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2章神经调节第3节第2课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2章神经调节第3节第2课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14 23:40:09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课标要求]
1.说明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2.说明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考点一
考点一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结构:由A(______________)、B(突触间隙)和C(______________)构成。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以胞吐的方式释放
神经递质
膜电位
3.传递特点及原因
(1)特点:________传递。
(2)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____________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4.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单向
突触前膜
(1)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
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以及通过突触间隙都消耗能量。(  )
神经递质以扩散的方式通过突触间隙,该过程不消耗能量。
(3)兴奋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
(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
×
×
[探究1] 观察下图和教材P29图2-8可知,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是与膜上的离子通道蛋白相偶联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机理:兴奋性神经递质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引发与受体相偶联的______________开放,Na+内流,突触后膜形成____________,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
Na+通道
动作电位
(2)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当α-银环蛇毒和有机磷农药起作用时,突触后膜的反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α-银环蛇毒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后,乙酰胆碱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不能兴奋;有机磷农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酯酶不能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从而使突触后膜持续处于兴奋状态
[探究2] 兴奋传到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是由轴突末梢所释放的神经递质的种类决定的。根据图1和图2分析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的结果。
(1)图1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即可被降解或回收,若作用于肌肉细胞的兴奋性神经递质降解或回收受阻,则会导致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
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受到抑制
肌肉细胞持续兴奋
神经递质的释放、类型、作用及去向
[温馨提示]同一神经递质可能使一些神经元兴奋,而使另一些神经元兴奋受抑制,这可能与神经递质受体有关,如乙酰胆碱能引起骨骼肌细胞兴奋,对心肌细胞则是抑制的。
1.(教材P29图2-8改编)下图表示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通过过程③被突触前膜回收
B.Ca2+可以促进突触前膜释放该种神经递质
C.Ca2+跨膜运输受阻时,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D.过程①②③都需要消耗能量
解析:过程②表示Na+内流,其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2.(2025·广东深圳高二期末)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解析: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浓度增加,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A不合理;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传递减弱,会缓解兴奋传递过度引起的肌肉痉挛,可达到治疗目的,B合理;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不能有效降解,导致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持续结合,使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C不合理;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D不合理。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比较
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纤维 突触
方式 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神经递质
信号形式
(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速度 快 慢
方向 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中双向传导 单向传递
考点二
02
考点二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兴奋剂和毒品
(1)兴奋剂原是指能提高______________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
(2)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____________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中枢神经系统
形成瘾癖
2.作用位点
兴奋剂、毒品等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________。
3.责任义务: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向社会宣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突触
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
(1)兴奋剂和毒品大多是通过突触起作用的。(  )
(2)兴奋剂不是毒品,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
有的兴奋剂是毒品,如可卡因,会影响人体健康。
(3)禁毒工作实行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  )
×


[探究] 下图为神经递质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及可卡因作用机理的示意图。多巴胺的释放会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吸食可卡因后,对突触后膜产生的影响为可卡因与多巴胺竞争结合多巴胺转运体,阻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收,使多巴胺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最终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吸食可卡因会使人上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巴胺被突触前膜的多巴胺转运体
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
吸食可卡因后,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就必须继续服用可卡因来维持这些神经元的活动,于是使人上瘾
(3)面对兴奋剂和毒品,我们该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向社会宣传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
1.(2025·山东青岛高二期末)可卡因会影响大脑中与愉悦传递有关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利用神经递质——多巴胺来传递愉悦感。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可卡因既是一种兴奋剂,也是一种毒品
B.经常吸食可卡因会使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增多
C.经常吸食可卡因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使人的抵抗力下降
D.青少年应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解析:经常吸食可卡因会使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B错误。

2.(2025·河南许昌高二期末)乌头碱可与神经元上的Na+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乙酰胆碱酯酶可以水解乙酰胆碱,有机磷农药能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Na+通道持续开放会使神经元Na+持续外流
B.肉毒杆菌毒素作用于突触前膜,箭毒作用于突触后膜
C.乌头碱和有机磷农药中毒都有可能引发肌肉松弛
D.肉毒杆菌毒素和箭毒中毒都有可能引发肌肉痉挛

解析:因为细胞外液中Na+浓度高,所以Na+通道持续开放会使神经元Na+持续内流,A错误。由题意可知,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说明肉毒杆菌毒素作用于突触前膜;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说明箭毒作用于突触后膜,B正确。有机磷农药能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导致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持续发挥作用,导致肌肉痉挛;乌头碱可与神经元上的Na+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导致肌肉持续兴奋,表现为肌肉痉挛,C错误。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两者均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结合减少或不能结合,不产生兴奋,不能引起肌肉收缩,导致肌肉松弛,D错误。
【知识框架】
随堂 效果检测
03
1.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突触间隙内有组织液
B.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解析: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是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内有组织液,A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它们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B、C正确;兴奋经过突触在神经元间传递时,前后神经元的兴奋是有时间差的,D错误。
2.下列有关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甘氨酸都可以作为神经递质
B.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的组织液运输后能作用于肌肉
C.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需要ATP水解供能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后膜产生持续的电位变化
解析: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发挥作用后迅速被降解或回收,不会使突触后膜产生持续的电位变化,D错误。

