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过关检测(一)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淋巴液回流形成血浆,所以二者成分相同
B.胃液、尿素、氨基酸均可在内环境中找到
C.组织液、细胞质基质都属于内环境
D.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中的,但低于细胞内液中的
解析:选D。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的基本成分相似,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另外,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细胞内液中的,A错误,D正确;胃液存在于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细胞质基质属于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2.图中①②③④为体液的组成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组成人体的内环境
B.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①②
C.④中的液体可透过管壁直接进入②
D.在生物体中,体液大部分存在于③中
解析:选D。由题图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液,①②④参与组成人体的内环境,③(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①(血浆),B错误;④(淋巴液)不能通过淋巴管壁进入②(组织液),C错误;③(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D正确。
3.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严重腹泻,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变化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剧烈运动过程中,内环境的pH会明显降低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解析:选C。严重腹泻会导致水和无机盐丢失,而水和无机盐的丢失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的变化,A正确;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降低,小于组织液渗透压,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剧烈运动过程中,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会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C错误;佝偻病是由体内缺乏维生素D导致人体缺钙而引起的,其与内环境稳态的失衡有一定的关系,D正确。
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B.静脉滴注的药物可依次成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等内环境的成分
C.内环境构成机体细胞生活的环境,机体细胞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依赖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
解析:选B。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A正确;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从内环境吸收营养物质并依靠内环境运输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正确;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例如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D正确。
5.内环境稳态是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各种生理过程,不在内环境中进行的是( )
A.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与其特异性结合
B.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运输至肝脏等部位
C.血浆中血红蛋白与O2结合,发挥蛋白质的运输功能
D.缓冲物质与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反应以维持pH稳定
解析:选C。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与其特异性结合发生在血浆中,血浆属于内环境,A不符合题意;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通过血液运输至肝脏等部位,通过内环境进行,B不符合题意;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与O2结合发生在红细胞内,红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C符合题意;缓冲物质与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反应发生在血浆中,血浆属于内环境,D不符合题意。
6.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如果某器官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某人长期通过节食减肥,有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B.寒冷时手脚冰冷,说明内环境稳态已被破坏
C.患急性肠胃炎的病人脱水时,体内渗透压平衡被破坏
D.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功能衰竭时出现的尿毒症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
解析:选B。某人长期通过节食减肥,导致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有可能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寒冷时虽然手脚冰冷但体温还是正常的,故不能说明内环境稳态已被破坏,B错误;患急性肠胃炎的病人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体内渗透压平衡被破坏,C正确;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功能衰竭时出现的尿毒症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D正确。
7.下列关于“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实验每组都进行了前后自身对照,不必再进行重复实验
B.据所得实验数据,实验一般以HCl或NaOH滴数为横坐标,以pH为纵坐标,绘制实验结果
C.从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来看,生物材料的pH变化与缓冲液的完全相同,与自来水的不同
D.生物材料的缓冲作用需要通过H2CO3/CO等缓冲对来完成
解析:选B。实验中每组都进行了自身的前后对照,但为减小实验误差,仍需要做重复实验,A错误;该实验一般以HCl或NaOH滴数为横坐标,以pH为纵坐标,画出pH的变化曲线,B正确;结果显示,生物材料中加入HCl或NaOH后的pH变化情况与缓冲液很接近,但并非完全相同,C错误;生物材料的缓冲作用需要通过H2CO3(酸性)/HCO(碱性)等缓冲对来完成,D错误。
8.
