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8 14:22:5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飞天” 凌空 ——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含义,如 “凌空”“翘首”“屏息敛声”“眼花缭乱” 等,辨析多音字 “翘”“屏”“悄”“刹” 的不同读音及用法,区分形近字 “缭”“瞭”“撩”“潇”“萧”。
2、梳理新闻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如何),明确本文的新闻事实。
3、理解新闻特写的定义、特点及独特价值,能区分新闻特写与消息的不同。
4、通过朗读、圈点勾画等方法,把握文章结构,理清 “准备 — 起跳 — 腾空 — 入水” 的叙事顺序。
5、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赏析文中生动的画面描写,分析动静结合、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6、结合具体语句,品味比喻等修辞手法及精准动词的妙用,体会新闻特写的语言特色。
7、感受吕伟跳水动作的运动之美与技艺之精,体会运动员奋勇拼搏的精神。
8、理解文章蕴含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国家体育事业的热爱与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按 “准备 — 起跳 — 腾空 — 入水” 顺序刻画跳水过程的写作思路,把握新闻特写 “聚焦典型片段” 的特点。
赏析文中动静结合、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及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难点
理解 “飞天” 这一比喻的深刻含义,体会新闻特写中 “文学性描写” 与 “新闻真实性” 的统一。
感悟文章蕴含的民族自豪感,理解新闻特写的情感传递价值。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 PPT 课件(包含跳水视频、敦煌 “飞天” 壁画图片、生字词卡片、文章结构思维导图、问题讨论表格等);搜集吕伟夺冠的相关历史资料及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对比案例。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尝试查阅释义;初步梳理文中描写吕伟跳水过程的语句。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 分钟)
播放 2024 年巴黎奥运会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精彩片段(或吕伟夺冠相关影像资料),提问:“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运动员的哪些动作让你印象最深?”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跳水运动被誉为‘空中芭蕾’,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运动员的汗水与技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用文字为我们定格了 30 多年前一位中国姑娘的‘飞天一瞬’—— 她就是 1982 年亚运会女子十米跳台冠军吕伟。让我们一起走进《“飞天” 凌空 ——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感受文字笔下的运动之美。”
板书课题,简介课题含义:“‘飞天’原指敦煌壁画中飘飘欲飞的仙女,这里喻指吕伟;‘凌空’意为高升到空中,既指跳水动作的状态,也暗含对运动员风采的赞美。”
(二)初读感知,夯实基础(15 分钟)
作者与背景介绍
教师 PPT 展示作者资料:“本文由《光明日报》记者夏浩然、樊云芳共同采写。樊云芳是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这篇作品还荣获了‘全国好新闻奖’。1982 年 11 月 24 日,16 岁的吕伟在印度新德里第九届亚运会上夺得女子十米跳台冠军,被媒体誉为‘跳水皇后’。”
提问:“结合背景,思考这篇文章为何能在众多报道中脱颖而出?”(引导学生关注 “新闻特写” 的独特性)
字词梳理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朗读并纠正读音:凌空(líng)、翘首(qiáo)、潇洒(xiāo)、轻盈(yíng)、悄然(qiǎo)、由衷(zhōng)、屏息敛声(bǐng liǎn)、眼花缭乱(liáo)、夺魁(kuí)、一刹那(chà)、震耳欲聋(zhèn)。
辨析多音字:
翘:qiáo(翘首)、qiào(翘尾巴)
屏:píng(屏障)、bǐng(屏息)
悄:qiāo(悄悄)、qiǎo(悄然)
刹:shā(刹车)、chà(一刹那)
解释重点词语:翘首(抬起头来)、屏息(暂时抑止呼吸)、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迷乱)、如梦初醒(形容刚从糊涂中觉醒)。
梳理新闻要素与文章结构
提问:“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新闻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如何)?”
明确:何时(1982 年 11 月 24 日);何地(印度新德里达卡多拉游泳场);何人(吕伟);何事(参加第九届亚运会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如何(夺得冠军,动作精彩绝伦)。
结合课件 “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4 段):按 “准备 — 起跳 — 腾空 — 入水” 顺序,刻画吕伟跳水的全过程。
第二部分(5—8 段):描写观众反应、裁判评分及媒体评价,交代比赛结果。
(三)再读聚焦,赏析 “镜头”(20 分钟)
梳理 “四个镜头”
教师提问:“文章用四个段落分别描写了跳水的四个阶段,请默读 1—4 段,找出每个阶段的核心动作,并完成表格。”
| 段落 | 镜头名称 | 核心动作 |
|----|----|----|
| 第 1 段 | 准备 | 站在高台前沿,沉静自若 |
