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3章体液调节章末过关检测(三)(检测卷含解析+检测卷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3章体液调节章末过关检测(三)(检测卷含解析+检测卷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14 20:52:32

文档简介

章末过关检测(三) 体液调节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口服摄入的性激素可进入细胞内与受体结合发挥生理功能
B.小肠分泌的促胰液素随体液运输,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C.寒冷环境中,机体会分泌大量的甲状腺激素,最终使产热大于散热
D.一种激素可作用于多种靶器官
解析:选C。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可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发挥生理功能,A正确;促胰液素由小肠分泌后随体液运输,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B正确;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产热等于散热,但不会大量分泌,C错误;一种激素可作用于多种靶器官,如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D正确。
2.19世纪,世界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试图通过研碎胰腺的方法来获得其中的胰岛素,但都没有获得成功,后来有科学家通过结扎胰管让胰腺退化,然后用单独研碎胰岛的方法成功获得了其中的胰岛素。下列关于失败原因的分析中,最可能的是(  )
A.当时研磨技术比较落后,研磨不充分
B.研磨时选取的胰腺部分正好不含有胰岛
C.研磨过程中,胰腺中的消化酶把胰岛素分解了
D.胰岛素和胰腺内的其他物质紧密结合,不容易分离
解析:选C。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如果把整个胰腺研碎,胰液中的胰蛋白酶会将蛋白质分解,只有单独研磨胰岛才能得到胰岛素。
3.下列动物激素与其产生部位、靶器官(或靶细胞)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促甲状腺激素(垂体)→甲状腺
B.生长激素(下丘脑)→几乎全身细胞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垂体
D.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几乎全身细胞
解析:选B。垂体能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作用于甲状腺,A正确;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B错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作用于垂体,C正确;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D正确。
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是甲状腺激素合成过程的一种关键酶,促甲状腺激素(TSH)能促进甲状腺细胞合成TPO。丙硫氧嘧啶类药物会抑制TPO的活性,导致甲状腺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TSH能够促进甲状腺细胞合成甲状腺激素
B.基因突变导致TPO活性降低,可能导致呆小症
C.丙硫氧嘧啶类药物引起的甲状腺肿与TSH减少有关
D.长期服用丙硫氧嘧啶类药物会降低神经兴奋性
解析:选C。促甲状腺激素(TSH)能促进甲状腺细胞合成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TPO是甲状腺激素合成过程的关键酶,故注射TSH能够促进甲状腺细胞合成甲状腺激素,A正确;基因突变导致TPO活性降低,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呆小症,B正确;丙硫氧嘧啶类药物会抑制TPO的活性,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通过反馈调节,会使TSH分泌增加,导致甲状腺肿,C错误;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兴奋性,长期服用丙硫氧嘧啶类药物会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从而降低神经兴奋性,D正确。
5.注射“长高针”是近些年悄然兴起的一种针对矮小症的治疗方式,但部分家长不经检查盲目给身高矮小的孩子使用“长高针”。“长高针”的有效成分是生长激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含量极其微少
B.生长激素通过血液定向运输到靶细胞、靶器官
C.生长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发挥作用后就失活了
D.滥用长高针可能会导致使用者出现内分泌紊乱
解析:选B。生长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只对特定的靶细胞、靶器官起作用,B错误。
6.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中都有传递信息的信息分子
B.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明显不同
D.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局限
解析:选D。神经调节过程中的神经递质、体液调节过程中的激素等化学物质都是信息分子,A正确。高级神经中枢调控低级神经中枢,这属于神经调节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靶腺体的分泌活动,这是体液调节的分级调节;神经调节的反馈调节如排尿反射,体液调节的反馈调节如血糖平衡的调节,B正确。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C正确。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D错误。
7.图中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的信息传递迅速
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需要通过体液
C.体温调节只涉及①一种传递方式
D.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不存在反馈调节,方式③的信息传递存在反馈调节
解析:选A。根据题图分析可知,方式①②都需要经过体液运输,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为神经调节,主要通过电信号传导,信息传递迅速,A正确;方式③的信息传递需要经过突触,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属于体液,B错误;体温调节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①和②属于体液调节,③属于神经调节,故体温调节涉及方式①②③,C错误;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一般存在反馈调节,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中部分存在反馈调节,如排尿反射,D错误。