右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血浆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曲线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
B.AB段上升是因为只进行无氧呼吸
C.BC段下降的原因之一是乳酸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
D.AB段产生的乳酸与Na2CO3反应
解析:选C。AB段上升是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所致,而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A、B错误。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乳酸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能运输更多的氧气,C正确。血浆中的NaHCO3与乳酸反应,从而导致血浆中乳酸浓度降低,D错误。
9.下图表示外界O2到肝细胞中被消耗的路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外界O2被肝细胞消耗至少需经过11层生物膜
B.O2进行跨膜运输时需要载体蛋白,但是不消耗能量
C.肝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完全不同
D.线粒体中消耗O2的场所与产生CO2的场所相同
解析:选A。外界O2被肝细胞消耗需通过肺泡壁细胞(2层膜)、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血浆(2层膜)、进入红细胞(1层膜)、出红细胞(1层膜)、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2层膜)、进入肝细胞(1层膜)、进入线粒体(2层膜),共11层生物膜,A正确;O2的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能量,B错误;肝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为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C错误;线粒体内消耗O2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而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D错误。
10.下图为人体内某组织或器官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箭头代表物质运输方向或血流方向。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的大部分细胞的代谢产物直接透过细胞膜进入B中
B.若Ⅰ端为肝组织毛细血管动脉端,则Ⅱ端的血糖浓度可能大于Ⅰ端
C.C位于淋巴管中,其来源于组织液,经血液循环流回血浆
D.A、B、C三者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或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物质
解析:选B。分析题图可知,A为组织液,B为血浆,C为淋巴液。人体大部分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因此人体内的大部分细胞的代谢产物直接透过细胞膜进入A(组织液)中,A错误;若Ⅰ端为肝组织毛细血管动脉端,则Ⅱ端为毛细血管静脉端,在饥饿的条件下,肝糖原分解,Ⅱ端的血糖浓度可能大于Ⅰ端,B正确;C(淋巴液)位于淋巴管中,其来源于组织液,经淋巴循环流回血浆,C错误;C(淋巴液)不能通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A(组织液),D错误。
11.下图中甲、乙为人体内两种不同组织处的毛细血管,①②③表示某些化学物质。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乙
B.若②为氨基酸,经吸收、运输,在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组织蛋白共要穿过5层生物膜
C.①②③三种化学物质中②和③可以是葡萄糖
D.相对于内环境来说,相当于外界环境的是甲中的液体
解析:选C。CO2是细胞呼吸产生的,所以题图中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细胞内,A错误;氨基酸经过吸收、运输,在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组织蛋白,至少需要穿过小肠上皮细胞(2层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4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共要穿过7层生物膜,B错误;由题图可知,①→②表示物质的消化过程,②和③可以表示葡萄糖,C正确;甲、乙为人体内两种不同组织处的毛细血管,其内的液体均为血浆,是内环境的组成部分,D错误。
12.图1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图2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活在图1乙中的细胞可能是血细胞
B.若图1中过程6受阻,则甲中的水分会增加
C.图2中①②③过程只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的参与
D.图2中⑤表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等代谢废物的排出
解析:选C。由题图1可知,乙为血浆,生活在血浆中的细胞可能是血细胞,A正确;若题图1中过程6受阻,则甲(组织液)中水分会增加,从而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代谢废物的排出需要泌尿系统的参与,C错误;题图2中⑤表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等代谢废物的排出,D正确。
1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引起肺微血管通透性增大,使肺泡腔渗出富含蛋白质的液体,进而导致肺水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常情况下肺泡腔内的气体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
B.肺微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C.肺水肿患者可使用降低血浆渗透压的药物缓解症状
D.肺微血管内、外液体中的蛋白质含量有差别
解析:选C。肺泡腔与外界环境相通,其内的气体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A正确;肺微血管壁细胞内侧为血浆,外侧为组织液,B正确;肺水肿患者血浆中的血浆蛋白渗出,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因而不能使用降低血浆渗透压的药物缓解症状,C错误;肺微血管内、外的液体分别为血浆、组织液,和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正确。
14.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部分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会进入血液
B.上图反映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C.图中只有激素、神经递质可作为信息分子完成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解析:选B。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CO2,A错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题图中这三种调节均有涉及,B正确;题图中激素、神经递质和免疫活性物质均出现在内环境中,作为信息分子完成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错误;尿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尿液浓度的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的稳态,D错误。
15.肺癌晚期往往会出现低白蛋白血症(血液中白蛋白含量降低),进而引起胸腔积液,患者常感到胸闷。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常人体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组织液