3.(2025·广东广州高二检测)下图为神经—肌肉接头结构(类似突触结构)示意图。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Ca2+经Ca2+通道内流,引起Ach(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突触小泡的形成可能与高尔基体有关
B.Ach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应酶降解或被回收
C.肌膜上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抑制Ca2+通道的活性,可能会导致肌无力

解析:题图中突触小泡的形成可能与高尔基体有关,A正确;Ach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应的酶降解或被回收,B正确;神经—肌肉接头相当于突触结构,肌膜相当于突触后膜,其上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抑制Ca2+通道的活性,Ach不能释放,可能会导致肌无力,D正确。
4.(2025·山东烟台高二期末)阿托品是一种常见的麻醉药物。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不收缩;再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据此判断,阿托品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的机制可能是(  )
A.破坏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
B.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C.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
D.阻断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

解析:神经—肌肉接头处属于突触,由题意可知,阿托品阻止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而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乙酰胆碱不被分解,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说明阿托品没有破坏突触的结构,也没有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或阻断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因此很可能是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和受体结合,进而影响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故选C。
5.(2025·江苏南京高二调研)某些种类的毒品通过干扰神经系统发挥作用,使人产生兴奋和愉悦感,经常吸食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并使人上瘾,从而带来生理、心理上的巨大危害。下图表示某毒品的作用机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发挥作用后再与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结合而被回收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一般会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
C.毒品分子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
D.长期吸毒会使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数量出现“代偿性减少”,导致产生更强的毒品依赖

