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4章免疫调节章末过关检测(四)(检测卷含解析+检测卷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4章免疫调节章末过关检测(四)(检测卷含解析+检测卷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14 20:54:46

文档简介

章末过关检测(四) 免疫调节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缺失的人,特异性免疫受损而非特异性免疫不受影响
B.皮肤、黏膜具有防御病原体的重要作用
C.体液中吞噬细胞能吞噬消化或处理所有外来的病原体
D.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在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形成的
解析:选A。吞噬细胞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缺失的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都受影响,A错误;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具有防御病原体的重要作用,B正确;吞噬细胞具有识别功能,但其识别功能不具有特异性,故其能将所有外来的病原体吞噬消化或处理,C正确;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在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形成的,具有特异性,D正确。
2.Ⅰ型干扰素是一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疾病的细胞因子,在抗病毒、抗寄生虫、抑制细胞增殖、参与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因子与动物激素都属于信号分子,所以相应的受体结构相同
B.细胞因子还有白细胞介素、溶菌酶等
C.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和浆细胞的分裂、分化
D.Ⅰ型干扰素可用于治疗肿瘤和病毒感染性疾病
解析:选D。不同的信号分子与其受体能发生特异性结合,细胞因子与动物激素都属于信号分子,但它们的受体结构不同,A错误;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溶菌酶不属于细胞因子,B错误;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分裂分化,C错误;由题意可知,Ⅰ型干扰素可用于治疗肿瘤(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病毒感染性疾病(抗病毒),D正确。
3.下列有关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分子的本质是蛋白质,其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B.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又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
C.抗原被清除后,抗体不会立即消失
D.抗体分子的基本结构呈“Y”字形,有特定抗原的两个结合位点
解析:选B。抗体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只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B错误。
4.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T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
B.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能直接产生大量抗体
C.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
D.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
解析:选C。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A错误;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B错误;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C正确;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D错误。
5.乙脑病毒进入机体后可穿过血脑屏障侵入脑组织细胞并增殖,使机体出现昏睡、抽搐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毒性T细胞被靶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激活,识别并裂解乙脑病毒
B.吞噬细胞表面受体识别乙脑病毒表面特定蛋白,通过内吞形成吞噬溶酶体消化降解病毒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随体液循环并与乙脑病毒结合,抑制该病毒的增殖并发挥抗感染作用
D.接种乙脑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预防乙脑病毒的感染
解析:选A。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识别并裂解被乙脑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不能裂解乙脑病毒,A错误;吞噬细胞表面受体可以识别乙脑病毒表面特定蛋白,并通过内吞形成吞噬溶酶体消化降解病毒,B正确;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以通过体液运输,与抗原(乙脑病毒)结合,抑制该病毒的增殖并发挥抗感染作用,C正确;乙脑疫苗是一种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预防乙脑病毒的感染,D正确。
6.下图表示人体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被病毒侵染的靶细胞,启动细胞免疫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辅助性T 细胞分泌的物质甲和TCR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过程①表示细胞的增殖分化,子代细胞中mRNA种类不完全相同
C.过程②表示靶细胞的坏死
D.上述过程体现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
解析:选B。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物质甲为细胞因子,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表面受体(TCR)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A错误;过程①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由于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子代细胞中 mRNA种类不完全相同,B正确;过程②表示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即表示细胞凋亡,C错误;此过程针对的是外来入侵的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D错误。
7.细胞毒性T细胞能释放一种插入靶细胞细胞膜上的成孔蛋白(穿孔素),促使靶细胞裂解。相关机理如下图所示,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穿孔素参与调节的方式属于体液免疫
B.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释放穿孔素
C.穿孔素能够直接进入靶细胞消灭病毒
D.穿孔素促进Na+内流改变细胞内渗透压
解析:选D。根据题意可知,穿孔素是由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产生的,因此其参与调节的方式属于细胞免疫,A错误;穿孔素属于分泌蛋白,因此细胞毒性T细胞释放穿孔素的方式属于胞吐,B错误;由题意可知,穿孔素只能促使靶细胞裂解,而不能直接进入靶细胞消灭病毒,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穿孔素促进Na+内流改变细胞内渗透压,D正确。
8.下图为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参与免疫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均依赖膜的紧密接触
B.图中能分裂的细胞为Tc细胞和记忆T细胞
C.Th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c细胞,提供活化信号
