁明快的笔法,几笔勾勒出事件的轮廓,粗线条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形势下,敌人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英勇的三十万人民解放军面前,敌人的防线不堪一击,整个战斗过程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已没有过多的细节值得详细描述。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关键特点,用简洁的语言迅速传达出胜利的喜讯,突出了我军的强大实力和战役的重大意义,让读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核心信息,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其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感受这场伟大战役的波澜壮阔。
(五)课堂总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消息,以其慷慨激昂的语言,成功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辉煌胜况。它生动地展现了我军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深刻地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通过对这篇新闻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消息的相关知识和阅读写作技巧,更被人民解放军的伟大精神所深深感染。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传承和发扬这种勇往直前、无畏困难的精神,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