8.下图为某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能体现分级调节过程的是①→②→③
B.④⑤的作用体现了反馈调节
C.图示中的腺体可表示甲状腺、性腺、肾上腺
D.若腺体为甲状腺,则①②同时作用于腺体,对腺体产生促进作用
解析:选D。若腺体为甲状腺,则①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能作用于b(垂体),垂体释放②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D错误。
9.下图是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A.胰高血糖素浓度和神经递质都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B.血糖的稳定受神经和激素的共同调节,下丘脑是调节中枢
C.午餐前,人体内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胰岛素分泌增多
D.肾上腺素浓度升高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从而升高血糖
解析:选C。午餐前,血糖浓度降低,人体内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能促进胰岛素分泌,C错误。
10.糖尿病发病率近年来在全球多个国家呈上升趋势,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杀手之一,图中甲为1型糖尿病患者,乙为健康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ab段与甲AB段相比,乙的胰岛B细胞中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活动较弱
B.用斐林试剂对B、b点时的尿液进行检查,一般情况下,水浴加热后只有B点时的尿液出现砖红色沉淀
C.乙cd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血糖大量转化为脂肪
D.运动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多,随之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
解析:选B。甲为1型糖尿病患者,其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减少,而胰岛素是分泌蛋白,因此甲的胰岛B细胞中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活动明显弱一些,而乙此时相关细胞器活动较强,A错误;甲为糖尿病患者,尿液中含糖,乙为健康人,尿液中不含糖,用斐林试剂对B、b点时的尿液进行检查,一般情况下,水浴加热后只有B点时的尿液出现砖红色沉淀,B正确;乙cd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血糖大量参与氧化供能,C错误;在运动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多,血糖氧化分解加强,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D错误。
11.1 500 m长跑是测试学生耐力和心肺能力的项目。下列关于人体在跑步过程中生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CO2浓度增加,刺激呼吸中枢导致呼吸运动频率加快
B.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促进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尿量增多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有关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强
解析:选A。运动过程中组织细胞呼吸加强,内环境中CO2浓度增加,刺激呼吸中枢导致呼吸运动频率加快,A正确;运动过程中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但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B错误;运动过程中出汗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使尿量减少,C错误;运动过程中产热量增加会使体温升高,此时应增加散热量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即皮肤血管舒张,D错误。
12.急性肠梗阻(简称AIO)的主要症状有腹痛、频繁呕吐、进食障碍和呼吸循环障碍等。下列关于患者发病前后生理变化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B.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的量增多
C.食欲减退,且血浆酸碱度较低
D.有渴感,但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解析:选B。急性肠梗阻发病后,频繁呕吐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A合理;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B不合理;急性肠梗阻导致进食障碍、食欲减退,呼吸循环障碍会导致血浆酸碱度降低,C合理;急性肠梗阻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由于细胞外液Na+浓度降低,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D合理。
13.机体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节糖皮质激素(GC)分泌。有研究表明,长期处于消极情绪压力下可能导致机体内GC含量增多,过量的GC能使5 羟色胺含量减少而引起抑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消极情绪形成后短期内若得不到缓解,就会导致抑郁症
B.GC经体液运输,与胰岛素在血糖调节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C.除GC外,肾上腺皮质还能分泌醛固酮、肾上腺素等激素
D.“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能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
解析:选D。抑郁通常是短期的,可以通过自我调适、身边人的支持以及心理咨询好转,当抑郁持续下去而得不到缓解时,就可能形成抑郁症,A错误;GC能升高血糖,胰岛素能降低血糖,两者在血糖调节方面作用相抗衡,B错误;肾上腺素是肾上腺髓质分泌的,C错误;正常机体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存在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D正确。