B.低白蛋白血症导致血浆中的液体渗入胸腔,引起胸腔积液
C.胸腔积液会压迫患者胸部脏器,使患者感觉胸闷
D.注射医用人血白蛋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胸闷症状
解析:选A。正常人体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A错误;血液中白蛋白含量降低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进而使血浆中的液体渗入胸腔,引起胸腔积液,胸腔积液会压迫患者胸部脏器,使患者感觉胸闷,注射医用人血白蛋白可升高血浆渗透压,使胸腔积液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胸闷症状,B、C、D正确。
16.下表为某人的尿液、原尿和血浆经化验后得到的主要数据:
成分 a液 b液 c液
蛋白质含量/% 微量 8 0
葡萄糖含量/% 0.10 0.10 0
无机盐含量/% 0.75 0.72 1.25
尿素含量/% 0.03 0.03 1.80
尿酸含量/% 0.004 0.004 0.050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液是血浆,因为其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B.c液中没有葡萄糖的原因是原尿经过肾小管时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全部被重吸收
C.因为c液中尿素和尿酸的含量多于a液和b液,所以c液是尿液
D.如果肾小球发生病变,往往会引起蛋白尿
解析:选C。血浆中的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被肾小球过滤的,所以原尿和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少于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故b液为血浆,A正确;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重吸收,故尿液中没有葡萄糖,由此判断a液为原尿,c液为尿液,B正确;尿液中的尿素、尿酸并非含量多于血浆和原尿,而是浓度较高,C错误;如果肾小球发生病变,往往会引起蛋白尿,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10分)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中填字母,“________”上填文字)
(1)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____;a、d、e、f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d与f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d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d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2)血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所经过的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CO2浓度最高的部位为图中的[ ]________________。
(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增多的液体是[ ]________,将导致________。
答案:(1)2/3 淋巴液、血浆、红细胞、组织液 蛋白质 无机盐、蛋白质 (2)e→d→c→f→g g 组织细胞 (3)f 组织液 组织水肿
18.(10分)下表是某女士进行的空腹血液生化检查的化验单上的部分指标值。回答下列问题:
注:U表示酶的活力单位。
(1)血液的生化指标的变化范围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内各种成分中,含量通常高于组织液和淋巴液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等。
(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其活力单位是评价肝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检测结果可知,该女士的肝功能________(填“正常”或“不正常”)。该女士经常出现肌肉抽搐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现象________(填“是”或“不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表现。
(3)根据检测结果,你对该女士的饮食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
答案:(1)健康机体血液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会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进而引起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白蛋白、球蛋白 (2)正常 血钙含量较低 是 (3)减少糖分的摄入;减少盐分的摄入;多补钙
19.(10分)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是脑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脑脊液大部分由血浆在侧脑室的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请回答下列问题:
(1)脑脊液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_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的。
(2)脑脊液不仅是脑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而且是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______________的媒介。
(3)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脑外伤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________,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4)地塞米松常被用来治疗脑水肿,其副作用是停药后会出现反弹。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也能用于治疗脑水肿。为了研究ACTH的治疗效果,有关医疗专家做了临床试验,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 使用药物 治疗时间 治疗前水肿指数 治疗后水肿指数 停药两周后水肿指数
A组 ACTH(79例) 3个月 4.1~9.6 1.1~2.9 1.1~2.9
B组 地塞米松(79例) 3个月 5.1~7.1 3.3~4.9 5.1~9.8
解析:(1)由题干可知,脑脊液是脑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属于细胞外液;脑脊液与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2)脑脊液是脑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属于内环境,是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脑水肿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血浆中某些蛋白质进入脑脊液,使其渗透压升高,水分更多地进入脑脊液,引起脑组织水肿。(4)结合题意及题表中数据可得出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强于地塞米松且停药后基本不出现反弹现象的结论。
答案:(1)属于 双向 (2)物质交换 (3)升高 (4)①使用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 ②使用ACTH治疗停药后基本不出现反弹现象
20.(12分)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某人因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急性喉炎,需注射头孢呋辛钠治疗。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钠期间及用药后1~2周内不能饮酒。请回答下列问题:
