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2026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4 22:43:45

文档简介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训练题
1 下列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 四时俱备(四季)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B. 五色交晖(辉映)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怀民亦未寝(睡觉)
D. 月色人户(窗户) 晓雾将歇(消散)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自康乐以来 有朋自远方来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场主积薪其中
C. 相与步于中庭 尝射于家圃
D.念无与为乐者 陈太丘与友期行
3 下面加点词与“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其一犬坐于前
C. 一狼洞其中 D. 虽乘奔御风
4 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中藻、荇/交横 B.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 实是/欲界之仙都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陶隐居集》。
B. 古代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多记事陈情,也可以抒情、写景等。
C.我国历史上常用的纪年法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如“元丰六年”即采用了干支纪年法。
D.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6 下列“之”字与例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山川之美
A. 何陋之有(《陋室铭》) B. 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C.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7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B.“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指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又叫案牍、信札。
C. 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
D. 古代常用的敬辞和谦辞如今仍在使用。例如,称自己的见解时常说“拙见”,请教他人时常说“赐教”。
8 根据提示默写。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
(2)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用“ , ”表达了自己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3)《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从侧面写出月光澄澈、皎洁的句子是“ , , ”。
(4)《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15分)
【材料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材料二】
夜登华子冈,铜水沦涟①,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②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③,多思曩昔④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⑤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⑥,麦陇朝雊⑦。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⑧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节选自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注】①沦涟:水波起伏。②舂:用杵臼捣去谷类的壳。③静默:没有声音。④曩昔:
从前。⑤鲦:一种细而长的淡水鱼。◎青皋:绿意盎然的水边。⑦雊:野鸡鸣叫。⑧天机清妙:性情高远。
(1)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限断三处)(3分)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实是欲界之仙都 然是中有深趣矣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月上下
C. 清流见底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山川之美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4)材料一中的“猿鸟乱鸣”和材料二中的“吠声如豹”都是描写声音,其作用有何不同?(2分)
(5)两则材料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11分)
丰乐亭记(节选)①
欧阳修
今滁②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③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④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⑤,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⑥,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注】①本文作于庆历六年,当时作者贬官滁州。②滁:滁州。③畎亩;田地。④涵煦:滋润温暖。⑤事简:公务简单。⑥因为本其山川:因此依据当地的山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
B.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
C.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
D.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
(2) 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
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联系诗文解释词义。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 至: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斯: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乃:①于是,便;②竟然;③你,你们。 乃: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4)“又爱其俗之安闲”是欧阳修的“闲”,他的“闲”与苏轼的“闲”有何异同?(4分)
链接材料: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吾自发①寒雨,全行日少,栈石星饭②,结荷水宿③,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④。涂⑤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⑥,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
夕景欲沉,晓雾将合⑦,孤鹤寒啸,游鸿远吟,樵苏⑧一叹,舟子再泣。诚足悲忧,不可说也。
寒暑难适,汝专自慎,夙夜戒护,勿我为念。恐欲知之⑨,聊书所睹。临涂草蹙⑩,辞意不周。
(节选自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有删改)
【注】①发:出发,启行。②栈石星饭:在山岩上架栈道,在星光下吃饭。这里形容露天生活。③结荷水宿:这里指连起荷叶作屏障在水边过夜。④大雷;地名。⑤涂:道路,这里指路程。⑥节:人或动物的关节。⑦晓雾将合:晨雾即将笼罩之际。⑧樵苏:指打柴割草的人。⑨恐欲知之:担心你想知道我旅途中的状况。⑩草蹙:仓促,匆忙。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五色交晖 四时俱备
夕景欲沉 汝专自慎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涂登千里,日逾十展。
(3)请简要概括甲文在句式、节奏方面的特点。(2分)
(4)乙文中作者“诚足悲忧”是通过哪两个方面的描写表现出来的?(2分)
四、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自钱塘移守胶西①,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②,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③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④,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⑤之计。而园之北因⑥城以为台者归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⑦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⑨,瀹脱粟⑩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
【注】①胶西:这里指密州。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任密州知州。②岁比不登:收成连年不好。③期年:满一年。④园囿(yòu):菜园,果园。⑤苟完:荷且完备。⑥因:依靠。⑦放意肆志:纵情快意。⑧撷(xié):摘取。⑨秫(shú)酒:黄米酒。10瀹(yuè)脱粟:煮糙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怀民亦未寝 庭下如积水空明
人固疑予之不乐也 时相与登览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B.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C.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D.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4)有人说,苏轼总能从困苦中找到乐趣。请你结合甲文,说说苏轼是怎样“从困苦中找到乐趣”的。(3分)
(5)推介语是一种用于介绍或推荐特定的人、物或文章的简短表述。请结合上面两篇文章和对苏轼的了解,参照下面资料卡片中诸葛亮推介语,为苏轼写一段推介语。(80字左右)(3分)
【资料卡片】诸葛亮推介语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决胜千里之外;他高瞻远瞩、励精图治,为汉室兴复鞠躬尽瘁;他治家严谨,告诫后人应崇尚节俭、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五、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7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回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节选自苏轼《方山子传》,有删改)
【注】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陈慥(zào),字季常,终身不仕。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著名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这里指改变志向发愤读书。⑥矍(jué)然:惊惶急视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念无与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方山子亦矍然 余告之故
(2)用“/”为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2分)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联系苏轼生平,说说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中蕴含的情感。(3分)
(5)比较阅读甲、乙、丙三篇诗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排遺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9分)
【甲】《答谢中书书》全文。
(乙】予至南都①,闻牛首山之胜,暇日,命舆②出南郭三十里,至山。山形两峰相峙,如牛角然,故名,又名天阙。从山背东折而南,始见寺之浮图③与虚阁,据峰之高处。从麓又西行而北,乃入弘觉寺。寺内石磴④百级而上,古杉连抱,夹磴而植。入天王殿,后又磴百级,列木而上,石楹⑤环陛⑥,中有银杏一株,枝覆数遍。乃经僧居之修廊,缘石而登至浮图,蹑⑦其巅,题名。又从修廊出,复上数十级,至观音阁。阁之后有台,台之上有佛足迹,俯视平临若在半空。图之下则石壁谽谺⑧如覆曰兜率⑨崖。从微径西行,入一屋。屋后有石窟,日文殊洞。遂从山背,观梁昭明⑩饮马池,登二峰,下至辟支洞,乃还。
(节选自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有删改)
【注释】①南都:指金陵。②命舆:乘车;舆,泛指车。③浮图:佛塔。④磴(dèng):台阶。⑤石楹:石柱。⑥陛:台阶。⑦蹑;踩,踏;此指登临。⑧谽谺(hān xiā):山石险峻貌。⑨兜率:天上的第四层天。⑩梁昭明:梁朝昭明太子。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文言现象 实词 句子 释义
一词多义 时 有时朝发白帝(《三峡》) 时候
四时俱备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人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 和,跟,同
植 亭亭净植(《爱莲说》) 竖立
夹磴而植
修 静以修身(《诫子书》) 修养
乃经僧居之修廊
(2)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 山川之美 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В.自康乐以来 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
С.乃入弘觉寺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D. 蹑其巅 其人舍然大喜(《杞人忧天》)
(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阁之下则石壁谽谺如覆曰兜率崖
(4)完成下列句子的翻译。(4分)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阁之后有台,台之上有佛足迹,俯视平临若在半空。
阁的后面有台,
(5)下面是作者进人弘觉寺后的游览路线图,请将图中位置标示完整。(3分)
В. C.
