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学写传记
年 级:八年级
学 科:初中语文(统编版)
情境导入:班级期刊,留住青春的记忆
师生风采
班级活动
集体荣誉
校园趣事
赠言寄语
这节课我们的任务是完成第一部分——师生风采。为了更好的介绍彼此,我们一起来学习写传记(小传)。
概念介绍:
传记,
是一种文体名,也称“传”。
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由他人记述的传记叫“他传”,
也有自述生平者,称为"自传"。
如果仅仅简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篇幅较短的,称为小传。
1.真实性
2.文学性
回顾所学:总结传记特点
七下语文《伟大的悲剧》作业本P145页
任务一
确定传主概况
任务一:确定传主概况
任务一:确定传主概况
著者略历
老舍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己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是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1.请默读课本47页《著者略历》,圈画其中所有时间词,并用横线划出对应事件、对应情感,然后想一想,我们通过这篇小传看到老舍哪些概况呢?
注释:
1.怙念hù,本义指依仗,凭借,引申为父亲,母亲,失怙,就是失去父亲母亲,联系后文,我们知道老舍三岁失去了父亲。
2.“志学之年”出自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意味着立志学习的年龄,特指十五岁。这个词汇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的重要时刻。在古代中国,十五岁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生命阶段,标志着青少年从依赖向独立的转变,志学之年不仅是年龄的代称,更象征着一个人生命中开始有意识地追求知识和道德修养的起点 。
3.布尔乔亚是英文bourgeoisie的音译,就是资产阶级的意思。“布尔乔亚之仁”即“资产阶级所吹捧的仁爱”,“未能一扫空”,是说自己有爱心,爱亲人,也爱他人。
4.三百千指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三本重要的启蒙读物。
1.请默读课本47页《著者略历》,圈画其中所有时间词,并用横线划出对应事件、对应情感,然后想一想,我们通过这篇小传看到老舍哪些概况呢?
基本情况:
舒舍予,字老舍(姓名),现年四十岁(年龄),面黄无须(长相)。生于北平(籍贯),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年幼失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遭遇时代变革)。
任务一:确定传主概况
主要经历:
幼读三百千、继学师范(学习经历)。
及壮,教书为业,二十七岁,发愤著书,写小说(工作经历)。
三十四岁结婚,今己有一女一男(家庭情况)。
闲时喜养花、书无所不读(兴趣爱好)。
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性格态度)。
任务一:确定传主概况
任务一:确定传主概况
我的传主特点:
我的传主基本情况:
围绕他特点的典型事件(3-4件):
1. ;
2. ;
3. ;
4. 。
我打算用 的写作顺序来串联这些事件。
任务一:确定传主概况
2.确定“我的传主”的基本情况、围绕他特点的典型事件。
提醒:对传记人物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刻画,不能因为喜欢就只写好的,对其进行美化;也不能因为不满就只写坏的,对其进行丑化。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和全面。
现在,请暂停视频,填写好下表再继续。
任务二
强化传记真实性
任务二:强化传记真实性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杨振宁《邓稼先》
《邓稼先》引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数字,让读者对“百年以前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屈辱的时代”的感受更加真切,从而对这一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产生“油然而生的敬意”。
任务二:强化传记真实性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一一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
《伟大的悲剧》引用传主日记(传主自己的话),揭示了斯科特一行成了探险史上的失败者之后内心的沮丧和无力。读者的心也跟着被一股无形的压抑感紧紧抓住。
任务二:强化传记真实性
从“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的调姿一一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的“调头”。
“制动发动机关机!”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
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离地面100公里,逐渐进入稠密大气层。
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仍然很快,遇到空气阻力后,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压力。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
——杨利伟《太空一日》