(1)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治疗时,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__,两者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的含量不同。
(2)有些细菌侵入人体后,其产生的毒素可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人体可能会出现__________现象。
(3)肝脏是酒精的主要代谢场所,酒精的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头孢类分子可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用头孢类药物后饮酒会造成乙醛中毒,重者可致呼吸抑制、急性心衰等。
乙醇乙醛乙酸―→
①饮酒者血浆中的少量酒精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____________层生物膜,肺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
②乙醛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会使通气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积累,血浆的pH呈下降趋势。为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参与调节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1)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治疗时,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组织液和血浆,两者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蛋白质的含量不同,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2)有些细菌侵入人体后,其产生的毒素可增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造成血浆蛋白渗出,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导致组织液增加,人体将会出现组织水肿现象。(3)①饮酒者血浆中的少量酒精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酒精至少要穿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共4层生物膜;肺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②血浆pH下降时,血浆中的HCO、HPO等物质可参与反应中和酸性物质,以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答案:(1)组织液 血浆 蛋白质 (2)组织水肿 (3)①4 组织液 ②HCO、HPO
21.(10分)人工肾能部分替代真正的肾起作用。患者的血液在中空纤维中向一侧流动,一种称为透析液的水溶液在中空纤维外向相反方向流动。血液中的小分子废物通过血液透析膜(中空纤维壁)进入透析液中。血液从患者臂部或腿部的血管通路流入人工肾,经过人工肾得到净化后,又流回静脉(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工制造的血液透析膜模拟了生物膜的__________________性。
(2)为了防止某些盐类等有用物质随着废物离开血液,透析液中的酸碱度和渗透压(溶液浓度)应与________中的基本相同。
(3)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____________。体检时,通过检查血浆的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来推测机体是否处于健康状态。正常机体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
(4)内环境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透析型人工肾中的血液透析膜模拟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2)人工制成的血液透析膜是半透膜,主要透析血液中的尿素等废物,为了防止某些盐类等有用物质随着废物离开血液,透析液中的酸碱度和渗透压均应与正常血液中的基本相同。(3)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相对的。通过检查血浆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两方面来推测机体是否处于健康状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4)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1)选择透过 (2)正常血液 (3)相对的(或动态平衡的) 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 神经—体液—免疫 (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4张PPT)
章末过关检测(一)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淋巴液回流形成血浆,所以二者成分相同
B.胃液、尿素、氨基酸均可在内环境中找到
C.组织液、细胞质基质都属于内环境
D.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中的,但低于细胞内液中的
√
解析: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的基本成分相似,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另外,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细胞内液中的,A错误,D正确;胃液存在于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细胞质基质属于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2.图中①②③④为体液的组成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组成人体的内环境
B.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①②
C.④中的液体可透过管壁直接进入②
D.在生物体中,体液大部分存在于③中
√
解析:由题图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液,①②④参与组成人体的内环境,③(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①(血浆),B错误;④(淋巴液)不能通过淋巴管壁进入②(组织液),C错误;③(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D正确。
3.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严重腹泻,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变化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剧烈运动过程中,内环境的pH会明显降低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
解析:严重腹泻会导致水和无机盐丢失,而水和无机盐的丢失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的变化,A正确;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降低,小于组织液渗透压,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剧烈运动过程中,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会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C错误;佝偻病是由体内缺乏维生素D导致人体缺钙而引起的,其与内环境稳态的失衡有一定的关系,D正确。
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B.静脉滴注的药物可依次成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等内环境的成分