D.活化的Tc细胞在病原体消灭后功能受到抑制
解析:选D。Th细胞和Tc细胞间通过细胞因子传递信息,不依赖膜的紧密接触传递信息,A错误;题图中能分裂的细胞为Tc细胞、Th细胞和记忆T细胞,B错误;Tc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同时在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Tc细胞被激活,C错误;活化的Tc细胞在病原体消灭后功能受到抑制,D正确。
9.
右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①表示免疫活性物质,则其一定存在于内环境中
B.内环境中可以有激素、神经递质、酶等,且三种物质在发挥生理作用后即被灭活
C.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离不开信息分子的作用,②可代表激素
D.神经系统只能通过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影响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
解析:选C。免疫活性物质中的溶菌酶可以存在于唾液、泪液中,唾液、泪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内环境中可以有激素、神经递质、酶等,激素、神经递质在发挥生理作用后即被灭活,酶在反应前后数量和性质不变,B错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息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的作用,②是内分泌系统产生的,可代表激素,C正确;神经系统可通过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影响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也可通过神经细胞产生的激素影响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D错误。
10.免疫失调包括免疫功能过强、过弱和免疫错误等。下图是重症肌无力的致病机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的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B.物质a属于抗原,在此过程中产生抗体的细胞仅来自B细胞
C.由图示过程可以推测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
D.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由免疫功能过强引起,二者都是在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才会有的病症
解析:选C。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只有体液免疫能产生抗体,说明物质a引发的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A错误。物质a属于抗原,在此过程中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可以来自B细胞或记忆B细胞,B错误。由题图分析可知,乙酰胆碱不能发挥作用会导致重症肌无力,说明乙酰胆碱可以引起肌肉收缩,是兴奋性神经递质,C正确。过敏反应由免疫功能过强引起,是在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才会有的病症;重症肌无力中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属于免疫错误引起的疾病,D错误。
11.小儿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由于个体内B细胞成熟过程受阻,无法产生抗体,患儿出生6个月后,因母源抗体耗尽而发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同一类免疫失调病
B.该病可以通过注射抗原的方式治疗
C.免疫缺陷病是生来就有的
D.患者体内B细胞成熟过程受阻,影响机体的体液免疫过程
解析:选D。小儿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一种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病,A错误;该病患者体内B细胞成熟过程受阻,即使注射抗原也不能产生浆细胞和抗体,B错误;免疫缺陷病有些是生来就有的,有些是后天产生的,如艾滋病,C错误;体液免疫过程需要B细胞起作用,故患者体内B细胞成熟过程受阻,影响机体的体液免疫过程,D正确。
1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艾滋病的元凶,其复制速度快、变异水平高。研究发现,HIV表面蛋白单个氨基酸改变可以导致蛋白构象从“开放”快速转变为“闭合”,进而达到提高感染率和免疫逃逸的双重目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艾滋病患者常因免疫功能减退而引起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B.HIV可通过表面蛋白特异性侵染细胞毒性T细胞
C.人体产生的抗体不易与“闭合”构象的表面蛋白结合
D.HIV的潜伏期长,在潜伏期内也有HIV抗体产生
解析:选B。由于HIV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破坏辅助性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减退,故艾滋病患者常因免疫力低下更易被病原体感染或患恶性肿瘤,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推测,HIV可通过表面蛋白特异性侵染辅助性T细胞,B错误;根据题意可知,人体产生的抗体与HIV表面蛋白结合能力不同,抗体与“开放”构象的表面蛋白的结合能力更强,C正确;HIV的潜伏期长,在潜伏期内机体内也有HIV,因此也有HIV抗体产生,D正确。
13.研究发现,T细胞表面存在程序性死亡受体蛋白PD 1,吞噬细胞和肿瘤细胞表面均存在与PD 1结合的配体蛋白PD L1。科研人员从小鼠脾脏分离出T细胞,定量研究PD L1分子对小鼠T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表明PD-L1与PD-1结合可抑制T细胞的增殖
B.吞噬细胞上的PD-L1有助于防止机体过度免疫
C.癌细胞通过下调PD-L1表达水平以实现免疫逃逸
D.抗PD-L1抗体可以阻止肿瘤细胞与T细胞的结合
解析:选C。由题图可知,随着PD -L1蛋白浓度的增加,T细胞增殖能力相对值逐渐降低,说明PD-L1与PD -1结合可抑制T细胞的增殖,A正确;吞噬细胞上的PD -L1与T细胞表面的PD -1结合,可抑制T细胞增殖,有助于防止机体过度免疫,B正确;癌细胞表面存在PD -L1,通过上调PD -L1表达水平,与T细胞表面的PD 1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从而实现免疫逃逸,C错误;抗PD-L1抗体可以与PD -L1结合,阻止肿瘤细胞与T细胞的结合,D正确。
14.我国科学家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开发出第一代可用于临床的异种器官移植雏形——“猪 3.0”。据测试这些小猪的器官和人有很好的免疫兼容性,可安全、成功地移植到人体,减少免疫排斥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活化的B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与免疫排斥反应相关
B.发生免疫排斥是由于供体和受体细胞表面的HLA不同
C.使用针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药物可降低免疫排斥反应
D.“猪3.0”的开发可缓解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
解析:选A。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与细胞毒性T细胞有关,使用针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药物可降低免疫排斥反应,A错误,C正确;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体与受体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如果将别人的器官或组织移植过来,由于供体和受体细胞表面的HLA不同,受体白细胞会攻击移植过来的器官或组织,即发生免疫排斥,B正确;“猪3.0”的器官和人有很好的免疫兼容性,可安全、成功地移植到人体,减少免疫排斥的发生,缓解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D正确。
15.寨卡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会攻击胎儿的神经元。科研人员开发出全新的DNA寨卡疫苗,这种疫苗含有一段根据寨卡病毒核酸合成的DNA片段,注射到动物体内后,有的细胞会分泌出很多类似寨卡病毒的小粒子,这些粒子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寨卡病毒的感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这些粒子就是疫苗在动物体内表达后产生的病毒蛋白,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
