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1中国北方草原的仙境之地
查干湖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知识目标
二、能力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背景知识: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N=2n知识探究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4知识探究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5阅读课本P67页图4-6,思考(4min):
(一)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是否符合“J”型曲线,
为什么?
(二)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K值)?
(三)K值会不会变化呢?
知识探究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6思考:如何正确理解环境容纳量的定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K/2K值:环境容纳量1、关键点的含义:“起点”,“K/2”,
“K值”
2、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角度,分析AB段,BC段,C点出现的原因
ABC8活动: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4min)
(1)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
(2)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看,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3)对濒危动物如大熊猫应采取什么保护措施?小组抢答结论:
1、K/2的应用:
持续获最大捕获量:大于K/2时捕获最好。捕后维持在K/2 ;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2、K值的应用:
①有害动物的防治,应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②受保护动物的拯救和恢复,应通过改善其栖息环境,提高K值。
10比较“J”型曲线和“S”型曲线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资源、空间有限无K值有K值11时间种群数量0J型时间种群增长率0λ-1J型时间种群增长率0S型K/212比较“J”型曲线和“S”型曲线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资源、空间有限无K值有K值13知识探究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环境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2、人为因素14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15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谢谢!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3的第四章第2节,在第1节课中已经介绍了种群的一些基本特征,而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与种群密度密不可分的是种群的数量,在第2节中,就对种群的数量变化进行了探讨。同时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所生存的环境条件,如天敌、食物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因而为第3节 群落的引出作了铺垫。本节,在新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通过实例来说明如何建构种群增长模型,通过建构的数学模型来 解释种群数量的增长,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并且详细讨论了种群增长的两种方式的产生条件及特点等:在理想环境中,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在存在环境阻力的情况下,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种群数量变化除了增长以外,还存在波动、下降等其他形式。本节最后分析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意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及正确的资源利用意识。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学习主要是以探究构建数学模型为主,因此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功底。本册为高中必修3第4章 的内容,对象是高二或高三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对这样的数学模型构建来说还是较有能力能够把握的,最多需要一些小小的提示。因此,可以让学生进 行小组探讨活动,而不用为他们讲解太多。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几种形势则较易于理解。同时,也需要学生对上一节课的知识掌握比较充分,才有利于这节课的进 行。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⑴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一般规律。
⑵说明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 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⑴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⑵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认同数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⑵参与濒危生物保护措施与生物入侵防范措施的讨论,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课堂导入利用微视频(会声会影制作),利用移动学习,实现了个性化、自主性学习,对课中学习奠定基础。预期效果:能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和预习的效果。
2.课中利用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动画演示,实现微观世界的直观化、可视化,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预期效果: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3.课后课后巩固作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导图可以进一步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预期效果:有利于学生课后的复习和巩固。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情景导入
中国北方草原的仙境之地查干湖冬季捕鱼导入
学生思考并观看视频激发求知欲
利用微视频(会声会影制作)
课堂互动探究1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
问题情境设置:把1个大肠杆菌放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进行培养
阅读课本第65页,理解数学模型的定义和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四个步骤并学生板图大肠杆菌种群增长坐标图
PPT展示:
资料1 大肠杆菌繁殖图片
知识探究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
澳大利亚野兔图片
学习小组内讨论探究“活动
微照片
知识探究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问题情境设置:
图片引出环境容纳量的定义
(2)教师点拨: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相关问题
?
(1)阅读课本67页图4-6,思考讨论
(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解决相关问题
(3)归纳总结“S”曲线的特征。
PPT展示:
(1)展示相关图片理解环境容纳量的定义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3)利用表格对比法:比较“J”型曲线和“S”型曲线
?
?
知识探究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
引导学生意识到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对种群的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评价性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入侵,应用所学知识,思考对策。
?
对教材第68页的图片产生质疑,引发学生的思考。训练图形分析能力。
?
PPT展示:
由环颈雉到生物入侵
课后小结、评价
1、课堂效果反馈工具的展示
2、引导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思维导图。
3、教师制作多元化自我评价量表
?
1、参与课堂效果反馈活动
2、尝试构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3、学生使用评价量表进行自我评价。
1.课堂效果反馈(抢答游戏);
2.思维导图
3.多元化自我评价量表
复习和巩固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学生利用教材和导学案自主复习,完成检测题。
课后自测题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课前:把导学案和相关知识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使用,并搜集过度捕捞的相关知识信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
2.课中:直观教学,模型构建, 视频演示过程及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抽象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本节课共提出23个问题。其中认知性问题4个,理解性问题5个,分析性问题4,应用性问题2个,综合性问题3个,评价性问题5个。一节课45分 钟,学生沉浸在问题之中,学生在不停的思索,回味。认知性问题比较简单,所有学生接受起来都比较容易;理解性问题,如: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需要选择什么 样的材料?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根据学生知道的生物类群,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也让大家体会到了生物学的乐趣。?再如,环颈雉生殖能力还不算太强大,可如果换成了这些生物移入一个新的环境,大家看看出现了怎样的后果?这一评价性问题,可以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上课的反应、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可以得出:分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课后: 课后巩固作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