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过关检测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乳酸转变成乳酸钠
B.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葡萄糖合成糖原
解析:选A。乳酸转变成乳酸钠是在血浆中完成的。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以及葡萄糖合成糖原是在细胞内进行的生理过程。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是在消化道中进行的,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体液中内环境的液体占比最高
B.参与稳态调节的神经递质、激素和抗体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血浆中含量最高的有机物是蛋白质,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其决定
D.小肠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尿液和组织液
解析:选B。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的液体占比最高,约占2/3,A错误;参与稳态调节的神经递质、激素和抗体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错误;由于尿液可以直接通向体外,因此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3.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脊髓、小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
D.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解析:选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所以脊髓、小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A正确;大脑皮层中没有呼吸中枢,呼吸中枢位于脑干,B错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C正确;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D正确。
4.科学家将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使狗建立了条件反射,若之后只有铃声而没有食物,则反射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下列对整个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条件反射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不需要非条件反射作基础
B.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无限的
C.食物属于非条件刺激,铃声属于条件刺激
D.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会导致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
解析:选C。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A错误;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数量是有限的,而条件反射是后天建立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B错误;食物是非条件刺激,而铃声原本并不会引起分泌唾液,是后天建立的条件反射,铃声是条件刺激,C正确;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以至最终完全不出现,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不是简单丧失,D错误。
5.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电位计的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给予一适宜刺激后可测出动作电位的大小
B.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生理盐溶液中,适当增大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C.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生理盐水溶液中,适当增大溶液的NaCl浓度,其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
D.神经纤维膜上动作电位的峰值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随传导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解析:选C。测定动作电位应该把电位计的两电极分别放在细胞膜内侧和外侧,观察有无电势差,若表现为外负内正即是动作电位,A错误;神经细胞细胞膜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适当增大溶液的KCl浓度,使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变小,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B错误;发生动作电位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适当增大溶液的NaCl浓度,使得膜内外Na+浓度差增大,Na+内流增多,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C正确;神经纤维膜上动作电位的峰值不受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的影响,D错误。
6.激素在调控人体稳态中起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可以调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合成与释放
B.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脏重吸收水,以调节渗透压
C.性激素通过调节细胞膜上受体传递信息,发挥生物学功能
D.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能够降血糖的激素,可对抗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答案:C
7.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
解析:选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故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A正确;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子的重吸收,但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被动运输,B错误;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饮水增加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生成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D正确。
8.下图是血糖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代表器官,a、b代表相应激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a是胰岛素,可通过促进①②过程降低血糖
B.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是机体内唯一可升高血糖的激素
C.激素a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会抑制激素b的分泌,属于反馈调节
D.甲、乙分别为胰腺和肝脏,两者均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
