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5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短文两篇(第1课时)-授课课件(共7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5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短文两篇(第1课时)-授课课件(共7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6 14:1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12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语 文
RJ
8年级上册
课前资料
作者简介/知识链接/写作背景/字词梳理
学习目标
朗读/疏通文意/重点积累/整体感知/细读分析/小组讨论/深入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思维导图
01
02
03
04
1.借助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4.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答谢中书书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新课导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新课导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新课导入
谢中书
谢征,作者的朋友,曾任中书舍人,故称。
答复



陶弘景(456—536)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作者简介
“山中宰相”的来历
萧行建立梁朝,陶弘景给予了有力支持。萧行很感激陶弘景,曾亲提御毫,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诏,文曰:“心中何所有 卿何恋而不返 ”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列朝班。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深深陶醉于道家仙风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诗一首:“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陶弘景不肯出山为官,梁武帝不肯罢休,经常派驿卒带着手书,到茅山邀陶进京。陶弘景不改初衷,想到:“夫子云:隐居以求其志,
知识链接
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未见其人,今我义达,无复其行,请同求志之业。”
因号“华阳隐居”,以明其志。
有一次,他请来人带给梁武帝一幅画。武帝展开观看,只见画面上两只水牛,一牛自由自在地在青山绿水间啃食漫步;一牛戴着金轭头,借此表达了他对恬静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武帝赞叹之余,便不再相扰,但每遇大事,仍然派遣使臣前往茅山,向陶弘景咨询问策。久而久之,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知识链接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隐居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同时也是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写作背景
山水小品
山水小品是散文品种之一,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可议论抒情,随性抒写自己感兴趣的所见所闻,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
知识链接
古代的“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信札(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政事;还可以勉励后学;等等。
知识链接
字词梳理
字音字形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uán

lín
tuí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1.尝试边读边口译、对译课文,难以理解的词句标注供讨论。
2.摘录文中重要的实词、成语(词语)和名言警句。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原文
注释
疏通文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译文
欲:
夕日欲颓(副词,快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名词,欲望)
重点积累
一词多义
①四时俱备: [古]季节
[今]时间
②晓雾将歇: [古]消散
[今]休息
③夕日欲颓: [古]坠落
[今]消沉,萎靡
重点积累
古今异义
名词用作动词
五色交辉:辉映
重点积累
词类活用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重点积累
名句积累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朗 读
自由朗读
朗 读
自由朗读
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组讨论,理清本文结构。
整体感知
全文可分三部分。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②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③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细读分析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细读分析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细读分析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细读分析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细读分析
6.作者描写的景物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不是。
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细读分析
①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作者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③“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深入探究
古人善于从一山一川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篇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有哪些 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古诗词中描写山川的诗句。
思维导图
记承天寺夜游
月亮,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意象之一。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总是引起人们无数的遐想。
课程导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关山月》
课程导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课程导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
课程导入
苏轼这一大文豪在月夜发出过怎样的感慨呢 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苏轼一起去游赏承天寺的月夜美景。
新课导入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作者简介
苏轼的文章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的文章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诗风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苏轼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二人并称“苏辛”。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作者简介
知识链接
苏轼生平事迹年表
知识链接
十项全能苏东坡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1079),作者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无薪俸,并规定不得签书公事、不得擅离职所,其实就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这篇短文便写于这种情况下。
张怀民,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写作背景

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又称“杂记”,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感情或发表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知识链接
字词梳理
字音字形
相与 藻   荇 未寝

qǐn
xìng
zǎo
朗 读
朗诵欣赏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1.尝试边读边口译、对译课文,难以理解的词句标注供讨论。
2.摘录文中重要的实词、成语(词语)和名言警句。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庭院。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原文
注释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脱下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动身出门。想到没有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译文
疏通文意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原文
注释
(月光照在)院子里,如积水一般澄澈,水中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译文
①念无与为乐者: [古]考虑,想到
[今]纪念,思念
②盖竹柏影也: [古]大概是
[今]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只是
[今]转折连词
重点积累
古今异义
名词用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散步
重点积累
词类活用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重点积累
名句积累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朗 读
自由朗读
朗 读
自由朗读
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篇短文以写月景著称。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整体感知
作者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删一删,品修辞:你认为去掉原句中的“如”和“盖竹柏影也”可以吗 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原句中的“如”是比喻词,把明亮的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水,生动形象。删去“如”后变成了“庭下积水空明”,让人感觉是写水的。原句“水中藻、荇交横”把庭中当作水中来写,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看着像水草的东西,是竹子和柏树在月光下的影子。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更改变了原意。
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
二是因为那晚的月色很美。
细读分析
2.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和朋友的“闲”,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细读分析
3.“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细读分析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即指夜游时的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排遣罢了,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深入探究
本课所学的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拓展延伸
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说说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再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
我欣赏    诗(文)的“              ”,它写出了月亮     ,表达了诗人        情感。
“东坡居士”
苏轼号东坡居士,很多人或许并不知晓“东坡”这一别号的由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了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雪堂,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为什么他要取号为东坡居士呢?因为他很仰慕唐朝的诗人白居易,而当年,白居易贬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地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步东坡》为其中一首:“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仰慕白居易,故自号曰“东坡居士”。“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知识链接
有关月亮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刘禹锡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
知识链接
本文通过对庭中月色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作者在被贬的情况下并没有“借酒浇愁”,消沉下去,而是寄情山水,排遣郁闷,作者的豁达心境可见一斑。我们从中得出这样的启示:遇到失意和挫折时,要有开阔的胸襟,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坦然面对命运的挑战,使自己的思想变得丰盈充实。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以下题目二选一:
①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庭院赏月设计一段对话。
②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景色描写,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