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2026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5 22:18:14

文档简介

《与朱元思书》同步训练题
1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跟、随) B. 水皆缥碧(浅青色)
C. 窥谷忘反(反应) D.泉水激石(冲击,撞击)
2 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任意东西 目似瞑,意暇甚
B. 虽乘奔御风 猛浪若奔
C.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D. 自富阳至桐店 自三峡七百里中
3 下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任意东西 B. 风烟俱净
C. 有时见日 D. 互相轩邈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5 下面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朗读停顿划分正确。
B.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和《与顾章书》并称“吴均三书”。
C.“骈文”这种文体讲究整齐对仗,重视声韵的和谐和词藻的华丽。后来因有的骈文多用四字、六字成句,所以也叫四六文。
D.“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夹岸高山”的生机勃勃。
6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朱元思书》选自《吴均集校注》。吴均,字叔厗,南朝齐文学家。
B.《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并称“吴均三书”。
C. 古代书信又称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写景抒情,如《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
D.骈体文,语句上讲究骈偶和“四六”,语音上讲究平仄相对,用词上注重用典和藻饰。《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都是骈体文。
7 默写。
(1)夹岸高山, ,负势竟上, ,争高直指, 。
(2)《与朱元思书》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 。
(3)《与朱元思书》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4)《与朱元思书》中,表现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鄙弃名利、淡泊人生的句子是: , ; , 。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7分)
【甲】与朱元思书(见课本)
【乙】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家世寒贱,至均好学有俊才,沈约①尝见均文,颇相称赏。梁天监初,柳恽②为吴兴,召补主簿,日引⑧与赋诗。
(节选自《南史 吴均传》,有删改)
【丙】 仆④去月⑤谢病⑥,还觅薜萝⑦。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⑧日,幽岫⑨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⑩水响猿啼荚英 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 幽居,遂葺 宇 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沈约:南朝史学家、文学家。②柳恽:南朝齐梁时诗人。③引:领。④仆:谦辞,称自己。⑤去月:上个月。⑥谢病;称病引退居家。⑦还觅薜(bì)萝:意思是寻找隐居的地方。薜萝,薜荔与女萝两种植物的合称,借指隐士的服装或住所。⑧限:分隔,这里指遮挡。⑨幽岫(xiù):幽深的山洞。⑩唳:鹤、雁鸣叫。 英英:声音和谐盛美的样子。 重:重视,看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葺:修缮。 宇:房屋,居处。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菊花、竹实都是隐士的食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①窥谷忘反 ②至均好学有俊才
③既素重幽居 ④遂葺宇其上
(2)用“/”为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三处)(3分)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荚荚相杂绵绵成韵
(3)将下列旬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②沈约尝见均文,颇相称赏。
(4)甲文作者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想?(请用原文回答)
(5)甲文与丙文均为山水小品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小语和小文就甲、丙两文和链接材料展开了讨论,请将对话补充完整。(3分)
【链接材料】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小语:学者钱锺书认为“吴均三书”的成就可与《水经注》中的写景段落相提并论。我发现《与朱元思书》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和《三峡》中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都运用了① 的修辞手法,都表现了水流② 的特点。
小文:两文在情感上也有相似之处,都抒发了③ 。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
【甲】(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令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①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②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改动)