14.呋塞米是一种利尿剂,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它能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呋塞米会使尿液渗透压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呋塞米是通过加快排尿、减少血容量来降低血压的
C.静脉注射呋塞米,患者垂体合成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会减少
D.呋塞米能减慢有毒物质随尿液排出,抢救急性药物中毒病人时不可使用
解析:选B。呋塞米是一种利尿剂,能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会使尿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A错误;呋塞米使尿液渗透压升高,导致尿液排出量增加,血容量减少,故血压降低,B正确;静脉注射呋塞米,由于能减少Na+和Cl-的重吸收,因而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使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性降低,进而导致患者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C错误;呋塞米作为利尿剂能加速尿排出,使有毒物质随尿液快速排出,可用于抢救急性药物中毒病人,D错误。
15.棕色脂肪细胞中的线粒体含有一种称为解偶联蛋白1的物质,这种物质使得葡萄糖和脂肪酸分解产生的能量不能转化为ATP,而只能转化为热能。棕色脂肪组织主要存在于新生儿和幼小的哺乳动物体内。下图为持续寒冷刺激引起新生儿和幼小的哺乳动物体内棕色脂肪组织细胞产热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持续寒冷刺激后在新生儿的下丘脑中产生冷觉
B.图中①②③⑥过程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C.去甲肾上腺素既是一种神经递质,也是一种激素
D.从图中看,新生儿的产热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解析:选A。冷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A错误;寒冷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分析、处理(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产热增加,所以题图中①②③⑥过程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正确;去甲肾上腺素既可以由传出神经释放,也可以由肾上腺分泌,故去甲肾上腺素既是一种神经递质,也是一种激素,C正确;寒冷环境中,人体的体温调节方式既有下丘脑等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去甲肾上腺素等参与的激素调节,故新生儿的产热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D正确。
16.下图为人体血糖、体温和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途径①可参与血糖调节,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
B.途径②可参与体温调节,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
C.途径③属于水盐平衡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
D.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渴觉中枢
解析:选A。途径①是血糖升高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参与血糖的调节过程,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A正确;途径②是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一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可参与水盐平衡调节,C错误;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6分)下图体现了导致糖尿病的3种情况,请据图分析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回答下列问题:
(1)病理1:抗体1可与胰岛B细胞表面葡萄糖受体结合,使胰岛B细胞对____________的敏感度降低。
(2)病理2:抗体2可与组织细胞表面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3)病理3:抗体3攻击胰岛B细胞使其功能受损,导致______________分泌减少。
(4)治疗方法:三种情况中,由抗体________引发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达到显著的治疗效果。
答案:(1)葡萄糖 (2)胰岛素受体 (3)胰岛素 (4)1、3
18.(12分)剧烈运动、恐惧、极度紧张等应激刺激下,机体会通过增加分泌肾上腺素和皮质激素调节相关生命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在应激刺激下,增加分泌的肾上腺素能提高心率和血压,同时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增加血糖含量,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当应激反应发生时,下丘脑通过增加分泌CRH来促进垂体分泌________________(中文名称),使皮质激素含量上升,从而促进物质和能量的代谢,增强保护功能。这种分级调节对皮质激素含量的控制具有的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感神经末梢通过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肾上腺髓质细胞,增加肾上腺素分泌。乙酰胆碱与ACTH、CRH发挥作用时具有的共同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点即可)等。
(4)肾上腺素和皮质激素在机体应对应激刺激的调节中表现为____________关系。据图分析,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发生更加迅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进而使血糖升高。(2)皮质激素的分泌为分级调节,当应激反应发生时,下丘脑通过增加分泌CRH来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激素,机体内的皮质激素含量上升,从而促进物质和能量的代谢,增强保护功能。分级调节可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控制皮质激素的分泌量。(3)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ACTH、CRH均为激素,它们都是信号分子,都可作为信使传递信息,都通过体液运输,都需要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4)应激反应发生时,肾上腺素和皮质激素的分泌量均会增加,从而使机体更好地完成应激反应,二者为协同关系,据题图可知,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通过反射弧进行,反应较快,所以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发生更加迅速。