| 第 2 段 | 起跳 |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轻轻一蹬 |
| 第 3 段 | 腾空 | 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 |
| 第 4 段 | 入水 | 展开身体,“哧” 地插进碧波 |
精读 “镜头一:准备阶段”
出示文段:“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提问:
(1)这段描写了吕伟的什么状态?(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2)作者用了哪些景物衬托这种状态?(白云飘浮、飞鸟掠过)
(3)“白云、飞鸟” 是动态的,吕伟是静态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有什么效果?(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吕伟的从容镇定)
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以吕伟为 “静” 的观察点,用动态的景物和观众反应烘托其沉稳,为下文起跳做铺垫。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主分析‘镜头二:起跳阶段’,找出描写吕伟动作的词语,思考作者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动作的什么特点?”(下节课重点分析)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5 分钟)
小结:本节课我们梳理了生字词、新闻要素和文章结构,重点分析了 “准备阶段” 的动静结合写法,感受到了吕伟跳水前的沉稳风采。
作业:
(1)抄写生字词,解释 “从容不迫”“眼花缭乱” 等词语并造句。
(2)预习 “镜头二至镜头四”,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动作的动词和比喻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5 分钟)
抽查生字词读音(如 “翘首”“悄然”“一刹那”),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第一部分,谁能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吕伟跳水前的状态的?”
教师过渡:“吕伟的‘静’为‘动’做了完美铺垫,接下来的起跳、腾空、入水更是精彩绝伦。这节课我们继续赏析她的‘飞天一瞬’。”
(二)精读赏析,品味技法(25 分钟)
分析 “镜头二:起跳阶段”
出示文段:“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提问:
(1)圈出描写动作的动词:“舒、举、蹬、飞”,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准确、轻盈,表现动作的舒展优美)
(2)作者把吕伟的身体比作什么?(敦煌壁画中的 “飞天”)为什么用 “飞天” 比喻?(“飞天” 是轻盈、优美的象征,呼应课题,突出动作的灵动飘逸)
总结:用精准动词和比喻修辞,展现起跳的轻盈潇洒。
分析 “镜头三:腾空阶段”
出示文段:“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
提问:
(1)“旋风般”“疾如流星” 写出了动作的什么特点?(速度快、娴熟)
(2)“潇洒自如” 又表现了什么?(技术高超,从容不迫)
小组讨论:这段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动静结合的写法体现在哪里?(翻腾、转体是动态,“潇洒自如” 体现静态的从容,动静交织表现技艺精湛)
分析 “镜头四:入水阶段”
出示文段:“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提问:
(1)把身体比作 “箭”,用动词 “插”,表现了入水的什么特点?(迅疾、笔直)
(2)“水花则悄然不惊” 是静态细节,在极速动态中写静态,有什么效果?(以静显动,突出入水动作的完美,压水花技术精湛)
(3)“气泡拥抱仙女” 用了什么修辞?(拟人)表达了什么情感?(对吕伟的赞美与喜爱)
总结:四个镜头按时间顺序推进,用动词、比喻、动静结合定格 “1.7 秒” 的精彩,让读者如临其境。
(三)探究侧面描写,感悟情感(15 分钟)
梳理侧面描写内容
提问:“文章 5—8 段没有直接写吕伟的动作,而是写了哪些内容?”(记者的动作语言、观众的整体反应、裁判的高分、印度观众的评价)
出示表格,小组合作完成:
| 描写对象 | 具体内容 | 作用 |
|----|----|----|
| 记者 | 言行举止 | 增强现场感 |
| 观众 | 欢呼、掌声 | 烘托动作精彩 |
| 裁判 | 高分 | 证明技艺高超 |
| 印度观众 | 评价 | 体现国际认可 |
分析 “点面结合” 手法
提问:“‘观众整体反应’是‘面’,‘印度观众的评价’是‘点’,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角度全面,既展现群体氛围,又突出个体细节,让报道更丰满)
深入思考:这些侧面描写除了表现动作精彩,还传递了什么情感?(民族自豪感,如 “中国姑娘”“为国争光” 的隐含情感)
对比新闻特写与消息
出示一则关于吕伟夺冠的简讯(如:“1982 年 11 月 24 日,吕伟获亚运会女子十米跳台冠军”),提问:“与这则消息相比,本文的新闻特写有什么独特价值?”
结合课件总结:
① 细致入微,现场感强;
② 赋予事实温度,感染读者;
③ 满足 “目击” 需求,让报道更立体。
(四)课堂总结与拓展(5 分钟)
总结:本文以特写镜头定格吕伟的 “飞天一瞬”,用动静结合、侧面描写等手法,展现了运动之美与技艺之精,更传递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新闻特写就像 “文字摄像机”,让瞬间成为永恒。
拓展:“请同学们课后观看一场体育比赛(如乒乓球、体操),尝试用‘特写’的手法描写一个精彩瞬间,不少于 200 字。”
五、板书设计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夏浩然 樊云芳
新闻要素:何时(1982.11.24)、何地(新德里)、何人(吕伟)、何事(夺冠)
文章结构:准备—起跳—腾空—入水(正写);观众反应(侧写)
写法赏析:
1. 动静结合:白云飞鸟衬沉静(以动衬静);水花不惊显完美(以静显动)
2. 修辞:比喻(飞天、箭)、拟人(气泡拥抱)
3. 侧面描写:点面结合(观众、记者、裁判)