(6)【甲】【乙】两文同为写景文章,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何不同之处?(4分)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同题。(16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乙】予家距雁山五里,岁率三四至山中,每一至,常如遇故人万里外。泰定元年冬,予与客张子约、陈叔夏复来,从两家僮。冬日妍燠①,黄叶布地。时落日正射东南山山气尽紫鸟相呼如归人。入宿石梁。石梁拔起地上,如大梯倚屋檐端,檐下入空洞,中可容千人,地上石脚空嵌,类腐木根。檐端有小树,长尺许,倒挂绝壁,叶着霜正红,始见,谓是瞬躅花②,绝可爱。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风吹橡栗堕瓦上,转射岩下小屋从领③中出,击地上积叶铿镗宛转,殆非世间金石音。灯下相顾,苍然无语。夜将半,设两榻对卧,子约沾醉,比晓犹呼其门生,不知岩下宿也。
(节选自李孝光《雁山十记》,有删改)
【注释】①燠(yù):暖,热。②踯躅(zhí zhú)花: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③瓴(líng):瓦海。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绝可爱 比晓犹呼其门生
(2)下列选项中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时落日正射东南山/山气尽紫/鸟相呼如归人
B. 时落日/正射东南山山气尽紫/鸟相呼如归人
C. 时落日/正射东南山山气尽/紫鸟相呼如归人
D. 时落日正射东南山/山气尽/紫鸟相呼如归人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檐端有小树,长尺许,倒挂绝壁。
(4)请要求赏析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
②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
(5)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甲】文先叙事再写景,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B. 【甲】文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又指夜游时的心境,既有自嘲、自慰之意,又有自许的意昧。
C.【乙】文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橡栗坠落的“三级跳”,经作者慢镜头分解和音响陪衬,声状毕现。
D.【乙】文中“灯下相顾,苍然无语”写出了默默无言的状态,表现出作者知音难求的悲凉心境。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同题。(16分)
【甲】答谢中书书(全文)
【乙】蜀道驿程记
自此下黄牛滩,历扇子峡,数十里间皆土山戴石,峰峦森削。至虾蟆碚①,泉从岩腹洞中流注虾蟆口鼻间,成水帘下入于江中。溅珠喷玉,望之极可爱。虾蟆形尤肖似,放翁谓其“头鼻吻领绝类,而背脊疱处尤逼真”,果然。
踏江中乱石溯瀑而上,从虾蟆背至洞中。水自洞出,声如风雨。中有巨石泉汇基下为池清冷沁骨。巡览壁间,都无前人题字。盖石质粗疏,不任刻画,尤易剥蚀故也。
循碚左而下,衣履尽湿。大索②舟中瓶盎③,止得三四,尽汲贮之。此水《水品》列在第四,山谷④记云:“泉味亦不极甘,泠熨人齿。”惜自蜀来无佳茗,试发之耳。
(选自《中国游记散文大系》,有删改)
【注释】①碚:用于地名。②大索:这里指到处搜索。③盎:一种腹大口小的容器,指瓶子。④山谷:这里指黄庭坚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虾蟆形尤肖似 止得三四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向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中有巨石泉/汇其下/为池清泠沁骨
B. 中有巨石/泉汇其下为池/清泠沁骨
C. 中有巨石泉汇/其下为池/清泠沁骨
D. 中有巨石/泉汇其下为池清泠/沁骨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②盖石质粗疏,不任刻画,尤易剥蚀故也。
篇目 景色特点 情感异同
山 水
【甲】文 高耸 清澈 (2)异: (3)同:
【乙】文 覆盖岩石,高耸、陡峭
(4)文人雅士寄情山水,所表达的情感有异有同,请结合两文内容,填写下表(3分)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同题。(13分)
昔游黄山
昔游君山,登松风亭,士子云集。翌日,复策蹇①游黄山,同寓外遂寂无有兴者。始则缘江而行,继登大阜②,江远浮天,黄田弥望,钜③观也;但无林木荫翳、亭台结构之胜耳。及至鹅鼻渚,则峰峦奔突,势若饮江,波浪之阔,更为无际。憩坐其下,可以盥洗,可以投竿。欲寻访古迹,而樵夫无可询者,既返,犹“歉然也。今日复过澄江,追忆昔游,觉少时之兴致,正复不浅。壬子七月既望④笔。
(选自《巢林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蹇(jiǎn):这里指跛脚的驴。②大阜:文中指大的土山。③钜:同“巨”,大,这里指壮观。④既望:农历满月后的第一天,即农历十六日。望,农历每月十五的满月之日。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弥”在词典中的释义有:①广大;②远;③满,遍,“黄田弥望”中的“弥”意思为“满,遍”。
B.“钜观也”中的“观”与成语“袖手旁观”中的“观”含义不同,分别为“观看”“景象”。
C.“欲寻访古迹”结合“古迹”后面的“而樵夫无可询者”的语境推断,“寻”可翻译为“寻求”。
D.“既”的甲骨文像一个人坐在食器前扭头的样子,本义为吃完,后引申为“已经”之意,“既返”中的“既”正是此意。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始则缘江而行”中的“而”用法和意必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B.濯清连而不妖(《爱莲说》)
C.曲肱而枕之(《〈论语〉十二章》) D.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但无林木荫翳、亭台结构之胜耳。
②今日复过澄江,追忆昔游,觉少时之兴致,正复不浅。
(4)通读全文,下面与作者心理变化相符的曲线图是 ,请用二字词语概括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5分)
(5)学校举办“跟随古代圣贤,观赏大好河山”的短视频大赛,下面是小语根据选文和【链接材料】的内容制作的短视频脚本,请结合文段内容,将拍摄脚本填写完整。
【链接材料】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节选自《答谢中书书》
镜头脚本设计
文段 景别 拍摄手法 画面声音 预期效果
选文 远景转近景 江水的翻涌声,风吹过田野的声音,人们钓鱼的喧闹声
链接材料 特写转远景 先用特写镜头仰视拍摄高峰,再俯视拍摄清流,然后镜头拉远拍摄石壁、青林翠竹、夕阳等 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的秀美景象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同题。(14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
【乙】舟子五官
青浦钱师竹有事将赴乡,遣仆唤舟至,则小如一叶,而净无纤尘,中悬书画,皆国初①“名人真迹,杂列弦管,其泽如新。舟子自谓弄桨之暇,藉以自遣,不敢附庸风雅也。钱入舟坐甫②定茶具酒铛一一罗烈,茗碗制工色古,非近世陶瓦器。钱问何自来,舟子曰:
“我家旧物也。”因论诸窑优劣,旁及金石真赝,《宣和博古图》如数掌上纹。钱悚然起敬,详叩氏族。答姓叶,无字,人以五官相唤也。
(选自《清稗类钞》,有删改)
【注释】①国初:指清朝初年。②甫:始,才。
(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相与步于中庭 若躇步跐蹈(《杞人忧天》)
B. 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狼》)
C.遣仆唤舟至 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D. 舟子自谓弄桨之暇 意暇甚(《狼》)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3分)
钱入舟坐甫定茶具酒铛一一罗列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钱悚然起敬,详叩氏族。
(4)【甲】【乙】两文分别展现了主人公怎样的雅趣?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2分)
(5)假如苏轼有天出游,恰好坐上了这位舟子的船,你觉得两人会相选基欢吗?为什么?(3分)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同题。(13分)
远游堂记
宣和元年秋八月,朝奉郎夏公自天府谪官祁阳。明年三月,至自三岘,馆①于灵泉寺。寺临大江,江流湍急,断岸千尺,万峰环之,如趋如揖,如翔如集。公构堂其西,尽收其形胜②,靖深③以冝④茂林修竹,虚明⑤以隔嚣声尘氛,而名之远游。重九⑥后二日,余从公登焉。对立凝睇⑦,晴岚夕晖,浮动乎绿疏青琐⑧之上;促榻对语,笑响散落乎千岩万壑之间。公今去国之远,而能酬酢⑨风月,安乐泉石,酒后耳热,侍儿扶掖⑩而歌,则忘其身之为逆旅,谓之谪可乎?公尝首肯余论,属余为之记。
(选自《远游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馆:寓居,住客馆。②形胜:山川壮美。③靖深:这里指清静幽深。④冝
:同“宜”,合适。⑤虚明:这里指空旷明亮。⑥重九:重阳节。⑦凝睇:注视。
⑧绿疏青琐:指绿色的窗户和青色的花纹。⑨酬酢:应酬唱和。⑩扶掖:搀扶。
(1)下面是两位同学的对话,適在横线上补全对应内容,完善对话。(4分)
小语:本文中“寺临大江”的“临”跟成语“如临深渊”的“临”是一个意思吗?
