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14《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诗人出蜀至荆门时的壮阔景象,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空间的开阖,结尾“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将江水拟人化,抒写对故乡的深情。
诗歌兼具豪迈气概与细腻情感,适合引导八年级学生品析山水意象的雄浑之美,理解李白“仗剑去国”的青春意气与乡愁的辩证关系,培养古诗鉴赏的多元视角。
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
(1)了解唐代文人“壮游”传统与长江地理文化,理解“水”在中国诗中的思乡意象。
(2)联系现代“离乡求学/工作”的体验,探讨成长中“远行与回望”的情感矛盾。
2.语言运用
(1)掌握“渡远”“大荒”“海楼”等词义,赏析“随”“入”等动词的炼字艺术。
(2)通过平仄划分与配乐诵读,感受五言律诗的节奏美(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思维能力
(1)分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想象逻辑,理解诗人如何将现实与幻境结合。
(2)结合李白青年经历,探讨“出蜀”对诗人人生轨迹的意义。
4.审美创造
(1)绘制“山—江—月—云”的意象链,体会“由实入虚”的意境营造手法。
(2)尝试用“动词+天地”句式(如“风撕原野阔,雪压群山低”)仿写壮游场景。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开阔画面,体会诗人出蜀的豪迈以及表达对家乡的不舍。
2.诗人既有闯荡天下的昂扬(前四句),又有离乡不舍的柔情(后两句),需结合“青年出蜀”背景理解这种复杂心情。
教学流程
环节一:地理导入,以图启诗
活动设计:
1.地图激趣:
展示唐代“蜀地—荆门”水路地图,提问:“如果你是首次离家的少年,看到平原取代群山会有何感受?”
2.解题明志:
解析“渡”(跨越)、“送别”(告别故乡而非友人),对比其他送别诗题目的差异。
环节二:诵读绘景,解字品势
活动设计:
1.气势诵读:
教师配乐(古筝《战台风》)范读,学生用肢体动作模拟“山尽”“江流”的空间变化(手臂由合拢到展开)。
2.意象品析:
“山随平野尽”:播放航拍三峡至江汉平原的视频,理解“随”字的动态美感。
“月下飞天镜”:对比科幻电影中的“空间折叠”特效,体会李白将倒影幻化为仙境的浪漫。
“故乡水”:联系《静夜思》“举头望明月”,讨论李白乡愁的独特表达(借物抒情)。
3.炼字游戏:
“动词争夺战”:学生替换“随”“入”等字(如“山遮平野尽”),比较表达效果的差异。
环节三:诗心探微,青春对话
活动设计:
1.少年李白研讨会:
出示李白25岁出蜀背景资料,分组辩论:“‘仗剑去国’是豪情还是孤独?”
2.科学链接:
实验观察:将墨水滴入流动的水中,观察“融散与留存”,类比“故乡水万里相送”的虚实结合。
3.时空信箱:
学生以“未来的自己”口吻,给离乡时的李白写一封回信:“你眼中的山河,终将成为你的铠甲。”
环节四:诗意创写,审美迁移
活动设计:
1.镜头脚本设计:
将诗歌转为电影分镜,用“远景(群山)—全景(江流)—特写(月影)”描述画面,配字幕诗句。
2.短视频文案创作:
模板:“这里是______(地名),______(诗句)。李白的青春,从未______(形容词)。”
范例:“这里是荆门,‘山随平野尽’。李白的青春,从未畏惧远方。”
环节五:文化延展,精神传承
活动设计:
1.群诗联读:
对比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讨论盛唐与晚唐诗人视野的异同。
2.诵读升华:
师生手持“江水”蓝绸齐诵,结尾将绸缎推向远方,象征“万里送行”。
3.课后实践(二选一):
制作“李白壮游路线图”,标注其青年时期诗作名句。
以《我的荆门》为题,用现代诗改写原诗(如“群山在身后收拢翅膀,长江正练习飞翔”)。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山尽江流→天地壮阔(实景)
月镜云楼→仙心飞扬(虚境)
水送行舟→乡愁永恒(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