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体具有免疫功能
1.通过理解人体的三道防线和功能,形成正确的结构与功能观。
2.通过说出人体免疫的概念,理解人体的免疫功能,形成平衡和稳定观。
3.通过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通过认识计划免疫的意义,理解健康生活方式对增强免疫功能的重要性。
重点: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难点:免疫的类型、概念以及抗体、抗原的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图片,教师提出:在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期间,为什么有的人容易被传染,而有的人不易被传染 患过流行性腮腺炎的人,为什么一生中一般不会患第二次 学生尝试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二、问题引导 探究新知 (一)与生俱来的免疫力能抵抗多种病原体的侵染 1.指导学生观察课本P127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①人体完整的皮肤为什么有保护、屏障作用 而被烫伤的皮肤则容易被感染 ②人在有许多病原体的环境中生活,吸入的空气中有许多病原体,为什么人们不一定都患病 师生交流总结:人体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构成,有阻挡、杀菌和清除异物的作用。 ③感染后的皮肤为什么会出现红肿现象,但有时会自己痊愈 ④人的口腔上皮受伤后能够愈合,唾液是否有杀菌作用呢 为什么 师生交流总结:人体第二道防线由人体内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具有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作用。 2.出示动画,教师强调:①皮肤不但阻挡了大量的病原体侵入人体,皮肤分泌的汗液等物质还可以杀死病原体,呼吸道上的黏膜可以不断地清扫进入呼吸道的灰尘和异物,最后通过咳嗽排出,排出的物质就是痰液。因此,痰液中含有较多的病原体,我们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②即便是病原体侵入了人体,你也不要担心,因为有吞噬细胞可以吞噬和消灭病原体,体内含有的溶菌酶等杀菌物质可以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从而使病菌溶解而死亡。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后回答:①皮肤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其分泌物有杀菌作用。烫伤后的皮肤受损,病原体易侵入。②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有阻挡、清扫异物的作用。③体内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能杀死病菌,消除炎症。④唾液中有溶菌酶,能杀死病菌。 学生认真观看动画,强化知识。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了解学生对于免疫的认知基础,通过不同说法的碰撞,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发进一步学习以解决问题的动机。 设计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在观察图片时有一定的目的性,降低难度,起到“导”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观察动画,更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体内免疫功能的神奇之处,进而学会欣赏生命,敬畏生命。
3.指导学生总结: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总结:这两道防线是人体与生俱来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 (二)后天获得的免疫力能抵抗特定病原体的侵染 1.过渡:如果病原体进入了人体内部,突破了人体的第一道、第二道防线,我们将怎样对付它们呢 下面,我们以腮腺炎病毒入侵人体的过程来探究,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怎样将腮腺炎病毒消灭的。 2.调查活动: ①请患过流行性腮腺炎的同学举手。 ②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你是在几年级患过此病的 在你病愈后,你周围的同学或朋友有没有患过此病的 ③当你周围的同学患了流行性腮腺炎,你又一次被传染上了吗 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点拨:这说明我们体内具有了对腮腺炎病毒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力是如何获得的呢 3.合作学习:请学生结合课本P128~129的内容,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①腮腺炎病毒与抗原之间是什么关系 什么是抗原 ②抗体是怎样产生的 ③当侵入人体的腮腺炎病毒被清除后,抗体也随之消失吗 ④当腮腺炎病毒再次侵袭时,原来的抗体还能清除它们吗 ⑤清除腮腺炎病毒的抗体能否清除乙肝病毒或其他病毒 为什么 4.教师: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抗体在消灭抗原后依然留存在体内,这样,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后就会被抗体很快消灭了,从而起到免疫的作用。思考: ①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哪几部分组成 ②抗体和抗原对人体的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 ③这种免疫与第一道、第二道防线发生的免疫一样吗 5.总结提升:人体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通常只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作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共同点是清除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维护人体的健康。当病原体接触人体的时候,先由第一道防线对大多数病原体发挥阻挡的作用,若部分病原体进入体内,则由第二道防线发挥吞噬和消灭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前两道防线能够阻挡病原体对人体的侵袭,但前两道防线都被攻破时,则由第三道防线发挥更强大的免疫作用。 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 ①都是人生来就有的。②对多种病原体具有防御作用。 ①学生举手并统计人数。 ②学生自由描述。 ③没有。说明患过该病后人体有了免疫力。