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教学设计 课件(共14张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教学设计 课件(共14张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3 22:00:33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年 级:八年级
学 科:初中语文(统编版)
导入新课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讲过的话,仍时时萦绕在耳边,引人深思。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历史都会记住这一天。南京大屠杀,从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记忆,正式上升为“人类记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缅怀遇难者,深刻认识国行公祭的意义。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
一、初读课文
“公祭日”简介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入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多万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014年12月13日,中国隆重举行了首个公祭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
一、初读课文
“钟声”简介
“钟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取“钟声”这个笔名,是因为国际部记者和编辑针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希望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有义务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针对一些国际社会的不实指责进行反驳。
一、初读课文
新闻评论简介
新闻评论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作者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
它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主要特征为:①导向正确;②就事论理;③新闻性强;④有的放矢;⑤科学合理;⑥便于传播。
一、初读课文
字词积累
初衷( ) 杀戮( )
zhōnɡ

彰显( ) 惨绝人寰( )
振聋发聩( ) 篡改( )
zhānɡ
huán
kuì
祭祀( ) 国殇( )
cuàn

shānɡ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融入感情。
题解:《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三、精读探究
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精读探究
第二段与第三段构成对比关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三、精读探究
思考:1.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2.试比较新闻评论与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的区别。
小结
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没有记忆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吸取教训,开启崭新的时代故事。我们经历了黑暗的南京大屠杀,我们有30万同胞死难,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实现民族记忆的世代传承,警钟长鸣,才能不让历史重演。今天,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吸取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四、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体会新闻评论的特点。
2.推荐观看CCTV新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特别报道》。
感谢聆听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教学目标
1. 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 理解文章的观点,把握其思路,感受文章体现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章的观点,把握其思路,感受文章体现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教学难点: 1. 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讲过的话,仍时时萦绕在耳边,引人深思。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历史都会记住这一天。南京大屠杀,从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记忆,正式上升为“人类记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缅怀遇难者,深刻认识国行公祭的意义。 初读课文 1.“公祭日”简介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入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多万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014年12月13日,中国隆重举行了首个公祭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 2.“钟声”简介 “钟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取“钟声”这个笔名,是因为国际部记者和编辑针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希望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有义务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针对一些国际社会的不实指责进行反驳。 3.“新闻评论”简介 新闻评论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作者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主要特征为:①导向正确;②就事论理;③新闻性强;④有的放矢;⑤科学合理;⑥便于传播。 4.字词积累 初衷( ) 杀戮( ) 彰显( ) 惨绝人寰( ) 振聋发聩( ) 篡改( ) 祭祀( ) 国殇( ) 二、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朗读,注意融入感情,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题解:《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三、精读探究 1.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第二段与第三段构成对比关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5.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思考:1.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2.试比较新闻评论与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的区别。 四、小结 新闻评论围绕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一事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有能力、有力量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没有记忆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吸取灾难的教训,开启崭新的时代故事。我们经历了黑暗的南京大屠杀,我们有30万同胞死难,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实现民族记忆的世代传承,警钟长鸣,才能不让历史重演。今天,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吸取灾难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体会新闻评论的特点。 2.推荐观看CCTV新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