答案:(1)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控制皮质激素的分泌量
(3)作为信使传递信息,通过体液运输 (4)协同 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通过反射弧进行,反应较快
19.(10分)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设有参考温度值——体温调定点。机体根据体温调定点调节产热和散热活动,使体温向着接近调定点的方向变化。调定点的值取决于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单位时间内产生兴奋的次数)。如下图所示,C与W的交点即为体温调定点。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感染流感病毒后,此时体温调定点为____________(填“S”或“S′”),冷敏神经元兴奋性_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由此出现发烧症状。此时身体原来的正常体温变成“冷刺激”,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传递到下丘脑。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随后,机体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减少散热,同时骨骼肌战栗,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增加产热。
(2)感染者体温上升,从热平衡的角度分析,感染者体温升高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S′ 增强 相同 皮肤血管收缩使皮肤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 (2)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20.(12分)适量饮水有利于身体健康,正常的成年人每天需水量约为2 500 mL,除去食物中含有的水分,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每天至少需要喝水1 200 mL。人体水代谢的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ADH(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填“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从内环境稳态的角度分析,长期饮水过少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内环境紊乱,不利于身体健康。
(2)当高血浆渗透压对下丘脑____________的刺激增强时,会促进下丘脑合成并分泌ADH,经由垂体释放的ADH通过血液运输后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促进对水的重吸收,导致排尿量________。
(3)肾性尿崩症是多种病变引起的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导致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的综合征。肾性尿崩症患者临床表现为____________,患者体内血量________(填“增多”“减少”或“不变”),常常引起血浆中ADH含量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
解析:(1)ADH(抗利尿激素)的分泌直接受神经的支配,即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从内环境稳态的角度分析,长期饮水过少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上升,进而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因而会导致代谢废物滞留,不能正常排出,造成内环境紊乱,不利于身体健康。(2)当高血浆渗透压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时,可以促进下丘脑合成并分泌ADH,通过垂体释放ADH,作为激素,ADH通过血液运输并能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导致排尿量减少。(3)肾性尿崩症是多种病变引起的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导致ADH无法发挥正常的调节功能,因而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功能发生障碍,因此,肾性尿崩症患者临床表现为多尿,进而表现为多饮,患者体内血量减少,因而导致血浆中ADH增多。
答案:(1)神经调节 代谢废物滞留,不能正常排出
(2)渗透压感受器 肾小管和集合管 减少
(3)多饮、多尿 减少 增多
21.(12分)SIADH综合征也称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增多,从而导致水潴留等临床表现的疾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抗利尿激素由____________分泌,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使尿量________。但正常人尿量不会一直增加或减少,这是因为机体存在____________机制。
(2)抽取患者血液可以检测抗利尿激素水平,依据是激素__________。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在时间效应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醛固酮分泌异常会引发疾病,比如分泌过多会引起高血压。对此,人们已经筛选出一种降压效果显著的药物。已知该药物是醛固酮受体拮抗药(竞争性地与醛固酮受体结合)。请设计实验验证该药物的作用原理。
①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60只,选取20只作为甲组,另外40只制备成________________大鼠,随机均分成乙组和丙组。
②测定各组大鼠的醛固酮含量和血压值,并记录。
③甲组和乙组实验鼠均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丙组实验鼠注射________________溶液,连续处理16周,在此过程中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④16周后分别测定每组大鼠的醛固酮水平和血压值,并进行数据统计。
预期结果:16周后测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该药物是醛固酮受体拮抗药。
答案:(1)下丘脑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减少 (负)反馈调节
(2)通过体液运输 缓慢而持久