解析:选A。由题图分析可知,a为胰岛素,胰岛素可以通过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和合成糖原等途径来降低血糖,A正确;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都有升高血糖的功能,B错误;激素a作用的结果会促进激素b的分泌,C错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D错误。
9.失温症是指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 ℃时出现的症状。轻度失温可能造成发抖与意识混浊;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但精神错乱会加剧;重度失温的情况下,会有反常脱衣现象,也就是患者开始脱去衣物,这也同时增加了心搏停止的风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恶劣天气下,夏季运动也可能会发生失温现象
B.为患者喂食一些流质状常温的高热量食物,可缓解失温症状
C.失温症的产生说明了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轻度和中度失温时,可通过加大运动量抵御寒冷,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解析:选D。出现失温的原因是人体长时间处于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的状态,导致体温下降,所以夏季运动也可能会发生失温现象,A正确;失温症的产生说明了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失温时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 ℃,故为患者喂食一些流质状常温的高热量食物,可为机体提供热量,缓解失温症状,B、C正确;轻度失温可能造成发抖与意识混浊,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但精神错乱会加剧,不可通过加大运动量来抵御寒冷,应通过增添衣物防止热量散失的方式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错误。
10.下图表示某一健康人注射疫苗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表示疫苗注射时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段各淋巴细胞的DNA含量不完全相同
B.d时刻是再次接种引发的免疫应答
C.产生甲、乙抗体的浆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图中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有较大差异
解析:选B。b段发生了免疫应答,淋巴细胞发生了增殖分化过程,因此各淋巴细胞的DNA含量不完全相同,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d时刻注射的是与a时刻不同的疫苗,其是初次接种引起的免疫应答,B错误;抗原不同,产生甲、乙抗体的浆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产生了不同的mRNA 和蛋白质,C正确;据题图可知,甲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乙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因此,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有较大差异,D正确。
1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产生和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果实的发育
B.乙烯的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C.细胞分裂素和油菜素内酯促进花粉管生长、种子萌发等
D.植物激素的合成不受基因的调控
答案:A
12.当钻天杨受到某种病原体的侵袭时,该病原体能分泌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使其侧芽生长失控,导致形成大量侧枝,影响其成“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现象说明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能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
B.该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不是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植物激素
C.正常生长的钻天杨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侧芽处生长素含量过高
D.侧芽生长失控是因为该部位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的比值增大
解析:选D。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积累在侧芽处会抑制侧芽的生长,而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能使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侧枝,这说明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能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A正确;该病原体分泌的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但它是由病原体分泌的,不是植物激素,B正确;正常生长的钻天杨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侧芽处生长素含量过高,C正确;侧芽生长失控是因为该部位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的比值减小,D错误。
13.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盐调节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增加
B.c激素分泌增多,可使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C.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D.在调节水平衡过程中,下丘脑只有合成、释放d激素的作用
解析:选D。a、b、c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A正确;甲状腺激素能使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B正确;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C正确;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的,另外在下丘脑中还有渗透压感受器,D错误。
14.当人被银环蛇咬后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下图是α 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①可能是树突状细胞,能识别α 银环蛇毒,但不具有特异性
B.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与α 银环蛇毒一起作为信号激活细胞③
C.物质A是细胞因子,物质B是抗体,都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D.当再次被银环蛇咬伤后,细胞④会快速增殖并产生抗体
解析:选D。题图中α 银环蛇毒为抗原,细胞①可能是树突状细胞,可以非特异性识别抗原,A正确。激活B细胞需要两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是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题图中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α 银环蛇毒为抗原,两者一起作为信号激活细胞③(B细胞),B正确;物质A是细胞因子,物质B是抗体,两者都是免疫活性物质,都参与体液免疫过程,C正确;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当再次被银环蛇咬伤后,记忆B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D错误。
