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4 唐诗五首(《野望》等五首)-课件(共25张ppt)+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4 唐诗五首(《野望》等五首)-课件(共25张ppt)+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7 13:25:06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唐诗五首(《野望》等五首)
年 级:八年级
学 科:初中语文(统编版)
学习目标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2.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3.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人生态度。
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景诗,感触的不仅是美景,更是诗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和诗人那颗独特的心。让我们走进《野望》,感触诗人的心语。
律诗:
是近体诗的一种,每句五字或七字,简称“五律”或
“七律”,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三)了解诗歌体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计四联。依次为首联、
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一般应是对偶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王绩(约590~644)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创作风格: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他的山水
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
了解诗人
野望
野望
[唐]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生字词
开篇点题,以一个“ ”字统领全诗,写诗人在傍晚
时分独自徘徊,表现了其彷徨、孤独无依的心情。“东皋”
,“薄暮” ,“ ”字领起中间两联
的写 。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
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呼应尾联,表现出诗人想在
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 和 情绪,为全
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①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点明地点
点明时间



迷茫
失意
②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树树”是每一棵树,说明是深秋。“山山”是每一座
山,是起伏的连山,层峦叠嶂。这两个叠词写出了秋色的
苍茫和广阔。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
浓浓的秋意。
画面描写:
词语(叠词):
③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借景抒情,对东皋的秋景进行细致的描绘,营造了
的氛围,隐约透出一种 和 ,表现
了诗人内心的 和 。
“ ”“ ”“ ”“ ”等动词对 与
进行了特写,使画面活了起来,如现眼前,让人
仿佛身临其境。
静谧闲适
萧瑟
清冷
苦闷
惆怅




牧人
猎马
④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知识链接——用典(修辞):诗文中援引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即用事和用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的手法。
借用 的典故, 表明诗人 的心态,道出了内心 的 和
伯夷、叔齐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避世退隐
苦闷
惆怅。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诗人隐居的地方。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斟字酌句——读懂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回归家园。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我看到这些人却并不认识,心情郁闷,我长啸高歌真怀念伯夷、叔齐这样的隐居之士!
本诗通过对 的描绘,展示了一幅 、
光色相衬的田园秋景图,在闲逸的情调中,带有几分彷徨
和苦闷,抒发了诗人 、 的心情和 的
愿望。
东皋秋景
动静结合
惆怅
避世归隐
孤寂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四韵。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的五言四韵,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课堂巩固:理解性默写
《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诗人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的传说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诉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历经千百年的沧桑;颈联诗意一转,进入对晴日在黄鹤楼上所见景色的描写,展现出此地壮丽的自然风光;尾联则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其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是擅长写景。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征蓬”自比,既叙事又写景,贴切自然。尤其颈联两句,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景象鲜明,历来为人称道,成为“千古壮观”名句。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个“圆”字,却又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受。“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大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边塞壮丽奇景的热爱,极尽赞美之情。这种寓情于景的写法很是精巧、恰当。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北贾亭起,至白沙堤终,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西湖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前四句写湖上,明末金圣叹在《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赏评道:“横开则为寺北亭西,竖展则为低云平水,浓点则为早莺新燕,轻烘则为暖树春泥”,布景设色“真如天开图画也”。后四句写春行,“渐欲迷”“才能没”“绿杨阴”等用词仿佛要“以戥子称量”,细细地较量着春光之深浅浓淡。最后两句如清杨逢春所言“以行不到之湖东结,遥望犹有余情”。全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春意盎然,恰到好处。
感谢您的观看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唐诗五首(《野望》等五首)
教学目标
1. 熟悉有关唐诗的知识,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2. 感受诗人朴素自然、清新恬淡的写作风格。 3. 联系作者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古诗,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提到唐诗,我们可是太熟悉了。从牙牙学语之时我们便开始读唐诗、背唐诗。一提到唐代诗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李白、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今天咱们要学的这首唐诗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甚至从未听说过这位诗人的名字。他就是王绩。为什么会选这样一位诗人放在我们的《唐诗五首》的第一篇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究竟。 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一洗齐梁以来的雕饰浮艳之气,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所以历来为学者所重视。王尧衢说:“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沈德潜说:“五言律前此失严者多,应以此章为首。”闻一多先生更认为此诗“应该说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自然处渊明亦当让步”。可见前人评价之高。 看了这个评价我们了解了诗人王绩和这首诗的意义很了不起。开了唐代的律诗风气的先河,咱们都知道唐代杜甫经典律诗《春望》《春夜喜雨》《望岳》等等十二首,堪称古典律诗的最高成就,以及最能够继承杜甫格律诗成就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他们虽成就最大名气最盛,但开启律诗先河的确是王绩。 二、了解律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 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2.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3.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  4.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三、赏析诗歌 1.按节奏齐读诗歌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自由读诗,思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概括:一幅山间晚秋图 3.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句。(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炼字等角度进行赏析) 预设:“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描写了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起构成一幅山间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述说自己在现实中的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4.强化理解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叠词作用? 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哪几个词用得好? “长歌怀采薇”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叠词作用是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对仗工整。 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注入一股活力。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远景和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思,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以后,伯夷和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此句化用典故,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师:节奏即诗歌的命脉,诗歌自起源之日就与节奏音律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在朱光潜《诗论》“诗的起源”中说:“诗歌虽已独立,在形式方面,仍保存若干与音乐、舞蹈分家时的痕迹”“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从诗歌的起源来讲,诗歌的节奏高于诗歌的意象和情趣。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诗歌中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探究主旨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有关律诗的知识,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诗人王绩。知人论世固然重要,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重视思考和查阅资料也是一种求真治学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越思考越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