小文:是的,这两个“临”都是(1) 的意思。
小语:本文中“余从公登焉”的“从”与《〈论语)十二章》中“七十而从心所欲”的“从”意思相同吗?
小文:不同,前者的“从”意思是(2) 后者的“从”意思是(3) 。
小语:我明白了,这是一词多义,就如《三峡》中“属引凄异”的“属”是连接的意思,本文中“属余为之记”的“属”则是(4) 的意思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馆于灵泉寺
A. 至于夏水襄陵(《三峡》) B. 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
C. 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D.其一犬坐于前(《狼》)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江流湍急,断岸千尺,万峰环之。
②公今去国之远,而能酬酢风月。
(4)“我”在文末问“谓之適可乎”,小语对此感到不解,夏公已经从天府被贬到祁阳了,“我”为什么还有这样的疑问呢?请你为其解惑。(3分)
(5)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以“闲人”自诩,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夏公是否也是这样的“闲人”。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同题。(12分)
济上看月记
己亥五月十二日夜,舟次济宁。夫岸皆杨柳,月挂柳端,万里空碧。予与邃之①徙倚②纱窗下,戒童子不张烛,命乐工操长笛奏之,其声若沉若浮,欲飞欲止。因忆宋人词云:“虚檐转月,余韵尚悠扬”,则宛如目前光景,若另在一世界者。
是时,月光如画,风气③如秋,浓阴如幕,山色如黛、如烟;村犬如 ,橹声滑滑④如 ;水味如 ,烟如 ,童子鼻息如 ,吾两人俊语⑤如河决海,万珠喷薄。遂,之故不善谈,尔时目开心豁,意思⑥活活欲舞。予谓邃之:“此景不应虚掷⑦。”
(选自《中国游记散文大系》,有删改)
【注释】①邃之:人名。②徙倚:徘徊。③风气:气候。④滑滑(gǔgǔ):同“汩汩”,水涌流不断的样子。⑤俊语:高妙的话语。⑥意思:思想。⑦虚掷:空耗,白白浪费。
请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初步疏通文意。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释义
周次济宁 语境推断法:根据“舟”意为“船”,“济宁”为地名推断
戒童子不张烛 查阅词典法:①警戒,戒备;②告诉,叮嘱;③戒除;④警告,告诫 (2) (填序号)
予谓邃之 课内迁移法:权谓吕蒙曰(《孙权劝学》) (3)
(2)结合语境,下面依次填入文章方框处的词语顺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村犬如 ,橹声滑滑如 ;水味如 ,烟如 ,童子鼻息如
A. 虎丘茶 豹 江南 雷 缕
B. 虎丘茶 豹 江南 缕 雷
C. 豹 江南 虎丘茶 缕 雷
D. 豹 江南 缕 虎丘茶 雷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夹岸皆杨柳,月挂柳端,万里空碧。
②邃之故不善谈,尔时目开心豁。
(4)人生贵有知已,选文的作者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都有值得与言、同游的朋友。选文中作者与友人邃之共 、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夜深不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两人 。(3分)
(5)选文和【链接材料】都描绘了月夜美景,请结合具体内容分别概括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
【链接材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PAGE《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训练题
1 下列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 四时俱备(四季)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B. 五色交晖(辉映)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怀民亦未寝(睡觉)
D. 月色人户(窗户) 晓雾将歇(消散)
1D【解析】 D.“户“在此处指的是“门”。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自康乐以来 有朋自远方来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场主积薪其中
C. 相与步于中庭 尝射于家圃
D.念无与为乐者 陈太丘与友期行
2B 【解析】 A.介词,从。B.代词,山川美景的/代词,打麦场。C.介词,在。D.连词,和。
3 下面加点词与“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其一犬坐于前
C. 一狼洞其中 D. 虽乘奔御风
3C 【解析】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A.形容词作动词,扰乱。B.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C.名词作动词,挖洞。D.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4 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中藻、荇/交横 B.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 实是/欲界之仙都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 A 【解析】A.正确的停顿应:水中/藻、荇交横。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陶隐居集》。
B. 古代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多记事陈情,也可以抒情、写景等。
C.我国历史上常用的纪年法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如“元丰六年”即采用了干支纪年法。
D.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5C【解析】C.“采用了干支纪年法”有误,“元丰六年”采用了年号纪年法。“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
6 下列“之”字与例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山川之美
A. 何陋之有(《陋室铭》) B. 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C.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6C【解析】C.选项与例向中的“之”均为助词,意为”的”。A.宾语前置的标志。B.代词,他。D.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B.“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指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又叫案牍、信札。
C. 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
D. 古代常用的敬辞和谦辞如今仍在使用。例如,称自己的见解时常说“拙见”,请教他人时常说“赐教”。
7 B【解析】书信又叫尺牍。案牍指官府文书。8 根据提示默写。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用“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自己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3)《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从侧面写出月光澄澈、皎洁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4)《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15分)
【材料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材料二】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①,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②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③,多思曩昔④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辋水水波起伏,和月亮一起上下波动。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在树林外面若隐若现。幽深的小巷里传来狗凄楚的叫声,就像豹的声音。村里夜晚传来春声,又与稀疏的钟声交错。这时,我独自坐在这里,跟来的仆役没有声音,多么怀念从前你我拉着手作诗,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向下看着那清澈的流水。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⑤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⑥,麦陇朝雊⑦。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⑧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绿意盎然的水边之地,麦田里野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你)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不是你这样性情高远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
(节选自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注】①沦涟:水波起伏。②舂:用杵臼捣去谷类的壳。③静默:没有声音。④曩昔:
从前。⑤鲦:一种细而长的淡水鱼。◎青皋:绿意盎然的水边。⑦雊:野鸡鸣叫。⑧天机清妙:性情高远。
(1)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限断三处)(3分)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1处1分,共3分)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 实是欲界之仙都 然是中有深趣矣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月上下
C. 清流见底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山川之美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解析A. 判断词,是/这。B.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和。C.看见/明白。D.的。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分)
解析 注意落实重点字词的释义。①颓,坠落;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竞,争相,争着。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如果不是你这样性情高远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解析 不急之务,不打紧的事务,此处指游山玩水这些并非紧急重要的事。
(4)材料一中的“猿鸟乱鸣”和材料二中的“吠声如豹”都是描写声音,其作用有何不同?(2分)
“猿鸟乱鸣”使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1分)“吠声如豹”以动衬静,烘托了冬夜的寂静。(1分)
(5)两则材料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2分)材料二表达了作者对能与朋友共赏美景的期待。(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11分)
丰乐亭记(节选)①
欧阳修
今滁②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③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④于百年之深也?