C.内环境构成机体细胞生活的环境,机体细胞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依赖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
√
解析: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A正确;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从内环境吸收营养物质并依靠内环境运输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正确;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例如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D正确。
5.内环境稳态是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各种生理过程,不在内环境中进行的是( )
A.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与其特异性结合
B.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运输至肝脏等部位
C.血浆中血红蛋白与O2结合,发挥蛋白质的运输功能
D.缓冲物质与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反应以维持pH稳定
√
解析: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与其特异性结合发生在血浆中,血浆属于内环境,A不符合题意;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通过血液运输至肝脏等部位,通过内环境进行,B不符合题意;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与O2结合发生在红细胞内,红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C符合题意;缓冲物质与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反应发生在血浆中,血浆属于内环境,D不符合题意。
6.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如果某器官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某人长期通过节食减肥,有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B.寒冷时手脚冰冷,说明内环境稳态已被破坏
C.患急性肠胃炎的病人脱水时,体内渗透压平衡被破坏
D.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功能衰竭时出现的尿毒症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
√
解析:某人长期通过节食减肥,导致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有可能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寒冷时虽然手脚冰冷但体温还是正常的,故不能说明内环境稳态已被破坏,B错误;患急性肠胃炎的病人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体内渗透压平衡被破坏,C正确;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功能衰竭时出现的尿毒症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D正确。
7.下列关于“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实验每组都进行了前后自身对照,不必再进行重复实验
B.据所得实验数据,实验一般以HCl或NaOH滴数为横坐标,以pH为纵坐标,绘制实验结果
C.从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来看,生物材料的pH变化与缓冲液的完全相同,与自来水的不同
√
8.右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血浆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曲线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
B.AB段上升是因为只进行无氧呼吸
C.BC段下降的原因之一是乳酸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
D.AB段产生的乳酸与Na2CO3反应
√
解析:AB段上升是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所致,而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A、B错误。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乳酸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能运输更多的氧气,C正确。血浆中的NaHCO3与乳酸反应,从而导致血浆中乳酸浓度降低,D错误。
9.下图表示外界O2到肝细胞中被消耗的路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外界O2被肝细胞消耗至少需经过11层生物膜
B.O2进行跨膜运输时需要载体蛋白,但是不消耗能量
C.肝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完全不同
D.线粒体中消耗O2的场所与产生CO2的场所相同
√
解析:外界O2被肝细胞消耗需通过肺泡壁细胞(2层膜)、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血浆(2层膜)、进入红细胞(1层膜)、出红细胞(1层膜)、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2层膜)、进入肝细胞(1层膜)、进入线粒体(2层膜),共11层生物膜,A正确;O2的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能量,B错误;肝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为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C错误;线粒体内消耗O2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而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D错误。
10.下图为人体内某组织或器官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箭头代表物质运输方向或血流方向。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的大部分细胞的代谢产物直接透过细胞膜进入B中
B.若Ⅰ端为肝组织毛细血管动脉端,则Ⅱ端的血糖浓度可能大于Ⅰ端
C.C位于淋巴管中,其来源于组织液,经血液循环流回血浆
D.A、B、C三者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或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物质
√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A为组织液,B为血浆,C为淋巴液。人体大部分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因此人体内的大部分细胞的代谢产物直接透过细胞膜进入A(组织液)中,A错误;若Ⅰ端为肝组织毛细血管动脉端,则Ⅱ端为毛细血管静脉端,在饥饿的条件下,肝糖原分解,Ⅱ端的血糖浓度可能大于Ⅰ端,B正确;C(淋巴液)位于淋巴管中,其来源于组织液,经淋巴循环流回血浆,C错误;C(淋巴液)不能通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A(组织液),D错误。
11.下图中甲、乙为人体内两种不同组织处的毛细血管,①②③表示某些化学物质。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乙
B.若②为氨基酸,经吸收、运输,在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组织蛋白共要穿过5层生物膜
C.①②③三种化学物质中②和③可以是葡萄糖
D.相对于内环境来说,相当于外界环境的是甲中的液体
√