【注】①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②夕舂:夕阳。
(1)某同学对文中加点词语境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查词典,“勒”有“约束”“雕刻”“强迫”等义项,“为寒所勒”中“勒”意为“约束”。
B.联系文中“粉汗为雨”,可推知“歌吹为风”中“为”意为“成为”。
C. 联系上下文“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始极其浓媚”,可推知“山岚设色之妙”中“设”意为“涂”。
D.联系“百叫无绝”,可推知“月景尤为清绝”中“绝”意为“断绝”。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B.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C.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D.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3)选出以下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或剖析有误的一项( )(2分)
A. 甲文中“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甲文只通过写水的“急湍”这个特点来表现富春江水的“异”。
C.乙文写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
D.甲、乙两文的作者都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14分)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还觅薜萝;寻找隐居的地方。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住太阳。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看重。⑥竹实: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蝉吟鹤唳 ②岂徒语哉
(2)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B.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
c.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D.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4)选文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有关语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5)这篇山水小品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甲】《与朱元思书》全文。
【乙】予少憩石楼下,清风入户,不觉成寐。既寤,复循故涧。涧涸,而怪石经于活流冲击之后,堕者,偃者,横直卧者,泐①者,背相负者,欲止未止,欲转不获转者,犹有余怒②。其岸根水洗石出,亦复皱瘦,崚嶒崎嵚③,陷坎④罅中,松鼠出没,净滑可人。舍涧而上碧峰,得寺曰“弘教”,亦有亭可眺也。有松盘曲天乔⑤,肤皱枝拗,有远韵。
间有怪石,佛像清古,亦为山中第一。降复过翠岩,循涧左行山口中,为曹家楼。有桥可憩,竹柏骈罗⑥,石路宛转,可三里许。
(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有删改)
【注释】①泐(lè):石头依纹路裂开。②余怒:不尽之怒。这里形容山石旧有的姿态和气势。③崚嶒崎嵚( líng céng qí qīn):崚嶒,高耸层叠的样子。崎嵚:形容山路险阻不平。④陷坎:坳洼的地方。⑤天乔:同“天矫”,屈伸自得的样子。⑥骈罗:
并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任意东西 东西:向东或向西
B. 互相轩邈 邈:远,这里指往远处伸展
C. 不觉成寐 寐:睡着
D. 复循故涧 循:循环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②舍涧而上碧峰,得寺曰“弘教”,亦有亭可眺也。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甲】文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由景及人,写泛舟情景和畅游心情。
B. 【乙】文中,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描写了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色。
C. 两文在内容上均为写景,但文体却不相同:一文为“书”,一文为“记”。
D. 两文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所见景物。
(4)【甲】【乙】两文都属于写景美文,语言优美精妙,请结合提示赏析下列句子的妙处。(4分)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静结合)
② 堕者,偃者,横直卧者,泐者,背相负者,欲止未止,欲转不获转者,犹有余怒。(白描)
五、班级开展以“阅读 探景”主题的文言文联读活动,请你阅读下面的两篇古文,完成学习任务。(20分)
【甲】《与朱元思书》全文。
【乙】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①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②,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③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④。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⑤然尘念,此际暂生。
(节选自白居易《与元微之书》,有删改)
【注释】①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②援:种树而围成的篱笆。③罗:排列,分布。④动弥旬日:常常(住)满十天。动:动辄,常常。弥:满,遍。旬日:十天。⑤瞥:倏忽,突然。
1. 小娟根据积累的学习方法,对下列实词进行了梳理,请根据提示填写词义。(4分)