15.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外施赤霉素和脱落酸对贮藏期马铃薯块茎发芽影响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使马铃薯块茎提早发芽,可以外施脱落酸
B.为延长马铃薯块茎的贮藏时间,可以外施赤霉素
C.外施赤霉素后,马铃薯块茎从开始发芽到最大发芽率所需的时间更短
D.对照组马铃薯块茎中赤霉素含量与脱落酸含量的比值,第5周时大于实验开始时
解析:选D。由题图可知,赤霉素可以使马铃薯块茎提早发芽,而脱落酸可以使马铃薯块茎延迟发芽,即脱落酸可以延长马铃薯块茎的贮藏时间,A、B错误;施用赤霉素后,马铃薯块茎从开始发芽到最大发芽率所需的时间比对照组更长,C错误;第5周时对照组马铃薯块茎已经开始发芽,赤霉素的含量增加,所以此时马铃薯块茎中赤霉素含量与脱落酸含量的比值大于实验开始时,D正确。
16.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环境因素调节,温度可以通过影响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和叶的衰老、脱落等生命活动,从而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光是种子萌发后向光合自养转变必不可少的条件
B.冬小麦在生长期需要经过春化作用后才能开花
C.温度过低可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种子的萌发
D.植物感受光周期变化的部位是茎尖
解析:选D。光是叶绿素形成的必要条件,故光是种子萌发后向光合自养转变必不可少的条件,A正确;冬小麦在生长期需要经历一段时期的低温之后才能开花,这种经历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叫作春化作用,B正确;温度过低导致酶的活性降低可影响种子的萌发,C正确;植物感受光周期变化的部位是叶片,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8分)下表是某病人血液生化检验结果报告单。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医院化验单
姓名:xxx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7 IU/L 0~45
肌酐CRE ↑1.9 mg/dL 0.5~1.5
尿素氮BUN 14.6 mg/dL 6.0~23.0
血清葡萄糖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TCHO 179 mg/dL 150~220
(1)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做血液生化检验前要处于“空腹”状态,医学上的“空腹”一般要求采血前12~14小时内禁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种成分含量的参考值不是一个常数,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血浆内相应代谢物的含量会发生变化 (2)进食会导致血液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检验结果
(3)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的,处于动态平衡中
18.(9分)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下图是突触2 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突触2释放的甘氨酸(Gly)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可作为神经递质,它的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兴奋传至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引起________________向突触前膜移动,其中的神经递质通过__________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________(填“会”或“不会”)消耗ATP。
(2)乙酰胆碱酯酶是一种能够分解乙酰胆碱的酶,某药物能够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该药物可能导致该神经纤维保持____________的状态。
(3)兴奋由A处向B处传导时,会引起Gly释放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离子通道乙打开,而使兴奋传导过程被抑制。据此推测,离子通道乙应该为________(填“阳离子”或“阴离子”)的离子通道。
(4)B处在未受到刺激时,能够维持静息电位,其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突触小泡 胞吐 不会 (2)持续兴奋 (3)阴离子 (4)内负外正 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19.(12分)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型糖尿病患者出现糖代谢障碍时,脂肪细胞分解脂肪产生的酮体进入血液被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脂肪分解过程中会释放一种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分子,该分子与胞外腺苷激酶(ADK)和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结合形成蛋白复合物(fabkin),fabkin能够调节胞外ATP和ADP的水平。较高的ATP/ADP水平通过胰岛B细胞膜上P2Y受体的作用抑制胰岛素的分泌,致使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更加明显,需要注射更大剂量的胰岛素来治疗。
(1)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__________________来降低血糖。脂肪分解过多产生的酮体会引起血浆pH下降而导致酸中毒,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糖尿病患者长期注射胰岛素,机体会产生胰岛素抵抗(IR),即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①若某糖尿病患者发生IR的原因是体内产生了抗胰岛素抗体,从免疫学的角度来看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
②IR可诱发高胰岛素血症,请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机制解释其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研究发现,一种名为成纤维生长因子1(FGF1)的激素能与脂肪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脂肪分解进而调节血糖,在一定程度上可为胰岛素抵抗患者提供替代性治疗渠道,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摄取、利用、储存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①自身免疫 ②在IR状态下,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低于正常水平,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这就会刺激机体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维持血糖平衡,从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
③FGF1与胰岛素作用的受体不同,故可以用于降低胰岛素抵抗患者的血糖
20.(11分)手足口病是婴幼儿群体中常见的传染病,常伴有低热、食欲减退、口腔溃疡等症状。EV71和CVA16是引起手足口病的常见病毒,因此研发并接种EV71和CVA16疫苗是控制手足口病流行的重要手段。回答下列问题:
