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4《唐诗五首》《黄鹤楼》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14《唐诗五首》《黄鹤楼》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6 12:3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崔颢的《黄鹤楼》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七言律诗,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诗歌以黄鹤楼传说起兴,通过“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时空描写,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的乡愁情怀。
作品将神话传说、眼前景物和内心情感融为一体,意境开阔,气韵浑厚,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典范文本。
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
(1)了解黄鹤楼的文化地位及“登临抒怀”传统。
(2)理解“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文人羁旅情怀。
2.语言运用
(1)掌握“悠悠”“历历”“萋萋”等叠词的表达效果。
(2)理解“空”“愁”等诗眼的深刻内涵。
(3)学习七言律诗对仗、押韵等格律特点。
3.思维能力
(1)分析诗歌“昔—今—我”的时空转换逻辑。
(2)探讨“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哲学思考。
4.审美创造
(1)感受“黄鹤”“白云”“晴川”“芳草”构成的意境美。
(2)体会诗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萋萋”、“历历”等叠词的运用。掌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感概物是人非,怅然若失与思乡之愁的情感。通过联想与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2、了解诗歌中关于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流程
环节一:名楼导入,激发兴趣
活动设计:
1.地理接龙:
开展“中国四大名楼知多少”快速问答(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
2.传说激趣:
讲述“费祎登仙”的黄鹤楼传说。
3.解题释义:
用金文展示“鹤”字的象形特征。
环节二:格律诵读,语言品析
活动设计:
1.格律发现:
用彩笔标注平仄。
圈出“楼”“悠”“洲”“愁”等押韵字
2.三层诵读:
初读:把握节奏(四三式或二二三式)
再读:配乐(编钟《楚商》),体会情感起伏
创读:用方言/吟诵方式表现诗歌韵味
3.炼字品析:
“空”字品析:空椅子实验(感受“物是人非”)。
叠词比较:“悠悠”换“飘荡”,“萋萋”换“茂盛”的效果差异。
环节三:意境探微,情感体验
活动设计:
1.时空地图:
绘制诗歌时空转换示意图(传说→现实→眺望→愁思)
2.画面重构:
分组用不同艺术形式(水墨画、简笔画等)表现诗歌意境
3. 情感曲线:
用坐标轴标注全诗情感起伏变化(传说→怅惘→美景→愁思)
环节四:文化探究,思维拓展
活动设计:
1.名楼诗会:
对比《登鹳雀楼》《岳阳楼记》,分析不同诗人的登临情怀。
2.乡愁讨论:
探讨古今“乡愁”内涵的变与不变。
3.创意写作:
以“如果崔颢有微信”为题,设计一条朋友圈图文。
环节五:审美迁移,价值引领
活动设计:
1.当代回响:
欣赏抗疫歌曲《黄鹤楼》新编,感受文化传承。
2.诵读升华:
师生合作吟唱(用《阳关三叠》曲调)。
3.课后实践(二选一):
制作“诗中的长江”主题手抄报。
为本地名胜创作一首“新登临诗”。
拓展延伸
品读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课堂总结
运用归纳法,总结归纳昔人、晴川、萋萋等词的用法、诗歌情感内容、诗中的联想想象手法、及其他知识点。
板书设计:
黄鹤楼
昔人已乘→白云千载(神话起兴)
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现实美景)
日暮乡关→烟波江上(时空交融)
黄鹤远去→愁绪永恒(情感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