现在滁州地处长江、淮河之间,车船、商人、四方宾客都不来。百姓们见不到外界的事,而安心地在田间从事衣食生产,快乐地生活,平静地死去,又有谁知道皇上的功德,与民休养生息,百年来养育教化恩德的深厚呢?
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⑤,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⑥,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我来到此地,喜欢这里地方偏僻而且公务简单,又爱此地风俗的安闲自在。我既已在山谷间找到了这条泉水,便天天和滁州士人仰头观看山景,俯首聆听泉声。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下乘凉,秋有风霜,冬有冰雪,雕琢显露出清修丽灵秀,四季的景象,没有不令人喜爱的。又庆幸当地人乐得年成丰收,而喜欢与我一起游赏。因此我依据当地的山川,称道此间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之所以能安享丰年之乐,是因为有幸生活在没有战乱的太平时代。
【注】①本文作于庆历六年,当时作者贬官滁州。②滁:滁州。③畎亩;田地。④涵煦:滋润温暖。⑤事简:公务简单。⑥因为本其山川:因此依据当地的山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
B.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
C.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
D.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
(2) 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
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联系诗文解释词义。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 至:到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斯:这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乃:①于是,便;②竟然;③你,你们。 乃:于是,便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我来到此地,喜欢这里地方偏僻而且公务简单。
(4)“又爱其俗之安闲”是欧阳修的“闲”,他的“闲”与苏轼的“闲”有何异同?(4分)
链接材料: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相同点:都有被贬之意,所处地方安闲,工作清闲,都有闲趣关注山水美景。(2分)不同点:欧阳修能和百姓生活在一起,或贴近底层人民,或与民同乐;(1分)苏轼在怀才不遇中自我排遣,体现出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1分)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吾自发①寒雨,全行日少,栈石星饭②,结荷水宿③,旅客贫辛,波路壮阔,始以今日食时,仅及大雷④。涂⑤登千里,日逾十晨,严霜惨节⑥,悲风断肌,去亲为客,如何如何!我冒着寒雨出发,整个行程中很少见到太阳,在山岩上架栈道,在星光下吃饭,连起荷叶作屏障在水边过夜,旅途行客贫苦艰辛,水路壮阔,直到今日早饭时,才到达大雷岸。跋涉千里路程,日子超过十天,寒霜刺骨关节疼痛,悲凉的秋风割人肌肤。离开亲人成为行客,心情是何等的凄怆!
夕景欲沉,晓雾将合⑦,孤鹤寒啸,游鸿远吟,樵苏⑧一叹,舟子再泣。诚足悲忧,不可说也。夕阳就要西沉,晨雾即将笼罩之际,孤鹤在寒风中悲鸣,飞鸿在远处哀吟,樵夫一声叹息,船夫又一次哭泣。(游子的心)实在悲怆忧愁,非言语所能表达。
寒暑难适,汝专自慎,夙夜戒护,勿我为念。恐欲知之⑨,聊书所睹。临涂草蹙⑩,辞意不周。
冷暖变换难以适应,你务必自己当心,早晚当心保重,不要挂念我。担心你想知道我旅途中的情况,姑且写下所见。措辞仓促,措辞达意有不合适之处。
(节选自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有删改)
【注】①发:出发,启行。②栈石星饭:在山岩上架栈道,在星光下吃饭。这里形容露天生活。③结荷水宿:这里指连起荷叶作屏障在水边过夜。④大雷;地名。⑤涂:道路,这里指路程。⑥节:人或动物的关节。⑦晓雾将合:晨雾即将笼罩之际。⑧樵苏:指打柴割草的人。⑨恐欲知之:担心你想知道我旅途中的状况。⑩草蹙:仓促,匆忙。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五色交晖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夕景欲沉将要,快要 汝专自慎你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了。得分点:未复、与】②涂登千里,日逾十展。
跋涉千里路程,日子超过十天。【得分点:涂、逾】
(3)请简要概括甲文在句式、节奏方面的特点。(2分)
多用四字短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1分)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富有变化。(1分)
(4)乙文中作者“诚足悲忧”是通过哪两个方面的描写表现出来的?(2分)
通过对“孤鹤”“游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1分)和对“樵苏”“舟子”等人物的描写表现出来的。(1分)
四、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自钱塘移守胶西①,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②,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③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④,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⑤之计。而园之北因⑥城以为台者归矣稍葺而新之。
我从钱塘调任出守胶西,刚到的时候,收成连年不好,盗贼遍地,讼事繁多,而且厨房里也空空如也,每天吃枸杞野菊。人们一定猜疑我不快乐,(我)在这里住了满一年后,面容却更加丰腴,白头发也一天天变黑了。我已经喜欢这里淳朴的风俗,而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于是修治菜园果园,打扫庭院房舍,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来修补破败的地方,作为苟且完备的办法。园子的北面,依靠城墙筑起的高台破旧不堪,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⑦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⑨,瀹脱粟⑩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我)时常与友人登台观览,纵情快意。台子高大又安稳,深广又明亮,夏天凉爽冬天温暖。下雨落雪的早晨,风清月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宾客没有不跟从(我去那里)的。(我们)摘取园中的蔬菜,捕捞池中的鱼,酿造黄米酒,煮糙米来吃,(大家)说:“多么快乐呀!在这里畅游!”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
【注】①胶西:这里指密州。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任密州知州。②岁比不登:收成连年不好。③期年:满一年。④园囿(yòu):菜园,果园。⑤苟完:荷且完备。⑥因:依靠。⑦放意肆志:纵情快意。⑧撷(xié):摘取。⑨秫(shú)酒:黄米酒。10瀹(yuè)脱粟:煮糙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怀民亦未寝睡觉 庭下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人固疑予之不乐也我 时相与登览共同,一起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B.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C.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D.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解析】句意为:园子的北面,依靠城墙筑起的高台破修让它焕然一新。据此即可断句。
(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得分点:念、送】