(1)初次接种EV71疫苗后,病毒蛋白作为________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在此免疫过程中,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的淋巴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EV71疫苗需要接种两次,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免疫属于________(填“主动”或“被动”)免疫。
(3)EV71疫苗对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但对CVA16引起的手足口病却无能为力,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研工作者拟研究EV71和CVA16双价疫苗的免疫效果,实验方案如下表所示。
分组 处理方式
甲 健康幼鼠+生理盐水
乙 健康幼鼠+________
丙 健康幼鼠+________
丁 健康幼鼠+EV71和CVA16双价疫苗
①表中乙、丙两组的处理方式“横线”的部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让各组小鼠在相同且适宜环境下生活24天,分别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量。
解析:(1)接种的疫苗进入机体后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的是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2)第二次注射EV71疫苗能引起机体产生二次免疫,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反应,产生足够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3)因为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注射某种疫苗产生的抗体只能针对该种疫苗中的抗原,故注射EV71疫苗所产生的抗体只能针对EV71产生免疫效应。(4)①由题表分析可知,实验是为了研究双价疫苗的免疫效果,甲、乙、丙三组都是对照组,甲是空白对照,乙和丙是条件对照,实验组是双价疫苗(丁)组,故乙组和丙组分别加入EV71疫苗、CVA16疫苗(顺序可换)。②检测疫苗的效果应检测血清中抗体的含量,双价疫苗能产生两种抗体,故应该检测EV71、CVA16的抗体含量。
答案:(1)抗原 B淋巴细胞 辅助性T细胞 (2)产生足够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主动
(3)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注射EV71疫苗所产生的抗体只能针对EV71产生免疫效应 (4)①EV71疫苗 CVA16疫苗(顺序可换) ②EV71、CVA16的抗体
21.(12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________有显著影响的__________________。
(2)已有研究表明,乙烯能够影响植物的抗低温能力。某研究小组以拟南芥为材料,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人员将拟南芥植株分别置于常温(22 ℃)和非致死低温(4 ℃)条件下,定时检测植株体内的乙烯合成量,结果如图。实验结果显示,在此过程中乙烯合成量的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拟南芥植株进行一段时间的4 ℃低温“训练”后,移至-8 ℃致死低温下,植株的存活率明显提高。研究人员推测,低温“训练”可使植株降低乙烯合成量的能力增强,从而提高了植株的抗致死低温能力。请提供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以检验这一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多选)。
A.细胞分裂素可用于蔬菜保鲜
B.利用高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能够去除大豆地里的杂草
C.利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在大麦种子不发芽的情况下产生α 淀粉酶
答案:(1)生长发育 微量有机物 (2)在非致死低温条件下,乙烯合成量逐渐降低,然后维持较低水平;在常温条件下,乙烯合成量保持相对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 (3)将经4 ℃低温“训练”与未经4 ℃低温“训练”的两组拟南芥植株均置于-8 ℃的条件下,分别检测乙烯合成量 (4)AC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8张PPT)
模块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乳酸转变成乳酸钠
B.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葡萄糖合成糖原
√
解析:乳酸转变成乳酸钠是在血浆中完成的。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以及葡萄糖合成糖原是在细胞内进行的生理过程。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是在消化道中进行的,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体液中内环境的液体占比最高
B.参与稳态调节的神经递质、激素和抗体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血浆中含量最高的有机物是蛋白质,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其决定
D.小肠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尿液和组织液
解析: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的液体占比最高,约占2/3,A错误;参与稳态调节的神经递质、激素和抗体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错误;由于尿液可以直接通向体外,因此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
3.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脊髓、小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
D.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
解析: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所以脊髓、小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A正确;大脑皮层中没有呼吸中枢,呼吸中枢位于脑干,B错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C正确;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D正确。
4.科学家将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使狗建立了条件反射,若之后只有铃声而没有食物,则反射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下列对整个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条件反射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不需要非条件反射作基础
B.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无限的
C.食物属于非条件刺激,铃声属于条件刺激
D.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会导致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
√
解析: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A错误;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数量是有限的,而条件反射是后天建立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B错误;食物是非条件刺激,而铃声原本并不会引起分泌唾液,是后天建立的条件反射,铃声是条件刺激,C正确;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以至最终完全不出现,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不是简单丧失,D错误。