解析:CO2是细胞呼吸产生的,所以题图中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细胞内,A错误;氨基酸经过吸收、运输,在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组织蛋白,至少需要穿过小肠上皮细胞(2层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4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共要穿过7层生物膜,B错误;由题图可知,①→②表示物质的消化过程,②和③可以表示葡萄糖,C正确;甲、乙为人体内两种不同组织处的毛细血管,其内的液体均为血浆,是内环境的组成部分,D错误。
12.图1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图2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活在图1乙中的细胞可能是血细胞
B.若图1中过程6受阻,则甲中的水分会增加
C.图2中①②③过程只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的参与
D.图2中⑤表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等代谢废物的排出
√
解析:由题图1可知,乙为血浆,生活在血浆中的细胞可能是血细胞,A正确;若题图1中过程6受阻,则甲(组织液)中水分会增加,从而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代谢废物的排出需要泌尿系统的参与,C错误;题图2中⑤表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等代谢废物的排出,D正确。
1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引起肺微血管通透性增大,使肺泡腔渗出富含蛋白质的液体,进而导致肺水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常情况下肺泡腔内的气体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
B.肺微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C.肺水肿患者可使用降低血浆渗透压的药物缓解症状
D.肺微血管内、外液体中的蛋白质含量有差别
√
解析:肺泡腔与外界环境相通,其内的气体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A正确;肺微血管壁细胞内侧为血浆,外侧为组织液,B正确;肺水肿患者血浆中的血浆蛋白渗出,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因而不能使用降低血浆渗透压的药物缓解症状,C错误;肺微血管内、外的液体分别为血浆、组织液,和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正确。
14.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部分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会进入血液
B.上图反映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C.图中只有激素、神经递质可作为信息分子完成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
解析: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CO2,A错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题图中这三种调节均有涉及,B正确;题图中激素、神经递质和免疫活性物质均出现在内环境中,作为信息分子完成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错误;尿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尿液浓度的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的稳态,D错误。
15.肺癌晚期往往会出现低白蛋白血症(血液中白蛋白含量降低),进而引起胸腔积液,患者常感到胸闷。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常人体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组织液
B.低白蛋白血症导致血浆中的液体渗入胸腔,引起胸腔积液
C.胸腔积液会压迫患者胸部脏器,使患者感觉胸闷
D.注射医用人血白蛋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胸闷症状
√
解析:正常人体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A错误;血液中白蛋白含量降低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进而使血浆中的液体渗入胸腔,引起胸腔积液,胸腔积液会压迫患者胸部脏器,使患者感觉胸闷,注射医用人血白蛋白可升高血浆渗透压,使胸腔积液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胸闷症状,B、C、D正确。
16.下表为某人的尿液、原尿和血浆经化验后得到的主要数据:
成分 a液 b液 c液
蛋白质含量/% 微量 8 0
葡萄糖含量/% 0.10 0.10 0
无机盐含量/% 0.75 0.72 1.25
尿素含量/% 0.03 0.03 1.80
尿酸含量/% 0.004 0.004 0.050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液是血浆,因为其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B.c液中没有葡萄糖的原因是原尿经过肾小管时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全部被重吸收
C.因为c液中尿素和尿酸的含量多于a液和b液,所以c液是尿液
D.如果肾小球发生病变,往往会引起蛋白尿
√
解析:血浆中的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被肾小球过滤的,所以原尿和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少于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故b液为血浆,A正确;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重吸收,故尿液中没有葡萄糖,由此判断a液为原尿,c液为尿液,B正确;尿液中的尿素、尿酸并非含量多于血浆和原尿,而是浓度较高,C错误;如果肾小球发生病变,往往会引起蛋白尿,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10分)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中填字母,“________”上填文字)
(1)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____;a、d、e、f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与f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d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d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2)血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所经过的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CO2浓度最高的部位为图中的[ ]________________。
(3)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增多的液体是[ ]________,将导致___________。
2/3
淋巴液、血浆、红细胞、组织液
蛋白质
无机盐、蛋白质
e→d→c→f→g
g
组织细胞
f
组织液
组织水肿
18.(10分)下表是某女士进行的空腹血液生化检查的化验单上的部分指标值。回答下列问题:
注:U表示酶的活力单位。
(1)血液的生化指标的变化范围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内各种成分中,含量通常高于组织液和淋巴液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等。
健康机体血液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会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进而引起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白蛋白、球蛋白
