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14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14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7 09:2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五言律诗,记录诗人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的见闻感受。诗歌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展现了边塞雄奇壮美的风光和诗人复杂微妙的心境。
作品画面感强,意境雄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优质文本。
二、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2)理解“萧关逢候骑”中的军事制度。
2.语言运用
(1)掌握“征蓬”“孤烟”“候骑”等边塞诗歌意象。
(2)理解“直”“圆”等字的炼字艺术。
(3)了解五言律诗“平起首句不入韵”的格律特点。
3.思维能力
(1)分析“单车欲问边”背后的政治背景。
(2)探讨“大漠孤烟”的多种解读可能(烽火/旋风)。
4.审美创造
(1)感受“大漠”“长河”构成的几何美学。
(2)体会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节奏,感知诗韵,读懂诗意 。
2.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通过品析诗中丰富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流程
环节一:边塞印象导入
活动设计:
1.地图定位:
在唐代疆域图上标注“居延”“萧关”等地理位置。
2.画面猜想:
展示“大漠孤烟”的卫星图片,猜测古诗描写的是何种景象。
3.解题释义:
解析“使至塞上”的语法结构(使:出使;塞上:边塞)
环节二:格律诵读品析
活动设计:
1.平仄发现:
用不同颜色标注诗中平仄,理解“仄仄平平仄”的基本句式。
2.三层诵读:
初读:把握五言诗“二三式”基本节奏。
再读:配乐(琵琶《塞上曲》),用气息表现画面层次。
演读:用肢体动作表现“直”“圆”的视觉效果。
3.炼字工坊:
“直”字替换实验(试换“起”“升”等字的效果差异)。
“圆”的几何美学探讨(对比“残”“斜”等字)。
环节三:意境深度体验
活动设计:
1.画面重构:
分组用不同艺术形式(水墨画、简笔画、粉笔画)表现颈联意境
2.镜头语言:
将诗歌转化为电影分镜头脚本(远景、全景、特写)
3.情感曲线:
绘制全诗情感变化图(孤独→震撼→欣慰→怅惘)
环节四:文化多维探究
活动设计:
1.边塞诗会:
对比《燕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分析不同诗人的边塞情怀。
2.军事解密:
探讨唐代“候骑”侦察制度与现代军事侦察的异同。
3.创意写作:
以“王维的朋友圈”为题,设计出使途中的图文日记。
环节五:审美迁移创新
活动设计:
1.当代回响:
欣赏“大漠长河”主题的摄影作品。
2.诵读升华:
师生合作“立体诵读”(师诵诗句,生演画面)。
3.课后实践(二选一):
制作“唐诗地理·边塞之路”手绘地图。
为本地特色景观创作一组“新边塞诗”。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单车问边→征蓬归雁(出使背景)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千古绝唱)
萧关候骑→都护燕然(军事终点)
诗中有画→画外有意(艺术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