5.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电位计的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给予一适宜刺激后可测出动作电位的大小
B.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生理盐溶液中,适当增大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C.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生理盐水溶液中,适当增大溶液的NaCl浓度,其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
D.神经纤维膜上动作电位的峰值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随传导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
解析:测定动作电位应该把电位计的两电极分别放在细胞膜内侧和外侧,观察有无电势差,若表现为外负内正即是动作电位,A错误;神经细胞细胞膜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适当增大溶液的KCl浓度,使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变小,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B错误;发生动作电位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适当增大溶液的NaCl浓度,使得膜内外Na+浓度差增大,Na+内流增多,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C正确;神经纤维膜上动作电位的峰值不受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的影响,D错误。
6.激素在调控人体稳态中起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可以调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合成与释放
B.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脏重吸收水,以调节渗透压
C.性激素通过调节细胞膜上受体传递信息,发挥生物学功能
D.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能够降血糖的激素,可对抗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
7.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
√
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故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A正确;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子的重吸收,但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被动运输,B错误;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饮水增加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生成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D正确。
8.下图是血糖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代表器官,a、b代表相应激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a是胰岛素,可通过促进①②过程降低血糖
B.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是机体内唯一可升高血糖的激素
C.激素a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会抑制激素b的分泌,属于反馈调节
D.甲、乙分别为胰腺和肝脏,两者均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
√
解析:由题图分析可知,a为胰岛素,胰岛素可以通过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和合成糖原等途径来降低血糖,A正确;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都有升高血糖的功能,B错误;激素a作用的结果会促进激素b的分泌,C错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D错误。
9.失温症是指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 ℃时出现的症状。轻度失温可能造成发抖与意识混浊;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但精神错乱会加剧;重度失温的情况下,会有反常脱衣现象,也就是患者开始脱去衣物,这也同时增加了心搏停止的风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恶劣天气下,夏季运动也可能会发生失温现象
B.为患者喂食一些流质状常温的高热量食物,可缓解失温症状
C.失温症的产生说明了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轻度和中度失温时,可通过加大运动量抵御寒冷,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
解析:出现失温的原因是人体长时间处于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的状态,导致体温下降,所以夏季运动也可能会发生失温现象,A正确;失温症的产生说明了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失温时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 ℃,故为患者喂食一些流质状常温的高热量食物,可为机体提供热量,缓解失温症状,B、C正确;轻度失温可能造成发抖与意识混浊,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但精神错乱会加剧,不可通过加大运动量来抵御寒冷,应通过增添衣物防止热量散失的方式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错误。
10.下图表示某一健康人注射疫苗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表示疫苗注射时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段各淋巴细胞的DNA含量不完全相同
B.d时刻是再次接种引发的免疫应答
C.产生甲、乙抗体的浆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图中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有较大差异
√
解析:b段发生了免疫应答,淋巴细胞发生了增殖分化过程,因此各淋巴细胞的DNA含量不完全相同,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d时刻注射的是与a时刻不同的疫苗,其是初次接种引起的免疫应答,B错误;抗原不同,产生甲、乙抗体的浆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产生了不同的mRNA 和蛋白质,C正确;据题图可知,甲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乙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因此,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有较大差异,D正确。
1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产生和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果实的发育
B.乙烯的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C.细胞分裂素和油菜素内酯促进花粉管生长、种子萌发等
D.植物激素的合成不受基因的调控
√