②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下雨落雪的早晨,风清月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宾客没有不跟从(我去那里)的。【得分点:未蜜、从】
(4)有人说,苏轼总能从困苦中找到乐趣。请你结合甲文,说说苏轼是怎样“从困苦中找到乐趣”的。(3分)
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失意,无事可做,面对这样的困苦,他见到“月色人户”便高兴地起身,和朋友一起在庭院散步,共赏空明澄澈的月色。【3分】
(5)推介语是一种用于介绍或推荐特定的人、物或文章的简短表述。请结合上面两篇文章和对苏轼的了解,参照下面资料卡片中诸葛亮推介语,为苏轼写一段推介语。(80字左右)(3分)
【资料卡片】诸葛亮推介语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决胜千里之外;他高瞻远瞩、励精图治,为汉室兴复鞠躬尽瘁;他治家严谨,告诫后人应崇尚节俭、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苏轼是乐观的典范,无论处境多艰难,他都能自得其乐;他为官亲民,致力于改善民生;他文采斐然,诗词文章流传干古。【转合苏轼生平,语言优美、简洁,即可得3 】
五、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7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回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节选自苏轼《方山子传》,有删改)
【注】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陈慥(zào),字季常,终身不仕。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著名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这里指改变志向发愤读书。⑥矍(jué)然:惊惶急视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念无与乐者考虑,想到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方山子亦矍然 余告之故原因
(2)用“/”为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2分)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解析】句意为:(他)低头不语,继而抬起头笑了,招呼我到他家留宿。据此即可断句。
(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得分点:欲、户、欣然】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啊,你为什么在这里?【得分点:判断句、何为】
(4)联系苏轼生平,说说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中蕴含的情感。(3分)
苏轼多次被贬滴,这三个地方是他被贬谪最远之地,(1分)诗句表达了苏轼对自己一生坎坷经历的感慨和自嘲之情,(1分)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旷达与豪放之情。(1分)
(5)比较阅读甲、乙、丙三篇诗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排遺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人生际遇:苏轼被贬谪;(1分)方山子不受重用。(1分)排遣方式: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同时寄情山水,写诗文排遣心中抑郁不平之情;(1分)方山子避世隐居,安贫乐道。(1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9分)
【甲】《答谢中书书》全文。
(乙】予至南都①,闻牛首山之胜,暇日,命舆②出南郭三十里,至山。山形两峰相峙,如牛角然,故名,又名天阙。从山背东折而南,始见寺之浮图③与虚阁,据峰之高处。从麓又西行而北,乃入弘觉寺。寺内石磴④百级而上,古杉连抱,夹磴而植。
我到了金陵,听说了牛首山的优美,闲暇之日,乘车出南城行三十里,抵达牛首山。山的形状为两峰对峙,如同牛角一样,所以名为牛首山,又叫天阙山。从山的背面朝东再折向南,才见到寺庙的佛塔与凌空的楼阁,占据山峰的高处。从山脚向西走再拐向北,便进入弘觉寺内。寺内有百级石头台阶向上,粗大的古杉连臂合抱,夹着石头台阶栽种。
入天王殿,后又磴百级,列木而上,石楹⑤环陛⑥,中有银杏一株,枝覆数遍。
乃经僧居之修廊,缘石而登至浮图,蹑⑦其巅,题名。又从修廊出,复上数十级,至观音阁。阁之后有台,台之上有佛足迹,俯视平临若在半空。图之下则石壁谽谺⑧如覆曰兜率⑨崖。从微径西行,入一屋。屋后有石窟,日文殊洞。遂从山背,观梁昭明⑩饮马池,登二峰,下至辟支洞,乃还。
进入天王殿,之后又有百级台阶,(沿着)排列成行的树木向上,石柱环绕着台阶,其中有一棵银杏树,枝叶层层覆盖。经过僧人所住地方的长廊,沿着石(台阶)攀登到浮图塔,登临塔顶,题记姓名。又从长廊走出,再向上几十级,到达观音阁。
阁的后面有台,台的上面有佛的脚印,俯身下看像在半空中。观音阁下面,山石险峻像要倾倒一样,名叫兜率崖。从小路向西行,进入一间屋子。屋子的后面有石窟,叫文殊洞。于是从山的背面,观赏梁朝昭明太子的饮马池,登临第二峰,下到辟支洞,就返回了。
(节选自陈梦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有删改)
【注释】①南都:指金陵。②命舆:乘车;舆,泛指车。③浮图:佛塔。④磴(dèng):台阶。⑤石楹:石柱。⑥陛:台阶。⑦蹑;踩,踏;此指登临。⑧谽谺(hān xiā):山石险峻貌。⑨兜率:天上的第四层天。⑩梁昭明:梁朝昭明太子。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文言现象 实词 句子 释义
一词多义 时 有时朝发白帝(《三峡》) 时候
四时俱备 季,季节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与人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 和,跟,同
植 亭亭净植(《爱莲说》) 竖立
夹磴而植 栽种
修 静以修身(《诫子书》) 修养
乃经僧居之修廊 长
(2)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C )
A. 山川之美 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В.自康乐以来 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
С.乃入弘觉寺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D. 蹑其巅 其人舍然大喜(《杞人忧天》)
C【解析】A项中的“之”,前者为结构助词,的;后者为第三人称代词,他,指陈尧咨(射箭)。B项中的“以”,前者为连词,表时间,从过去某个时候起始到现在;后者为介词,凭借。C项中的“乃”都为连词,于是,便。D项中的“其”,前者为代词,代指塔;后者为指示代词,那个。故选C项。
(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阁之下则石壁谽谺如覆曰兜率崖
阁之下/则石壁谽谺如覆/曰兜率崖(每处1分)
(4)完成下列句子的翻译。(4分)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交辉”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
②阁之后有台,台之上有佛足迹,俯视平临若在半空。
阁的后面有台,台的上面有佛的脚印 俯身下看像在半空中(“若”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
(5)下面是作者进人弘觉寺后的游览路线图,请将图中位置标示完整。(3分)
天王殿 В.浮图 C.观音阁
(6)【甲】【乙】两文同为写景文章,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何不同之处?(4分)
【甲】主要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山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的静与晓雾、猿鸟、日落、鱼跃的动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山川景色画面;【乙】文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根据自己的游踪,将楼阁、古树、佛塔等美丽画面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甲】文答出“动静结合”2分,【乙】文答出“移步换景”2分)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同题。(16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乙】予家距雁山五里,岁率三四至山中,每一至,常如遇故人万里外。泰定元年冬,予与客张子约、陈叔夏复来,从两家僮。冬日妍燠①,黄叶布地。时落日正射东南山山气尽紫鸟相呼如归人。入宿石梁。石梁拔起地上,如大梯倚屋檐端,檐下入空洞,中可容千人,地上石脚空嵌,类腐木根。