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①该病毒就是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②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③没有。④能。⑤不能,因为抗体具有特异性。 学生自我小结:①人体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组成。②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促进吞噬细胞清除抗原,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③不一样。 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和教师总结点拨精讲,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第一道、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和在进化上的意义。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调查流行性腮腺炎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解析腮腺炎病毒第一次侵入人体和第二次侵入人体的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攻克难点。
6.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有何异同 指导学生列表比较人体的两种免疫的异同点。 共同点:清除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维护人体健康。 不同点: 项目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形成生来就有的后天获得的范围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特性非专一性专一性结构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和第二道防线(体内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
7.过渡:究竟什么是免疫呢 免疫的功能又有哪些 请大家阅读课文P129第三、四段内容,总结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自主学习: ①什么是免疫 ②免疫有哪些功能 ③如果免疫异常会带来哪些症状 教师点拨: 根据动画、图片进行讲解: ①防御: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②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④正常情况下免疫是对人体的一种保护反应,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免疫也会产生异常。 8.拓展提升:分析以下关于免疫的实例。 ①小明对青霉素过敏,这是免疫的哪一个功能发生异常 ②医生给一个肝癌病人移植别人的肝脏,结果肝脏在这人的体内没有成活,为什么 ③某人与麻疹病人接触过,但他后来并没有患麻疹,试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三)接种疫苗能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 1.过渡:我们身边的敌人真的太多,幸亏我们的免疫卫士在保护着我们,但有时敌人真的厉害,一旦它们成功,就会对我们造成非常大的危害,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让我们在不患病的情况下就产生免疫力呢 2.讲解疫苗和计划免疫的相关概念,教师介绍计划免疫的重要性。 学生展示自己的免疫接种证,教师介绍相关疫苗,并引导学生总结疫苗属于抗原。 学生列表比较人体的两种免疫异同点并作出总结。 学生阅读、总结后回答:①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肿瘤细胞等,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②免疫的主要功能有防御、自我稳定和免疫监视。③免疫异常:防御功能过强,如过敏、排斥反应;自我稳定功能异常,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监视功能弱,如癌症。 学生分析回答:①防御功能过强引起过敏反应。②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并排斥、清除“非己”组织、器官等。③这个人过去患过麻疹或接种过麻疹疫苗。 学生认真听讲。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应用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帮助学生理解人体免疫的概念、功能和免疫异常带来的症状,初步掌握对人体免疫的类型、异常等的识别和判断。 通过打疫苗这一学生非常熟知的生活情境了解计划免疫及其重要性。
3.合作探究: ①疫苗属于抗体还是抗原 为什么 ②人体接种疫苗而获得的免疫属于哪一种免疫类型呢 师生交流总结:我们人体的免疫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即使是癌变的细胞,免疫系统也能将它清除。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例如,注意个人卫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注意体育锻炼,还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完成:①抗原。因为疫苗是一种减弱毒性的病原体,相当于抗原,会刺激人体产生抗体。②特异性免疫,因为它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三、课堂总结 盘点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的免疫功能与人体的三道防线有关,了解了免疫的概念、类型和计划免疫等知识。 学生小组内总结、归纳,全班交流补充。 归纳并记忆课堂知识点。
四、巩固运用 拓展提升 严重烧伤的病人植皮时,要用自己健康的皮肤,而不用其他人的皮肤,这是为什么 学生积极而又热烈地分析讨论,有序抢答问题:当其他人的皮肤植入人体后,会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对其他人的皮肤产生排斥,抑制其成活。 学以致用,巩固提升,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第二章 人体健康离不开免疫系统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具有免疫功能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又最终回归到解释生活中的生命现象,不仅活跃教学气氛,更重要的是缩小了教材和生活的距离,同时使学生感到生物学的确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