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
1.通过学习人体内能量的来源,理解能量利用的过程、意义,形成正确的能量观。
2.通过分析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重点:1.食物的热价。
2.解释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1.活动“探究不同食物能量的差异”中热量测定仪的制作,对如何减小实验误差的分析。
2.如何引导学生将体外燃烧与细胞的呼吸作用两个过程相联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在登山时,高处的空气越来越稀薄,我们常有心慌、气短的感觉。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会出现这样的反应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能量供给出现了不足。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二、问题引导 探究新知 (一)人体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 1.教师提出:①人体需要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②食物中哪些成分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 2.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P35~36的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实验,思考以下问题: ①食物在燃烧过程中能够释放能量,说明了什么 ②不同食物的热价为什么有较大的差异 ③你所测出的食物的热价与它的实际热价相符吗 为什么 3.教师评价和小组互评相结合,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情况及时进行点评和鼓励。 4.师生交流解决问题: ①食物在燃烧时,依靠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分解其中的有机物,并释放出蕴含的能量。②食物中能量的多少与组成该食物的有机物种类及含量有关,其组成成分不同,所含的能量也不同。一般来说,脂肪含量较多的食物含能量相对较多,淀粉和蛋白质含量较多的食物含能量相对较少。③用此装置虽然尽最大可能地减少了热量的散失,但也不可能完全符合食物的实际热价。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热量散失到周围的环境中,还有少量热量加热了试管,操作过程中也有少量热量的散失。另外,食物也可能燃烧不完全,有些热量没有释放出来。 5.师生交流总结:由于食物中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不同,它们所贮存的能量也不相同。 (二)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7内容。 教师提出:①能量在人体内是通过什么生命活动从有机物中释放出来的 ②能量释放的场所及意义是什么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2.教师提出:分解时需要的有机物和氧气分别如何获得 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去向是哪里 根据问题指导学生画出简单的概念图。 学生分享,教师评价后总结:呼吸作用需要的有机物来自食物,通过消化系统消化后吸收进入血液,然后由血液运送至组织细胞,消耗的氧气由呼吸系统提供补充,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要经过呼吸系统排出。 学生思考后回答: ①人体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②食物中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本中的实验方案,设计探究活动。根据实验步骤,以及准备的实验材料,自己动手进行实验。 学生思考后回答: ①呼吸作用。②在细胞的线粒体内分解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用于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和维持体温的需要。 学生尝试书写“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学生尝试画出概念图。 通过问题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 通过合作探究,观察思考和整理实验结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自学、教师问题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出示日常生活需要的能量图和不同年龄的人每天需要的能量曲线图,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影响人体能量消耗的因素有哪些 4.教师提出:我们每天摄取的食物越多越好吗 师生交流总结:人体每天摄取的食物所蕴含的能量与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维持相对平衡,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的能量,就会造成营养过剩,引起身体发胖,影响健康。 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有性别、年龄、活动强度等。 学生思考、讨论。 通过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该知识。
三、课堂总结 盘点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所需能量的来源、各营养物质的热价、能量的释放过程、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等。 学生小组内总结、归纳,全班交流补充。 归纳记忆课堂知识点。
四、巩固运用 拓展提升 剧烈运动时,人的呼吸加快加深,心跳加快加强,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析讨论问题:剧烈运动时,消耗的能量增多,需要及时补充能量。 学以致用,巩固提升,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第二节 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
一、人体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
热价:糖类和蛋白质17.15 kJ/g;脂肪38.91 kJ/g
二、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能量释放的过程:呼吸作用
2.能量释放的意义
3.影响能量释放的因素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核心。通过学生的动手参与、自我表述、合作以及自主探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及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珍爱生命的教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捕捉学习生物学的“刺激点”(能量的获取的动手操作和释放的大胆猜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