B.DNA疫苗和传统疫苗的区别之一是DNA疫苗本身不是抗原,不直接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C.寨卡病毒会攻击胎儿的神经元,引起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缺陷,属于免疫缺陷病
D.实验动物获得特异性免疫能力的标志是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
解析:选C。据题干信息分析,该疫苗含有根据寨卡病毒核酸合成的DNA片段,注射后会导致细胞分泌类似寨卡病毒的小粒子,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故这些粒子是疫苗(DNA)在动物体内控制合成的病毒蛋白,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A正确;DNA疫苗和传统疫苗的区别之一是DNA疫苗本身不是抗原,不直接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而其控制合成的粒子是抗原,可以引起免疫反应,B正确;寨卡病毒会攻击胎儿的神经元,引起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缺陷,不会引起免疫系统的功能下降,不属于免疫缺陷病,C错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是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免疫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与抗原侵入的靶细胞特异性结合,D正确。
16.为研究[C14min]BF4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设立了3个染毒剂量的实验组、1个恢复组(先用50 mg·kg-1[C14min]BF4处理,然后再去除[C14min]BF4)和1个空白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大鼠体液免疫的反应
B.恢复组和50 mg·kg-1[C14min]BF4处理的实验组形成对照
C.实验结论是[C14min]BF4会降低大鼠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D.停止使用[C14min]BF4未能完全消除其对大鼠造成的影响
解析:选C。根据题图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大鼠B细胞数量的相对值,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A正确;由于恢复组先用50 mg·kg-1[C14min]BF4处理,然后再去除[C14min]BF4,因此恢复组和50 mg·kg-1[C14min]BF4处理的实验组形成对照,B正确;题图中没有非特异性免疫的相关数据,故无法判断[C14min]BF4对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C错误;恢复组数据并未恢复到空白对照组的水平,因此停止使用[C14min]BF4并未完全消除其对大鼠造成的影响,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10分)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___________组成,免疫器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种即可)等。
(2)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其来自骨髓的________________。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新型冠状病毒会导致DNA损伤积累,诱发细胞衰老和细胞损伤。机体能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有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4)感冒后上呼吸道感染常会引起颌下淋巴结肿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服用抗生素往往能加快感冒康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免疫活性物质 胸腺、骨髓、脾、淋巴结、扁桃体
(2)造血干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3)免疫自稳
(4)颌下淋巴结与上呼吸道相对较近;淋巴结主要由淋巴细胞构成,病原体通过循环到达淋巴结,产生免疫反应,诱发淋巴结发炎 抗生素能杀灭细菌病原体
18.(10分)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如非洲野猪、欧洲野猪等)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回答下列问题:
(1)侵入机体的ASFV会经____________________摄取、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被激活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从而产生大量抗体消灭一定数量的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功能。
(2)ASFV侵入猪的体细胞后,需要____________免疫发挥作用才能使病毒失去藏身之所,该过程能使感染ASFV细胞裂解的是____________细胞。
(3)据报道,ASFV疫苗已经在一定的范围内推广。疫苗通常是用______或________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这些疫苗相当于__________。
(4)某研究机构初步研制出非洲猪瘟疫苗,为判断该疫苗的有效性,他们将未接触过ASFV的生长状况相同的生猪随机均分为甲组和乙组,进行了下表实验:a处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出现表中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 甲组 乙组
注射 是否发病 注射 是否发病
第一次实验 a 否 1 mL生理盐水 否
第二次实验 1 mL含ASFV制剂 是 1 mL含ASFV制剂 是
解析:(1)侵入机体的ASFV会经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被激活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从而消灭一定数量的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2)ASFV侵入猪的体细胞后,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接触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病原体,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3)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4)为探究研制出的非洲猪瘟疫苗是否有效,要控制的自变量为是否注射非洲猪瘟疫苗,乙组注射1 mL生理盐水,则甲组应注射1 mL非洲猪瘟疫苗,然后两组都注射等量的ASFV制剂,一段时间后若注射疫苗的甲组也出现发病症状,可能的原因是疫苗丧失了抗原性或注射的疫苗未能刺激猪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等。
答案:(1)抗原呈递细胞 浆细胞 免疫防御 (2)细胞 细胞毒性T (3)灭活的 减毒 抗原
(4)1 mL非洲猪瘟疫苗 疫苗丧失了抗原性或注射的疫苗未能刺激猪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等
19.(10分)科研人员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的S蛋白研制疫苗,广泛接种疫苗可以快速建立免疫屏障,阻击病毒扩散。下图为人体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接种疫苗后,人体内B细胞识别到S蛋白,同时辅助性T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与B细胞结合,B细胞被激活,形成的浆细胞可合成并分泌特异性识别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的IgM和IgG抗体。
(2)已经接种疫苗的个体,被病毒感染后,体内抗体浓度会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侵入机体的病毒和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沉淀等,进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被清除。