(1)文言现象推断法
“互相轩邈”中的“轩”,在句中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其意思是 。
(2)语境推断法
根据后文“发出清越的响声”,可以推测“泉水激石”中“激”的意思是 。
(3)查阅词典法
周:①环绕;②循环,反复;③周遍,周游;
④周到,细密;⑤亲近,相合。
参考《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周”的义项,可知“流水周于舍下”中“周”的意思是 (填序号)。
(4)成语迁移法
联系成语“殚精竭虑”,可以推测“大抵若是,不能殚记”中“殚”的意思是 。
2. 小娟根据学习积累,解释了下列加点字,下列选项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蝉则千转不穷 则:连词,表转折,却
②白石为桥道 为:动词,作为,当作
③ 飞泉落于檐间 于:介词,在
④今故录以先奉报 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小娟不知道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该如何断句,请你用“/ ”帮她断句。(限断两处)(2分)
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于余竿
小娟从【甲】【乙】两文中各找了一个句子,请你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5. 小娟发现【乙】文中在描绘景物时用了很多颜色词,如“青萝”“白石”“红榴白莲”,这些颜色词可以删去吗?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3分)
6. 阅读完这两篇文章,小娟发现两文虽都写到自然美景,但情感却不完全相同,下面是她初步整理的笔记,请你帮她补充完整。(5分)
文章 【甲】 【乙】
相同点 【甲】文描绘了(1) ,【乙】文描绘了(2) ,两文都写到了自然美景,都抒发了(3) 。
不同点 【甲】文还传达出作者(4) 的愿望。 【乙】文还表达(5) 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17分)
【甲】与朱元思书(全文)
【乙】范公泉
皇祐中①,范文正公镇青,兴龙僧舍西南洋溪中有醴泉②涌出。公构一亭泉上,刻石记之。其后青人思公之德,目之曰范公泉。环泉古木蒙密,尘迹不到,去市廛③才数百步而如在深山中。自是,幽人逋客④往往赋诗鸣琴烹茶其上。日光玲珑⑥珍禽上下真物外之游似非人间世也。欧阳文忠公、刘翰林贡父及诸名公多赋诗刻石,而文忠公及张禹功、苏唐卿篆石,榜之亭中,最为营丘佳处。元祐中⑦,青守以其地与民为水硙⑧,稍复完葺。
(选自《渑水燕谈录》,有删改)
【注释】①皇祐中:指宋仁宗皇祐年间,公元 1049年至1054年。②醴泉:甘美的泉水。③市廛(chán):这里指商店集中的地方。④幽人:隐士。⑤逋(bū)客,这里隐士或失意之人。⑥玲珑:明彻、空明的样子。⑦元祐中:这里指宋哲宗元祐年间,公元1086年至1094年。⑧水铠(wèi):这里指水磨坊。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泉水激石 窥谷忘反
自是 稍复完葺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断三处)。(3分)
日光玲珑珍禽上下真物外之游似非人间世也。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②公构一亭泉上,刻石记之。
(4)读完【甲】文,我们能够领略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请你结合【甲】文的内容,给想畅游富春江的游客写一段简洁的导游词。(不少于80字)(3分)
(5)读完这篇文章后,小语和小文对古人的审美志趣展开了讨论。请你阅读并补全下面对话。(3分)
小语:我发现古人常爱避世绝俗的美景。比如《与朱元思书》中,作者厌倦官场政务,遇到美景后,用“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他 的高雅志趣。
小文:不错,这篇《范公泉》也是如此。你看文中的“如在深山中”和”“非人间世”两句,作者见此美景,获得一种 、 的感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4分)
盘山①
山有不可登,盘而登之,曰盘山。盘山丰石②而歉于土③,石也,土同泽焉。其下多奔泉,泉动而触乎石,溅鸣日夜。与石之锐下而广额④者,势相摇倾,所为盘泉也。盘泉十里,金沙其底,石所洁也。鱼鱼影影⑤,不可匿,亦不可捉,石为之窦⑥塞也。
峰危壁削,岚气⑦到地,苔湿到天,千古一翠⑧。有石欲飞欲坠,凭空而久住,所谓“悬空石”也。两岩久立相肃⑨,光润相及⑩者,“天门开”也。门开得径,门容臂,径容掌,岩肘其右 ,壑虚其左,大石阻绝,屡缒 而登。西上二十里登焉所为盘顶也。顶为笋、为椎,又立塔以为之纤颖。日过之,影落塞外;风过之,铃振半空;雨过之,雷奔趾下,欲少伫不可得。故云罩寺高洁而僧肃如。
(选自《帝京景物略》,有删改)
【注释】①盘山:在天津市蓟县城西十余里,属燕山山脉。②丰石:即多石。③歉于土;即少土。④锐下而广额:下方尖、上头宽。⑤鱼鱼影影:由于水清,鱼和影都清晰可见。并含有鱼多的意思。⑥窦:孔穴,洞。⑦岚气:山林间的雾气。⑧翠:指一种宝石。⑨相肃:严肃相对。⑩光润相及:光润相照。 岩肘其右:岩壁的右侧触及人的肘臂。
缒(zhuì):用绳子拴着往下放。
(1)下列对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其下多奔泉”中的“奔”是“急速,迅速”的意思,与“虽乘奔御风”(《三峡》)中“奔”的意思相同。
B.“溅鸣日夜”中的“日”是“岁月”的意思,与成语“日新月异”中“日”的意思相同。
C.“门开得径”联系下文“门容臂,径容掌,岩肘其右”的语境,推测“径”是“径直”的意思。
D. “阻”有“险要之地”“阻止”“依靠,依仗”等义项,“大石阻绝”中的“阻”是“阻止”的意思。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加句读,请在下列字母标示处选择正确的位置涂写(超出两处不得分)。(2分)
西上A二十里B登焉C所D为盘E顶也。
(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盘泉十里,金沙其底,石所洁也。
②雷奔趾下,欲少伫不可得。
(4)登临盘山顶峰后,我们能看到怎样的景色,听到什么声音?请你结文章内容,展开想象,简零描述。(3分)
(5) 批注法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请你结合文段内容,参考下列的批注示例,给下面的句子作批注。(3分)
【示例】
语句:石也,土同泽焉。
