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课件(共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3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课件(共5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14 20:2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第3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第三章 体液调节
【导】问题探讨
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头朝下疾驰时,不少人感到心怦怦直跳,并狂呼乱叫。如果此时检测血液,发现能使心跳和呼吸加快的肾上腺素含量也明显升高。
1.既然知道坐过山车是安全的,为什么心跳还加速呢?
讨论:
心脏活动受自主神经支配、是不随意的,当受到极速行驶致使体位发生变化的刺激后,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此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会使心跳加快。
2.在这个例子中,人体所作出的反应,哪些与神经调节有关?哪些与激素调节有关?你能说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吗?
讨论:
问题探讨
神经调节: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加强时,心跳加快;
交感神经也支配肾上腺的分泌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激素调节: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细胞,心跳加快。
此过程中心跳加快等反应均属于机体的应急反应,是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对复杂环境的刺激及时作出反应
维持机体内各机能间的协调统一
人和高等动物
由此可见
一些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应用:动脉血中一定水平的CO2与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脑干)兴奋性有关。临床上给患者输入氧气时,往往采用含有5%左右的CO2混合气体,以达到刺激呼吸中枢的目的。
课堂小游戏
挑战憋气1分钟
说一说:憋气后呼吸、心跳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结论:血液中的CO2可以调节呼吸运动。
坐过山车时,除了肾上腺素,还有哪些物质在参与调节呢?
【阅读资料】
动脉血中一定水平的CO2与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兴奋性有关。当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到2%时,呼吸加深;增至4%时,呼吸频率也增快,肺通气量可增加1倍以上;超过7%时,肺通气量不能相应增加,动脉血CO2徒升,使呼吸中枢等活动受抑制而出现呼吸困难、头痛甚至昏迷。
一、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
体液中具调节作用的物质
激素(如甲状腺激素等)
非激素:组胺、NO、CO和CO2等
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体液调节:
P57
体液因子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体液调节
激素调节
一、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
问题1 两则资料中所列举的实例分别为什么调节方式?
问题2 二者有什么区别?
比较项目 作用途径 信息分子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
激素、CO2等
神经递质
体液运输
反射弧
较缓慢
较广泛
准确、比较局限
比较长
短暂
迅速
信号分子依靠体液运输
兴奋传导速度快
有相应受体都可受调控
由效应器决定
【检测1】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①调节速度快 ②调节速度慢
③作用的范围广泛 ④作用的部位准确
⑤作用的时间短 ⑥作用的时间比较长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④⑤
D
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
实例1:体温调节
体温一般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维持在 37℃左右
体温37℃左右
产热
散热
人体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的原因:
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2)机体产热的主要来源是?在安静(或运动)时主要产热器官是?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主要方式有?
人体热量
产热
散热
代谢产热
皮肤
安静
运动
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
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
方式
辐射
传导
对流
蒸发
如以红外线等形式将热量传到外界
机体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物体
通过气体来交换热量
如汗液的蒸发
呼气、排尿、排便等等过程亦可散热
人和高等动物皮肤中分布有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包括冷觉感受器和热觉感受器。
分布于皮肤、黏膜、内脏
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
体温调节是通过产热和散热来实现的,要维持体温恒定,机体是如何感知温度变化呢?
隔热,减少热量散失
皮下脂肪
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
皮肤血管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汗液量减少,散热量减少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汗液量增多,散热量增加
皮肤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
3.体温调节的过程
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寒冷刺激
垂 体
甲状腺
(-)
(-)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冷觉感受器
骨骼肌战栗
皮肤血管收缩
汗腺分泌减少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传出神经
传入神经
增加产热
减少散热
大脑皮层
产生冷觉
增添衣物
生理性调节
行为性调节
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
炎热刺激
皮肤热觉感受器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皮肤血管舒张
汗腺分泌增多
大脑皮层
产生热觉
减少衣物
增加散热
炎热环境中,相应激素分泌减少,并非无激素调节。
炎热环境中,主要是增加散热。
3.体温调节的过程
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
生理性调节
行为性调节
炎热
局部
体温
高于
正常
体温
皮肤温觉
感受器
体温
调节
中枢
(下丘脑)
皮肤血管舒张
血流量增多
汗腺分泌量增多
传入
神经
传出
神经
大脑皮层
产生热觉
减少衣物、使用空调
主要是神经调节
增加散热
体温正常
(5)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的过程
行为性调节
生理性调节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增强心脏兴奋性、心肌收缩力,引起心率、心输出量增加。
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维持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内环境渗透压平衡
思考:炎热环境中,人体有体液调节吗?