(3)①实验性高血压 ③等量(等浓度)的该药物 ④乙组和丙组大鼠的醛固酮水平相同且高于甲组,但丙组血压值低于乙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9张PPT)
章末过关检测(三) 体液调节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口服摄入的性激素可进入细胞内与受体结合发挥生理功能
B.小肠分泌的促胰液素随体液运输,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C.寒冷环境中,机体会分泌大量的甲状腺激素,最终使产热大于散热
D.一种激素可作用于多种靶器官

解析: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可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发挥生理功能,A正确;促胰液素由小肠分泌后随体液运输,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B正确;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产热等于散热,但不会大量分泌,C错误;一种激素可作用于多种靶器官,如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D正确。
2.19世纪,世界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试图通过研碎胰腺的方法来获得其中的胰岛素,但都没有获得成功,后来有科学家通过结扎胰管让胰腺退化,然后用单独研碎胰岛的方法成功获得了其中的胰岛素。下列关于失败原因的分析中,最可能的是(  )
A.当时研磨技术比较落后,研磨不充分
B.研磨时选取的胰腺部分正好不含有胰岛
C.研磨过程中,胰腺中的消化酶把胰岛素分解了
D.胰岛素和胰腺内的其他物质紧密结合,不容易分离

解析: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如果把整个胰腺研碎,胰液中的胰蛋白酶会将蛋白质分解,只有单独研磨胰岛才能得到胰岛素。
3.下列动物激素与其产生部位、靶器官(或靶细胞)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促甲状腺激素(垂体)→甲状腺
B.生长激素(下丘脑)→几乎全身细胞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垂体
D.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几乎全身细胞

解析:垂体能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作用于甲状腺,A正确;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B错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作用于垂体,C正确;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D正确。
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是甲状腺激素合成过程的一种关键酶,促甲状腺激素(TSH)能促进甲状腺细胞合成TPO。丙硫氧嘧啶类药物会抑制TPO的活性,导致甲状腺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TSH能够促进甲状腺细胞合成甲状腺激素
B.基因突变导致TPO活性降低,可能导致呆小症
C.丙硫氧嘧啶类药物引起的甲状腺肿与TSH减少有关
D.长期服用丙硫氧嘧啶类药物会降低神经兴奋性

解析:促甲状腺激素(TSH)能促进甲状腺细胞合成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TPO是甲状腺激素合成过程的关键酶,故注射TSH能够促进甲状腺细胞合成甲状腺激素,A正确;基因突变导致TPO活性降低,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呆小症,B正确;丙硫氧嘧啶类药物会抑制TPO的活性,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通过反馈调节,会使TSH分泌增加,导致甲状腺肿,C错误;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兴奋性,长期服用丙硫氧嘧啶类药物会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从而降低神经兴奋性,D正确。
5.注射“长高针”是近些年悄然兴起的一种针对矮小症的治疗方式,但部分家长不经检查盲目给身高矮小的孩子使用“长高针”。“长高针”的有效成分是生长激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含量极其微少
B.生长激素通过血液定向运输到靶细胞、靶器官
C.生长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发挥作用后就失活了
D.滥用长高针可能会导致使用者出现内分泌紊乱
解析:生长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只对特定的靶细胞、靶器官起作用,B错误。

6.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中都有传递信息的信息分子
B.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明显不同
D.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局限

解析:神经调节过程中的神经递质、体液调节过程中的激素等化学物质都是信息分子,A正确。高级神经中枢调控低级神经中枢,这属于神经调节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靶腺体的分泌活动,这是体液调节的分级调节;神经调节的反馈调节如排尿反射,体液调节的反馈调节如血糖平衡的调节,B正确。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C正确。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D错误。
7.图中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
方式③的信息传递迅速
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需要通过体液
C.体温调节只涉及①一种传递方式
D.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不存在反馈调节,方式③的信息传递存在反馈调节
解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方式①②都需要经过体液运输,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为神经调节,主要通过电信号传导,信息传递迅速,A正确;方式③的信息传递需要经过突触,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属于体液,B错误;体温调节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①和②属于体液调节,③属于神经调节,故体温调节涉及方式①②③,C错误;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一般存在反馈调节,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中部分存在反馈调节,如排尿反射,D错误。
