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章末综合提升
(1)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
(2)细胞膜上以及细胞内物质如呼吸酶、核酸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
(3)NaCl中Na+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而Cl-不参与。( )
(4)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1 ℃。( )
(5)内环境稳态只需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 )
(6)体液中,组织细胞细胞内液中的O2浓度最低,CO2浓度最高。( )
(7)组织细胞产生的CO2要排到肺泡中,至少要穿过7层细胞膜。( )
√
√
×
√
×
√
√
(8)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
(9)缓冲对是由一个酸性物质、一个碱性物质组成的。( )
(10)在一定范围内,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这说明生物材料含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
(11)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
(12)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离不开体内细胞的参与。( )
(13)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 ( )
×
×
√
√
√
√
√
2.(2023·河北选择考)小鼠注射某药物造成肾功能异常,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质,血浆蛋白减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蛋白丢失可造成血液中抗体减少,机体免疫力下降
B.血浆蛋白减少造成血浆渗出至组织液的水增多
C.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高于血浆Na+和Cl-形成的渗透压
D.小鼠肾功能衰竭时,血浆中尿素氮升高
√
解析:抗体为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分布于血浆和组织液等,该小鼠的肾功能异常造成的血浆蛋白流失可引起血浆中抗体减少,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A正确;血浆蛋白减少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血浆渗出至组织液的水增多,B正确;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中Na+和Cl-的数目远多于血浆蛋白的数目,其形成的渗透压远高于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C错误;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机体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导致血浆中尿素氮等代谢产物的浓度升高,D正确。
3.(2022·广东选择考)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血糖
C.肾上腺素 D.睾酮
解析: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A符合题意。
√
4.(2022·重庆选择考)某同学登山后出现腿部肌肉酸痛,一段时间后缓解。查阅资料得知,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酸痛是因为乳酸积累使血浆pH显著下降
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只需通过组织液
C.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
D.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有利于缓解酸痛
√
解析:肌肉酸痛是机体无氧呼吸产生过多乳酸所致,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乳酸积累并不会使血浆pH显著下降,A错误;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需要通过血浆和组织液,B错误;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肝细胞内进行,C错误;肌细胞生成的乳酸积累会导致肌肉酸痛,乳酸进入组织液,可通过体液运输至身体其他部位,减少肌肉处的乳酸积累,故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有利于缓解酸痛,D正确。
5.(2022·海南选择考)缺氧是指组织氧供应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通气量(基本通气量为1)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动脉血氧分压从60 mmHg降至20 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组织供氧
B.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过度通气可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
C.缺氧时,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
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
√章末综合提升
INCLUDEPICTURE "易错易混LLL.TIF"
(1)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
(2)细胞膜上以及细胞内物质如呼吸酶、核酸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
(3)NaCl中Na+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而Cl-不参与。( )
(4)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1 ℃。( )
(5)内环境稳态只需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 )
(6)体液中,组织细胞细胞内液中的O2浓度最低,CO2浓度最高。( )
(7)组织细胞产生的CO2要排到肺泡中,至少要穿过7层细胞膜。( )
(8)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
(9)缓冲对是由一个酸性物质、一个碱性物质组成的。( )
(10)在一定范围内,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这说明生物材料含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
(11)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
(12)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离不开体内细胞的参与。( )
(13)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 ( )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INCLUDEPICTURE "走近高考LLL.TIF"
1.(2024·湖北选择考)磷酸盐体系(HPO/H2PO)和碳酸盐体系(HCO/H2CO3)是人体内两种重要的缓冲体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氧呼吸的终产物在机体内可转变为HCO
B.细胞呼吸生成ATP的过程与磷酸盐体系有关
C.缓冲体系的成分均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
D.过度剧烈运动会引起乳酸中毒说明缓冲体系的调节能力有限
解析:选C。有氧呼吸的终产物CO2和H2O可以生成H2CO3,H2CO3在机体内可转变为HCO,A正确;在细胞呼吸过程中,ADP和Pi(磷酸)反应生成ATP,故细胞呼吸生成ATP的过程与磷酸盐体系有关,B正确;HPO、H2PO和HCO等离子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其进出细胞需借助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C错误;过度剧烈运动会引起乳酸中毒,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D正确。
2.(2023·河北选择考)小鼠注射某药物造成肾功能异常,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质,血浆蛋白减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蛋白丢失可造成血液中抗体减少,机体免疫力下降
B.血浆蛋白减少造成血浆渗出至组织液的水增多
C.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高于血浆Na+和Cl-形成的渗透压
D.小鼠肾功能衰竭时,血浆中尿素氮升高
解析:选C。抗体为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分布于血浆和组织液等,该小鼠的肾功能异常造成的血浆蛋白流失可引起血浆中抗体减少,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A正确;血浆蛋白减少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血浆渗出至组织液的水增多,B正确;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中Na+和Cl-的数目远多于血浆蛋白的数目,其形成的渗透压远高于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C错误;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机体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导致血浆中尿素氮等代谢产物的浓度升高,D正确。
3.(2022·广东选择考)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血糖
C.肾上腺素 D.睾酮
解析:选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A符合题意。
4.(2022·重庆选择考)某同学登山后出现腿部肌肉酸痛,一段时间后缓解。查阅资料得知,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酸痛是因为乳酸积累使血浆pH显著下降
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只需通过组织液
C.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
D.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有利于缓解酸痛
解析:选D。肌肉酸痛是机体无氧呼吸产生过多乳酸所致,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乳酸积累并不会使血浆pH显著下降,A错误;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需要通过血浆和组织液,B错误;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肝细胞内进行,C错误;肌细胞生成的乳酸积累会导致肌肉酸痛,乳酸进入组织液,可通过体液运输至身体其他部位,减少肌肉处的乳酸积累,故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有利于缓解酸痛,D正确。
5.(2022·海南选择考)缺氧是指组织氧供应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通气量(基本通气量为1)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动脉血氧分压从60 mmHg降至20 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组织供氧
B.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过度通气可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
C.缺氧时,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
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
解析:选D。据题图分析,动脉血氧分压从60 mmHg降至20 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迅速增加,吸入的氧气增多,以增加组织供氧,A正确;高原上缺乏氧气,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动脉血氧分压会降低,肺泡通气量会快速增加,过度通气可增加CO2的排出量,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B正确;在缺氧条件下,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释放能量,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浆中的HCO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浆pH的稳定,C正确,D错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