解析: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突触前膜,A错误;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膜内外电位差值变大,B正确;毒品分子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C正确;长期吸毒会使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数量出现“代偿性减少”,需要更多的毒品达到相同的兴奋效果,导致产生更强的毒品依赖,D正确。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课标要求]
1.说明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2.说明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考点一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结构:由A(______________)、B(突触间隙)和C(______________)构成。
                             INCLUDEPICTURE "箭头a.TIF" 以胞吐的方式释放   
2.传递过程:兴奋→轴突末梢→突触小泡移动至突触前膜____________→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相关受体)→递质—受体复合物→________变化。
3.传递特点及原因
(1)特点:________传递。
(2)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____________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4.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INCLUDEPICTURE "箭头E.TIF" 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答案自填]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
膜电位 单向 突触前膜
INCLUDEPICTURE "辨正误LLL.TIF"
(1)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
(2)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以及通过突触间隙都消耗能量。(  )
(3)兴奋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
(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答案:(1)× 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 神经递质以扩散的方式通过突触间隙,该过程不消耗能量。
(3)√ 
(4)×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INCLUDEPICTURE "合作探究LLL.TIF"
[探究1] 观察下图和教材P29图2-8可知,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是与膜上的离子通道蛋白相偶联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机理:兴奋性神经递质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引发与受体相偶联的______________开放,Na+内流,突触后膜形成____________,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2)α 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当α 银环蛇毒和有机磷农药起作用时,突触后膜的反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 Na+通道 动作电位
(2)α 银环蛇毒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后,乙酰胆碱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不能兴奋;有机磷农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酯酶不能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从而使突触后膜持续处于兴奋状态
[探究2] 兴奋传到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是由轴突末梢所释放的神经递质的种类决定的。根据图1和图2分析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的结果。
(1)图1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即可被降解或回收,若作用于肌肉细胞的兴奋性神经递质降解或回收受阻,则会导致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受到抑制
(2)肌肉细胞持续兴奋
INCLUDEPICTURE "微归纳LLL.TIF"
神经递质的释放、类型、作用及去向
[温馨提示]同一神经递质可能使一些神经元兴奋,而使另一些神经元兴奋受抑制,这可能与神经递质受体有关,如乙酰胆碱能引起骨骼肌细胞兴奋,对心肌细胞则是抑制的。
INCLUDEPICTURE "对点训练LLL.TIF"
1.(教材P29图2-8改编)下图表示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通过过程③被突触前膜回收
B.Ca2+可以促进突触前膜释放该种神经递质
C.Ca2+跨膜运输受阻时,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D.过程①②③都需要消耗能量
解析:选D。过程②表示Na+内流,其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2.(2025·广东深圳高二期末)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解析:选B。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浓度增加,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A不合理;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传递减弱,会缓解兴奋传递过度引起的肌肉痉挛,可达到治疗目的,B合理;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不能有效降解,导致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持续结合,使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C不合理;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D不合理。
eq \a\vs4\al()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比较
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纤维 突触
方式 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神经递质
信号形式(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速度 快 慢
方向 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中双向传导 单向传递
考点二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学生用书P28]
INCLUDEPICTURE "新知导学LLL.TIF"
1.兴奋剂和毒品
(1)兴奋剂原是指能提高______________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
(2)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____________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2.作用位点
兴奋剂、毒品等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________。
3.责任义务: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向社会宣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答案自填] 中枢神经系统 形成瘾癖 突触
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
INCLUDEPICTURE "辨正误LLL.TIF"
(1)兴奋剂和毒品大多是通过突触起作用的。(  )
(2)兴奋剂不是毒品,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
(3)禁毒工作实行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  )
答案:(1)√ 
(2)× 有的兴奋剂是毒品,如可卡因,会影响人体健康。
(3)√
INCLUDEPICTURE "合作探究LLL.TIF"
[探究] 下图为神经递质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及可卡因作用机理的示意图。多巴胺的释放会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吸食可卡因后,对突触后膜产生的影响为可卡因与多巴胺竞争结合多巴胺转运体,阻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收,使多巴胺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最终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吸食可卡因会使人上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兴奋剂和毒品,我们该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多巴胺被突触前膜的多巴胺转运体 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
(2)吸食可卡因后,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就必须继续服用可卡因来维持这些神经元的活动,于是使人上瘾
(3)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向社会宣传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
INCLUDEPICTURE "对点训练LLL.TIF"
1.(2025·山东青岛高二期末)可卡因会影响大脑中与愉悦传递有关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利用神经递质——多巴胺来传递愉悦感。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可卡因既是一种兴奋剂,也是一种毒品
B.经常吸食可卡因会使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增多
C.经常吸食可卡因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使人的抵抗力下降
D.青少年应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解析:选B。经常吸食可卡因会使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B错误。
2.(2025·河南许昌高二期末)乌头碱可与神经元上的Na+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乙酰胆碱酯酶可以水解乙酰胆碱,有机磷农药能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Na+通道持续开放会使神经元Na+持续外流
B.肉毒杆菌毒素作用于突触前膜,箭毒作用于突触后膜
C.乌头碱和有机磷农药中毒都有可能引发肌肉松弛
D.肉毒杆菌毒素和箭毒中毒都有可能引发肌肉痉挛
解析:选B。因为细胞外液中Na+浓度高,所以Na+通道持续开放会使神经元Na+持续内流,A错误。由题意可知,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说明肉毒杆菌毒素作用于突触前膜;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说明箭毒作用于突触后膜,B正确。有机磷农药能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导致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持续发挥作用,导致肌肉痉挛;乌头碱可与神经元上的Na+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导致肌肉持续兴奋,表现为肌肉痉挛,C错误。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两者均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结合减少或不能结合,不产生兴奋,不能引起肌肉收缩,导致肌肉松弛,D错误。
【知识框架】
eq \o(\s\up7(),\s\do5([学生用书P29]))
1.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突触间隙内有组织液
B.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解析:选D。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是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内有组织液,A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它们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B、C正确;兴奋经过突触在神经元间传递时,前后神经元的兴奋是有时间差的,D错误。
2.下列有关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甘氨酸都可以作为神经递质
B.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的组织液运输后能作用于肌肉
C.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需要ATP水解供能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后膜产生持续的电位变化
解析:选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发挥作用后迅速被降解或回收,不会使突触后膜产生持续的电位变化,D错误。
3.(2025·广东广州高二检测)下图为神经—肌肉接头结构(类似突触结构)示意图。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Ca2+经Ca2+通道内流,引起Ach(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突触小泡的形成可能与高尔基体有关
B.Ach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应酶降解或被回收
C.肌膜上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抑制Ca2+通道的活性,可能会导致肌无力
解析:选C。题图中突触小泡的形成可能与高尔基体有关,A正确;Ach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应的酶降解或被回收,B正确;神经—肌肉接头相当于突触结构,肌膜相当于突触后膜,其上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抑制Ca2+通道的活性,Ach不能释放,可能会导致肌无力,D正确。
4.(2025·山东烟台高二期末)阿托品是一种常见的麻醉药物。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不收缩;再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据此判断,阿托品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的机制可能是(  )
A.破坏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
B.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C.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
D.阻断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
解析:选C。神经—肌肉接头处属于突触,由题意可知,阿托品阻止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而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乙酰胆碱不被分解,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说明阿托品没有破坏突触的结构,也没有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或阻断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因此很可能是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和受体结合,进而影响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故选C。
5.(2025·江苏南京高二调研)某些种类的毒品通过干扰神经系统发挥作用,使人产生兴奋和愉悦感,经常吸食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并使人上瘾,从而带来生理、心理上的巨大危害。下图表示某毒品的作用机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发挥作用后再与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结合而被回收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一般会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
C.毒品分子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
D.长期吸毒会使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数量出现“代偿性减少”,导致产生更强的毒品依赖
解析:选A。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突触前膜,A错误;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膜内外电位差值变大,B正确;毒品分子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C正确;长期吸毒会使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数量出现“代偿性减少”,需要更多的毒品达到相同的兴奋效果,导致产生更强的毒品依赖,D正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