8.下图为某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能体现分级调节过程的是①→②→③
B.④⑤的作用体现了反馈调节
C.图示中的腺体可表示甲状腺、性腺、肾上腺
D.若腺体为甲状腺,则①②同时作用于腺体,对腺体产生促进作用
解析:若腺体为甲状腺,则①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能作用于b(垂体),垂体释放②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D错误。

9.下图是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A.胰高血糖素浓度和神经递质都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B.血糖的稳定受神经和激素的共同调节,下丘脑是调节中枢
C.午餐前,人体内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胰岛素分泌增多
D.肾上腺素浓度升高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从而升高血糖
解析:午餐前,血糖浓度降低,人体内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能促进胰岛素分泌,C错误。
10.糖尿病发病率近年来在全球多个国家呈上升趋势,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杀手之一,图中甲为1型糖尿病患者,乙为健康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ab段与甲AB段相比,乙的胰岛B细胞中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活动较弱
B.用斐林试剂对B、b点时的尿液进行检查,一般情况下,水浴加热后只有B点时的尿液出现砖红色沉淀
C.乙cd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血糖大量转化为脂肪
D.运动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多,随之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

解析:甲为1型糖尿病患者,其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减少,而胰岛素是分泌蛋白,因此甲的胰岛B细胞中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活动明显弱一些,而乙此时相关细胞器活动较强,A错误;甲为糖尿病患者,尿液中含糖,乙为健康人,尿液中不含糖,用斐林试剂对B、b点时的尿液进行检查,一般情况下,水浴加热后只有B点时的尿液出现砖红色沉淀,B正确;乙cd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血糖大量参与氧化供能,C错误;在运动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多,血糖氧化分解加强,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D错误。
11.1 500 m长跑是测试学生耐力和心肺能力的项目。下列关于人体在跑步过程中生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CO2浓度增加,刺激呼吸中枢导致呼吸运动频率加快
B.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促进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尿量增多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有关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强

解析:运动过程中组织细胞呼吸加强,内环境中CO2浓度增加,刺激呼吸中枢导致呼吸运动频率加快,A正确;运动过程中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但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B错误;运动过程中出汗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使尿量减少,C错误;运动过程中产热量增加会使体温升高,此时应增加散热量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即皮肤血管舒张,D错误。
12.急性肠梗阻(简称AIO)的主要症状有腹痛、频繁呕吐、进食障碍和呼吸循环障碍等。下列关于患者发病前后生理变化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B.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的量增多
C.食欲减退,且血浆酸碱度较低
D.有渴感,但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解析:急性肠梗阻发病后,频繁呕吐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A合理;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B不合理;急性肠梗阻导致进食障碍、食欲减退,呼吸循环障碍会导致血浆酸碱度降低,C合理;急性肠梗阻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由于细胞外液Na+浓度降低,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D合理。
13.机体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节糖皮质激素(GC)分泌。有研究表明,长期处于消极情绪压力下可能导致机体内GC含量增多,过量的GC能使5-羟色胺含量减少而引起抑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消极情绪形成后短期内若得不到缓解,就会导致抑郁症
B.GC经体液运输,与胰岛素在血糖调节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C.除GC外,肾上腺皮质还能分泌醛固酮、肾上腺素等激素
D.“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能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

解析:抑郁通常是短期的,可以通过自我调适、身边人的支持以及心理咨询好转,当抑郁持续下去而得不到缓解时,就可能形成抑郁症,A错误;GC能升高血糖,胰岛素能降低血糖,两者在血糖调节方面作用相抗衡,B错误;肾上腺素是肾上腺髓质分泌的,C错误;正常机体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存在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D正确。
14.呋塞米是一种利尿剂,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它能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呋塞米会使尿液渗透压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呋塞米是通过加快排尿、减少血容量来降低血压的