批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土”比作“泽”,形象地写出士对石头的滋润作用。
语句:有石欲飞欲坠。
批注:
(6)本文和《与朱元思书》同写山水,并且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你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
PAGE《与朱元思书》同步训练题
1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从流飘荡(跟、随) B. 水皆缥碧(浅青色)
C. 窥谷忘反(反应) D.泉水激石(冲击,撞击)
“反”,同“返”,返回。
2 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 任意东西 目似瞑,意暇甚
B. 虽乘奔御风 猛浪若奔
C.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D. 自富阳至桐店 自三峡七百里中
A.意愿/神情、态度。B. 飞奔的马。C.向上/在上边。D.从/这里是“在”的意思。
3 下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C )
A. 任意东西 B. 风烟俱净
C. 有时见日 D. 互相轩邈
解析A. “东西”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向东或向西(漂流)。B.“净”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为消散。D.“轩邈”,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飞奔的马。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名利之心。
5 下面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
A.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朗读停顿划分正确。
B.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和《与顾章书》并称“吴均三书”。
C.“骈文”这种文体讲究整齐对仗,重视声韵的和谐和词藻的华丽。后来因有的骈文多用四字、六字成句,所以也叫四六文。
D.“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夹岸高山”的生机勃勃。
解析D.“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这里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6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与朱元思书》选自《吴均集校注》。吴均,字叔厗,南朝齐文学家。
B.《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并称“吴均三书”。
C. 古代书信又称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写景抒情,如《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
D.骈体文,语句上讲究骈偶和“四六”,语音上讲究平仄相对,用词上注重用典和藻饰。《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都是骈体文。
【解析】吴均是南朝梁文学家。
7 默写。
(1)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2)《与朱元思书》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与朱元思书》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与朱元思书》中,表现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鄙弃名利、淡泊人生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7分)
【甲】与朱元思书(见课本)
【乙】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家世寒贱,至均好学有俊才,沈约①尝见均文,颇相称赏。梁天监初,柳恽②为吴兴,召补主簿,日引⑧与赋诗。
吴均字叔库,是吴兴故鄣人也。家世寒微低贱,直到吴均喜爱学习,有过人的才智,沈约曾经看过吴均的文章,很是称衡欣赏。梁天监初年,柳恽治理吴兴。召请吴均补任主簿,每天领着他一起赋诗。
(节选自《南史 吴均传》,有删改)
【丙】 仆④去月⑤谢病⑥,还觅薜萝⑦。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⑧日,幽岫⑨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⑩水响猿啼荚英 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 幽居,遂葺 宇 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我上个月称病引退居家,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高耸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山洞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蝉叫鹤鸣,水响猿啼,各种声音相互混杂,连绵不断,和谐动听。我既然一向向往隐居,就在那山上修缮了房子。幸好菊花、竹实很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在这里都已办理。仁者智者喜爱山水,难道只是随便说说吗!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沈约:南朝史学家、文学家。②柳恽:南朝齐梁时诗人。③引:领。④仆:谦辞,称自己。⑤去月:上个月。⑥谢病;称病引退居家。⑦还觅薜(bì)萝:意思是寻找隐居的地方。薜萝,薜荔与女萝两种植物的合称,借指隐士的服装或住所。⑧限:分隔,这里指遮挡。⑨幽岫(xiù):幽深的山洞。⑩唳:鹤、雁鸣叫。 英英:声音和谐盛美的样子。 重:重视,看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葺:修缮。 宇:房屋,居处。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菊花、竹实都是隐士的食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①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②至均好学有俊才喜爱