(3)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措施,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解析:(1)第一次接种疫苗后,人体内B细胞识别到S蛋白,同时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B细胞被激活,形成的浆细胞可合成并分泌特异性识别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的IgM和IgG抗体。(2)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相应的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导致抗体浓度激增。侵入机体的病毒和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最终被清除。(3)二次免疫获得的抗体量更多,故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或多次)接种该疫苗。(4)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的优势是在不使机体患病的条件下使机体产生免疫力;产生的免疫力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力可保持一定时间。
答案:(1)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 (2)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相应的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3)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或多次)接种该疫苗 (4)在不使机体患病的条件下使机体产生免疫力;产生的免疫力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力可保持一定时间
20.(10分)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水疱为主要特征。该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中EV71是导致我国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毒。我国研制出了世界上首支针对EV71的疫苗,对预防重症手足口病起到了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肠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EV71病毒感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机体感染EV71病毒后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其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够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增殖和分化。
(3)若既往感染者(已经得过手足口病的儿童)再次感染EV71病毒,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将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试分析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探究既往感染者是否需要接种疫苗,研究者调查了不同疫苗接种情况下HFMD首次发病至再次发病的时间间隔及累计发病风险,结果见下表、下图。
接种情况 发病时间间隔/月
未接种 15.8
接种1针次 22.7
接种2针次 26.8
分析以上数据,__________(填“建议”或“不建议”)既往感染者接种疫苗。结合所学知识及上述结果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
解析:(1)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肠道黏膜受损,第一道防线被破坏,更易被EV71病毒感染。(2)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够促进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3)既往感染者在初次感染EV71病毒后,机体内会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在病毒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次感染EV71病毒时,机体内相应的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使抗体浓度激增。(4)分析题表和题图可知,接种2针次疫苗后发病时间间隔较未接种和接种1针次时间更长,且接种2针次疫苗的累计发病风险更低,因此,建议既往感染者接种疫苗。多次接种同种疫苗,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帮助免疫系统更好地记忆并快速响应病原体的侵袭;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更多的抗体,保持比较高的抗体水平,从而有效预防疾病。
答案:(1)黏膜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肠道黏膜受损者第一道防线被破坏,更易被EV71病毒感染 (2)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3)病毒再次感染时,机体内相应的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4)建议 多次接种同种疫苗,可以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可以产生更多的抗体,保持比较高的抗体水平
21.(12分)支原体肺炎(MPP)是一种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机体感染肺炎支原体(MP)后引起的免疫功能亢进是引起MPP症状的重要因素,患者体内一些免疫活性物质如IgG、IgM异常增加。科研人员研究阿奇霉素(一种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对MPP的治疗效果,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IgG IgM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阿奇霉素+糖皮质激素 15.36 8.33 2.23 0.94
阿奇霉素 14.78 11.23 2.16 1.78
回答下列问题:
(1)MP是MPP的病原体,其含有的____________可以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在MP引起的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PP患者体内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____________________能刺激下丘脑兴奋,促进其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促进机体分泌糖皮质激素,调节免疫系统功能。这表明机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
(3)据表分析,阿奇霉素和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减轻MPP症状。
(4)进入MPP高发季节,某家长自行给孩子服用阿奇霉素预防感染MP,请评价该做法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抗原 抗原与B细胞接触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2)细胞因子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 (3)降低IgG、IgM的含量 (4)不可取,应该对孩子的病情进行科学诊断,若为MPP,再服用阿奇霉素,以防止盲目用药,使机体产生抗药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5张PPT)
章末过关检测(四) 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缺失的人,特异性免疫受损而非特异性免疫不受影响
B.皮肤、黏膜具有防御病原体的重要作用
C.体液中吞噬细胞能吞噬消化或处理所有外来的病原体
D.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在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形成的