《太空一日》引用一系列的数字,准确的说明当时的时刻、飞船运行的姿态、飞船与地面的实时距离以及飞船在高速飞行中遇到空气阻力所产生的巨大压力,从而揭秘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飞船返回途中的艰辛,当然也体现出杨利伟作为航天员的严谨和科学的态度。
我的传主:
我的传主特点:
我精选的典型事件(3-4件):
1. ;
2. ;
3. ;
4. 。
我打算用 的写作顺序
来串联这些典型事件。
我强化真实性的办法有:
任务二:强化传记真实性
现在请暂停视频,思考“我的小传”里可以怎样强化真实性吧。补充红字部分后再继续。
任务三
点亮传记文学性
任务三:点亮传记文学性
篇目 选用的文学手法 共性手法 文学手法
《列夫·托尔斯泰》 ? 第一,先抑后扬,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形成巨大的张力。第二,文章的外貌描写精彩绝伦,多角度、多层面连续铺陈,精妙的比喻、夸张,凸显托尔斯泰外貌的特征。第三,精当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传主的精神世界。
《美丽的颜色》 通过镜头式描写,串联一组典型事例展现居里夫人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品格;通过合理的想象描绘细节,使人物形象立体、生动;引用传主居里夫人的日记,补充历史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
《邓稼先》 用对比表现出奥本海默和邓稼先个性、品质的不同;引用《吊古战场文》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邓稼先工作条件的艰苦,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邓稼先就是典型的中国男儿,赞扬了他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品质,引用“我不能走”传主自己的话彰显邓稼先身先士卒的英雄气概。想象邓稼先在没有准确数据的情况下签执行命令时的心情和神态。
《伟大的悲剧》 通过想象还原历史场景,忠实于事件与传主,使遥远的事件变得立体可感,有血有肉;多处运用对比刻画人物心理;多处运用环境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多处直接引用主人公的日记原文揭示人物心理。运用意味深长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传主的精神世界。
任务三:点亮传记文学性
快来为“我的传主”筛选的典型事例选用合适的文学手法吧。
我的传主:
我的传主特点:
我精选的典型事件(3-4件) 我选用的文学手法有:
1. ;
2. ;
3. ;
4. 。
我打算用 的写作顺序
来串联这些典型事件。
我强化真实性的办法有:
宝哥
圆滚滚的脑袋,胖胖而又发福的肚子,一副总是滑落下来的眼镜。他就是我的科学老师宝哥。
宝哥走路有节奏。不知为何,宝哥虽身材笨重,但走起路来却步伐整齐有力,莫名的有股节奏感,虽无军人之姿,但不失刚强之气,宛若萧红笔中鲁迅先生的笔直向前那般。后来我在他的眼中找到了答案——宝哥走路时,是有目的的。例如,他要改作业本,那么他的目光便化为一束强烈耀眼的光芒,双腿也随之走动起来,身旁一切的无关杂音都变得黑暗,在这束光的照耀下,摧枯拉朽,一触即散。
宝哥眼睛会发亮。浓眉大眼,一幅强壮的身体,怎么看宝哥,就怎么觉得他是那种五大三粗的人。但以貌取人在宝哥这却行不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宝哥的细致总体现在生活中。下课了,悦耳的铃声响起,活跃的学生像奔流不息的江水,不断从讲桌旁"奔腾而过",却没有人注意到散落在讲桌角落的粉笔。"不,有个人"注意到了,伴随着"咔嚓"一声,一个本要进垃圾桶的饼干盒经过几番心灵手巧的修剪,摇身一变成了粉笔的收纳所,让它们安家落户。而注意到这一切的人,却是五大三粗的宝哥。
宝哥手里有“长枪”。一丝不苟,是他的代言词,井井有条,是他的标签。在黑风夜与白昼的交界处,宝哥宛若黎明的使者,手中提着的手电筒也化为一柄长枪,划破黑夜刺穿寂静。年月复一日,年复一年。
同学们都在抱怨早起有多累,在吐槽声中,宝哥来叫我们起床,这仿佛已经成为了我们和宝哥之间共同的习惯。但是别忘了,早起虽然很累,但除了宝哥,谁又见过凌晨五点的校园呢?
宝哥,就是这么一个小人物,这么一位人民教师,但他的严谨认真却值得我佩服。
班级活动
集体荣誉
校园趣事
赠言寄语
师生风采
确定传主概况
强化传记真实性
点亮传记文学性
明确传记评价量表
课后作业:请根据本节课的写作构思完成小传“师生风采”。
感谢观看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学写传记(小传)
教学目标
回顾所学,总结传记的知识。 学会选择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通过记言述行,强化传记真实性特点。 学会在真实的基础上合理发挥想象,适当描写,点亮传记的文学性。 4.制定传记写作的评价量表。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学会选择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通过记言述行,展现人物风貌,强化传记真实性。 2. 学会在真实的基础上合理发挥想象,适当描写,点亮传记的文学性。
教学难点: 1.在关于写作对象的众多事件中,选择能代表人物特质的典型事例。