③既素重幽居一向,平素 ④遂葺宇其上于是,就
(2)用“/”为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三处)(3分)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荚荚相杂绵绵成韵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解析】句意为:蝉叫鹤鸣,水响猿啼,各种声音相互混杂,连绵不断和谐动听。据此即可断句。
(3)将下列旬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②沈约尝见均文,颇相称赏。
沈约曾经看过吴均的文章,很是称赞欣赏。
(4)甲文作者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想?(请用原文回答)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甲文与丙文均为山水小品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两文通过描绘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满足。
(6)小语和小文就甲、丙两文和链接材料展开了讨论,请将对话补充完整。(3分)
【链接材料】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小语:学者钱锺书认为“吴均三书”的成就可与《水经注》中的写景段落相提并论。我发现《与朱元思书》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和《三峡》中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都运用了①夸张的修辞手法,都表现了水流②湍急的特点。
小文:两文在情感上也有相似之处,都抒发了③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
【甲】(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西湖最美的景色,为春景,为月景。一天里最美的景色,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山林中的雾气。
令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家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终究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柳迎风飘拂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歌乐吹奏之声化作清风,脂粉汗水滴落成为细雨,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游客很多,数量超过了堤畔的草,真是艳丽妖冶极了。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①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②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巧,山岚设色之美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那时西湖才尽显浓艳和娇媚。月景之美更是清丽绝妙,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一种情趣、韵味。这种快乐(只能)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改动)
【注】①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②夕舂:夕阳。
(1)某同学对文中加点词语境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 查词典,“勒”有“约束”“雕刻”“强迫”等义项,“为寒所勒”中“勒”意为“约束”。
B.联系文中“粉汗为雨”,可推知“歌吹为风”中“为”意为“成为”。
C. 联系上下文“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始极其浓媚”,可推知“山岚设色之妙”中“设”意为“涂”。
D.联系“百叫无绝”,可推知“月景尤为清绝”中“绝”意为“断绝”。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B.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C.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D.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这句话意思是: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今岁春雪甚盛”中有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表述今年春雪的情况,其后应断开;“梅花为寒所勒”是一个被动句,意思完整,其后应断开;“与杏桃相次开发”是说梅花和杏花、桃花依次开放,意思完整,其后应断开;“尤为奇观”是对前面景象的评价。
故断句为: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3)选出以下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或剖析有误的一项( B )(2分)
A. 甲文中“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甲文只通过写水的“急湍”这个特点来表现富春江水的“异”。
C.乙文写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