C.静脉注射呋塞米,患者垂体合成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会减少
D.呋塞米能减慢有毒物质随尿液排出,抢救急性药物中毒病人时不可使用

解析:呋塞米是一种利尿剂,能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会使尿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A错误;呋塞米使尿液渗透压升高,导致尿液排出量增加,血容量减少,故血压降低,B正确;静脉注射呋塞米,由于能减少Na+和Cl-的重吸收,因而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使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性降低,进而导致患者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C错误;呋塞米作为利尿剂能加速尿排出,使有毒物质随尿液快速排出,可用于抢救急性药物中毒病人,D错误。
15.棕色脂肪细胞中的线粒体含有一种称为解偶联蛋白1的物质,这种物质使得葡萄糖和脂肪酸分解产生的能量不能转化为ATP,而只能转化为热能。棕色脂肪组织主要存在于新生儿和幼小的哺乳动物体内。下图为持续寒冷刺激引起新生儿和幼小的哺乳动物体内棕色脂肪组织细胞产热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持续寒冷刺激后在新生儿的下丘脑中产生冷觉
B.图中①②③⑥过程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C.去甲肾上腺素既是一种神经递质,也是一种激素
D.从图中看,新生儿的产热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
解析:冷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A错误;寒冷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分析、处理(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产热增加,所以题图中①②③⑥过程可以看作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正确;去甲肾上腺素既可以由传出神经释放,也可以由肾上腺分泌,故去甲肾上腺素既是一种神经递质,也是一种激素,C正确;寒冷环境中,人体的体温调节方式既有下丘脑等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去甲肾上腺素等参与的激素调节,故新生儿的产热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D正确。
16.下图为人体血糖、体温和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途径①可参与血糖调节,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
B.途径②可参与体温调节,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
C.途径③属于水盐平衡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
D.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渴觉中枢
解析:途径①是血糖升高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相关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参与血糖的调节过程,神经元②的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A正确;途径②是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一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可参与水盐平衡调节,C错误;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6分)下图体现了导致糖尿病的3种情况,请据图分析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回答下列问题:
(1)病理1:抗体1可与胰岛B细胞表面葡萄糖受体结合,使胰岛B细胞对____________的敏感度降低。
(2)病理2:抗体2可与组织细胞表面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3)病理3:抗体3攻击胰岛B细胞使其功能受损,导致________分泌减少。
(4)治疗方法:三种情况中,由抗体________引发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达到显著的治疗效果。
葡萄糖
胰岛素受体
胰岛素
1、3
18.(12分)剧烈运动、恐惧、极度紧张等应激刺激下,机体会通过增加分泌肾上腺素和皮质激素调节相关生命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在应激刺激下,增加分泌的肾上腺素能提高心率和血压,同时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增加血糖含量,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解析: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进而使血糖升高。
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当应激反应发生时,下丘脑通过增加分泌CRH来促进垂体分泌________________(中文名称),使皮质激素含量上升,从而促进物质和能量的代谢,增强保护功能。这种分级调节对皮质激素含量的控制具有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皮质激素的分泌为分级调节,当应激反应发生时,下丘脑通过增加分泌CRH来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激素,机体内的皮质激素含量上升,从而促进物质和能量的代谢,增强保护功能。分级调节可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控制皮质激素的分泌量。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控制皮质激素的分泌量
(3)交感神经末梢通过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肾上腺髓质细胞,增加肾上腺素分泌。乙酰胆碱与ACTH、CRH发挥作用时具有的共同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点即可)等。
解析: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ACTH、CRH均为激素,它们都是信号分子,都可作为信使传递信息,都通过体液运输,都需要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作为信使传递信息,通过体液运输