2.在真实事件的描述中,精选恰当的文学手法,刻画生动。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的阅读选文为两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两篇人物传记节选:《列夫 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后两篇都是外国作者写的外国人物传记节选,第一篇,在调侃托尔斯泰外貌的基础上,透过他的眼睛,展示出他“天才灵魂”的深邃、伟大,想象丰富,文气酣畅,然而学生在写作上借鉴难度比较大;第二篇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提取镭的过程,有细节,有传主语言,学生借鉴比较容易些。两篇传记都是抓住了传主的突出特点来写的。写作部分对“传记” 的特点及写法有一些表述及解读,附有200字左右的老舍小传,有3个写作实践建议。 【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七年级学习了“写人物要抓住特点”“发挥想象和联想”“写出人物的精神”“抓住细节”“怎样选材”。在这节课前,已领学生学过本单元四篇课文,引导学生弄清楚传记的一般模式、特点,明确“回忆性散文”与“传记” ,“故事”与“传记”的区别;已让学生阅读七八年级所有传记类文章,收集自己或访谈同学的基本情况,主要事迹。 【课标要求】 1.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思考,力求有创意。 2.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3.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4.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教学流程】 导 入(3分钟)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园园老师。我们八年级语文组打算办一期这样的班级期刊,向所有喜欢我们班的同学和家长介绍我们,也作为两年后的毕业礼物之一。你觉得这份班级期刊可以包含哪些内容呢? 里面包含我们班的同学介绍、主科老师、研学活动、运动会、红五月合唱等重大事项。 这节课我们的任务是完成第一部分——师生介绍。为了更好的介绍彼此,我们一起来学习写传记(小传)。 我们先来回顾以下传记写作的特点:从七下语文作业本《伟大的悲剧》第145页可以看出传记文学的两个特点1.真实性 2.文学性。(附七下作业本截图) 任务一 寻找传主概况 每一个传主都有其特质,或有突出贡献,或有鲜明个性。我们应该把笔墨集中在传主的主要经历上,通过叙述重要时间节点上的典型事件,来体现人物特点。 我们先来看一个范例——老舍先生的自传。老舍先生我们并不陌生。我们读过他创作的《骆驼祥子》《济南的冬天》 等著作和文章。百度百科上是这样介绍他的。他给自己写的自传又有什么不同呢? 请你翻到课本47页,默读《著者略历》,圈画文中时间线索词,并用横线划出对应事件、对应情感。然后想一想,我们通过这些典型事件看到老舍的什么特点呢? (注释:怙念hù,本义指依仗,凭借,引申为父亲,母亲,失怙,就是失去父亲母亲,联系后文,我们知道老舍三岁失去了父亲。 “志学之年”出自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意味着立志学习的年龄,特指十五岁。这个词汇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的重要时刻。在古代中国,十五岁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生命阶段,标志着青少年从依赖向独立的转变,志学之年不仅是年龄的代称,更象征着一个人生命中开始有意识地追求知识和道德修养的起点 。 布尔乔亚是英文bourgeoisie的音译,就是资产阶级的意思。“布尔乔亚之仁”即“资产阶级所吹捧的仁爱”,“未能一扫空”,是说自己有爱心,爱亲人,也爱他人。 三百千指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三本重要的启蒙读物。) 好的,回到视频,《 著者略历》 是老舍的自传性文章, 展现了老舍的生平、 文学追求和生活态度。写的都是真实的,时间、地点、人物都很准确。作者并没有对自己的文学成就进行夸赞,而是写了自己孝顺母亲,有爱心。相对于百度百科对老舍先生的盛赞,老舍先生的自传不仅没有自夸一句,反而处处谦虚,句句质朴,展示出他朴实谦逊,温厚幽默的性格特点。 一篇小传要写好“基本情况”。同学们看,这篇小传写了哪些“基本情况”? 是的,作者写了姓名、年龄、面貌、出生地等情况。 PPT: 舒舍予,字老舍(姓名),现年四十岁(年龄),面黄无须(长相)。生于北平(籍贯),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年幼失怙) 基本情况中具有独特性的内容可详写,且要保证信息真实。 现在请你拿出纸笔,用几句话来完成自己或传主的“基本情况部分”。可以暂停视频。 好的,相信你已经完成了。小传既要写好“基本情况”,更要写“主要经历”。老舍是怎么写他的主要经历的呢? (主要按时间顺序写了他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家庭情况、兴趣爱好、为人性格等) 要写好主要经历我们还可以学习另一篇传记:《美丽的颜色》。居里夫人的女儿艾芙·居里是怎么选择典型事件为居里夫人作传的呢?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艾芙·居里作为传主的女儿,深刻明白母亲的特质是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正是这份热爱让她忘记了自己是个爱美的女孩儿,忽视了所处环境的艰苦,甚至淡化了科研本身的艰难程度。她选择了母亲为了提炼“镭”这种化学物质甘愿在简陋的小屋里忍受严寒、忍受简陋的环境和设备、忍受高强度的工作,甘于极少社交的生活,连日常谈话也总是和“镭”相关,最后发现镭的快乐神情这六个典型事例或表现。 在叙述它们的过程中,作者借助时间顺序将他们串联起来。 过渡:精选典型事件有的时候也不一定是严格的“事情”。你还记得茨威格是怎么为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选材的吗? 列夫·托尔斯泰之所以伟大不单是拥有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拥有极犀利的眼神,看透了人世的真相,看清了自己的得失,创作了恢宏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还有《复活》等。茨威格为了展现这极犀利的眼神,搜索了有关托翁的生平事件之后,筛选出他极普通甚至近乎丑陋的外貌、慕名而来的拜访者的惊奇、被这眼神洞悉的尴尬和眼神下审视社会和自我的深刻,这四个部分。 