D.甲、乙两文的作者都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解析B.甲文“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水的清澈,也是表现水的“异”故该项理解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这种快乐(只能)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14分)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还觅薜萝;寻找隐居的地方。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住太阳。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看重。⑥竹实: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蝉吟鹤唳叫 ②岂徒语哉怎么,难道
(2)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B.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
c.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D.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山谷中隐居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在这里已经具备。(2分)
(4)选文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有关语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4)语句: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2分)
作用:这里的四个动词“争”“限”“含”“蓄”,化静为动,赋予无生命的崖壁、山峰、石洞、潭水以活力和生机,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山之高、水之深。(2分)
(5)这篇山水小品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抒发了作者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寄情山水,(2分)淡泊名利、避世退隐的思想感情。(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甲】《与朱元思书》全文。
【乙】予少憩石楼下,清风入户,不觉成寐。既寤,复循故涧。涧涸,而怪石经于活流冲击之后,堕者,偃者,横直卧者,泐①者,背相负者,欲止未止,欲转不获转者,犹有余怒②。其岸根水洗石出,亦复皱瘦,崚嶒崎嵚③,陷坎④罅中,松鼠出没,净滑可人。
我在石楼下稍微休息了一会儿,清风吹进室内,不知不觉睡着了。睡醒后,再次沿着原来的山涧前行。山涧干涸了,(山涧中)奇形怪状的石头经过快速的水流冲击过后,下落的,倒下的,横竖躺卧的,依纹路裂开的,背对着互相背负的,想要停止而没停止的,想要翻转而没有翻转的,还有旧有的姿态和气势。山涧两岸的根部被水冲洗得露出石头,山石细瘦纹理如皱,高耸层叠,山路险阻不平,坳洼的石缝中,有松鼠出入(皮毛)干净滑亮称人心意。
舍涧而上碧峰,得寺曰“弘教”,亦有亭可眺也。有松盘曲天乔⑤,肤皱枝拗,有远韵。
间有怪石,佛像清古,亦为山中第一。降复过翠岩,循涧左行山口中,为曹家楼。有桥可憩,竹柏骈罗⑥,石路宛转,可三里许。
离开山洞向上(走到)青翠的山峰,看到一座叫“弘教”的寺庙,也有亭子可以远眺。有松树盘桓屈伸自得,树皮褶皱树枝曲拗,有悠远的韵味。树林间有怪石,佛像清俊古朴,也是山中的第一。往下走再次经过翠崖,沿着山洞左边行进到山口里,是曹家楼。有桥可以休息,竹子和柏树并列,石路弯弯曲曲,大概有三里长。
(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有删改)
【注释】①泐(lè):石头依纹路裂开。②余怒:不尽之怒。这里形容山石旧有的姿态和气势。③崚嶒崎嵚( líng céng qí qīn):崚嶒,高耸层叠的样子。崎嵚:形容山路险阻不平。④陷坎:坳洼的地方。⑤天乔:同“天矫”,屈伸自得的样子。⑥骈罗:
并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D )
A.任意东西 东西:向东或向西
B. 互相轩邈 邈:远,这里指往远处伸展
C. 不觉成寐 寐:睡着
D. 复循故涧 循:循环
D项中的“循”意顺着,沿着。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②舍涧而上碧峰,得寺曰“弘教”,亦有亭可眺也。
离开山涧向上(走到)青翠的山峰,看到一座叫“弘教”的寺庙,也有亭子可以远眺。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甲】文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由景及人,写泛舟情景和畅游心情。
B. 【乙】文中,作者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描写了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色。
C. 两文在内容上均为写景,但文体却不相同:一文为“书”,一文为“记”。
D. 两文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所见景物。
【甲】文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而【乙】文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记叙了所见之景,D项理解和分析有误。故选D项。
(4)【甲】【乙】两文都属于写景美文,语言优美精妙,请结合提示赏析下列句子的妙处。(4分)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静结合)
写水写鱼,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句式工整,表现出富春江水之美。(具体分析“动静结合”1分,作用1分)
② 堕者,偃者,横直卧者,泐者,背相负者,欲止未止,欲转不获转者,犹有余怒。(白描)
运用白描手法,以精练的语言,生动详实地描写出山涧石头各种姿势的情态,细致全面地表现了所见山石的怪异奇绝之美。(具体分析白描手法1分,作用1分)
五、班级开展以“阅读 探景”主题的文言文联读活动,请你阅读下面的两篇古文,完成学习任务。(20分)
【甲】《与朱元思书》全文。
【乙】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①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②,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③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④。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⑤然尘念,此际暂生。