解析:吞噬细胞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缺失的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都受影响,A错误;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具有防御病原体的重要作用,B正确;吞噬细胞具有识别功能,但其识别功能不具有特异性,故其能将所有外来的病原体吞噬消化或处理,C正确;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在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形成的,具有特异性,D正确。
2.Ⅰ型干扰素是一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疾病的细胞因子,在抗病毒、抗寄生虫、抑制细胞增殖、参与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因子与动物激素都属于信号分子,所以相应的受体结构相同
B.细胞因子还有白细胞介素、溶菌酶等
C.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和浆细胞的分裂、分化
D.Ⅰ型干扰素可用于治疗肿瘤和病毒感染性疾病

解析:不同的信号分子与其受体能发生特异性结合,细胞因子与动物激素都属于信号分子,但它们的受体结构不同,A错误;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溶菌酶不属于细胞因子,B错误;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分裂分化,C错误;由题意可知,Ⅰ型干扰素可用于治疗肿瘤(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病毒感染性疾病(抗病毒),D正确。
3.下列有关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分子的本质是蛋白质,其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B.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又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
C.抗原被清除后,抗体不会立即消失
D.抗体分子的基本结构呈“Y”字形,有特定抗原的两个结合位点
解析:抗体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只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B错误。

4.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T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
B.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能直接产生大量抗体
C.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
D.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

解析: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A错误;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B错误;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C正确;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D错误。
5.乙脑病毒进入机体后可穿过血脑屏障侵入脑组织细胞并增殖,使机体出现昏睡、抽搐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毒性T细胞被靶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激活,识别并裂解乙脑病毒
B.吞噬细胞表面受体识别乙脑病毒表面特定蛋白,通过内吞形成吞噬溶酶体消化降解病毒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随体液循环并与乙脑病毒结合,抑制该病毒的增殖并发挥抗感染作用
D.接种乙脑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预防乙脑病毒的感染

解析: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识别并裂解被乙脑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不能裂解乙脑病毒,A错误;吞噬细胞表面受体可以识别乙脑病毒表面特定蛋白,并通过内吞形成吞噬溶酶体消化降解病毒,B正确;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以通过体液运输,与抗原(乙脑病毒)结合,抑制该病毒的增殖并发挥抗感染作用,C正确;乙脑疫苗是一种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预防乙脑病毒的感染,D正确。
6.下图表示人体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被病毒侵染的靶细胞,启动细胞免疫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辅助性T 细胞分泌的物质甲和TCR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过程①表示细胞的增殖分化,子代细胞中mRNA种类不完全相同
C.过程②表示靶细胞的坏死
D.上述过程体现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

解析: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物质甲为细胞因子,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表面受体(TCR)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A错误;过程①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由于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子代细胞中 mRNA种类不完全相同,B正确;过程②表示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即表示细胞凋亡,C错误;此过程针对的是外来入侵的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D错误。
7.细胞毒性T细胞能释放一种插入靶细胞细胞膜上的成孔蛋白(穿孔素),促使靶细胞裂解。相关机理如下图所示,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穿孔素参与调节的方式属于体液免疫
B.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释放穿孔素
C.穿孔素能够直接进入靶细胞消灭病毒
D.穿孔素促进Na+内流改变细胞内渗透压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穿孔素是由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产生的,因此其参与调节的方式属于细胞免疫,A错误;穿孔素属于分泌蛋白,因此细胞毒性T细胞释放穿孔素的方式属于胞吐,B错误;由题意可知,穿孔素只能促使靶细胞裂解,而不能直接进入靶细胞消灭病毒,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穿孔素促进Na+内流改变细胞内渗透压,D正确。
8.下图为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参与免疫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均依赖膜的紧密接触
B.图中能分裂的细胞为Tc细胞和记忆T细胞
C.Th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c细胞,提供活化信号
D.活化的Tc细胞在病原体消灭后功能受到抑制

解析:Th细胞和Tc细胞间通过细胞因子传递信息,不依赖膜的紧密接触传递信息,A错误;题图中能分裂的细胞为Tc细胞、Th细胞和记忆T细胞,B错误;Tc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同时在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Tc细胞被激活,C错误;活化的Tc细胞在病原体消灭后功能受到抑制,D正确。
9.右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①表示免疫活性物质,则其一定存在于内环境中
B.内环境中可以有激素、神经递质、酶等,且三种
物质在发挥生理作用后即被灭活
C.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离不开信息分子
的作用,②可代表激素
D.神经系统只能通过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影响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