师:茨威格用什么顺序把这几件事例安排到一起的呢?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先写面庞再到眼神,因此可以说是从整体到局部。当然因为茨威格写面貌是描绘他静态的样子,写眼睛主要是展现犀利的洞察力,因此这里也可以说是从静态到动态。同时因为外貌是外表的,而眼神反应了心灵,所以也可以说是从表及里。 同学们,我们的小传也可以围绕着老师、同学或自己的特长爱好、性格气质、行事风格等特点,精选典型事件。现在请你暂停视频,完成学习任务单一,围绕你的传主,思考并记录传主有哪些典型事例吧。 我的传主: 我的传主大事记表: 归纳发现我的传主特质: 任务二 强化传记真实性 相信你已经找到了本次传记写作的主题和合适的典型事例,打好写作框架啦。那接下来我们可以怎么完善呢?还记得传记的真实性特点吗? 是的——我们可以强化传记的真实性。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必须准确,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 在课文《邓稼先》中,为了强调邓稼先的历史功绩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时,杨振宁写道: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杨振宁引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数字,让读者对“百年以前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屈辱的时代”的感受更加真切,从而对这一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产生“油然而生的敬意”。 在课文《伟大的悲剧》中,在展示斯科特一行长久的努力结果不理想的时候,茨威格写道:“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茨威格引用传主日记(也就是传主自己的话),揭示了斯科特一行成了探险史上的失败者之后内心的沮丧和无力。读者的心也跟着被一股无形的压抑感仅仅抓住。 在《太空一日》中,在描述首次太空飞行的回程的充满意外和艰难时,杨利伟用上了这样一组数字:5时35分、343公里、180度、5时58分、6时4分、100公里、近4G。 杨利伟引用一系列的数字,准确的说明当时的时刻、飞船运行的姿态、飞船与地面的实时距离以及飞船在高速飞行中遇到空气阻力所产生的巨大压力,从而揭秘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飞船返回途中的艰辛,当然也体现出杨利伟作为航天员的严谨和科学的态度。 现在你知道怎么强化传记的真实性了吗?快来为你的小传添加可用的办法吧。请先暂停,等构思完毕后再点击继续吧。 任务三 点亮传记文学性 (梳理已学课文的传记写法。总结不同类型的传记不同的写法。为自己的传记选择合适的写法。) 恭喜你,你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典型事例,小传即将形成。好的传记绝不是像说明书那么枯燥无味,而是在文学手法的酝酿下传递传主深刻的人格魅力。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邓稼先》《伟大的悲剧》这四篇传记的所运用手法,看看你能不能总结出传记大家们常用的“共性手法”有哪些。 篇目选用的文学手法共性手法文学手法《列夫·托尔斯泰》?第一,先抑后扬,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形成巨大的张力。第二,文章的外貌描写精彩绝伦,多角度、多层面连续铺陈,精妙的比喻、夸张,凸显托尔斯泰外貌的特征。第三,精当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传主的精神世界。《美丽的颜色》通过镜头式描写,串联一组典型事例展现居里夫人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品格;通过合理的想象描绘细节,使人物形象立体、生动;引用传主居里夫人的日记,补充历史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邓稼先》用对比表现出奥本海默和邓稼先个性、品质的不同;引用《吊古战场文》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邓稼先工作条件的艰苦,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邓稼先就是典型的中国男儿,赞扬了他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品质,引用“我不能走”传主自己的话彰显邓稼先身先士卒的英雄气概。想象邓稼先在没有准确数据的情况下签执行命令时的心情和神态。《伟大的悲剧》通过想象还原历史场景,忠实于事件与传主,使遥远的事件变得立体可感,有血有肉;多处运用对比刻画人物心理;多处运用环境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多处直接引用主人公的日记原文揭示人物心理。运用意味深长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传主的精神世界。
是的,我们发现对关键场景、关键事物、关键人物特征的描写、想象,还有对比、引用,以及议论都是传记常用的文学手法。请你为“我的传主”的典型事例配上相应的文学手法吧。那我们也来为我们的典型事例配文学手法吧。你可以一个事例至少只用一种文学手法,也可以在整篇文章中运用一些手法。请先暂停,等构思完毕后再点击继续吧。 下面我们来看同学的一次习作。 结 课 (2分钟) 希望今天的课能带给你写作传记的思考,帮助你在课后把今天课上的构思转换成完整的小传。你觉得我们的小传评价量表包含哪几个方面呢? 确定传主的概况、强化传记真实性、点亮传记文学性。 很好,希望每个角度你都能得五颗星。期待大家的佳作哦。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