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8 14:27:08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新课导入
如何跨越“着舰”“起飞”这两道坎,是中国海军研究了多年的难题。2012年,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同时也备受世界人民的关注。这次成功着舰,在世界面前彰显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实力,是一件非常值得我们自豪的事。“一旦选择了舰载战斗机飞行,就意味着从零开始迎接未知的巨大风险。”“做出这个选择,我不后悔!”戴明盟说。
同学们听到这有血性,有担当的话语有什么感受呢?戴明盟又是谁呢?他就是“一着惊海天”的主角!中国航母成功起降第一人!
今天,我们就来一睹歼-15舰载机
成功着舰的风采!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影视资料
素养目标
研读课文,领略文章中映衬、烘托手法的运用特点。
感悟作者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学会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常识,知晓其写作特色。
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常识,了解其写作特色。
探究作者收集、整理各类新闻事实的方式,明确新闻采访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意义。
理解这则通讯所报道事件的完整过程与核心价值,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探究作者收集、整理各类新闻事实的方式,明确新闻采访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意义。
把握通讯的文体特征,理清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整个历程,感受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显著进步以及中国海军的雄伟气概。
通讯的定义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
通讯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辽 宁 舰
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隶下的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战斗机的航空母舰,也是中国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舰。
辽宁号航空母舰前身是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次舰瓦良格号,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瓦良格号于乌克兰建造时遭逢苏联解体,建造工程中断,完成度68%。1999年,中国购买了瓦良格号,于2002年3月4日抵达大连港。2005年4月26日,开始由中国海军继续建造改进。解放军的目标是对此艘未完成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更改制造,及将其用于科研、实验及训练。2012年9月25日,瓦良格号正式更名为辽宁号,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辽宁号航空母舰,是中国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舰。
了解背景
在辽宁舰正式交付并投入使用还未满两个月的 11 月 23 日,它便顺利完成了歼 —15 舰载机的着舰训练,为舰载固定翼战斗机在舰上驻扎并形成作战能力的目标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当天上午,飞行员戴明盟驾驶编号为 552 的歼-15 战斗机从陆上某训练基地起飞,抵达正在渤海某海域航行的辽宁舰上空,且成功完成着舰动作。文章运用现场特写的写作手法,为读者呈现了这一既惊险紧张又令人振奋的 “关键一落”。本文来源于 2012 年 11 月 25 日的《人民海军报》,内容有部分调整。在得知我国将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这一消息后,本文记者经过多方面沟通协调,乘坐直升机降落到辽宁舰上。在现场,记者获得许可进入辽宁舰舰岛塔台这一最优观察位置进行采访,并借助这一绝佳视角,全程见证了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整个过程。。
本文来源于 2012 年 11 月 25 日的《人民海军报》,内容有部分调整。
解释题目
5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副标题概括了这篇通讯记叙的主要事件。
主标题写出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给人带来的震撼,表现出事件的重大意义。
娴熟( ) 咆哮( ) 镌刻( )
一丝不苟( ) 白手起家 殚精竭虑( )
呼啸( ) 澎湃( ) 桅杆( ) 凛冽( ) 舰艉( ) 惊心动魄
xián
páo
juān
ɡǒu
dān
xiào
pài
wéi
lǐn
wěi
字词清单
镌:雕刻。注意读第一声。
隽:隽永。读juàn。
冽:冷。
洌:(水、酒)清。
以义辨形


zhuó( )
穿着
zháo( )
着急
zhāo( )
着数
zhe ( )
顺着
zǎi( )
千载难逢
zài( )
满载而归
chà( )
刹那
shā( )
刹车

