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及其特征》说课稿
一、课前准备
1、教材分析
新课改之后,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沪科版的教材,《信息及其特征》一节是《信息技术基础》一节,是本教材学习的基础,这节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的知识。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教学对象分析
我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通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及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对信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信息,
(2)掌握信息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体验分析信息的过程和方法
(2)体验认识事物从具体到一般,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活动习惯。
(2)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对事例的分析,能够例举信息的主要特征。
难点:通过分析专家学者对信息的定义,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信息
5、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属于概念性的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让学生通过教学资源的分析和思辩,然后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理解专家的定义,进而提升自己对信息的认识,然后通过对信息特征的分析,更进一步理解信息。
6、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
软件资源: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课件
围绕信息的概念及特征搜集的相关教学资料
二、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奥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交流,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每时每刻,我们的身边都充满着各种信息,我们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但是究竟什么是“信息”呢?自然的引入本节教学内容。
(二)互动体验,学习新知
1、信息的定义
活动一:感觉剥夺实验一
1954年,美国做了一项实验。以每天20美元的报酬(在当时是很高的金额)雇用了一批学生作为测试者。
实验要求被测试的人安静地躺在实验室的一张舒适的床上,实验室内一片漆黑,非常安静,看不见任何东西,也听不到一点声音,两只手戴上手套,并用纸卡住,吃的喝的都事先安排好了,用不着移动手脚。总之,尽量剥夺被试者的所有感觉信息。
感觉剥夺实验结果
实验开始时,被试还能安静的睡着,但稍后,便开始失眠,焦躁不安,急切地寻找刺激,想唱歌,打口哨,自言自语,用两只手套相互敲打,或者用它去探索这间小屋。虽然每天都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但他们也难以坚持3天以上。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实验结束后做一些简单的事也会频频出错,精神无法集中。据说,实验后得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1)通过感觉剥夺实验,感受信息的重要性:信息象物质与能量一样重要。总结出控制论奠基人维纳:信息(本质)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活动二:猜谜语:
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螃蟹)
半截白,半截清,半截实来半截空,半截长在地面上,半截长在土当中(大葱)
(2)通过猜谜语,理解信息(的作用)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香农的观点
活动三:举例
冰河解冻,百花开放是信息,传达着气候的变化,冬春的更替
小孩换牙是信息,传达着孩子身体已经开始发育
(3)通过小例子,理解钟义信的观点,信息(的内容)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4)巩固练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中的“己、彼”是信息吗?
烽火传情。“烽火”是信息吗?
设计意图:一是巩固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二是自然的过渡到信息的特征教学内容
。
2、信息的特征
设计意图:在信息的特征这一部分教学中,我用了几个针对性很强的事例,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很直接的分析出信息的几个特征,加深对信息的认识。
(1)依附性
游戏:猜猜猜
(让四位学生站在前面,老师分发给每一位同学一张纸,上面写有信息(如吃饭),让每一位学生用不同于别的同学的方面向全体同学表达。学生们就采用直接说、直接让同学们看字、画图、做动作等方式)
信息是依附于载体来传递的。同一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载体来传递,而不同载体传递信息的效果是不同的。
(2)共享性
师:声音、新闻等都是信息。那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每个人看到信号灯的变化……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3)价值性
有两家鞋厂分别派一位推销员到一个岛上推销鞋,他们上岛后发现岛上居民一年四季都光着脚。一家鞋厂的推销员失望的给公司拍电报:“岛上无人穿鞋,没有市场。”然后他就回去了。而另一家鞋厂的推销员也给公司拍了一份电报:“岛上无人穿鞋,市场潜力很大,请速寄100双鞋来。”他把鞋送给了岛上的居民,岛上的居民穿上之后都觉得很舒服,不愿再脱下来。他为公司赢得了销售市场。
(4)时效性
李小姐看到一个海报,说是百货大楼服装八折销售,于是兴高采烈的去大楼购物,可是到了大楼,李小姐却很失望,原来大楼是为庆祝建店十周年而搞的三天打折销售活动,现在活动已经结束了。
(5)普遍性
信息无处不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信息,上课的铃声,交通的红绿灯,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无不是信息。
(三)
分析实例,加深认识
鲍勃和托德的故事
鲍勃和托德同一天到公司上班,托德一再被提拔,鲍勃却一直在基层。鲍勃实在忍无可忍,他大胆地指出总经理偏爱吹牛拍马的人,而辛勤工作的人却得不到提拔。总经理听他讲完后说:“好吧,也许你说的对,不过我很想证实一下,你现在到集市去,看看有什么卖的。”
鲍勃很快从集市上回来,说集市上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在卖。
“一车大约多少斤?”总经理问。
鲍勃立即赶回去,过了一会儿回来说,车上有40多袋土豆,每袋约20斤。
“多少钱一斤?”总经理问。鲍勃又要跑回去,但总经理把他拉住了:“鲍勃先生,请休息一会吧。”他派人把托德叫来,对他说:“托德先生,你马上去集市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不一会儿,托德回来了,他向总经理汇报说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40多袋,共800多斤,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已经带回几个土豆请总经理过目。他还了解到这位农民今天下午还要拉一车西红柿上集市,据说价格还可以,他准备再和这个农民联系一下。
鲍勃一直在一旁看着,现在他终于知道自己和托德之间的差距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案体的分析,使学生正确的理解信息,在现实生活中要主动去获取信息,使用信息,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激发他们更浓厚的学习需求和动机。
三、小结
通过以上的学习,理解了什么是信息,掌握了信息的特征,对信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明确了信息对我们的重要性。托德由于善于分析信息,主动获取信息,获得了事业的成功。而俩个推销员中的其中一个由于以积极进取的心态面对信息,为公司赢得了销售市场。我们也要主动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多听多看,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分析的习惯,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使我们能够更有效的利用信息,为未来事业的成功奠定基础,成为信息社会的强者。
四、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理解了什么是信息,掌握了信息的特征,对信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明确了信息对我们的重要性。托德由于主动获取信息,善于分析信息,获得了事业的成功。我们也要主动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多听多看,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分析的习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信息,使我们能够更有效的利用信息,为未来事业的成功奠定基础,成为信息社会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