情感:运动之美、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反思
需关注学生对 “新闻特写” 与 “消息” 区别的理解,可增加对比阅读的实例分析。
对 “动静结合” 手法的分析可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如 “蝉噪林逾静”),降低理解难度。
情感目标的达成需通过细节品读自然渗透,避免生硬说教,可结合当代跳水运动员案例(如全红婵)激发共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6张PPT)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新课导入
大家看,跳水运动员们在空中的姿态是多么优美,他们用力量与技巧,为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跳水运动,作为一项极具观赏性的体育项目,每一次起跳、每一个翻腾、每一次入水,都能让观众们为之欢呼。
而在众多的跳水赛事中,有这样一位姑娘,她的一跳,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体育赛事的天空,惊艳了全世界。她就是吕伟。在 1982 年第九届亚运会的赛场上,吕伟在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中,凭借着精湛绝伦的技艺,勇夺冠军。那一瞬间,她的身姿宛如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 “飞天”,轻盈而美妙,令全场观众为之沸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飞天” 凌空 ——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去领略新闻特写独特的魅力,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将这精彩的瞬间定格,流传至今的。
同学们,今天老师先带大家欣赏一段精彩的视频。
影视资料
素养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新闻特写的鲜明特点。
欣赏作者笔下的生动画面,真切感受文中蕴含的运动之美。
细致赏析新闻特写的语言特色,精准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清晰梳理课文中的新闻要素,深入体会本文在内容安排上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在感受运动之美的基础上,进一步领略我国跳水运动员的卓越风采,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作者简介
樊云芳,女,1945 年 5 月生,上海人。1967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1978 年调入光明日报社工作。她曾任光明日报社湖北站站长、主任记者,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也是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还曾是中共十三大代表。其代表作有长篇通讯《追求》(与丁炳昌合作)、《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与丁炳昌、张祖费合作)等。此外,她还较早提出了中国新闻要突破某些 “禁区”,摆脱平面报道模式,走向 “全息摄影” 的概念,并撰写了一批相关论文。
夏浩然作为《光明日报》记者,主要从事体育新闻报道工作。1982 年,他与樊云芳在第九届亚运会现场采写的新闻特写《“飞天” 凌空 ——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记录了中国运动员吕伟在 1982 年新德里亚运会上夺冠的情景,该作品以 “好通讯” 入选,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作品的体育报道。
夏浩然、樊云芳均为前《光明日报》记者。
背景资料
背景是 1982 年 11 月 24 日,在印度新德里举办的第九届亚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吕伟摘得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的桂冠。在当时围绕吕伟的众多新闻报道里,这篇文章独具风格。
吕伟的跳水生涯起步于 11 岁,14 岁时进入国家跳水队,15 岁便斩获全国少年跳水冠军。到了 1982 年 11 月 24 日,年仅 16 岁的她在印度新德里第九届亚运会的女子十米跳台跳水赛事中勇夺金牌,因此被众多专业媒体冠以 “跳水皇后”“跳水女皇” 的美誉。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在当时众多吕伟相关报道中颇具特色的文章,还荣获了 “全国好新闻奖”。
本文节选自 1982 年 11 月 25 日的《光明日报》。
新闻特写
特写,本是摄影、电视、电影的一种常用手法,指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之放大占据整个画面,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以增强艺术表现力。 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事件特写、人物特写、场面特写、景物特写等。
新闻特写的独特价值
①新闻特写的写法细致入微且现场感强,为消息(甚至通讯)所不及;
②它所呈现的事实真切细致,能赋予新闻事实温度,使读者深受感染;
③它能满足读者想现场目击“具体情况如何”的需求,与消息、通讯互相配合,能使新闻报道更有层次,更丰满、立体。
课题解读
“飞天”,原为敦煌著名壁画之一,画面内容是飘飘欲飞的仙女,这里喻指中国跳水队员吕伟。
“凌空”,意为高升到天上或耸立在空中,通常用来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字词清单
凌空( ) 翘首( ) 酷似
潇洒( ) 轻盈( ) 悄然( )
由衷( ) 新秀 屏息敛声( )( )
眼花缭乱( ) 如梦初醒
夺魁( ) 掠过( ) 慷慨( )
绷直( ) 一刹那( ) 震耳欲聋( )
línɡ
意为“缠绕”,注意左边是“纟”旁。
注意与“振聋发聩”的“振”区别开。
qiáo
xiāo
yínɡ
qiǎo
zhōnɡ
bǐnɡ
liǎn
liáo
kuí
lüè
kǎi
bēnɡ
chà
zhèn
注意左边为“氵”旁。
多音字

