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课:《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参考教案4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备课:《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参考教案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16-07-08 22:2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信息与信息技术》,它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高一《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也是对信息技术的社会地位和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以及人类发展等各个方面影响的总的概括。
本节课内容理论知识比较强,知识点比较多,内容较散,教师上课时,要注意扩展,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和收集生活实例,感受信息文化,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二)、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阐述信息技术的基本定义;
能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和自身体会来列举信息技术发展的五个历程及其表现;
技能性目标:
能利用网络查询的一些技巧,提高上网查询的速度;
情感性目标:
通过分组讨论信息在信息社会的重要性,切实感受信息文化;
激发学生了解信息,利用信息的主动性。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培养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3、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树立协作式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自豪,感受到合作交流中同学间的浓浓深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学难点:
1.对信息技术概念理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了解学生情况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上的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学习,所以在上第一节课时,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备好课,做好课件。还要整理好机房,确保网络畅通。课前还要向学生讲清到机房上课应注意的有关事项。还要学生知道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性质,学年结束要参加学业水平测试,从思想认识上提高对这门课的认识。
二、教法
信息和信息技术是本节学习的主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一列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各种课本概念,进而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主要特征,掌握信息技术经历的五次技术革命,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是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不断优化的产物,明确信息和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的重要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上网了解信息技术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分小组讨论,然后再分小组总结发言。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身边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例子导入新课。
引入:请同学们回答当前世界和我们有什么主要的事情发生
例如:亚洲杯、奥运会、伊拉克战争、张惠妹演唱会等等等等
上述案例中,同学们所举的实例,使我们感受到,信息技术缩短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缩短了地球与其他星球的“距离”,扩大了人的能力,解决了人难解决的问题,等等。
环节二、知识深入
学生知道了什么是信息以后,引导学生了解信息只有通过整理、加工、存储、传递才能对人们有用,在对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处理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技术,就是要讲的信息技术,从而引出信息技术的定义。
二、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内容:
[应用]PPT演示文稿
师: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微电子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通信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为支柱。信息技术的内容包括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控制技术和信息存储技术。
环节三、亲身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查找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并填写表格。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历史阶段


采集
传播
存储
第一阶段:语言的产生
第二阶段:文字发明
第三阶段:造纸和印刷术
第四阶段:电话等的普及
第五阶段:计算机与通信技术
说明:建议以2~3人为一组(邻座),填写上表。
环节四、成果展示
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与其他小组分享,改进不足,发扬优点。
环节五、小结
教师最后总结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并展望未来,说一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技术将向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软件将向自动化、构件化、集成化发展。
环节六、课堂总结
通过信息的传递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也通过信息的开发和再利用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经历的每一次信息技术的革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