(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其活力单位是评价肝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检测结果可知,该女士的肝功能________(填“正常”或“不正常”)。该女士经常出现肌肉抽搐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该现象________(填“是”或“不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表现。
正常
血钙含量较低
是
(3)根据检测结果,你对该女士的饮食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
减少糖分的摄入;减少
盐分的摄入;多补钙
19.(10分)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是脑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脑脊液大部分由血浆在侧脑室的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请回答下列问题:
(1)脑脊液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_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的。
解析:由题干可知,脑脊液是脑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属于细胞外液;脑脊液与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
属于
双向
(2)脑脊液不仅是脑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而且是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__________的媒介。
解析:脑脊液是脑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属于内环境,是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物质交换
(3)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脑外伤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________,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解析:脑水肿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血浆中某些蛋白质进入脑脊液,使其渗透压升高,水分更多地进入脑脊液,引起脑组织水肿。
升高
(4)地塞米松常被用来治疗脑水肿,其副作用是停药后会出现反弹。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也能用于治疗脑水肿。为了研究ACTH的治疗效果,有关医疗专家做了临床试验,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
使用ACTH治疗停药后基本不出现反弹现象
编号 使用
药物 治疗
时间 治疗前
水肿指数 治疗后
水肿指数 停药两
周后水肿指数
A组 ACTH
(79例) 3个月 4.1~
9.6 1.1~
2.9 1.1~
2.9
B组 地塞米松
(79例) 3个月 5.1~
7.1 3.3~
4.9 5.1~
9.8
解析:结合题意及题表中数据可得出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强于地塞米松且停药后基本不出现反弹现象的结论。
20.(12分)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某人因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急性喉炎,需注射头孢呋辛钠治疗。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钠期间及用药后1~2周内不能饮酒。请回答下列问题:
(1)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治疗时,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__,两者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的含量不同。
解析: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治疗时,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组织液和血浆,两者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蛋白质的含量不同,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组织液
血浆
蛋白质
(2)有些细菌侵入人体后,其产生的毒素可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人体可能会出现__________现象。
解析:有些细菌侵入人体后,其产生的毒素可增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造成血浆蛋白渗出,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导致组织液增加,人体将会出现组织水肿现象。
组织水肿
(3)肝脏是酒精的主要代谢场所,酒精的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头孢类分子可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用头孢类药物后饮酒会造成乙醛中毒,重者可致呼吸抑制、急性心衰等。
①饮酒者血浆中的少量酒精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____________层生物膜,肺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
②乙醛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会使通气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积累,血浆的pH呈下降趋势。为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参与调节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等。
4
组织液
21.(10分)人工肾能部分替代真正的肾起作用。患者的血液在中空纤维中向一侧流动,一种称为透析液的水溶液在中空纤维外向相反方向流动。血液中的小分子废物通过血液透析膜(中空纤维壁)进入透析液中。血液从患者臂部或腿部的血管通路流入人工肾,经过人工肾得到净化后,又流回静脉(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工制造的血液透析膜模拟了生物膜的__________________性。
解析:透析型人工肾中的血液透析膜模拟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选择透过
(2)为了防止某些盐类等有用物质随着废物离开血液,透析液中的酸碱度和渗透压(溶液浓度)应与________中的基本相同。
解析:人工制成的血液透析膜是半透膜,主要透析血液中的尿素等废物,为了防止某些盐类等有用物质随着废物离开血液,透析液中的酸碱度和渗透压均应与正常血液中的基本相同。
正常血液
(3)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体检时,通过检查血浆的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来推测机体是否处于健康状态。正常机体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
解析: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相对的。通过检查血浆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两方面来推测机体是否处于健康状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
相对的(或动态平衡的)
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
神经—体液—免疫
(4)内环境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