12.当钻天杨受到某种病原体的侵袭时,该病原体能分泌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使其侧芽生长失控,导致形成大量侧枝,影响其成“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现象说明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能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
B.该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不是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植物激素
C.正常生长的钻天杨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侧芽处生长素含量过高
D.侧芽生长失控是因为该部位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的比值增大
√
解析: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积累在侧芽处会抑制侧芽的生长,而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能使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侧枝,这说明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能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A正确;该病原体分泌的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但它是由病原体分泌的,不是植物激素,B正确;正常生长的钻天杨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侧芽处生长素含量过高,C正确;侧芽生长失控是因为该部位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的比值减小,D错误。
13.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盐调节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增加
B.c激素分泌增多,可使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C.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D.在调节水平衡过程中,下丘脑只有合成、释放d激素的作用
√
解析:a、b、c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A正确;甲状腺激素能使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B正确;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C正确;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的,另外在下丘脑中还有渗透压感受器,D错误。
14.当人被银环蛇咬后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下图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①可能是树突状细胞,能识别α-银环蛇毒,但不具有特异性
B.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与α-银环蛇毒一起作为信号激活细胞③
C.物质A是细胞因子,物质B是抗体,都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D.当再次被银环蛇咬伤后,细胞④会快速增殖并产生抗体
√
解析:题图中α-银环蛇毒为抗原,细胞①可能是树突状细胞,可以非特异性识别抗原,A正确。激活B细胞需要两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是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题图中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α-银环蛇毒为抗原,两者一起作为信号激活细胞③(B细胞),B正确;物质A是细胞因子,物质B是抗体,两者都是免疫活性物质,都参与体液免疫过程,C正确;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当再次被银环蛇咬伤后,记忆B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D错误。
15.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外施赤霉素和脱落酸对贮藏期马铃薯块茎发芽影响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使马铃薯块茎提早发芽,可以外施脱落酸
B.为延长马铃薯块茎的贮藏时间,可以外施赤霉素
C.外施赤霉素后,马铃薯块茎从开始发芽到最大发芽率所需的时间更短
D.对照组马铃薯块茎中赤霉素含量与脱落酸含量的比值,第5周时大于实验开始时
√
解析:由题图可知,赤霉素可以使马铃薯块茎提早发芽,而脱落酸可以使马铃薯块茎延迟发芽,即脱落酸可以延长马铃薯块茎的贮藏时间,A、B错误;施用赤霉素后,马铃薯块茎从开始发芽到最大发芽率所需的时间比对照组更长,C错误;第5周时对照组马铃薯块茎已经开始发芽,赤霉素的含量增加,所以此时马铃薯块茎中赤霉素含量与脱落酸含量的比值大于实验开始时,D正确。
16.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环境因素调节,温度可以通过影响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和叶的衰老、脱落等生命活动,从而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光是种子萌发后向光合自养转变必不可少的条件
B.冬小麦在生长期需要经过春化作用后才能开花
C.温度过低可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种子的萌发
D.植物感受光周期变化的部位是茎尖
√
解析:光是叶绿素形成的必要条件,故光是种子萌发后向光合自养转变必不可少的条件,A正确;冬小麦在生长期需要经历一段时期的低温之后才能开花,这种经历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叫作春化作用,B正确;温度过低导致酶的活性降低可影响种子的萌发,C正确;植物感受光周期变化的部位是叶片,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8分)下表是某病人血液生化检验结果报告单。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医院化验单
姓名:xxx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
基转移酶ALT 17 IU/L 0~45
肌酐CRE ↑1.9 mg/dL 0.5~1.5
尿素氮BUN 14.6 mg/dL 6.0~23.0
血清葡萄糖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TCHO 179 mg/dL 150~220
(1)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做血液生化检验前要处于“空腹”状态,医学上的“空腹”一般要求采血前12~14小时内禁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种成分含量的参考值不是一个常数,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血浆内相应代谢物的含量会发生变化
进食会导致血液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
进而影响检验结果
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的,处于动态平衡中
18.(9分)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下图是突触2 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突触2释放的甘氨酸(Gly)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可作为神经递质,它的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兴奋传至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引起________________向突触前膜移动,其中的神经递质通过__________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________(填“会”或“不会”)消耗ATP。
