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课:《信息与信息的特征》说课稿2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备课:《信息与信息的特征》说课稿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16-07-08 22:2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五个环节对本节课的课堂设计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绪言》的第一节。本节内容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对信息的含义做了更深层次的解释,描述了信息的特征。目的是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准备。
【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信息技术,大部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的经验,但缺少理论和系统的知识。很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与态度不正确,对教师的依赖性重,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模仿老师的操作,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性,而且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较大。
【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分析】
课标要求: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说出什么是信息或者举例说明什么是信息;
2、在教师的启发下,能结合实例说出对信息认识的三种典型观点;
3、通过思考和讨论,能并结合实例说出信息的5个基本特征;
4、能结合实例,区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
根据学习目标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
重点:描述信息的特征,区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难点:
难点:对信息概念的理解。
【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采用启发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理由:由于本节课偏重于理论知识,如果不考虑学生情况一直讲下去,基础好学生觉得没意思不愿听,基础差的学生又觉得听不懂,所以我选择了启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启发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思考,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交流学习法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法,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合作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分享经验与知识。
【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学生发言,有谁能说说什么是信息?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试举例一二个例子。
引出问题:究竟什么是信息,信息是怎样定义的?
(二)、看图片,理解香农对信息定义
用幻灯片展示三张图片
1、四川地震房倒屋塌的悲惨图片
2、温总理指示“第一任务是救人”的图片
提出问题:哪里还有人被困在里面?怎样排查?
3、救援人员在搜救犬和生命探测设备的帮助下进行排查工作的图片
提出问题:搜救犬和生命探测设备所发出的信息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信息具有排除不确定的情况的作用,帮助人们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自然理解香农对信息定义。
香农: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板书)
(三)、阅读材料,理解维纳的信息定义
通过大屏幕用文字展示: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美国做了一项实验。该实验以每天20美元的报酬(在当时是很高的金额)雇佣了一批学生作为被试者。实验要求被测试的人安静地躺在实验室的一张舒适的床上。实验室内一片漆黑,看不见任何东西,也听不到一点声音。被试者两只手戴上手套,并用纸卡住,吃的喝的都事先安排好了,用不着移动手脚。总之,尽量剥夺被试者的所有感觉信息。
实验开始时,被试者还能安静地睡着,但稍后,便开始失眠,焦躁不安,急切地寻找刺激,想唱歌,打口哨,自言自语,用两只手套相互敲打,或者用它去探索这间小屋。虽然每天都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但他们也难以坚持3天以上。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实验结束后做一些简单的事也会频频出错,精神无法集中。据说,被试者在实验后得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启发同学们思考:人们能不能长时间不接受信息?信息对人们的生存重要不?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信息对人们很重要。引出信息的第二种定义。
维纳: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板书)
(四)、快速阅读课本找出信息的第三种定义。
我国信息论专家钟义信给出的定义: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板书)
给出图片,启发学生思考每张图片传达着什么信息?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信息加深理解定义中的“事物”、“运动”、“状态与方式”
(五)、思考讨论,说说信息的特征
A、通过上面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三种典型的信息的定义,接下来认识信息的主要特征。
提出问题:
1、哪里有信息?
2、有没有什么信息是大家都知道的?
3、信息是不是“无依无靠”的?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信息
问题设计意图在于:引出前三个特征。
老师总结:
1、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体现了信息的普遍性
2、同一信息同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被多人所共享体现了信息的共享性。
3、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具有依附性
举例:“变换的红绿灯”,信息“交通行止指示”依附在“红绿灯”中
请学生列举3-5个信息的实例,师生共同分析“信息”与“信息的载体”,教师结合实例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所提到的信息能不能依附在其它载体中?得出结论:同一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板书信息三个特征,信息与信息的载体)
结合实例,通过教师的指导,启发学生区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
B、阅读材料:两个推销员的故事
有两家鞋厂分别派一位推销员到一个岛上推销鞋,他们上岛后发现岛上居民一年四季都光着脚。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失望地给公司拍电报:“岛上无人穿鞋,没有市场。”然后他就回去了。而另一家鞋厂的推销员也给公司发了一份电报:“岛上无人穿鞋,市场潜力很大,请速寄100双凉鞋来。”他把凉鞋送给了岛上的居民,岛上居民穿上之后觉得很舒服,不愿再脱下来。因而他为公司赢得了销售市场。
启发同学们思考问题:“岛上无人穿鞋”这个信息有没有价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信息具有价值性,但是信息的价值大小因人而异。(板书信息的价值性)
C、用大屏幕展示案例:
小张同学看到一个海报,说是商场有一款自己喜欢的书包八折销售,于是兴高采烈的去商场购买。可是到了商场,小张却很失望,原来商场是为庆祝建店十周年而举行的三天打折销售活动,现在活动已经结束了。
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信息会失效?”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信息具有时效性,要及时获取最新信息。
(板书信息的时效性)
(六)、师生共同总结信息的主要特征
普遍性、依附性、共享性、价值性、时效性
启发学生思考:信息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七)、综合活动:
分组上网查询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有关信息。5分钟之后,小组发言,结合自己的查询体验发言说说自己对信息含义的理解,结合查询结果描述信息的特征,并区分信息和信息载体,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学习体验。
设计的目的是:用任务驱动方法,让学生自觉地思考和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合作与交流的方式来达到信息和经验共享,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十)课堂评价:
1、过程性评价:目的是对同学们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表扬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性评价:我共设计了六道选择题,涉及到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信息的载体,通过做练习题,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十一)课堂小结,知识回顾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加深对信息和信息特征的理解。向学生提出要求,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善于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且合理、合法地开展交流,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十二)、课后作业:
课外预习本章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十三)、板书设计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1、信息的三种定义:
香农: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维纳: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钟义信: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2、信息的特征
普遍性
依附性
共享性
价值性
时效性
3、信息与信息的载体


信息
信息的载体
“变换的红绿灯”
交通行止指示
红绿灯
……
……
……
同一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课堂练习题:
1.关于信息的说法,以下(
)是正确的。(C)
A.
收音机是一种信息
B.
文字是一种信息
C.
报纸上消息
D.
数据是一种信息
2.对于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
)(D)
A、信息是可以处理的
B、信息是可以传递的
C、信息是可以共享的
D、信息可以不依附于某种载体而存在
3、现代社会中,人们把(
)称为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A)
A.物质、能量、信息 B.物质、知识、信息
C.物质、能量、知识 D.能量、知识、信息
4、小王是个应届毕业生,有一天他看到有个招聘信息,于是马上到招
聘单位进行应聘,谁知道单位负责人却跟他说招聘日期已过。这里体现了信息()(C)
A、共享性
B、价值性
C、时效性
D、依附性
5、“我有一种思想,你也有一种思想,大家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这体现了什么?(

(D)
A.物物交换
B.信息的时效性
C.信息的价值性
D.信息的共享性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①大部分信息依附于载体
②相同的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③只在有物质存在,有事物运动就会有信息存在
④同一信息对不同的人所产生的价值不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