多音字
形近字
páo( )哮
pào( )茶
wéi( )杆
guì( )下

pǎo( )步




guǐ( )计

殚( )
惮( )
殚精竭虑
肆无忌惮
dān
dàn
【形旁辨字法】用金(钅)来镌(juān)刻,携(xié)手(扌)去游玩。
词语解释
殚精竭虑
商量斟酌。指反复仔细地商量。
澎湃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也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桅杆
船上挂帆的杆子;轮船上悬挂信号、 天线、支撑观测台的高杆。
凛冽
刺骨地寒冷。
镌刻
雕刻。
浩瀚
水势盛大。
娴熟
熟练。
第一部分(1-4)
着舰前的准备。
01
02
03
第二部分(5-19)
成功着舰的过程。
第三部分(20-26)
着舰后,人们激动的场景。
本篇通讯稿的三个层次,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01
03
这篇通讯第1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①对海天环境进行了全景式描写,
交代了航母舰载机着舰的地点、环境;
②照应标题;
③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画面,
为下文舰载机在重重困难下成功着舰做铺垫。
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
第3、4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 文中加入两段背景介绍,既阐明了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对于中国海军发展的重要意义,
又着重凸显了舰载机着舰过程中的高难度与高风险,让文章的内容更为充实饱满;
② 这两段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开头两段所营造的紧张氛围,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力,也为后文描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众人的喜悦之情埋下了伏笔。
第12—15段报道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对话有何作用?
① 文中对著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简短对话的报道,是对当时紧张、严肃且庄重氛围的最佳体现,让这种紧张感得到了进一步的烘托;
② 这部分内容生动地呈现了著舰现场的真实状况,同时也说明著舰的成功离不开指挥员与飞行员之间的密切配合;
③ 既展现出指挥员和飞行员沉着冷静的心态以及过硬的专业能力,也反映出著舰过程进行得十分顺畅。
第22段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体现出某大国对我国的轻视态度,间接地表明了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与此同时,这也激励着我国科研人员生出顽强拼搏、为国争气的决心,更凸显出此次着舰成功所具有的重大价值。
文章在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们的情形,有何作用?
体现出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这一事件的高度关注。
01
渲染了当时紧张的氛围,以及成功后的喜悦等情感。
02
提升了新闻的现场真实感,增强了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
03
从侧面反映出舰载机着舰存在极大风险且具有重大意义,进而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04
写作特色
叙事完整,铺排有序。本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这一重大事件作了完整的记叙。从检查甲板、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降落这套程序展开,条理清晰,毫无杂乱之感。
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舰载战斗机试验是个复杂、危险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同成功、失败密切相关。作者就是紧紧抓住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这些环节来展开叙述,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当我们的心灵借助文字这座桥梁与读者的心灵紧密相依时,我们才能领会航母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的不凡价值,才能深切体悟到:大国的奇迹,要靠大国英雄去缔造。大国的崛起,需要呼唤英雄、培育英雄;大国的英雄,则会创造奇迹、成就辉煌。 机遇无比难得,挑战也异常艰巨。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国民应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追随英雄的脚步前行,我们此生便无遗憾! 《一着惊海天》记述了我国自主研发的航母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的历史性瞬间,它承载着国人百年以来强军的梦想以及艰辛的研究历程,更是中国人挺直腰杆、扬眉吐气的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将永远被我们铭记。
课堂总结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着惊海天 ——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通讯的定义、特点等基础常识,知晓其写作特色。
2、理清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整个历程,理解这一事件的完整过程与核心价值。
3、积累 “娴熟”“咆哮”“镌刻”“一丝不苟”“殚精竭虑”“澎湃”“桅杆”“凛冽”“舰艉”“惊心动魄” 等易考词语,掌握 “着”“载”“刹” 等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和用法,学会用义辨形和形旁辨字法区分形近字。
4、研读课文,领略文章中映衬、烘托手法的运用特点。
5、探究作者收集、整理各类新闻事实的方式,明确新闻采访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意义。
6、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分析和鉴赏文本的能力。
7、感受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显著进步以及中国海军的雄伟气概。
8、感悟作者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通讯的文体特征,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常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理清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整个历程,理解这则通讯所报道事件的完整过程与核心价值。
难点
品读课文,欣赏文章映衬、烘托的手法特点。
探究作者收集、整理各类新闻事实的方式,明确新闻采访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意义。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和紧张氛围,体会作者的情感。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重点问题展开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境教学法:借助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代入文本,感受事件的震撼。
讲读法: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辽宁舰的图片、视频资料,课文中的重点字词、问题设计等;准备相关的拓展资料,如我国海军发展的历程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初步了解通讯的相关知识,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辽宁舰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对我国有着怎样的意义?”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是我国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舰 —— 辽宁舰。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海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航母舰载战斗机的着舰和起飞是航母形成战斗力的关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通讯,一起见证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震撼瞬间。”