解析:免疫活性物质中的溶菌酶可以存在于唾液、泪液中,唾液、泪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内环境中可以有激素、神经递质、酶等,激素、神经递质在发挥生理作用后即被灭活,酶在反应前后数量和性质不变,B错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息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的作用,②是内分泌系统产生的,可代表激素,C正确;神经系统可通过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影响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也可通过神经细胞产生的激素影响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D错误。
10.免疫失调包括免疫功能过强、过弱和免疫错误等。下图是重症肌无力的致病机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的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B.物质a属于抗原,在此过程中产生抗体的细胞仅来自B细胞
C.由图示过程可以推测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
D.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由免疫功能过强引起,二者都是在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才会有的病症

解析: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只有体液免疫能产生抗体,说明物质a引发的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A错误。物质a属于抗原,在此过程中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可以来自B细胞或记忆B细胞,B错误。由题图分析可知,乙酰胆碱不能发挥作用会导致重症肌无力,说明乙酰胆碱可以引起肌肉收缩,是兴奋性神经递质,C正确。过敏反应由免疫功能过强引起,是在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才会有的病症;重症肌无力中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属于免疫错误引起的疾病,D错误。
11.小儿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由于个体内B细胞成熟过程受阻,无法产生抗体,患儿出生6个月后,因母源抗体耗尽而发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同一类免疫失调病
B.该病可以通过注射抗原的方式治疗
C.免疫缺陷病是生来就有的
D.患者体内B细胞成熟过程受阻,影响机体的体液免疫过程

解析:小儿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一种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病,A错误;该病患者体内B细胞成熟过程受阻,即使注射抗原也不能产生浆细胞和抗体,B错误;免疫缺陷病有些是生来就有的,有些是后天产生的,如艾滋病,C错误;体液免疫过程需要B细胞起作用,故患者体内B细胞成熟过程受阻,影响机体的体液免疫过程,D正确。
1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艾滋病的元凶,其复制速度快、变异水平高。研究发现,HIV表面蛋白单个氨基酸改变可以导致蛋白构象从“开放”快速转变为“闭合”,进而达到提高感染率和免疫逃逸的双重目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艾滋病患者常因免疫功能减退而引起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B.HIV可通过表面蛋白特异性侵染细胞毒性T细胞
C.人体产生的抗体不易与“闭合”构象的表面蛋白结合
D.HIV的潜伏期长,在潜伏期内也有HIV抗体产生

解析:由于HIV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破坏辅助性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减退,故艾滋病患者常因免疫力低下更易被病原体感染或患恶性肿瘤,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推测,HIV可通过表面蛋白特异性侵染辅助性T细胞,B错误;根据题意可知,人体产生的抗体与HIV表面蛋白结合能力不同,抗体与“开放”构象的表面蛋白的结合能力更强,C正确;HIV的潜伏期长,在潜伏期内机体内也有HIV,因此也有HIV抗体产生,D正确。
13.研究发现,T细胞表面存在程序性死亡受体蛋白PD 1,吞噬细胞和肿瘤细胞表面均存在与PD 1结合的配体蛋白PD L1。科研人员从小鼠脾脏分离出T细胞,定量研究PD L1分子对小鼠T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表明PD-L1与PD-1结合可抑制T细胞的增殖
B.吞噬细胞上的PD-L1有助于防止机体过度免疫
C.癌细胞通过下调PD-L1表达水平以实现免疫逃逸
D.抗PD-L1抗体可以阻止肿瘤细胞与T细胞的结合
解析:由题图可知,随着PD -L1蛋白浓度的增加,T细胞增殖能力相对值逐渐降低,说明PD-L1与PD -1结合可抑制T细胞的增殖,A正确;吞噬细胞上的PD -L1与T细胞表面的PD -1结合,可抑制T细胞增殖,有助于防止机体过度免疫,B正确;癌细胞表面存在PD -L1,通过上调PD -L1表达水平,与T细胞表面的PD 1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从而实现免疫逃逸,C错误;抗PD-L1抗体可以与PD -L1结合,阻止肿瘤细胞与T细胞的结合,D正确。
14.我国科学家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开发出第一代可用于临床的异种器官移植雏形——“猪 3.0”。据测试这些小猪的器官和人有很好的免疫兼容性,可安全、成功地移植到人体,减少免疫排斥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活化的B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与免疫排斥反应相关
B.发生免疫排斥是由于供体和受体细胞表面的HLA不同
C.使用针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药物可降低免疫排斥反应
D.“猪3.0”的开发可缓解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