(节选自白居易《与元微之书》,有删改)
【注释】①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②援:种树而围成的篱笆。③罗:排列,分布。④动弥旬日:常常(住)满十天。动:动辄,常常。弥:满,遍。旬日:十天。⑤瞥:倏忽,突然。
1. 小娟根据积累的学习方法,对下列实词进行了梳理,请根据提示填写词义。(4分)
(1)文言现象推断法
“互相轩邈”中的“轩”,在句中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其意思是往高处伸展。
(2)语境推断法
根据后文“发出清越的响声”,可以推测“泉水激石”中“激”的意思是冲击,撞击。
(3)查阅词典法
周:①环绕;②循环,反复;③周遍,周游;
④周到,细密;⑤亲近,相合。
参考《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周”的义项,可知“流水周于舍下”中“周”的意思是①(填序号)。
(4)成语迁移法
联系成语“殚精竭虑”,可以推测“大抵若是,不能殚记”中“殚”的意思是尽。
2. 小娟根据学习积累,解释了下列加点字,下列选项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①蝉则千转不穷 则:连词,表转折,却
②白石为桥道 为:动词,作为,当作
③ 飞泉落于檐间 于:介词,在
④今故录以先奉报 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解析】“蝉则千转不穷”中的“则”是连词,表顺承,就,那么。故选B项。
3.小娟不知道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该如何断句,请你用“/ ”帮她断句。(限断两处)(2分)
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于余竿 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小娟从【甲】【乙】两文中各找了一个句子,请你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就平息名利之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也会流连忘记返回。(“庆”“反”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
②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人坐着有的人睡着。(“但”“或”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
5. 小娟发现【乙】文中在描绘景物时用了很多颜色词,如“青萝”“白石”“红榴白莲”,这些颜色词可以删去吗?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3分)
5.(3分)不可以。因为这些颜色词的运用,赋予文章语言强烈的艺术性,使平实的语句变得鲜明,生动而充满情趣,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这些颜色词的运用,还强化了情感表达,传达出作者对草堂周围景色的喜爱之情。(表明观点1分,说明理由2分)6. 阅读完这两篇文章,小娟发现两文虽都写到自然美景,但情感却不完全相同,下面是她初步整理的笔记,请你帮她补充完整。(5分)
文章 【甲】 【乙】
相同点 【甲】文描绘了(1)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乙】文描绘了(2) 草堂周围的美丽景色,两文都写到了自然美景,都抒发了(3)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不同点 【甲】文还传达出作者(4)对名利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和归隐林泉、享受美景 的愿望。 【乙】文还表达(5)作者对挚友的强烈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17分)
【甲】与朱元思书(全文)
【乙】范公泉
皇祐中①,范文正公镇青,兴龙僧舍西南洋溪中有醴泉②涌出。公构一亭泉上,刻石记之。其后青人思公之德,目之曰范公泉。环泉古木蒙密,尘迹不到,去市廛③才数百步而如在深山中。自是,幽人逋客④往往赋诗鸣琴烹茶其上。
皇祐年间,范文正公(范仲淹)镇守青州,在兴龙僧舍西南方向的洋溪中有甘美的泉水向上冒出。范文正公在泉上构筑了一座亭子,(并)在石头上雕刻记载这件事。此后,青州人怀念范文正公的品行,称此泉为范公泉。环绕着泉的是茂密的古树,尘世的踪迹没有到达,距离商店集中的地方才几百步远,却好像处在深山之中。从这以后,隐士或失意之人常常在这里吟诗、弹琴、煮茶。
日光玲珑⑥珍禽上下真物外之游似非人间世也。欧阳文忠公、刘翰林贡父及诸名公多赋诗刻石,而文忠公及张禹功、苏唐卿篆石,榜之亭中,最为营丘佳处。元祐中⑦,青守以其地与民为水硙⑧,稍复完葺。
阳光空明,珍贵的鸟类(在林间)或上或下,这确实是超脱尘世的游览胜地,好像不是人间世界。欧阳文忠公(欧阳修)、刘翰林贡父(刘攽)和众多知名人士大都在这里吟诗(并)刻在石头上,欧阳文忠公和张禹功、苏唐卿用纂体书写匾额,挂在亭中,这里是营丘最美的地方。元祐年间,青州太守将这个地方给予百姓用作水磨坊,逐渐又加以修缮。
(选自《渑水燕谈录》,有删改)
【注释】①皇祐中:指宋仁宗皇祐年间,公元 1049年至1054年。②醴泉:甘美的泉水。③市廛(chán):这里指商店集中的地方。④幽人:隐士。⑤逋(bū)客,这里隐士或失意之人。⑥玲珑:明彻、空明的样子。⑦元祐中:这里指宋哲宗元祐年间,公元1086年至1094年。⑧水铠(wèi):这里指水磨坊。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泉水激石冲击,撞击 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自是从 稍复完葺再,又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断三处)。(3分)
日光玲珑珍禽上下真物外之游似非人间世也。
日光玲珑/珍禽上下/真物外之游/似非人间世也。(标对一处给1分)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②公构一亭泉上,刻石记之。
范文正公在泉上构筑了一座亭子,(并)在石头上雕刻记载这件事。