我家距离雁山有五里路,每年大概去山中三四次,每次去,常常像遇到万里之外的老朋友一样。泰定元年冬天,我和客人张子约、陈叔夏又来(游玩),带着两个仆人。冬天天气晴朗暖和,遍地铺满黄叶。这时太阳正照射着东南面的山,山中雾气呈现紫色,鸟儿互相呼唤着,好像要回家一样。(我们)到石梁住宿。石梁从地上拔起,就像大梯子倚靠在屋檐上,檐下有个空洞,里面可以容纳上千人,地上的石脚空嵌着,像腐烂的树根。
檐端有小树,长尺许,倒挂绝壁,叶着霜正红,始见,谓是瞬躅花②,绝可爱。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风吹橡栗堕瓦上,转射岩下小屋从领③中出,击地上积叶铿镗宛转,殆非世间金石音。灯下相顾,苍然无语。夜将半,设两榻对卧,子约沾醉,比晓犹呼其门生,不知岩下宿也。
檐端有一棵小树,长一尺多,倒挂在绝壁上,叶子被霜打后正红,(我们)一开始看见,以为是杜鹃花,非常可爱。月亮已经落下,白云从西面飘来,像流水一般,风吹动橡树的果实落在瓦上,又反弹到岩下小屋的瓦沟上,最后打在积叶上,发出铿锵婉转的声音,这大概不是人间金石乐器所能发出的声音。(我们)在灯下互相看着(对方),默然无语。半夜时分,(我们)设下两张床相对而卧,子约喝醉了,等到天亮时还在叫着他的门生,不知道是在岩下住宿。
(节选自李孝光《雁山十记》,有删改)
【注释】①燠(yù):暖,热。②踯躅(zhí zhú)花: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③瓴(líng):瓦海。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绝可爱非常 比晓犹呼其门生等到
(2)下列选项中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
A. 时落日正射东南山/山气尽紫/鸟相呼如归人
B. 时落日/正射东南山山气尽紫/鸟相呼如归人
C. 时落日/正射东南山山气尽/紫鸟相呼如归人
D. 时落日正射东南山/山气尽/紫鸟相呼如归人
A【解析】本句可根据句子结构和句意进行断句,“时落日正射东南山”,“时”为状语,“落日”为主语,“射”为谓语,“东南山”为宾语,主谓宾结构完整,可在其后断开;“山气尽紫”意为“山中雾气呈现紫色”,句意完整,可在“紫”后断开。因此,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正确断句为:时落日正射东南山/山气尽紫/鸟相呼如归人。故选A项。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户”“欣然”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
②檐端有小树,长尺许,倒挂绝壁。
檐端有一棵小树,长一尺多,倒挂在绝壁上。(“许”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
(4)请要求赏析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
示例: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方法,“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空灵清澈,“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侧面描写月光的澄澈,二者结合,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答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1分,具体赏析1分)
②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云的移动比喻为水的流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白云在空中的飘逸姿态,使之具有动态感,表达了作者对雁山美景的喜爱之情。(答出“比喻”1分,具体赏析1分)
(5)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甲】文先叙事再写景,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B. 【甲】文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又指夜游时的心境,既有自嘲、自慰之意,又有自许的意昧。
C.【乙】文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橡栗坠落的“三级跳”,经作者慢镜头分解和音响陪衬,声状毕现。
D.【乙】文中“灯下相顾,苍然无语”写出了默默无言的状态,表现出作者知音难求的悲凉心境。
D【解析】“灯下相顾,苍然无语”的意思是(我们)在灯下互相看着(对方),默然无语。作者与友人一同夜游,在听到橡树果实滚落的声音后,都心有灵犀保持静默,可见二人为知音,而非“表现出作者知音难求的悲凉心境”,D项理解和分析有误。故选D项。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同题。(16分)
【甲】答谢中书书(全文)
【乙】蜀道驿程记
自此下黄牛滩,历扇子峡,数十里间皆土山戴石,峰峦森削。至虾蟆碚①,泉从岩腹洞中流注虾蟆口鼻间,成水帘下入于江中。溅珠喷玉,望之极可爱。虾蟆形尤肖似,放翁谓其“头鼻吻领绝类,而背脊疱处尤逼真”,果然。
从这里往下(是)黄牛滩,经过扇子峡,(沿途)几十里地都是覆盖着岩石的土山,山峰耸立,陡峭如削。到了虾蟆碚,泉水从岩壁中心的洞中流入虾蟆的口鼻中间,形成(一道)水帘向下注入江中。(水)飞溅喷射如同珍珠和玉石,看起来非常可爱。虾蟆(碚)的形状(与真的)特别相像,陆游评论它“头部、鼻子、嘴和脖子非常类似,特别是背部的疙瘩处,像真的一样”,果真是这样。
踏江中乱石溯瀑而上,从虾蟆背至洞中。水自洞出,声如风雨。中有巨石泉汇基下为池清冷沁骨。巡览壁间,都无前人题字。盖石质粗疏,不任刻画,尤易剥蚀故也。
(我们)踏着江中的乱石从瀑布处逆流而上,从虾蟆的背上进入洞中。水从洞中流出,声音如同风雨交加。(洞)中间有一块巨石,泉水汇聚在石头下方形成一个水池,清凉寒冷渗入骨髓。(我们)巡视观看(洞里的)墙壁,(发现)没有前人(留下的)题字。大概是(这里的)石头质地粗糙,没有办法承担雕刻画画,(还有)特别容易脱落侵蚀的缘故。
循碚左而下,衣履尽湿。大索②舟中瓶盎③,止得三四,尽汲贮之。此水《水品》列在第四,山谷④记云:“泉味亦不极甘,泠熨人齿。”惜自蜀来无佳茗,试发之耳。
(我们)沿着虾蟆碚左侧向下走,衣服和鞋子全湿了。(我们)在船上到处搜索瓶子,只找到三四个,全部取水储存起来。这种水在《水品》中被列为第四名,黄庭坚记载道:“泉水的味道也不是非常甘甜,但清凉能浸润牙齿。”可惜从蜀地过来没有带好茶,(只能)尝试着用它泡一泡罢了。
(选自《中国游记散文大系》,有删改)
【注释】①碚:用于地名。②大索:这里指到处搜索。③盎:一种腹大口小的容器,指瓶子。④山谷:这里指黄庭坚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虾蟆形尤肖似特别 止得三四仅,只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向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A. 中有巨石泉/汇其下/为池清泠沁骨
B. 中有巨石/泉汇其下为池/清泠沁骨
C. 中有巨石泉汇/其下为池/清泠沁骨
D. 中有巨石/泉汇其下为池清泠/沁骨
画波浪线子的意思是“(洞)中间有一块巨石,泉水汇聚在石头下方形成一个水池,清凉寒冷渗入骨髓”,据此可知,应在“石”“池”后面断开。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时(季,季节)”“俱(都)”翻译正确1分,语意通顺1分;
②盖石质粗疏,不任刻画,尤易剥蚀故也。
大概是(这里的)石头质地粗糙,没有办法承扭雕刻画画,(还有)特别容易脱落侵蚀的缘故。 “盖(大概,原来是)”“故(缘故,原因)”翻译正确1分,语意通顺1分。
(4)文人雅士寄情山水,所表达的情感有异有同,请结合两文内容,填写下表(3分)
篇目 景色特点 情感异同
山 水
【甲】文 高耸 清澈 (2)异:【甲】文表达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乙】文表达没有好茶好水相配的惋惜和遗憾(3)同: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对山水的喜爱之情。
【乙】文 覆盖岩石,高耸、陡峭 可爱,清凉寒冷,不是很甘甜(2)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同题。(13分)
昔游黄山
