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 第1课时眼是视觉器官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生物学济南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5 第1课时眼是视觉器官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生物学济南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7-15 11:3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眼是视觉器官
1.通过描述眼的结构,分析各结构的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概述视觉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重点: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近视形成的原因以及矫正。
难点:1.通过模拟眼球成像原理实验,正确理解眼球的结构和各结构的功能。
2.理解并描述出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和问题: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迎面扑来,这时候,你会怎样做呢 找地方避雨 你怎么判断出要下雨呢 学生思考问题后回答: 乌云:看——视觉; 狂风:感——触觉; 闪电:看——视觉; 雷鸣:听——听觉; 联系生活实际,能够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问题引导 探究新知 (一)眼球的结构 1.组织同桌之间相互观察对方的眼睛,并指导学生认识眼睛的结构。 教师重点梳理: 眼睛的结构 2.出示眼球结构示意图和多个模型,引导学生认识眼球的结构,并提出:眼球由哪些部分组成 分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最后总结: 眼球 3.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眼球各部分的特点或功能。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并适时点拨,指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4.出示不同颜色眼睛图片,提出问题:人的眼睛的颜色为什么不一样 教师总结:眼睛的颜色实际上是虹膜的颜色。虹膜中色素的量不同,所以眼睛颜色不同。 5.出示图片:中午和傍晚两个时间段中猫的眼睛,提出问题:你怎样区分哪只猫是中午的,哪只猫是傍晚的 组织学生活动探究:观察光照强弱不同时瞳孔的变化。 教师总结:瞳孔可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的多少。 6.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模拟眼球成像原理。 方法步骤:①取一个凸透镜、一块白屏和一个F光源。 ②将凸透镜放在竖立的白屏和F光源之间。 ③调整F光源、凸透镜、白屏三者之间的距离,直到白屏上出现清晰的物像。 学生观察了解眼睛的结构:包括眼球和附属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问题引导,利用手中的模型结合课本示意图认识眼球的结构。小组代表介绍学习成果。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了解眼球各部分的特点或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虹膜中含有色素,眼睛的颜色与虹膜有关。 分析猜测:根据瞳孔大小区分,瞳孔小的是中午的猫,瞳孔大的是傍晚的猫。 在教师指导下,小组合作,用小手电筒斜射眼睛,观察瞳孔的变化。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将自己的知识储备得以最有效的开发,并与他人共享,同时也获取了新知识。 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构建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 ①凸透镜、白屏分别模拟眼球中的什么结构呢 ②如果换上曲度较大的凸透镜而白屏的位置不动,或者白屏向后移动,而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会出现什么结果 教师总结:眼睛通过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视近物时,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晶状体曲度变小。 7.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17,思考:视觉是如何形成的 师生交流、点评,最后强调:在视觉形成过程中,晶状体起主要折射作用,视网膜能接受物像刺激,产生神经冲动,视神经将神经冲动传至视觉中枢,视觉最终在视觉中枢形成。 (二)近视的形成及预防 1.过渡:对于正常人的眼睛来说,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但为什么我看到班里有些同学带上了眼镜呢 2.指导学生交流:谈一谈近视对视觉的影响及结合自己的情况谈谈造成近视的不良习惯。 交流总结: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和一些不正确的看书姿势等,会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或眼球前后径过长。 3.教师演示近视形成实验:晶状体过度变凸,那么当看远处物体时,(将F光源移至远处),晶状体不能恢复原状,观察物像。 4.指导佩戴近视镜的同学描述眼镜中间和边缘部分的厚度有何区别 引导学生认识凹透镜。 5.继续实验:将近视镜放在光源和凸透镜之间,调整距离至白屏上呈现清晰物像。 学生思考:为什么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就能成像在视网膜上 教师引导:凹透镜具有发散光线的作用,经过凹透镜的发散,可以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晶状体过度变凸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造成近视,这可以通过佩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6.教师提出:近视给你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 如何预防近视 教师寄语: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它的设立在于提醒我们每个人要爱护好自己的眼睛,因为它是心灵的窗口,我们只有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才能更好地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 学生观看模拟实验,思考问题,讨论后回答:①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白屏相当于视网膜。②白屏上成像不清晰。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总结: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思考。 学生感知近视镜,认识凹透镜。 学生生成知识:由于晶状体过度变凸,使远处物体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通过谈近视带来的不便利之处,认识预防近视的重要性。 通过凸透镜成像实验引导学生理解晶状体的作用,认识眼球的成像原理,为学习视觉的形成做铺垫。 通过实验能够更直观地呈现晶状体过度变凸对成像造成的影响及凹透镜矫正近视的原理,便于学生理解。
三、课堂总结 盘点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眼球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视觉的形成,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学生小组内总结、归纳,全班交流补充。 归纳并记忆课堂知识点。
四、巩固运用 拓展提升 如图为人眼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眼睛被誉为心灵的“窗户”,则图一中的   (填序号)相当于窗户的玻璃。 (2)当你看到公交车缓缓向你驶来时,图一中①的曲度将   。 (3)图二中表示近视眼的是   ,矫正的方法是   。(均填代号) (4)眼球结构完好无损,也有可能看不见东西,因为视觉是在      形成的。 学生积极而又热烈地分析讨论,有序抢答问题: (1)③ (2)变大 (3)甲 丙 (4)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学以致用,巩固提升,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第五节 人体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
第1课时 眼是视觉器官
一、眼球的结构
二、视觉形成: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三、近视的成因: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堂反馈以及课下的询问了解来看,学生感到有较大的收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