(4)读完【甲】文,我们能够领略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请你结合【甲】文的内容,给想畅游富春江的游客写一段简洁的导游词。(不少于80字)(3分)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各位的到来!富春江有着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山奇,主要是表现为山高、树多;水异,主要是表现在水清、水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开启富春江之旅,领略这里的山水之美吧!(言之成理即可)
(5)读完这篇文章后,小语和小文对古人的审美志趣展开了讨论。请你阅读并补全下面对话。(3分)
小语:我发现古人常爱避世绝俗的美景。比如《与朱元思书》中,作者厌倦官场政务,遇到美景后,用“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他纵情山水的高雅志趣。
小文:不错,这篇《范公泉》也是如此。你看文中的“如在深山中”和”“非人间世”两句,作者见此美景,获得一种隔绝人世 、重归自然 的感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4分)
盘山①
山有不可登,盘而登之,曰盘山。盘山丰石②而歉于土③,石也,土同泽焉。其下多奔泉,泉动而触乎石,溅鸣日夜。与石之锐下而广额④者,势相摇倾,所为盘泉也。盘泉十里,金沙其底,石所洁也。鱼鱼影影⑤,不可匿,亦不可捉,石为之窦⑥塞也。
有一座山不能(直接)上(去),只能绕着它上(去),(所以)叫盘山。盘山多石而少土,对于山石来说,土如同膏泽一般。它的下面有许多急速(流动)的山泉,泉水流动冲荡着石头,击溅之声响彻白天和黑夜。同那些下方尖、上头宽的险石,形成了动摇倒塌的态势,这就是盘泉。十里盘泉,用金沙作为底,山石使它洁净。由于水清,鱼和影都清晰可见,(鱼)不能躲藏,但也没法捕捉,石头给它们提供了隔阻的孔穴。
峰危壁削,岚气⑦到地,苔湿到天,千古一翠⑧。有石欲飞欲坠,凭空而久住,所谓“悬空石”也。两岩久立相肃⑨,光润相及⑩者,“天门开”也。门开得径,门容臂,径容掌,岩肘其右 ,壑虚其左,大石阻绝,屡缒 而登。西上二十里登焉所为盘顶也。顶为笋、为椎,又立塔以为之纤颖。日过之,影落塞外;风过之,铃振半空;雨过之,雷奔趾下,欲少伫不可得。故云罩寺高洁而僧肃如。
峰高壁陡,山林间的雾气到地面,(石上)苔藓潮湿能长到天,真是千古以来的一块宝石。有一块石头想要飞又想要下坠,长时间凌空停留,人称“悬空石”。那两面岩壁长时间竖立严肃相对,光润相照的地方,称“天门开”。门开处有一条小路,(打开)门仅容纳双臂,路宽仅容纳一掌,岩壁的右侧触及人的肘臂,深谷在左侧(显得)空旷,又有巨石阻止断绝,每次需要用绳子拴着往下放才(能)登上。向西上行二十里,登上那里,所到的地方就是盘山顶峰了。顶上都是石笋、石槌,又建了座塔以便山峰显得更如纤细颖秀。阳光经过它,长长的塔影远落塞外;山风吹拂它,(塔的)铃响振半空;大雨落在塔上,雷声隆隆直奔脚下,想要略微停留却不能满足。因此云罩寺显得高峻超俗,和尚也显得庄重不凡。
(选自《帝京景物略》,有删改)
【注释】①盘山:在天津市蓟县城西十余里,属燕山山脉。②丰石:即多石。③歉于土;即少土。④锐下而广额:下方尖、上头宽。⑤鱼鱼影影:由于水清,鱼和影都清晰可见。并含有鱼多的意思。⑥窦:孔穴,洞。⑦岚气:山林间的雾气。⑧翠:指一种宝石。⑨相肃:严肃相对。⑩光润相及:光润相照。 岩肘其右:岩壁的右侧触及人的肘臂。
缒(zhuì):用绳子拴着往下放。
(1)下列对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 “其下多奔泉”中的“奔”是“急速,迅速”的意思,与“虽乘奔御风”(《三峡》)中“奔”的意思相同。
B.“溅鸣日夜”中的“日”是“岁月”的意思,与成语“日新月异”中“日”的意思相同。
C.“门开得径”联系下文“门容臂,径容掌,岩肘其右”的语境,推测“径”是“径直”的意思。
D. “阻”有“险要之地”“阻止”“依靠,依仗”等义项,“大石阻绝”中的“阻”是“阻止”的意思。
【解析】A项中“其下多奔泉”中的“奔”意思为“急速,迅速”,“虽乘奔御风”中的“奔”意思为“飞奔的马”,B项“溅鸣日夜”中的“日”意思为“白天”,“日新月异”中的“日”意思为“每天,一天天”;C项中“门开得径”中的“径”意思为“小路”。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加句读,请在下列字母标示处选择正确的位置涂写(超出两处不得分)。(2分)
西上A二十里B登焉C所D为盘E顶也。
西上A二十里B登焉C所D为盘E顶也。
“西上二十里”具体说明了行进的方向和距离,语意完整,故在“里”后断开;“焉”在这里相当于“于此”,“登焉”可以理解为“登上那里”,与前面“西上二十里”所到达之处对应,且语意连贯,故在“焉”后断开。
(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盘泉十里,金沙其底,石所洁也。
十里盘泉,用金沙作为底,山石使它洁净。
②雷奔趾下,欲少伫不可得。
雷声隆隆直奔脚下,想要略微停留却不能满足。
(4)登临盘山顶峰后,我们能看到怎样的景色,听到什么声音?请你结文章内容,展开想象,简零描述。(3分)
山顶石笋、石槌遍地,寺塔耸立。当阳光照在塔身时,塔影纤长仿佛能远落塞外;当山风吹拂塔身时,塔铃摇曳作响。雨天时,大雨落于塔身,好似雷声隆隆作响。(意思对即可)
(5) 批注法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请你结合文段内容,参考下列的批注示例,给下面的句子作批注。(3分)
【示例】
语句:石也,土同泽焉。
批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土”比作“泽”,形象地写出士对石头的滋润作用。
语句:有石欲飞欲坠。
批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石”人格化,展现了“悬空石”凌空不落的特点。
(6)本文和《与朱元思书》同写山水,并且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你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
6.《盘山》写水”其下多奔泉,泉动而触乎石,溅鸣日夜”“鱼鱼影影”,写山“峰危壁削”,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写出水的汹涌、清澈和山的高峻;《与朱元思书》写山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写出了山高林密与山的千姿百态,写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写出了水的清澈与湍急。(意思对即可)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