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件。 2.学习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赏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3.结合时代背景和助读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 揣摩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 理解文章与藤野先生无关的篇幅是如何表现文章中心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猜猜他(她)是谁?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阿长)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私塾先生寿镜吾) 鲁迅45岁时,温情回望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尤其是那些在他成长路上留下印迹的人。这些人陪伴了他,感动了他,启迪了他,影响了他……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他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去认识一位异国的老师和一段难忘的情感。 任务一:浏览课文知大意 (一)请你结合作者对藤野先生外貌的相关语句,评价这幅肖像画。 任务二:寻章摘句理事件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着重写鲁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任务三:咬文嚼字析人物 话剧社的同学想把《藤野先生》改编成课本剧,他们觉得藤野先生与鲁迅交往的四件事情中说的几句话特别能凸显人物形象,但是要做到准确地朗读表演,很有挑战性。请你找出这几句话,仔细品读,并选择一句你最有感触的一句,为话剧社的同学提供朗读表演的建议。 (1)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2)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画。” (3)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4)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治学严谨、循循善诱、真诚关心、求实精神、严谨治学…… 任务四:节外生枝探奥秘 小磊: 王老师,我有个疑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发现文章还有一半以上篇幅是与藤野先生这个人物没有关系,比如1-5自然段,24-31自然段,这些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与藤野先生什么联系 学生借助助读资料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助读资料: (一)鲁迅1881年9月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大户家庭,祖父考中进士,曾在京城做官,父亲也曾考中秀才。但在鲁迅13岁时,家里遭到一场很大的变故,鲁迅的祖父因贿赂乡试主考官,案发被捕入狱,鲁迅家从此败落下来。而且祸不单行,鲁迅的父亲又得了肺病,经常吐血。因为当时医疗水平比较低,始终也不能确诊是什么病,再加上家道败落,不能拿出更多的钱来治病。于是就按照绍兴民间的土办法来止血,让病人喝陈年磨研出来的墨水。又请当地的中医来诊治,吃了不少中药,还用了一些稀奇古怪的药引,最终也没能挽回父亲的生命。 因此鲁迅认为,“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从此鲁迅就立志学医,准备学成后“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就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于是他便到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 (二)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鲁迅《琐记》 (三)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中国人骂为“梳辫子的和尚”“猪头三”,说中国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它当成异己。 ——藤野先生《谨忆周树人君》 (四)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 鲁迅《<呐喊>自序》 明确: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径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也是他后来弃医从文的思想起点。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陪衬。写日年“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并决心不医学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品质有密切的关系。藤野先生师德高尚、人格伟大,作者满怀怀念和崇敬之情写下这篇文章,字里行间作者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