( )翘首
( )翘尾巴
qiào
qiáo

( )屏障
( )屏息
bǐnɡ
pínɡ

( )悄悄
( )悄然
qiǎo
qiāo

( )刹车
( )一刹那
chà
shā
意为“(人体的一部分、物体的一头儿)向上仰起”时读qiào,其余情况一般读qiáo。
作名词或作动词(意为“遮挡”)时,读pínɡ;作动词(意为“抑止,除去”)时,读bǐnɡ。
形近字
( )撩拨
( )眼花缭乱
liáo

( )瞭望


liào
liáo
( )萧条
( )潇洒
xiāo


xiāo
词语解释
抬起头来。
翘首
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
从容不迫
暂时抑止呼吸。
屏息
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眼花缭乱
好像刚从梦中醒过来,形容刚刚从糊涂,错误的境地中觉醒过来
如梦初醒
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震耳欲聋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4)
按照“准备—起跳—腾空—入水”的顺序,逐一描写吕伟跳水的过程,极具镜头感。
第二部分(5—8)
交代比赛结果,描述吕伟夺冠和观众对她的赞扬。
阅读这篇新闻特写,找出其新闻要素。
何地
________________
何人
_____
何事
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
如何
在跳水比赛中夺魁
何时
1982年11月24日
达卡多拉游泳场
吕伟
课文一共写了4个镜头
动作镜头 内容概括
第一段:镜头1
第二段:镜头2
第三段:镜头3
第四段:镜头4
起跳
腾空
入水
准备
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写吕伟跳水前沉静自若,用白云、飞鸟之动衬托她的沉静。
镜头直击本人,以吕伟为静观察点,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态的物象加以烘托,衬托了吕伟的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镜头一
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的美妙身姿比作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身姿的轻盈、潇洒。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
这句话写的是跳水起跳阶段,对吕伟起跳、飞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刻画,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美。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她在空中转体的速度比作旋风,把她翻腾的动作之快比作流星,写出了她跳水动作的迅捷与娴熟,满怀赞美之情。
镜头三
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用一个比喻“像轻盈的、笔直的箭”,一个动词“插”,形象地写出了吕伟入水时的水花之小。作者抓住跳水动作每个阶段的独特之处,把高难度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写出吕伟精彩瞬间的具体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形象地写出了吕伟入水时潇洒优美的身姿,突出水花之小,表现她压水花技艺的精湛。
镜头四
课堂小结-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第一部分
(1)吕伟站在10米高台,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
(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
(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动静结合
本文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
在准备环节,文字于静谧之中暗藏动态描写,以此凸显吕伟的 “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起跳环节则在动态场景里融入静态刻画,着重展现吕伟动作的轻盈灵动;
腾空环节采用动静交织的笔法,既体现出吕伟的从容镇定,又细致描绘出她身体姿态的优美;
而到了入水环节,更是在极速的动态过程中,捕捉到 “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这一静态细节,以此凸显吕伟入水动作的迅疾与完美。
侧面描写
在文章的第 5 至 8 段中,作者分别刻画了现场记者的言行举止、观众的整体反响、裁判给出的高分,以及一位印度观众的具体评价。这些内容不仅让新闻报道充满了身临其境的现场氛围,更从侧面烘托出吕伟跳水动作的精彩绝伦,同时传递出浓厚的民族自豪感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这几段的侧面描写采用了 “点面结合” 的手法 —— 既有对群体反应的宏观呈现,也有对个体评价的细节捕捉,角度十分全面。这种写法既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也让新闻报道的内容更为完整周全。
①新闻特写的写法细致入微且现场感强,为消息(甚至通讯)所不及;
②它所呈现的事实真切细致,能赋予新闻事实温度,使读者深受感染;
③它能满足读者想现场目击“具体情况如何”的需求,与消息、通讯互相配合,能使新闻报道更有层次,更丰满、立体。
与消息相比,新闻特写有哪些独特的传播价值?
写作特色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文章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这些尽管所摄取的只是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一刹那,但通过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一摄下、定格、放大,然后形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吕伟的精彩形象便深深地刻在了读者的脑海里。而文中中外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游泳场气氛的描写,则是从侧面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这样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动静结合,对比烘托。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感的环境加以烘托,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做了一个巧妙的铺垫。
这篇新闻特写以特写镜头细致描绘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7秒的时间跨度中做出的优美的跳水动作,展现了其高超的跳水技艺,赞扬了她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是一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全文只有五百多字,却巧妙地捕捉到了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那一刹那,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夺取冠军时完美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表现出了中国运动健儿拼搏奋斗的精神。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