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7 21:4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特色。 2. 反复诵读,理解感悟,进入文本情境交融的境界。 3.赏析优美的语言,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把握作者情感脉搏。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理解感悟,进入文本情境交融的境界。 2.赏析优美的语言,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把握作者情感脉搏。
教学过程
整体任务驱动: 小文同学想在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中选择一篇,参加诵读比赛,请你帮他一起读懂两篇文章,并挑选出其中一篇。 出示ppt图画,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你一眼钟情的图片。 生1:清澈的水流; 生2:月色皎洁,引人遐思; 生3:青林翠竹,生机盎然。 师:同学们概括的非常到位,那你们发现没有,你们概括出来的这些词语和陶弘景与苏轼写的文章词语好相似,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们笔下的美文。 因声求韵诵文美 任务一:自由地朗读两篇美文,从音律上你更喜欢哪一篇?说明理由。 注意:音律指文章语 言的节奏美、声调美等。 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细读慢嚼品文奇 任务二:两篇文章一个写人间“仙都”,一个写空明月色,请抓住景物的特点,做赏析式批注,体味作者语言的妙奇。可以选择的角度:1.写景的角度;2.写景的表现手法;3.修辞手法;4.选词用字。 生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运用仰视和俯视两个视角,描写高高的山峰耸入云霄,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的画面。 生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运用动态的形式来展现山川晨昏的变化。 生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入”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拟人化,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交代了出游的原因。 生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如水,本是寻常之喻,但作者着意翻新,富有创造性。“庭下如积水空明”落笔不俗,这里的“水”不是水的印迹,是积水,唯有积水才能“空明”,唯有“空明”,才会有倒影。月深藏其中,似可见,又不可见。水月相融,似不可辨。顺“水”推出“藻、荇”,再点出“竹柏”,喻体先行,本体后置,写出了作者的错觉,也造成小小的悬念,这样一来,“月光如水”的比喻运用得超凡脱俗,引人入胜。 任务三:圈出直接或间接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想象你是苏轼,写下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例:“亦”字是也的意思,看到张怀民也没有睡,苏轼想:“果然你小子也没有睡着,我今天可是来对了,让我们一起对月畅谈,互诉衷肠吧!” 生1:“欣然”一词,说明苏轼看到月色皎洁,心情愉悦,心想:今晚的月色真不错,不出去赏月可太可惜了。 生2:“但”“耳”是“只是”和“罢了”的意思,苏轼面对如此美景,感概旁人不能像他们俩一样静心下来欣赏,可惜了。 师:从刚刚赏析的几个词语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情感是有发生变化的,那作者的情感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 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对的,大家一起来朗读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感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陶弘景写《答谢中书书》是因为当时谢征奉梁王之命请陶弘景还朝为官,辅佐朝廷政事,谢征和陶弘景是好友,但陶弘景留恋山中美景,已经看透人世沧桑,早就决定隐居山中。所以他写下答谢中书书一文来回应谢征。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 师:《答谢中书书》作者确实流连美景,不愿做官;带有“自况”之意。《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师:现在,你能帮小文同学在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中选择一篇参加朗诵比赛了吗? 生: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