昔游君山,登松风亭,士子云集。翌日,复策蹇①游黄山,同寓外遂寂无有兴者。始则缘江而行,继登大阜②,江远浮天,黄田弥望,钜③观也;但无林木荫翳、亭台结构之胜耳。从前游览君山,登上松风亭,士子们聚集在一起。次日,(我们)又鞭打着跛脚的驴游览黄山,(我们)一同寄居在外面,于是(感到)孤寂,没有了(游览的)兴致。开始(我们)沿着江边行走,接着登上大的土山,(看见)远处的江水像漂浮在天空中,满眼都是黄色的田野,真是壮观的景象;只是没有树林的遮蔽、亭台楼阁结构的优美罢了。
及至鹅鼻渚,则峰峦奔突,势若饮江,波浪之阔,更为无际。憩坐其下,可以盥洗,可以投竿。欲寻访古迹,而樵夫无可询者,既返,犹“歉然也。今日复过澄江,追忆昔游,觉少时之兴致,正复不浅。壬子七月既望④笔。
等到了鹅鼻渚,(只见)山峰奔跑冲撞,态势如同(着急得想)从江中喝水,波浪的广阔,更加没有边际。在鹅鼻渚下坐着休息,可以洗手,可以钓鱼。想要寻求古迹,但是樵夫中没有可以询问的人,已经返回,仍然感到有不足的地方。现在又经过澄江,回想过去的游览(经历),觉得年少时的兴致,又正好没有(很)浅显。写于壬子年七月十六。
(选自《巢林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蹇(jiǎn):这里指跛脚的驴。②大阜:文中指大的土山。③钜:同“巨”,大,这里指壮观。④既望:农历满月后的第一天,即农历十六日。望,农历每月十五的满月之日。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A. “弥”在词典中的释义有:①广大;②远;③满,遍,“黄田弥望”中的“弥”意思为“满,遍”。
B.“钜观也”中的“观”与成语“袖手旁观”中的“观”含义不同,分别为“观看”“景象”。
C.“欲寻访古迹”结合“古迹”后面的“而樵夫无可询者”的语境推断,“寻”可翻译为“寻求”。
D.“既”的甲骨文像一个人坐在食器前扭头的样子,本义为吃完,后引申为“已经”之意,“既返”中的“既”正是此意。
B项“钜观也”中的“观”是“景象”之意,“袖手旁观”中的“观”是“观看”之意。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始则缘江而行”中的“而”用法和意必相同的一项是(2分)( C )
A. 结友而别(《孙权劝学》)表顺承 B.濯清连而不妖(《爱莲说》)表转折
C.曲肱而枕之(《〈论语〉十二章》)修饰 D.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表递进
(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但无林木荫翳、亭台结构之胜耳。
只是没有树林的遮蔽、亭台楼阁结构的优美罢了。
②今日复过澄江,追忆昔游,觉少时之兴致,正复不浅。
现在又经过澄江,回想过去的游览(经历),觉得年少时的兴致,又正好没有(很)浅显。
(4)通读全文,下面与作者心理变化相符的曲线图是 甲 ,请用二字词语概括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孤寂 开阔 震憾/愉悦 遗憾/帐然。(5分)
(5)学校举办“跟随古代圣贤,观赏大好河山”的短视频大赛,下面是小语根据选文和【链接材料】的内容制作的短视频脚本,请结合文段内容,将拍摄脚本填写完整。
【链接材料】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节选自《答谢中书书》
镜头脚本设计
文段 景别 拍摄手法 画面声音 预期效果
选文 远景转近景 (1)先拉远镜头拍摄水天相接、黄色的田野和姿态各异的山峰,再转近景拍摄人们在河边玩闹的场景 江水的翻涌声,风吹过田野的声音,人们钓鱼的喧闹声 (2)辽阔、充满希望的景色和人们沉浸其中、嬉闹玩乐的热闹场景
链接材料 特写转远景 先用特写镜头仰视拍摄高峰,再俯视拍摄清流,然后镜头拉远拍摄石壁、青林翠竹、夕阳等 (3)溪水的流动声,风吹过树林的声音,猿鸟的鸣叫声,游鱼争相跳出水面的声音 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的秀美景象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同题。(14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
【乙】舟子五官
青浦钱师竹有事将赴乡,遣仆唤舟至,则小如一叶,而净无纤尘,中悬书画,皆国初①“名人真迹,杂列弦管,其泽如新。舟子自谓弄桨之暇,藉以自遣,不敢附庸风雅也。钱入舟坐甫②定茶具酒铛一一罗烈,茗碗制工色古,非近世陶瓦器。青浦人钱师竹有事将要前往乡里,(于是)派遣仆人叫船到(这里),(船来了,只见)船小得像一片树叶,但干净得没有一丝灰尘,船中悬挂着书画,都是清朝初年名人的真迹,(还)混杂陈列着弦乐器和管乐器,乐器的色泽像新的(一样)。船夫自称在划船的空闲,凭借(这些书画乐器)来自我排遣,不敢说是附庸风雅。钱师竹进入船里,才坐下,茶具、酒器(就)一一摆放好了,茶碗制作精巧,样子古朴,不是近代的陶瓦器具。
钱问何自来,舟子曰:“我家旧物也。”因论诸窑优劣,旁及金石真赝,《宣和博古图》如数掌上纹。钱悚然起敬,详叩氏族。答姓叶,无字,人以五官相唤也。
钱师竹询问(这些东西)从哪里来,船夫说:“(这都是)我家的旧物。”(然后船夫)顺着述说各个窑口(瓷器)的好坏,(又)说到别的金石器物的真假,说起《宣和博古图》来(熟悉得)如同计算手掌上的纹路。钱师竹惊惧并升起敬意,详细询问(船夫的)姓氏家族。(船夫)回答说姓叶,没有表字,人们都用“五官”来称呼他。
(选自《清稗类钞》,有删改)
【注释】①国初:指清朝初年。②甫:始,才。
(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B )
A. 相与步于中庭 若躇步跐蹈(《杞人忧天》)
B. 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狼》)
C.遣仆唤舟至 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D. 舟子自谓弄桨之暇 意暇甚(《狼》)
A项中的“步”意思分别是“散步”“踩、踏”;B项中的“盖”意思均为“大概是”;C项中的“遣”意思分别是“派遣”“打发”;D项中的“暇”意思分别是“空闲”“从容、悠闲”。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3分)
钱入舟坐甫定茶具酒铛一一罗列
钱入舟/坐甫定/茶具酒铛/一一罗列(标对一处给1分)【解析】“钱入舟”为主谓宾结构,结构完整,故应在“舟”后断开;“茶具酒铛”为两个名词组成的并列短语,故可在“茶”前“铛”后断开。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②钱悚然起敬,详叩氏族。
钱师竹惊惧并升起敬意,详细询间(船夫的)姓氏家族。
(4)【甲】【乙】两文分别展现了主人公怎样的雅趣?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2分)
①【甲】文中,苏轼在夜晚邀好友一起赏月,展现了有好友相伴、共赏美景的“闲人”雅趣。②【乙】文中,舟子五官会在撑船空闲时欣赏书画、弹奏乐器、品茗,能对各个窑口瓷器的好坏、金石器物的真假以及《宣和博古图》侃侃而谈,展现了普通百姓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5)假如苏轼有天出游,恰好坐上了这位舟子的船,你觉得两人会相选基欢吗?为什么?(3分)
我觉得会。因为苏轼是个热爱生活、追求精神愉悦的人,而舟子也是一个有闲情雅趣的人,两人有相似的志趣和追求,所以会相谈甚欢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同题。(13分)
远游堂记
宣和元年秋八月,朝奉郎夏公自天府谪官祁阳。明年三月,至自三岘,馆①于灵泉寺。寺临大江,江流湍急,断岸千尺,万峰环之,如趋如揖,如翔如集。公构堂其西,尽收其形胜②,靖深③以冝④茂林修竹,虚明⑤以隔嚣声尘氛,而名之远游。
宣和元年八月的秋天,朝奉郎夏公从天府被贬到祁阳(任职)。第二年三月,从三岘来到(此地),在灵泉寺寓居。灵泉寺靠近大江,江河的水冲刷迅疾,陡峭的崖岸(高达)千尺,(周围)众多山峰环绕,(有的)像在疾走,(有的)像在拱手行礼,(有的)像在飞翔,(有的)像在停息。夏公(在)寺的西边构筑了(一座)堂屋,将这里的山川壮美全都收入眼底,(堂屋)清静幽深,合适繁茂高大的树林和竹子(生长),又空旷明亮,能隔绝喧嚣的声音和尘世的纷扰,(夏公)为它命名“远游堂”。
重九⑥后二日,余从公登焉。对立凝睇⑦,晴岚夕晖,浮动乎绿疏青琐⑧之上;促榻对语,笑响散落乎千岩万壑之间。公今去国之远,而能酬酢⑨风月,安乐泉石,酒后耳热,侍儿扶掖⑩而歌,则忘其身之为逆旅,谓之谪可乎?公尝首肯余论,属余为之记。
重阳节后两天,我跟随夏公登上(此堂)。(我们)相对而立,注视远方,(看到)晴日山中的雾气和傍晚夕阳的光辉,在绿色的窗户和青色的花纹上浮动;(我们)在榻上靠近着交谈,笑声飘散在千岩万壑之间。夏公现在距离国都很远,却能与清风明月应酬唱和,安乐在山水之间,饮酒后耳朵发热,侍儿搀扶着(他)唱歌,忘了自己身处客舍,这样的情况可以叫作贬谪吗?夏公曾经点头同意我的这番议论,并嘱托我为“远游堂”作一篇记
(选自《远游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馆:寓居,住客馆。②形胜:山川壮美。③靖深:这里指清静幽深。④冝
:同“宜”,合适。⑤虚明:这里指空旷明亮。⑥重九:重阳节。⑦凝睇:注视。
⑧绿疏青琐:指绿色的窗户和青色的花纹。⑨酬酢:应酬唱和。⑩扶掖:搀扶。
(1)下面是两位同学的对话,適在横线上补全对应内容,完善对话。(4分)
小语:本文中“寺临大江”的“临”跟成语“如临深渊”的“临”是一个意思吗?
