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学目标
1.把握新闻(消息)的要素及结构特征,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2.理解和运用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消息语言的特点。 3.了解诺贝尔奖的意义,激发热爱科学、发明创造的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事实传达出的观点。
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认识图片上的这两个人吗?他们都获得了什么荣誉? 他们分别是莫言和屠呦呦,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莫言和屠呦呦因获诺贝尔奖可谓是家喻户晓,诺贝尔奖为何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诺贝尔奖是世界各类奖项中地位最高的奖项,诺贝尔奖分设六个奖项,分别是和平、文学、物理、化学、经济学、生理或医学。截至2023年,共授予965位个人和27个团体,通常被认为是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有着公认的权威性。 那么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时是什么样的呢?英国最大的通讯社,也是国际性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曾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做出过报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则消息,《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 预习检测 同学们都做过预习了,接下来让来看看预习的成果,请大家用开火车的方式依次来读。 yí bān zhòng nuó shèn shì bō é zhuó 遗嘱 颁发 仲裁 挪威 渗透 逝世 拨款 巨额 卓有成就 建树:形容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 仲裁:公认的第三者在争端两方间进行裁定公断。 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时对自己身后事如何处理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所做的嘱咐。 三、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结合“六要素”“五结构”分层概括课文内容。 2、结合课文旁批,说说各段分别属于消息结构的哪部分,各传递了什么信息。 导语:第1段:交代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主体:第2段:列举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的情况,包括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 第3段:明确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 背景:第4段:交代新闻背景,介绍诺奖奖金的来源,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3、如果让你给上述这些信息按重要性排序,你会怎么排呢? 重要性依次递减,由主到次。这种由主要到次要的结构我们称之为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倒金字塔结构”。 四、精读课文 1、导语具体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特点? 交代了交代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具体指1901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 特点:开门见山、高度浓缩、简明扼要。 2、末段交代消息背景,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议权的分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①让读者明白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和评议程序,达到“科普”的目的; ②表明诺贝尔奖整体设置历程的慎重性,体现评奖制度的权威性、公正性。 3、本文的主体部分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这种写作手法称为什么,有什么好处? 详写了首届诺贝尔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地点。详略得当,这样安排能更好地突出中心。 五、品味语言 1、消息语言有什么特点? 客观、准确、简练、朴实、具体、通俗。 2、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找出体现消息语言特征的句子进行分析。 2 分析: 第一段:“首次”和“每年”表明其语言的准确性,说明这是第一次且以后每年颁发一次。 “最大”表明程度,说明这个奖项的地位。 第二段:将前四个学术研究奖项与和平奖的获奖者情况分开讲述,并提及获奖成果,分类明晰,重点突出,体现了消息语言的简练、具体。 第三段:“即日”显得简练,“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告诉我们授奖仪式和纪念日是同一天,“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则告诉我们举行仪式的地点,这些都体现消息具体的特点。 第四段:在讲到奖金来源时,通过“黄色炸药”“多种炸药”为大家介绍了一般人都不太理解的专业知识,让读者易于理解,体现了消息的通俗特点。 六、主旨归纳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突出了诺贝尔奖的意义,表达 了对诺贝尔的怀念与尊敬之情。 七、课堂小结 新闻,不仅能揭露丑恶现象,也能促进社会进步;不仅能反映日常小事,也能囊括家国 天下。只要我们人人都有敏锐的双眼,关注生活,勤于动笔,用多种新闻形式来表达认识,人人都能成为历史的记录者。 八、作业探究 1、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找出标题、导语和主体。 嫦娥六号任务圆满成功 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人民日报 喻思南 王靖远 朱田恬 2024-06-25 14:09) 2024年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13时2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六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距南大西洋海平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解锁分离,轨道器按计划完成轨道规避机动。 13时41分许,嫦娥六号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约120公里处,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约为11.2千米/秒)高速在大西洋上空第一次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在印度洋上空向上跳出大气层,到达最高点后开始滑行下降。之后,返回器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降至距地面约2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转入开伞姿态。约1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打开降落伞,完成最后减速并保持姿态稳定,随后准确在预定区域平稳着陆。负责搜索回收任务的发射场与回收系统技术人员,根据北京中心通报的落点位置信息,规划行动路径,开展返回器搜索,及时发现目标,确认返回器状态正常,有序开展回收工作。 按计划,回收后的嫦娥六号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处理工作后,将空运至北京开舱,取出样品容器及搭载物。国家航天局将择机举行交接仪式,正式向地面应用系统移交月球样品,后续开展样品储存、分析和研究相关工作。 嫦娥六号探测器于5月3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探测器经过轨道修正、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此后,探测器经历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的分离,在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实施环月降轨及动力下降,于6月2日精准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区域并开展采样工作。6月4日,上升器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于6日完成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之间的交会对接及样品转移,此后按计划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分离并受控落月。此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经历了13天环月等待,此后在完成2次月地转移入射、1次轨道修正后,返回器于6月25日与轨道器分离并携带月背样品重返地球。 鹊桥二号中继星在圆满完成嫦娥六号任务后,将择机开展科学探测任务,其携带的极紫外相机、阵列中性原子成像仪和地月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试验系统,将收集来自月球和深空的科学数据。 2、运用倒金字塔结构写一则消息,报道你们城市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共22张PPT)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年 级:八年级
学 科:初中语文(统编版)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认识图片上的这两个人吗?他们都获得了什么荣誉?
