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26《饮酒(其五)》 课 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26《饮酒(其五)》 课 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6 21:3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26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春望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渔家傲
饮 酒
01
大隐隐于市
——陶渊明
03
了解作者作品,体会古体诗的特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了解本诗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一位诗人:
他向往宁静,却结庐人境。他热爱读书,却不求甚解。
他乐于农事,却草盛苗稀。他性嗜饮酒,却举世独醒。
他短褐穿结,却不慕荣利。
他住在不蔽风日的陋室里,却希望天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他是谁呢?
导入新课
他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曾经这样评价过陶渊明的田园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作者档案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中国田园派创始人,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主要作品《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写农耕劳动,
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
背景资料
陶渊明的时代,是门阀士族的时代,由于社会的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再加上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许多敢于批评朝政的士大夫文人,动辄被无辜杀戮。他痛感世道的险恶,生活的艰辛,他四十一岁时,当了八十余日的彭泽令后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亲执耒耜,躬自劳作。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诗人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为酒后即兴而作,大多直抒胸臆,对世事的感慨。《饮酒》其五是组诗中最广为后世传诵的佳作。
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等形式,也说古风、古诗。
知识库
点它开始朗读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读悠然之诗韵
朗读要求
读悠然之诗韵
品悠然之真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见:看见(读jiàn),动词。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相与还:结伴而归。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
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叙事
绘景
议论抒情
品悠然之真意
1、作者既然生活在闹市区,为何“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世俗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利、地位、财富。
2、“心远地自偏”“远”指的是什么?
远离官场,远离世俗,超凡脱俗。
心远
心志高远
淡泊名利
宁静处世
品悠然之真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描绘了怎样的田园风光?此时
诗人的心境如何?
篱笆、菊花、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品悠然之真意
品佳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品用词美——“见”与“望”
“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的心境相映衬,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意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
品悠然之真意
二品--意境美
“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品悠然之真意
写隐居生活,为何偏偏采菊?“采菊”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诠释出菊花是坚强勇敢战士的形象象征;
“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是菊花坚守节操的象征,它的高洁品格
当代画家笔下的菊花傲霜隐逸,脱尘超俗。
“菊,花之隐者也,” 曾被陶渊明赋予隐士的灵性,用菊花来寄予对田园与隐逸幽静生活的向往;也寄寓自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的品格,包含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
品悠然之真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为什么不回?
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 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怀

坚守心灵净土
品悠然之真意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远离污浊官场、回归自然的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人生真谛
远离官场的追名逐利,远离世俗的阿谀奉承,亲近自然,返璞归真,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只能意会,
不可言传
但识琴中趣,
何劳琴上音
——《晋书· 陶潜传》
品悠然之真意
诗歌蕴含的情感。
恬淡、闲适、悠然自得
安于隐逸、超然物外
宁静、悠闲、恬静
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洁身自爱、随遇而安
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早年生活
家境没落,出身微寒。
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仕宦生涯
二十岁入仕,痛感世道的险恶,人生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在“出仕”、“入仕”间徘徊。
四十一岁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
隐居生活
品悠然之性情
品悠然之性情
这就是陶渊明,一个性情中人,一个率真洒脱之人,一个敢于做真正自我的人。
陶渊明是一个为理想和信仰而活着的文人。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林徽因
品悠然之真意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1、情、景、理交融
前四句叙事含理
人境——无喧——心远——地偏
中间四句写景寓理
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2、平易质朴的语言中寓于情趣与理趣
品艺术特色
过关检测
一、按要求默写。
1、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3、表明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
4、寓情于景,道出了诗人隐居后欣慰之情的句子是:
5、诗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过关检测
二、选择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A
B
过关检测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
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4、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前写的一首诗。
B、“心远地自偏”句用得极好,它巧妙地道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想要离开喧闹的尘世,追求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C、“采菊东篱下”写作者酷爱菊,常常在住处周围种上菊花,颇为后人称道。
D、全诗语言朴实含蓄,写得很有特色,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B
A
过关检测
三、赏析
1、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2、全诗朴素而形象的表现了陶渊明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厌弃世俗,陶醉自然。
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