引出课题《一着惊海天 ——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介绍作者和出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 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要求:
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问题,在文中做好标记。
初步梳理课文的结构,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重点字词,让学生认读并解释词义,如 “娴熟”“殚精竭虑” 等。
强调多音字 “着”“载”“刹” 的不同读音和用法,以及形近字 “镌” 与 “隽”、“冽” 与 “洌” 等的区别。
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结构:
提问:“这篇通讯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 段):着舰前的准备;第二部分(5-19 段):成功着舰的过程;第三部分(20-26 段):着舰后,人们激动的场景。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30 分钟)
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问:“课文第 1 段‘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学生朗读相关段落,小组讨论后发言。
教师总结:对海天环境进行了全景式描写,交代了航母舰载机着舰的地点、环境;照应标题;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画面,为下文舰载机在重重困难下成功着舰做铺垫。
分析背景材料的作用:
提问:“课文第 3、4 段插入的背景材料有什么作用?”
学生快速阅读这两段内容,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文中加入两段背景介绍,既阐明了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对于中国海军发展的重要意义,又着重凸显了舰载机着舰过程中的高难度与高风险,让文章的内容更为充实饱满;进一步强化了开头两段所营造的紧张氛围,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力,也为后文描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众人的喜悦之情埋下了伏笔。
赏析对话描写的作用:
提问:“第 12—15 段报道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对话有何作用?”
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其中的氛围和情感。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文中对著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简短对话的报道,是对当时紧张、严肃且庄重氛围的最佳体现,让这种紧张感得到了进一步的烘托;生动地呈现了著舰现场的真实状况,同时也说明著舰的成功离不开指挥员与飞行员之间的密切配合;既展现出指挥员和飞行员沉着冷静的心态以及过硬的专业能力,也反映出著舰过程进行得十分顺畅。
理解引用语句的作用:
提问:“第 22 段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体现出某大国对我国的轻视态度,间接地表明了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与此同时,这也激励着我国科研人员生出顽强拼搏、为国争气的决心,更凸显出此次着舰成功所具有的重大价值。
探究现场人们情形描写的作用:
提问:“文章在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们的情形,有何作用?”
学生找出相关段落,进行分析讨论。
教师总结:体现出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这一事件的高度关注;渲染了当时紧张的氛围,以及成功后的喜悦等情感;提升了新闻的现场真实感,增强了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从侧面反映出舰载机着舰存在极大风险且具有重大意义,进而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分析写作特色: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结合前面的分析,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进行归纳:叙事完整,铺排有序。本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这一重大事件作了完整的记叙。从检查甲板、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降落这套程序展开,条理清晰,毫无杂乱之感;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舰载战斗机试验是个复杂、危险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同成功、失败密切相关。作者就是紧紧抓住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这些环节来展开叙述,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四)巩固拓展(10 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有了怎样的认识?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教师补充介绍我国海军近年来的发展成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五)课堂总结(5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讯的知识、课文的结构、写作手法以及事件的意义等。
强调:“当我们的心灵借助文字这座桥梁与读者的心灵紧密相依时,我们才能领会航母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的不凡价值,才能深切体悟到:大国的奇迹,要靠大国英雄去缔造。大国的崛起,需要呼唤英雄、培育英雄;大国的英雄,则会创造奇迹、成就辉煌。《一着惊海天》记述了我国自主研发的航母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的历史性瞬间,它承载着国人百年以来强军的梦想以及艰辛的研究历程,更是中国人挺直腰杆、扬眉吐气的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将永远被我们铭记。”
(六)布置作业(5 分钟)
背诵并默写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含义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不少于 300 字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我国海军发展的看法和感受。
搜集更多关于我国航母发展的资料,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
一着惊海天
一、通讯
定义
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二、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4):着舰前的准备
第二部分(5-19):成功着舰的过程
第三部分(20-26):着舰后人们激动的场景
三、写作手法
映衬、烘托
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四、情感
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激情
这份教学设计涵盖了教学各环节,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你若对某个环节的时长、内容深度有调整想法,或有其他特殊需求,可随时告知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