调节的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
思考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甲状腺激素释放增多,增加产热,属于什么调节方式?(“神经”或“体液”或“神经—体液”调节)
思考2:下丘脑调控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属于什么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
总结
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
通过神经影响激素的分泌,再由激素对机体功能实施调节的方式。
(1)体温调节中枢: ;
(2)体温感觉(冷觉和热觉)中枢: ;
(3)体温调节的方式: ;
(4)体温感受器: ;
(5)温度感受器分布: ;
(6)效应器: ;
(7)体温调节参与的激素: ;
(8)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
下丘脑
大脑皮层
冷觉感受器或热觉感受器
皮肤、黏膜、内脏器官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汗腺、骨骼肌、肾上腺、血管等
神经-体液调节
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作为内分泌腺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体温调节知识总结
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
【评】
当局部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
肌肉和肝等产热增多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散热减少
体温回升
当局部体温高于正常体温时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
汗腺分泌增多,散热增加
体温下降
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
寒冷环境
高温环境
停留过久
停留过久
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
体温降低
机体产生的热量
不能及时散出
体温升高
①影响物质代谢的正常进行;
②使细胞、组织和器官发生
功能紊乱;
③破坏内环境稳态;
④严重时危及生命;
原因: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
实例1:体温的调节
人体在冷热环境中的功能障碍
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
实例1:体温调节
4、维持体温恒定的意义:人体内的代谢反应是酶促反应,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能够使酶保持活动,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
寒冷
皮肤冷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传入神经
皮肤热觉感受器
炎热
下 丘 脑 的 体 温 调 节 中 枢(分析、综合)
传 出 神 经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垂体
传 出 神 经
减少散热
增加产热
增加散热
肾上腺素释放
骨骼肌战栗
立毛肌收缩
皮肤血管收缩
汗腺分泌减少
皮肤血管舒张
汗液分泌增多
TRH
TSH
神经—体液调节
这类通过神经影响激素的分泌,再由激素对机体功能实施调节的方式
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
思维拓展
1.带婴幼儿看病时,大夫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钟之后,再给他们量体温,这是为什么?
在婴幼儿哭闹时,情绪激动、挣扎,此时进行体温测量可能存在一定危险;这些活动,会使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强,从而导致机体产热增加。如果此时测量体温,体温会偏高,因此需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钟后,再给他们量体温。
小鼠: 耗氧量 , 酶活性 , 血流量 ;
青蛙: 耗氧量 , 酶活性 , 血流量 。
增加
不变
减少
减少
降低
减少
只有恒温动物才有体温调节机制,变温动物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3.某同学因感冒而发烧,试分别分析在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时该同学的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大小关系。
(1)体温上升期,人体产热量 散热量。
(2)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 散热量。
(3)体温下降期,人体产热量 散热量。
大于
等于
小于
2.将小鼠和青蛙从25℃的室温下移至4℃的环境中,两者的耗氧量、酶活性和皮肤血流量发生的变化分别是:
思维拓展
思维拓展
4.有人说“春捂秋冻”有益健康;也有人讲“知冷知热”不会生病。哪一种说法更有道理呢?【P62】
提示:对不同的人来说。这两种说法各有道理,前者强度春夏、秋冬的交替时间,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后者强调过渡时期,通过自身的感觉采取适当加减衣物等措施来维持体温的稳定。
5.体温升高或降低,对人体只有害而无益吗?