小文:是的,这两个“临”都是(1)靠近的意思。
小语:本文中“余从公登焉”的“从”与《〈论语)十二章》中“七十而从心所欲”的“从”意思相同吗?
小文:不同,前者的“从”意思是(2)跟随、跟从后者的“从”意思是(3)顺从。
小语:我明白了,这是一词多义,就如《三峡》中“属引凄异”的“属”是连接的意思,本文中“属余为之记”的“属”则是(4)同“嘱”,嘱托的意思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D )
例句:馆于灵泉寺
A. 至于夏水襄陵(《三峡》) B. 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
C. 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D.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句中的“于”为介词,可译为“在”。A项中的“于”为连词,与“至”连用,表示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不译;B项中的“于”为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C项中的“于”为介词,可译为“对,对于”;D项中的“于”为介词,可译为“在”。故选D项。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江流湍急,断岸千尺,万峰环之。
江河的水冲刷迅疾,陡峭的崖岸(高达)千尺,(周围)众多山峰环绕。
②公今去国之远,而能酬酢风月。
夏公现在距离国都很远,却能与清风明月应酬唱和。
(4)“我”在文末问“谓之適可乎”,小语对此感到不解,夏公已经从天府被贬到祁阳了,“我”为什么还有这样的疑问呢?请你为其解惑。(3分)
被贬谪的人通常会有悲愤、失落、悲凉的情绪,但夏公被贬谪后,在灵泉寺旁构筑堂屋,观壮美山川,徜徉在山水之间。他的这种乐观豁达的心境不像被贬滴
的人,所以“我”才有这样的疑问。(意思对即可)
(5)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以“闲人”自诩,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夏公是否也是这样的“闲人”。
是。“闲人”一词蕴含多种意义,既指贬谪之人,含自嘲、自慰之意;也指悠游自如,有豁达心境的人。选文中的夏公被贬后,在灵泉寺旁构筑堂屋,观赏山川的壮美,和“我”一起登高望远、交谈喝酒、醉后高歌,展现了夏公悠闲自如、沉浸山水美景的豁达心境,所以是“闲人”。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同题。(12分)
济上看月记
己亥五月十二日夜,舟次济宁。夫岸皆杨柳,月挂柳端,万里空碧。予与邃之①徙倚②纱窗下,戒童子不张烛,命乐工操长笛奏之,其声若沉若浮,欲飞欲止。因忆宋人词云:“虚檐转月,余韵尚悠扬”,则宛如目前光景,若另在一世界者。
已亥年五月十二日夜里,船停泊在济宁。(河岸)两旁都是杨柳,月亮高挂在柳树发端,天空万里无云,清澈碧蓝。我和邃之在纱窗下徘徊,告诉童子不要点蜡烛,(然后)命令乐工拿着长笛演奏,笛声或低沉或高昂,想要凌空飞起,又想要停留在这。于是回忆起宋人的词句说“月亮已转过凌空的房檐,余音还悠扬不绝”,就好像眼前的景象,如同在另外一个世界。
是时,月光如画,风气③如秋,浓阴如幕,山色如黛、如烟;村犬如 ,橹声滑滑④如 ;水味如 ,烟如 ,童子鼻息如 ,吾两人俊语⑤如河决海,万珠喷薄。遂,之故不善谈,尔时目开心豁,意思⑥活活欲舞。予谓邃之:“此景不应虚掷⑦。”
这时,月光好像(一幅)画,气候好像秋天,浓密的树荫像幕布(一样)(遮蔽着天空),远处的山色像青黑色的颜料、又像淡淡的烟雾;村里的狗(远远看去)像(凶猛的)豹子,船桨划水的声音涌流不断,就像江南水乡的韵律;河水的味道像虎丘的茶水,烟雾像丝线般(袅袅升起),童子的鼾声像雷鸣般响亮,我们两人高妙的话语像决堤的河水奔赴大海,像喷涌的水珠(永不断绝)。邃之从前不擅长言谈,但那时(他)目光舒展,心怀开阔,思想活泼得想要翩翩起舞。我对邃之说;“这样的景色不应该白白浪费。”
(选自《中国游记散文大系》,有删改)
【注释】①邃之:人名。②徙倚:徘徊。③风气:气候。④滑滑(gǔgǔ):同“汩汩”,水涌流不断的样子。⑤俊语:高妙的话语。⑥意思:思想。⑦虚掷:空耗,白白浪费。
请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初步疏通文意。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释义
周次济宁 语境推断法:根据“舟”意为“船”,“济宁”为地名推断 停泊
戒童子不张烛 查阅词典法:①警戒,戒备;②告诉,叮嘱;③戒除;④警告,告诫 (2)②(填序号)
予谓邃之 课内迁移法:权谓吕蒙曰(《孙权劝学》) (3)对某人说
(2)结合语境,下面依次填入文章方框处的词语顺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 C )
村犬如 ,橹声滑滑如 ;水味如 ,烟如 ,童子鼻息如
A. 虎丘茶 豹 江南 雷 缕
B. 虎丘茶 豹 江南 缕 雷
C. 豹 江南 虎丘茶 缕 雷
D. 豹 江南 缕 虎丘茶 雷
根据第一处方框前的“村犬”可知,犬不可能像虎丘茶,故排除
A、B两项;根据第三处方框前的“水味”可知,水的味道不可能像丝线,故排除D项。(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夹岸皆杨柳,月挂柳端,万里空碧。
(河岸)两旁都是杨柳,月亮高挂在柳树发端,天空万里无云,清澈碧蓝。
②邃之故不善谈,尔时目开心豁。
邃之从前不擅长言谈,但那时(他)目光舒展,心怀开阔。
(4)人生贵有知已,选文的作者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都有值得与言、同游的朋友。选文中作者与友人邃之共听长笛奏曲、赏月夜景色;《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夜深不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两人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赏月。(3分)
(5)选文和【链接材料】都描绘了月夜美景,请结合具体内容分别概括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
【链接材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选文描写了高高悬挂的月亮和清澈碧蓝的天空,以及月光下浓密的树荫、黛色的群山、汨泪的水流、淡淡的烟雾等静谧美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喜爱以及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愉悦之情。
【链接材料】用纵横交错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胶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解析句意: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下乘凉,秋有风霜,冬有冰雪,雕琢显露出清丽灵秀,四季的景象。“掇幽芳而萌乔木”,“而”字前后是并列结构,分别描述在春夏两个季节的行为;“风霜冰雪”是并列的自然现象,内容完整; “刻露清秀”是动宾结构;“四时之景”则总结前文,并与后文相连,表示四季的景色,无一不令人喜爱。
故断句为: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