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②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③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④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⑤“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⑥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
⑦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⑧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1.下列选项中对选文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特写 B.消息 C.通讯 D.新闻评论
2.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及写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先后抓住吕伟“准备——起跳——腾空——入水”,逐一描写,极具镜头感。全文层次分明,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
B.作者除了描写观众的欢声雷动,还描写场边的专业记者“跳了起来”,同时提到裁判给出的高分,正面表现跳水动作的精彩,有点有面,角度全面。
C.文章最后借印度观众的话既突出了吕伟技术的高超,又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可谓恰到好处,又余味无穷。
D.本文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如“沉静自若”“翘首而望”“潇洒自如”“如梦初醒”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概括力,又体现了新闻语言的简洁特点。
3.阅读下面语段,结合上文,谈谈中国跳水队姑娘具有怎样的精神,并结合实际说说这种精神给你怎样的启示或感悟。
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上,全红婵凭借425.60分的成绩,蝉联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的冠军,成为中国奥运史上最年轻的三金王。决赛这一天,全红婵让“水花消失术”在巴黎再次上演,惊艳了整个世界。然而,全红婵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是无数次的艰苦训练和不懈努力。为了提高某个动作的完成度,他需要在训练场上重复数百次甚至上千次。为了应对身高和体重带来的巨大变化,全红婵加大体能和力量的训练,每天都训练七八个小时,“跳不好或者被说的时候很想哭,也很多次想过放弃。我看起来非常乐观,其实都憋在心里,不轻易讲出来而已。”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压力,她需要保持专注和自信。是这些努力和付出,才成就了这位中国跳水界“天才少女”的辉煌。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 )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4.选文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括号内应填入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
A.控制 封锁 歼灭 击溃 占领 B.占领 歼灭 击溃 控制 封锁
C.击溃 歼灭 占领 控制 封锁 D.歼灭 击溃 占领 控制 封锁
5.将选文内容概括为一句话新闻,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B.人民解放军仅用四天时间胜利横渡长江。
C.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二十日起至二十三日止胜利横渡长江。
D.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仅用四天时间胜利渡过长江。
6.对文中主体部分先写中路军渡江情况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路军表现最勇猛,歼敌数量最多。
B.中路军当面之敌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C.中路军发动进攻的时间最早,首先突破敌军防线,二十四小时内全部渡过长江。
D.中路军所遇敌军反抗最顽强,最能体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7.选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A.记叙 说明 B.记叙 议论 C.议论 抒情 D.说明 议论
比较阅读两则短文,回答下列各小题。
(甲)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②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③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④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⑤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⑥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③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⑤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⑦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⑧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⑩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8.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两篇短文属于新闻中的 ; (乙)文中表明新闻背景的句子是 句(只填句子序号)。(甲)文的结语是第 句。(只填句子序号)(乙)文的导语是 句(只填句子序号)。
9.两则短文正文前面的“【】”符号中黑体字部分在文章的结构中属于什么?有何作用?
10.(甲)文画线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11.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乙)文中划线的句子。
句子: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分析加点词作用)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①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漂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②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③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急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④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映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⑤“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 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⑥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优异。
⑦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⑧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训练队中较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乙】
①在巴黎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全红婵表现出色,成功夺得金牌,实现了卫冕。
②比赛于8月6日举行,全红婵在第一轮就以满分90分的优异表现,迅速吸引了人们的关注,登上热搜。国外网友们也对这位小将的表现赞不绝口,感叹她与其他选手之间的显著差距,惊叹这是“完完全全的降维打击”,甚至戏称连池水都被她的技巧震撼。
③让我们祝贺全红婵,她以卓越的表现赢得了全世界的掌声与尊敬。
(摘自新浪网,有删改)
12.甲、乙两篇新闻作品体裁不同,甲文是 ,乙文是 。
13.给乙文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
14.甲文中“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这句话有何作用?