莫言和屠呦呦,他们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一、新课导入
物理
诺贝尔奖
分设六个奖项
经济学
和平
文学
生理学
或医学
化学
化学
诺贝尔奖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嘱
遗
yí
颁
发
bān
裁
仲
zhòng
挪
威
渗
透
逝
世
拨
款
巨
额
卓
有成就
bō
é
zhuó
shèn
shì
nuó
二、预习检测
二、预习检测
建树:
仲裁:
卓有成效:
遗嘱:
形容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
公认的第三者在争端两方间进行裁定公断。
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人在生前或临死时对自己身后事如何处理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所做的嘱咐。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结合“六要素”“五结构”分层概括课文内容。
2、结合课文旁批,说说各段分别属于消息结构的哪部分,各传递了什么信息。
三、整体感知
新闻
(消息)
六要素:何地、何时、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五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第1段:交代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第2段:列举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的情况,包括国籍、
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
第3段:明确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
第4段:交代新闻背景,介绍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特别
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导语
主体
背景
3、如果让你给上述这些信息按重要性排序,
你会怎么排呢?
三、整体感知
重要性依次递减,由主到次。这种由主要到次要的结构我们称之为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倒金字塔结构”。
最重要事实
主体
最次要事实
本文导语
(第一段)
本文主体
(第二三段)
本文背景
(第四段)
三、整体感知
次要事实
按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
倒金字塔结构
四、精读课文
1、导语具体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特点?
交代了交代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开门见山、高度浓缩、简明扼要。
特点:
1901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
四、精读课文
2、末段交代消息背景,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议权的分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让读者明白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和评议程序,达到“科普”的目的;
1
2
表明诺贝尔奖整体设置历程的慎重性,体现评奖制度的权威性、公正性。
四、精读课文
3、本文的主体部分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这种写作手法称为什么,有什么好处?
详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地点。详略得当,这样安排能更好地突出中心。
五、品味语言
1、消息(新闻)语言有什么特点?
客观、准确、简练、朴实、具体、通俗。
五、品味语言
2、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找出体现消息语言特征的句子进行分析。
客观、准确、简练、朴实、具体、通俗。
(1)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第一段)
分析:“首次”和“每年”表明其语言的准确性,说明这是第一次且以后每年颁发一次。 “最大”表明程度,说明这个奖项的地位。
五、品味语言
2、消息(新闻)语言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找出体现消息语言特征的句子进行分析。
客观、准确、简练、朴实、具体、通俗。
(2)1901年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第二段)
分析:将前四个学术研究奖项与和平奖的获奖者情况分开讲述,并提及获奖成果,分类明晰,重点突出,体现了消息语言的简练、具体。
五、品味语言
2、消息(新闻)语言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找出体现消息语言特征的句子进行分析。
客观、准确、简练、朴实、具体、通俗。
(3)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第三段)
分析:“即日”显得简练,“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告诉我们授奖仪式和纪念日是同一天,“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则告诉我们举行仪式的地点,这些都体现消息具体的特点。
五、品味语言
2、消息(新闻)语言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找出体现消息语言特征的句子进行分析。
客观、准确、简练、朴实、具体、通俗。
(4)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了巨额收入。1896年诺贝尔辞世时,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第四段)
分析:在讲到奖金来源时,通过“黄色炸药”“多种炸药”为大家介绍了一般人都不太理解的专业知识,让读者易于理解,体现了消息的通俗特点。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突出了诺贝尔奖的意义,表达了对诺贝尔的怀念与尊敬之情。
六、主旨归纳
七、课堂小结
新闻,不仅能揭露丑恶现象,也能促进社会进步;不仅能反映日常小事,也能囊括家国天下。只要我们人人都有敏锐的双眼,关注生活,勤于动笔,用多种新闻形式来表达认识,人人都能成为历史的记录者。
八、作业探究
1、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找出标题、导语和主体。
嫦娥六号任务圆满成功 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人民日报 喻思南 王靖远 朱田恬 2024-06-25 14:09)
2024年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13时2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六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距南大西洋海平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解锁分离,轨道器按计划完成轨道规避机动。
13时41分许,嫦娥六号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约120公里处,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约为11.2千米/秒)高速在大西洋上空第一次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在印度洋上空向上跳出大气层,到达最高点后开始滑行下降。之后,返回器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降至距地面约2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转入开伞姿态。约1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打开降落伞,完成最后减速并保持姿态稳定,随后准确在预定区域平稳着陆。负责搜索回收任务的发射场与回收系统技术人员,根据北京中心通报的落点位置信息,规划行动路径,开展返回器搜索,及时发现目标,确认返回器状态正常,有序开展回收工作。
八、作业探究
2、运用倒金字塔结构写一则消息,报道你们城市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
按计划,回收后的嫦娥六号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处理工作后,将空运至北京开舱,取出样品容器及搭载物。国家航天局将择机举行交接仪式,正式向地面应用系统移交月球样品,后续开展样品储存、分析和研究相关工作。
嫦娥六号探测器于5月3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探测器经过轨道修正、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此后,探测器经历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的分离,在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实施环月降轨及动力下降,于6月2日精准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区域并开展采样工作。6月4日,上升器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于6日完成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之间的交会对接及样品转移,此后按计划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分离并受控落月。此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经历了13天环月等待,此后在完成2次月地转移入射、1次轨道修正后,返回器于6月25日与轨道器分离并携带月背样品重返地球。
鹊桥二号中继星在圆满完成嫦娥六号任务后,将择机开展科学探测任务,其携带的极紫外相机、阵列中性原子成像仪和地月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试验系统,将收集来自月球和深空的科学数据。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