(2)乙酰胆碱酯酶是一种能够分解乙酰胆碱的酶,某药物能够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该药物可能导致该神经纤维保持____________的状态。
(3)兴奋由A处向B处传导时,会引起Gly释放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离子通道乙打开,而使兴奋传导过程被抑制。据此推测,离子通道乙应该为________(填“阳离子”或“阴离子”)的离子通道。
突触小泡
胞吐
不会
持续兴奋
阴离子
(4)B处在未受到刺激时,能够维持静息电位,其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负外正
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19.(12分)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型糖尿病患者出现糖代谢障碍时,脂肪细胞分解脂肪产生的酮体进入血液被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脂肪分解过程中会释放一种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分子,该分子与胞外腺苷激酶(ADK)和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结合形成蛋白复合物(fabkin),fabkin能够调节胞外ATP和ADP的水平。较高的ATP/ADP水平通过胰岛B细胞膜上P2Y受体的作用抑制胰岛素的分泌,致使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更加明显,需要注射更大剂量的胰岛素来治疗。
(1)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__________________来降低血糖。脂肪分解过多产生的酮体会引起血浆pH下降而导致酸中毒,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摄取、利用、储存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糖尿病患者长期注射胰岛素,机体会产生胰岛素抵抗(IR),即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①若某糖尿病患者发生IR的原因是体内产生了抗胰岛素抗体,从免疫学的角度来看这属于_________病。
②IR可诱发高胰岛素血症,请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机制解释其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身免疫
在IR状态下,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低于正常水平,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这就会刺激机体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维持血糖平衡,从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
③研究发现,一种名为成纤维生长因子1(FGF1)的激素能与脂肪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脂肪分解进而调节血糖,在一定程度上可为胰岛素抵抗患者提供替代性治疗渠道,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GF1与胰岛素作用的受体不同,故可以用于降低胰岛素抵抗患者的血糖
20.(11分)手足口病是婴幼儿群体中常见的传染病,常伴有低热、食欲减退、口腔溃疡等症状。EV71和CVA16是引起手足口病的常见病毒,因此研发并接种EV71和CVA16疫苗是控制手足口病流行的重要手段。回答下列问题:
(1)初次接种EV71疫苗后,病毒蛋白作为________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在此免疫过程中,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的淋巴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接种的疫苗进入机体后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功能的是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
抗原
B淋巴细胞
辅助性T细胞
(2)EV71疫苗需要接种两次,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这种免疫属于________(填“主动”或“被动”)免疫。
解析:第二次注射EV71疫苗能引起机体产生二次免疫,产生更快、更强的免疫反应,产生足够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产生足够多的记忆细胞和
抗体
主动
(3)EV71疫苗对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但对CVA16引起的手足口病却无能为力,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因为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注射某种疫苗产生的抗体只能针对该种疫苗中的抗原,故注射EV71疫苗所产生的抗体只能针对EV71产生免疫效应。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注射EV71疫苗所产生的抗体只能针对EV71产生免疫效应
(4)科研工作者拟研究EV71和CVA16双价疫苗的免疫效果,实验方案如下表所示。
分组 处理方式
甲 健康幼鼠+生理盐水
乙 健康幼鼠+________
丙 健康幼鼠+________
丁 健康幼鼠+EV71和CVA16双价疫苗
①表中乙、丙两组的处理方式“横线”的部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让各组小鼠在相同且适宜环境下生活24天,分别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量。
EV71疫苗
CVA16疫苗(顺序可换)
EV71、CVA16的抗体
解析:①由题表分析可知,实验是为了研究双价疫苗的免疫效果,甲、乙、丙三组都是对照组,甲是空白对照,乙和丙是条件对照,实验组是双价疫苗(丁)组,故乙组和丙组分别加入EV71疫苗、CVA16疫苗(顺序可换)。②检测疫苗的效果应检测血清中抗体的含量,双价疫苗能产生两种抗体,故应该检测EV71、CVA16的抗体含量。
21.(12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________有显著影响的__________________。
生长发育
微量有机物
(2)已有研究表明,乙烯能够影响植物的抗低温能力。某研究小组以拟南芥为材料,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人员将拟南芥植株分别置于常温(22 ℃)和非致死低温(4 ℃)条件下,定时检测植株体内的乙烯合成量,结果如图。实验结果显示,在此过程中乙烯合成量的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非致死低温条件下,乙烯合成量逐渐降低,然后维持较低水平;在常温条件下,乙烯合成量保持相对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
(3)将拟南芥植株进行一段时间的4 ℃低温“训练”后,移至-8 ℃致死低温下,植株的存活率明显提高。研究人员推测,低温“训练”可使植株降低乙烯合成量的能力增强,从而提高了植株的抗致死低温能力。请提供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以检验这一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经4 ℃低温“训练”与未经4 ℃低温“训练”的两组拟南芥植株均置于-8 ℃的条件下,分别检测乙烯合成量
(4)下列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多选)。
A.细胞分裂素可用于蔬菜保鲜
B.利用高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能够去除大豆地里的杂草
C.利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在大麦种子不发芽的情况下产生α-淀粉酶
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