体温升高可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病理条件下的体温升高,叫发热;
第二种情况是由于机体进行剧烈活动,在一定时间内体热产生量超过其散发量,致使体温暂时升高或超过正常最高水平。
发热对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定限度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这时,白细胞增多、肝细胞功能加强、物质代谢速度加快,病人的抵抗力有所提高。在很多急性病中,发热可以代表人体有良好的反应能力,但同时,体温过高或长时间发热,会使病人的生理功能紊乱,如引起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使病人出现烦躁、幻觉甚至抽搐等。剧烈运动引起的体温升高,经过短时间休息后便可恢复至正常体温水平,不存在有害或有益的问题。
低体温对机体极为不利,可诱发或加重疾病;但利用低温对机体影响的某些特性,降低体温对重要器官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思维拓展
联系社会和生活1:失温
(3)人体失温的四级阶段?
一级:轻度失温:33-37°C,颤抖、心律升高、排尿变多、呼吸频次升高、肌肉不协调、蹒跚、行为异常。
二级:中度失温:29-33°C,恍惚、颤抖减少甚至消失、虚弱、思维麻木、智商降低、口齿不清、记忆障碍、视觉障碍、心律不齐、瞳孔放大。
三级:严重失温:22-29°C,昏迷、神经反射消失(对疼痛没有反应)、呼吸频率和心律极低、低血压、可能出现心室纤颤、患者无法自主调节体温。
四级:致命阶段:低于22°C,肌肉僵硬,很少能觉察到心跳或者呼吸、很容易出现心室纤颤然后真正死亡。
联系社会和生活2:失温
(8)出现失温,怎么救治?
进行复温治疗,包括主动复温和被动复温。
主动复温:一般会用热辐射仪、鼓风机、温水浴等方式,包括挂盐水,这个时候使用的盐水温度要在42度左右;
被动复温:主要是脱掉患者自身湿冷衣物,用温热毛毯包裹,减少体温进一步丢失。待对方恢复意识后,喂一些温水助其复温。或是在对方身体状态允许的情况下,将其转移到温暖的环境或靠近热源。
联系社会和生活2:失温
(5)为什么夏季也会出现失温死亡现象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热原体,随时随地和外界进行热传递作用,其中温度、湿度和风力影响是导致失温的最常见因素。
即便在夏季,也会有早晚温差,由于马拉松运动会造成人体流汗湿度加大,再加上风力加大,也极容易出现热量迅速流失,造成失温现象,更不用说遇到了恶劣极端天气。
联系社会和生活2:失温
(8)出现失温,怎么救治?
搭建庇护所或帐篷,进睡袋。用热水外包毛巾暖脖子两侧和腋下还有两腿中间,两腿中间热水袋或者暖宝宝多包几层。
绝对不允许给二级或者介于二三级之间的人喝热水,更不许搓病人四肢,会导致四肢残余冷血迅速回流,心脏骤停。
只有一级失温的人能喝热水,因为热水会迅速升高内脏温度,增加组织液体积,这样血液会迅速回到四肢导致严重低血压。
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
实例1:体温调节
6、有些人在运动后立刻洗冷水澡或喝大量冷饮降温,这个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①冷觉感受器兴奋,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热聚集在体内无法散出,严重可能导致中暑;
②毛细血管急速收缩,会导致人体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甚至出现心力衰竭;
③胃肠道血管猛烈收缩引起痉挛,易诱发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1.对于高热不退的病人可采用一些辅助措施来降低体温。下列措施不恰当的是( )
A.适当撤减衣服 B.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C.用温水擦拭四肢等部位 D.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
2.健康人处于0 ℃、30 ℃的环境中产热量分别为a1、a2,散热量分别为b1、b2。下列有关体温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体温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酶的活性
B.从0 ℃的环境进入30 ℃的环境中,皮肤血管会舒张,汗腺分泌增强
C.从0 ℃的环境进入30 ℃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a1≈b1,a2≈b2,a13. 下图为人的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D、
E和F散热
B.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可通过B→C
→G完成调节
C.D途径主要是依靠骨骼肌的细胞呼吸完成的
D.人的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检】
A
D
B
3、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请回答下列问题:
课堂练习
(1)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
(2)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大于/小于/等于)散热量。
(3)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经---体液调节
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上升到38.5 ℃)
等于
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3.3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第二课时
【思、展】
实例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渗透压调节)
1、人体内水的来源和去路
2、渗透压调节
a:渗透压感受器在?渗透压调节中枢在?渴觉中枢在?