解析: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与细胞毒性T细胞有关,使用针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药物可降低免疫排斥反应,A错误,C正确;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体与受体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如果将别人的器官或组织移植过来,由于供体和受体细胞表面的HLA不同,受体白细胞会攻击移植过来的器官或组织,即发生免疫排斥,B正确;“猪3.0”的器官和人有很好的免疫兼容性,可安全、成功地移植到人体,减少免疫排斥的发生,缓解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D正确。
15.寨卡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会攻击胎儿的神经元。科研人员开发出全新的DNA寨卡疫苗,这种疫苗含有一段根据寨卡病毒核酸合成的DNA片段,注射到动物体内后,有的细胞会分泌出很多类似寨卡病毒的小粒子,这些粒子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寨卡病毒的感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这些粒子就是疫苗在动物体内表达后产生的病毒蛋白,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
B.DNA疫苗和传统疫苗的区别之一是DNA疫苗本身不是抗原,不直接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C.寨卡病毒会攻击胎儿的神经元,引起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缺陷,属于免疫缺陷病
D.实验动物获得特异性免疫能力的标志是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

解析:据题干信息分析,该疫苗含有根据寨卡病毒核酸合成的DNA片段,注射后会导致细胞分泌类似寨卡病毒的小粒子,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故这些粒子是疫苗(DNA)在动物体内控制合成的病毒蛋白,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A正确;DNA疫苗和传统疫苗的区别之一是DNA疫苗本身不是抗原,不直接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而其控制合成的粒子是抗原,可以引起免疫反应,B正确;寨卡病毒会攻击胎儿的神经元,引起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缺陷,不会引起免疫系统的功能下降,不属于免疫缺陷病,C错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是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免疫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与抗原侵入的靶细胞特异性结合,D正确。
A.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大鼠体液免疫的反应
B.恢复组和50 mg·kg-1[C14min]BF4处理的实验组形成对照
C.实验结论是[C14min]BF4会降低大鼠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D.停止使用[C14min]BF4未能完全消除其对大鼠造成的影响
16.为研究[C14min]BF4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设立了3个染毒剂量的实验组、1个恢复组(先用50 mg·kg-1[C14min]BF4处理,然后再去除[C14min]BF4)和1个空白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解析:根据题图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大鼠B细胞数量的相对值,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A正确;由于恢复组先用50 mg·kg-1[C14min]BF4处理,然后再去除[C14min]BF4,因此恢复组和50 mg·kg-1[C14min]BF4处理的实验组形成对照,B正确;题图中没有非特异性免疫的相关数据,故无法判断[C14min]BF4对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C错误;恢复组数据并未恢复到空白对照组的水平,因此停止使用[C14min]BF4并未完全消除其对大鼠造成的影响,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10分)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___________组成,免疫器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种即可)等。
免疫活性物质
胸腺、骨髓、脾、淋巴结、扁桃体
(2)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其来自骨髓的________________。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新型冠状病毒会导致DNA损伤积累,诱发细胞衰老和细胞损伤。机体能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有____________的功能。
造血干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免疫自稳
(4)感冒后上呼吸道感染常会引起颌下淋巴结肿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服用抗生素往往能加快感冒康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颌下淋巴结与上呼吸道相对较近;淋巴结主要由淋巴细胞构成,病原体通过循环到达淋巴结,产生免疫反应,诱发淋巴结发炎
抗生素能杀灭细菌病原体
18.(10分)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如非洲野猪、欧洲野猪等)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回答下列问题:
(1)侵入机体的ASFV会经____________________摄取、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被激活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从而产生大量抗体消灭一定数量的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功能。
抗原呈递细胞
浆细胞
免疫防御
解析:侵入机体的ASFV会经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被激活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从而消灭一定数量的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2)ASFV侵入猪的体细胞后,需要____________免疫发挥作用才能使病毒失去藏身之所,该过程能使感染ASFV细胞裂解的是____________细胞。
解析:ASFV侵入猪的体细胞后,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接触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病原体,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细胞
细胞毒性T
(3)据报道,ASFV疫苗已经在一定的范围内推广。疫苗通常是用______或________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这些疫苗相当于__________。
解析: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灭活的
减毒
抗原
(4)某研究机构初步研制出非洲猪瘟疫苗,为判断该疫苗的有效性,他们将未接触过ASFV的生长状况相同的生猪随机均分为甲组和乙组,进行了下表实验:a处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出现表中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项目 甲组 乙组
注射 是否发病 注射 是否发病
第一次实验 a 否 1 mL生理盐水 否
第二次实验 1 mL含ASFV制剂 是 1 mL含ASFV
制剂 是
1 mL非洲猪瘟疫苗
疫苗丧失了抗原性或注射的疫苗未能刺激猪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等
解析:为探究研制出的非洲猪瘟疫苗是否有效,要控制的自变量为是否注射非洲猪瘟疫苗,乙组注射1 mL生理盐水,则甲组应注射1 mL非洲猪瘟疫苗,然后两组都注射等量的ASFV制剂,一段时间后若注射疫苗的甲组也出现发病症状,可能的原因是疫苗丧失了抗原性或注射的疫苗未能刺激猪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等。
