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14 唐诗五首
语 文
RJ
8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课前资料
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知识链接
学习目标
朗读/疏通诗意/细读分析/深入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思维导图
01
02
03
04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语句。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野望 黄鹤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同时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
新课导入
律 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律诗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还讲究平仄。
(3)限定押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4)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知识链接
野 望
王绩(约589-644)
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除一度做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有《王无功集》五卷。
作者简介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朗 读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gāo
bó
xǐ yǐ
dú
朗 读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落晖:夕阳,夕照。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疏通诗意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gāo
bó
xǐ yǐ
dú
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
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
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
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
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
疏通诗意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gāo
bó
xǐ yǐ
dú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细读分析
2.作者在薄暮中见到了怎样的景物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细读分析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由远到近,静动相映,搭配得恰到好处。
细读分析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写作者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细读分析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深入研究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深入研究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深入研究
《野望》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
野望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叙事抒情
远景静态
近景动态
抒 情
惆怅孤寂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便就此收手。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上“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即《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新课导入
黄鹤楼
崔颢( -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作者简介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阁序》让其在三楼中最早扬名天下,故又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知识链接
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
知识链接
位于湖北武汉,传说费祎登仙后,常乘黄鹤于此憩息,故名黄鹤楼。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
知识链接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以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而名闻天下。
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朗 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朗 读
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疏通诗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
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再回返,
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悠悠飘荡。
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
芳草茂盛长满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家乡,
烟霭笼罩的长江激起思乡的哀愁。
疏通诗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已驾鹤远去,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潜在的铺垫。
细读分析
2.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 有什么作用
“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这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变化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做了铺垫。
细读分析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万里,远望汉阳,原野上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草木茂盛,一片葱绿。这两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细读分析
4.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细读分析
5.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该如何理解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 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呢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深入研究
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在扬名天下的同时,也让更多人知道了这座千古名楼。崔颢之前之后,历朝历代还有许多文人墨客登临黄鹤楼,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课堂小结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搜集与黄鹤楼乡关的诗词,并做好积累。
布置作业
有关黄鹤楼的诗词名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唐]王维《黄鹤楼送康太守》
高槛危檐势若飞, 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 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 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 空使含情对落晖!
——[唐]贾岛《黄鹤楼》
知识链接
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最不知。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
——[宋]陆游《黄鹤楼》
黄鹤楼前江水流,故人何处木兰舟。双双燕子南飞去,瑟瑟芦花铁笛秋。
——[明]宋登春《秋日登黄鹤楼怀刘四皋》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
知识链接
黄鹤楼
愁而不怨
意境高远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借神话传说引出黄鹤楼
感慨仙人一去不复返
描写登楼所见
抒发思想之情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