水盐主要排泄器官?
b:抗利尿激素由 细胞产生和分泌,由 释放。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部位和作用?化学本质?
c、在水盐平衡调节中?内既有渗透压感受器,又有水盐
平衡调节神经中枢和作为效应器的一部分分泌激素?
3、构建水平衡调节过程概念模型
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
实例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水的来源和去向
1200mL
300mL
1000mL
摄入
由肾排出(尿液)
食物中的水
饮水
代谢产水
1500mL
500mL
400mL
由皮肤排出(汗液)
由肺排出(呼吸)
排出
100mL
由大肠排出(粪便)
人体中的水
(主要途径)
思考:一般情况下,冬天人的尿较多,夏天较少。你能解释这种情况吗?
=
饮水 、体内失水 、食物 。
细胞外液渗透压 。
刺激
产生渴觉
主动补水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
不足
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过多
过咸
升高
下丘脑
大脑皮层
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
实例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3.水平衡调节过程
情景一:当吃的食物过咸时,就会感觉口渴难耐。
注意:产生渴觉不是反射。
尿量 。
释放
下丘脑
合成!
(+)
饮水 、体内失水 、食物 。
细胞外液渗透压 。
刺激
产生渴觉
主动补水
(—)
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重吸收水
激素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
3.水平衡调节过程
不足
过多
过咸
升高
下丘脑
大脑皮层
垂体
抗利尿
肾小管、集合管
减少
神经-体液调节
实例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2、尿液的形成
血液
原尿
重吸 收作用
(99%的 水、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无机盐等 被重吸收)
终尿
(150L/d)
(1.5L/d)
滤过作用
重吸收
原尿
终尿
血液
原尿
血液
重吸收
滤过 作用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集合管
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
实例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食物过咸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尿量减少
下丘脑
刺激
垂体
抗利尿激素
释放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产生渴觉
主动补水
大脑皮层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
(-)
下丘脑
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
影响
请用不同颜色的虚线框分别标注哪些步骤是神经调节,哪些步骤是体液调节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思、展】
1、Na+的来源和排出,Na+的作用
2、K+的作用:
3、盐平衡调节过程中主要的激素是?其产生、分泌部位?化学本质?
靶器官?作用?
4、构建盐平衡调节概念模型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和?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和?实
现的。
5、水盐平衡的意义
第三部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和意义
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
实例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机体中除了水平衡外,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也应是保持平衡的。
(主要)
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



的Na+
(主要途径)
水平衡和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密切相关,通常称为渗透压调节,主要是通过肾完成的。
Na+对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具有重要的作用;
K+不仅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还具有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兴奋等重要作用。
食盐
肾(尿液)
皮肤(汗液)
大肠(粪便)
正常机体:Na+的摄入量 = 排出量,使机体保持盐平衡
产生、分泌部位:
化学本质:
靶器官:
作用:



肾上腺皮质
固醇类
肾脏(肾小管、集合管)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
信号传导途径
原尿
Na+
Na+
Na+通道
钠钾泵
醛固酮
醛固酮受体
2.盐平衡调节相关激素
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
实例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血钠升高
肾上腺皮质
醛固酮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钠
(-)
(+)
(-)
(+)
分泌
(-)
(+)
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
维持血钠含量平衡
3.盐平衡调节过程
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
实例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
实例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
及时补水和无机盐
每日适量饮水,规律排尿
低盐饮食
4.水盐平衡调节的意义
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
实例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可维持细胞外渗透压相对稳定起重要作用,对人体稳态维持起重要作用。
总结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资料1: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它们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产生相应的反应。
资料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来进行的。
思考:资料1和2体现了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有什么关系?
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总结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资料3:人在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表现为头晕、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思考:资料3体现了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有什么关系?
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请利用渗透作用原理,解释糖尿病患者多尿的原因?