19.(10分)科研人员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的S蛋白研制疫苗,广泛接种疫苗可以快速建立免疫屏障,阻击病毒扩散。下图为人体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接种疫苗后,人体内B细胞识别到S蛋白,同时辅助性T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与B细胞结合,B细胞被激活,形成的浆细胞可合成并分泌特异性识别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的IgM和IgG抗体。
解析:第一次接种疫苗后,人体内B细胞识别到S蛋白,同时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B细胞被激活,形成的浆细胞可合成并分泌特异性识别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的IgM和IgG抗体。
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
(2)已经接种疫苗的个体,被病毒感染后,体内抗体浓度会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如图所示),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侵入机体的病毒和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沉淀等,进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被清除。
解析: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相应的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导致抗体浓度激增。侵入机体的病毒和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最终被清除。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相应的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3)依据图中所示的抗体浓度变化规律,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二次免疫获得的抗体量更多,故为了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或多次)接种该疫苗。
间隔一段时间再次(或多次)接种该疫苗
(4)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措施,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解析: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的优势是在不使机体患病的条件下使机体产生免疫力;产生的免疫力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力可保持一定时间。
在不使机体患病的条件下使机体产生免疫力;产生的免疫力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力可保持一定时间
20.(10分)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水疱为主要特征。该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中EV71是导致我国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毒。我国研制出了世界上首支针对EV71的疫苗,对预防重症手足口病起到了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肠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EV71病毒感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肠道黏膜受损,第一道防线被破坏,更易被EV71病毒感染。
黏膜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肠道黏膜受损者第一道防线被破坏,更易被EV71病毒感染
(2)机体感染EV71病毒后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其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够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增殖和分化。
解析: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够促进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3)若既往感染者(已经得过手足口病的儿童)再次感染EV71病毒,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将激增且保持较长时间,试分析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既往感染者在初次感染EV71病毒后,机体内会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在病毒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次感染EV71病毒时,机体内相应的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使抗体浓度激增。
病毒再次感染时,机体内相应的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4)为探究既往感染者是否需要接种疫苗,研究者调查了不同疫苗接种情况下HFMD首次发病至再次发病的时间间隔及累计发病风险,结果见下表、下图。
接种情况 发病时间间隔/月
未接种 15.8
接种1针次 22.7
接种2针次 26.8
分析以上数据,__________(填“建议”或“不建议”)既往感染者接种疫苗。结合所学知识及上述结果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
解析:分析题表和题图可知,接种2针次疫苗后发病时间间隔较未接种和接种1针次时间更长,且接种2针次疫苗的累计发病风险更低,因此,建议既往感染者接种疫苗。多次接种同种疫苗,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帮助免疫系统更好地记忆并快速响应病原体的侵袭;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更多的抗体,保持比较高的抗体水平,从而有效预防疾病。
建议
多次接种同种疫苗,可以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可以产生更多的抗体,保持比较高的抗体水平
21.(12分)支原体肺炎(MPP)是一种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机体感染肺炎支原体(MP)后引起的免疫功能亢进是引起MPP症状的重要因素,患者体内一些免疫活性物质如IgG、IgM异常增加。科研人员研究阿奇霉素(一种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对MPP的治疗效果,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IgG IgM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阿奇霉素+糖皮质激素 15.36 8.33 2.23 0.94
阿奇霉素 14.78 11.23 2.16 1.78
回答下列问题:
(1)MP是MPP的病原体,其含有的____________可以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在MP引起的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原
抗原与B细胞接触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
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2)MPP患者体内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____________________能刺激下丘脑兴奋,促进其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促进机体分泌糖皮质激素,调节免疫系统功能。这表明机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
细胞因子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
(3)据表分析,阿奇霉素和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减轻MPP症状。
(4)进入MPP高发季节,某家长自行给孩子服用阿奇霉素预防感染MP,请评价该做法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降低IgG、IgM的含量
不可取,应该对孩子的病情进行科学诊断,若为MPP,再服用阿奇霉素,以防止盲目用药,使机体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