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5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短文两篇(第2课时)授课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5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短文两篇(第2课时)授课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6 09:3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12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语 文
RJ
8年级上册
课前资料
作者简介/知识链接/写作背景/字词梳理
学习目标
朗读/疏通文意/重点积累/整体感知/细读分析/小组讨论/深入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思维导图
01
02
03
04
1.借助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4.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记承天寺夜游
月亮,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意象之一。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总是引起人们无数的遐想。
课程导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关山月》
课程导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课程导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
课程导入
苏轼这一大文豪在月夜发出过怎样的感慨呢 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苏轼一起去游赏承天寺的月夜美景。
新课导入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作者简介
苏轼的文章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的文章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诗风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苏轼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二人并称“苏辛”。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作者简介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1079),作者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无薪俸,并规定不得签书公事、不得擅离职所,其实就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这篇短文便写于这种情况下。
张怀民,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写作背景

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又称“杂记”,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感情或发表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知识链接
字词梳理
字音字形
相与 藻   荇 未寝

qǐn
xìng
zǎo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1.尝试边读边口译、对译课文,难以理解的词句标注供讨论。
2.摘录文中重要的实词、成语(词语)和名言警句。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庭院。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原文
注释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脱下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动身出门。想到没有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译文
疏通文意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原文
注释
(月光照在)院子里,如积水一般澄澈,水中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译文
①念无与为乐者: [古]考虑,想到
[今]纪念,思念
②盖竹柏影也: [古]大概是
[今]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只是
[今]转折连词
重点积累
古今异义
名词用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散步
重点积累
词类活用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重点积累
名句积累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朗 读
自由朗读
朗 读
自由朗读
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篇短文以写月景著称。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整体感知
作者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删一删,品修辞:你认为去掉原句中的“如”和“盖竹柏影也”可以吗 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原句中的“如”是比喻词,把明亮的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水,生动形象。删去“如”后变成了“庭下积水空明”,让人感觉是写水的。原句“水中藻、荇交横”把庭中当作水中来写,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看着像水草的东西,是竹子和柏树在月光下的影子。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更改变了原意。
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
二是因为那晚的月色很美。
细读分析
2.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和朋友的“闲”,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细读分析
3.“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细读分析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即指夜游时的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排遣罢了,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深入探究
本课所学的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拓展延伸
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说说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再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
我欣赏    诗(文)的“              ”,它写出了月亮     ,表达了诗人        情感。
“东坡居士”
苏轼号东坡居士,很多人或许并不知晓“东坡”这一别号的由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了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雪堂,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为什么他要取号为东坡居士呢?因为他很仰慕唐朝的诗人白居易,而当年,白居易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地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步东坡》为其中一首:“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仰慕白居易,故自号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知识链接
有关月亮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刘禹锡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
知识链接
本文通过对庭中月色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作者在被贬的情况下并没有“借酒浇愁”,消沉下去,而是寄情山水,排遣郁闷,作者的豁达心境可见一斑。我们从中得出这样的启示:遇到失意和挫折时,要有开阔的胸襟,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坦然面对命运的挑战,使自己的思想变得丰盈充实。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以下题目二选一:
①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庭院赏月设计一段对话。
②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景色描写,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4.完成《课时A计划》本课习题。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