2.某老年男性具有多尿的症状,但检测结果显示其血糖含量正常,尿中也无葡萄糖,医生怀疑其可能患有尿崩症。(1)尿崩症患者会出现大量排尿现象,其病因之一是垂体病变导致的,请分析其具体的发病机理:
(2)尿崩症患者经常会出现口渴、多饮等症状,请用文字和箭头从神经调节方面说明出现口渴、多饮症状的原因。
【议、展】---原因类答题训练
原尿渗透压高,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
垂体病变使抗利尿就素释放减少(1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导致尿量增加。(1分)
水分丢失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主动饮水
④调节中枢:
渗透压感受器
传导兴奋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抗利尿激素、TRH
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
①作为感受器(感受刺激):
②传导兴奋(至大脑皮层):
③作为效应器(分泌激素):
拓展:下丘脑的功能
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
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协调
【与生活的联系】
有人说,不要等渴了再喝水,你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有人说:“一个人一天内不吃饭、不喝水,但只要没有大小便,就可以维持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有的人喜欢吃清淡的食物,炒菜时放盐极少。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他的健康可能有什么影响?
有道理。当人意识到渴了,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已经升高,会引起一系列问题,如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压升高、酸中毒等,长期如此,会对机体健康造成影响。
不对,不吃饭会使机体营养摄入不足,不喝水会导致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失衡;大小便是人体排出代谢废物的主要途径,如果不及时排出体外,会引起中毒或其他病症,损害健康。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NaCI,钠离子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长期摄入不足,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影响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
一、概念检测
1.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于机体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产热大于散热, 使体温得以稳定。 ( )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两个独立的调节系统。( )
(3)人体中的体液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 )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有区别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
×
人体初入寒冷环境时,机体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适应寒冷环境后,机体产热等于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

二、拓展应用
提示:对不同的人来说。这两种说法各有道理,前者强度春夏、秋冬的交替时间,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后者强调过渡时期,通过自身的感觉采取适当加减衣物等措施来维持体温的稳定。
1.有人说“春捂秋冻”有益健康;也有人讲“知冷知热”不会生病。
哪一种说法更有道理呢?
2.人在恐惧、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 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表现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物质代谢加快、呼吸频率提高和心率加 速等应激反应。请分析在这个例子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联系,并解释这些应激反应的意义。
.提示:在紧急情况下,紧急信号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一方面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另一方面促进肾上腺素的释放。肾上腺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以提高其兴奋性,使机体警觉性提高,反应变灵敏;同时作用于其他组织,使肺通气量增加,心脏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血液重新分配到骨骼肌和肝脏,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以提供能量等。在这一过程中,交感神经和肾上腺素的作用( 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很难区分,它们相互配合,有利于机体应对紧急情况。
,垂体和下丘脑发生病变都可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下表为给两人注射适量的TRH前30 min和后30 min每人的TSH浓度,鉴别病变的部位是垂体还是下丘脑?
(1)甲乙病变的部位分别是哪里?
TSH浓度(mU/L)
注射前 注射后
健康人 9 30
甲 2 29
乙 1 2
自变量:
因变量:
病变部位
TSH浓度
对照
甲:注射TRH后TSH有升高→
垂体存在,正常
说明下丘脑病变
乙:注射TRH前后,TSH不变→
垂体病变
【检】
甲、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下表为给两人注射适量的TRH前30 min和后30 min每人的TSH浓度,
(2)给小白鼠注射TSH,会使下丘脑的TRH分泌减少。设计实验解释。
观点1: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
观点2: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进行负反馈调节。
自变量:
因变量:
哪种激素的作用
TRH浓度
观点1:TSH→下丘脑
观点2:TSH→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下丘脑
+
+
-
-
A组:若观点1正确,
注射TSH,TRH分泌减少,
切除甲状腺,注射适量TSH,测定TRH分泌量
需排除甲状腺激素影响
B组:若观点2正确,
注射甲状腺激素,TRH分泌减少,
切除垂体,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测定TRH分泌量
需排除垂体分泌TSH影响
实验动物的选取及分组:
生长发育正常的小鼠,
均分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