(4)肾上腺素和皮质激素在机体应对应激刺激的调节中表现为____________关系。据图分析,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发生更加迅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应激反应发生时,肾上腺素和皮质激素的分泌量均会增加,从而使机体更好地完成应激反应,二者为协同关系,据题图可知,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通过反射弧进行,反应较快,所以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发生更加迅速。
协同
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通过反射弧进行,反应较快
19.(10分)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设有参考温度值——体温调定点。机体根据体温调定点调节产热和散热活动,使体温向着接近调定点的方向变化。调定点的值取决于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单位时间内产生兴奋的次数)。如下图所示,C与W的交点即为体温调定点。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感染流感病毒后,此时体温调定点为____________(填“S”或“S′”),冷敏神经元兴奋性_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由此出现发烧症状。此时身体原来的正常体温变成“冷刺激”,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传递到下丘脑。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随后,机体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减少散热,同时骨骼肌战栗,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增加产热。
S′
增强
相同
皮肤血管收缩使皮肤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
(2)感染者体温上升,从热平衡的角度分析,感染者体温升高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20.(12分)适量饮水有利于身体健康,正常的成年人每天需水量约为2 500 mL,除去食物中含有的水分,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每天至少需要喝水1 200 mL。人体水代谢的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ADH(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填“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从内环境稳态的角度分析,长期饮水过少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内环境紊乱,不利于身体健康。
解析:ADH(抗利尿激素)的分泌直接受神经的支配,即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从内环境稳态的角度分析,长期饮水过少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上升,进而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因而会导致代谢废物滞留,不能正常排出,造成内环境紊乱,不利于身体健康。
神经调节
代谢废物滞留,不能正常排出
(2)当高血浆渗透压对下丘脑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刺激增强时,会促进下丘脑合成并分泌ADH,经由垂体释放的ADH通过血液运输后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促进对水的重吸收,导致排尿量________。
解析:当高血浆渗透压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时,可以促进下丘脑合成并分泌ADH,通过垂体释放ADH,作为激素,ADH通过血液运输并能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导致排尿量减少。
渗透压感受器
肾小管和集合管
减少
(3)肾性尿崩症是多种病变引起的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导致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的综合征。肾性尿崩症患者临床表现为____________,患者体内血量________(填“增多”“减少”或“不变”),常常引起血浆中ADH含量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
解析:肾性尿崩症是多种病变引起的肾脏对ADH敏感性缺陷,导致ADH无法发挥正常的调节功能,因而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功能发生障碍,因此,肾性尿崩症患者临床表现为多尿,进而表现为多饮,患者体内血量减少,因而导致血浆中ADH增多。
多饮、多尿
减少
增多
21.(12分)SIADH综合征也称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增多,从而导致水潴留等临床表现的疾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抗利尿激素由_______分泌,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使尿量________。但正常人尿量不会一直增加或减少,这是因为机体存在____________机制。
下丘脑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减少
(负)反馈调节
(2)抽取患者血液可以检测抗利尿激素水平,依据是激素_____________。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在时间效应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通过体液运输
缓慢而持久
(3)醛固酮分泌异常会引发疾病,比如分泌过多会引起高血压。对此,人们已经筛选出一种降压效果显著的药物。已知该药物是醛固酮受体拮抗药(竞争性地与醛固酮受体结合)。请设计实验验证该药物的作用原理。
①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60只,选取20只作为甲组,另外40只制备成________________大鼠,随机均分成乙组和丙组。
②测定各组大鼠的醛固酮含量和血压值,并记录。
③甲组和乙组实验鼠均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丙组实验鼠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连续处理16周,在此过程中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实验性高血压
等量(等浓度)的该药物
16周后分别测定每组大鼠的醛固酮水平和血压值,并进行数据统计。
预期结果:16周后测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该药物是醛固酮受体拮抗药。
乙组和丙组大鼠的醛固酮水平相同且高于甲组,但丙组血压值低于乙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