15.甲文写了印度观众的惊叹,乙文写了国外网友的赞叹,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 中国空间站建造全面开启
①新华社海南文昌4月29日电(记者李国利、黎云)我国29日在海南文昌用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②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发射。
③中国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也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起飞质量22.5吨。
④“天和核心舱主要用于空间站统一控制和管理,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任务总指挥王翔说。
⑤浓云密布之下,乳白色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愈显高大挺拔。
⑥“15分钟准备!”11时08分,发射任务01指挥员廖国瑞的口令响彻文昌航天发射场。
⑦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我国唯一的濒海发射场,去年以来成功完成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嫦娥五号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目前,发射场已经具备持续执行高强度航天发射任务的能力。”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人力资源部主任赵新说。
⑧“10、9……3、2、1,点火!”11时23分,伴着隆隆巨响,长征火箭托举着天和核心舱拔地而起。
⑨这是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首次应用性发射,也是2020年5月5日成功首飞后的第二次飞行。
⑩长征五号B是专门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而研制的一型新型运载火箭,是我国目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李东说:“发射载人空间站舱段,只有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能够胜任。”
约494秒后,舱箭成功分离。天和核心舱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发射任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为后续关键技术验证和空间站组装建造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表示。
根据计划,天和核心舱将先后迎接天舟货运飞船和神舟载人飞船的访问,关键技术验证后与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实施交会对接,完成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在轨组装建造。
1992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目前已实现11名航天员共14人次太空飞行和安全返回,圆满完成第一步、第二步全部既定任务。
【文本二】
三跳满分!全红婵完美诠释英雄出少年
①新华社东京8月5日电(记者夏亮、周欣、吴书光)在5日下午进行的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中,年仅14岁的全红婵完美诠释了何为英雄出少年。
②全红婵是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小的运动员,在参加奥运会前,没有国际大赛经验。预赛中,全红婵表现并不稳定,第三跳还出现过较大失误,只得到47.85分。好在她很快调整心态,以第二名的好成绩晋级半决赛。陈芋汐排名预赛第一。
③有了预赛经验,全红婵在5日上午的半决赛表现更加自如,力压陈芋汐排名第一。5日下午进行的决赛,金牌争夺主要在全红婵和陈芋汐之间展开。和半决赛时的出色表现相比,全红婵在决赛中的表现更加无懈可击。
④比赛中,五轮比赛她有三轮拿到满分,这是本届奥运会跳水比赛中首次出现满分。最终,全红婵以总分466.20分的女子10米台历史最高分夺冠,此前奥运会最高分是陈若琳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的447.70分。陈芋汐以425.40分获得银牌,澳大利亚选手伍立群获得铜牌。中国跳水队拿到了本届奥运会上的第六枚金牌。
⑤拿到金牌后,全红婵全程表现淡定,主管教练刘犇则兴奋地将全红婵高高举起。“有点痛”,谈到被“举高高”时,全红婵自己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⑥“水花消失术”“针式入水”……全红婵比赛中入水水花小也引发网友花式称赞。赛后,“全红婵水花几乎看不见”也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16.下面对两则新闻作品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篇新闻是一则消息,消息一般可以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B.第一篇新闻主要介绍了天和核心舱的发射过程和主要意义。
C.第二篇新闻导语部分概括了这篇新闻的主要内容。
D.第二篇新闻是一篇特写,详细介绍了全红婵的夺冠过程。
17.文本二和我们学的课文《“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虽然都是对体育竞技的报道,但是其在内容上的侧重点不同,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谈一谈两篇新闻的区别。
18.结合两则新闻内容,分别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1)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2)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3)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4)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5)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起飞,预计××××临空!”
(6)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7)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8)“航向××,航速××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9)×时××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的低吼声。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一架歼-15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
(10)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11)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12)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13)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
(14)着舰指挥员:“航向××,航速××……”
(15)飞行员:“明白!”
(16)……
(17)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堪称完美。
(18)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19)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20)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21)“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22)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23)“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上,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24)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25)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26)“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本报辽宁舰11月25日电)
19.对(3)(4)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B.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
C.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
D.渲染出平静祥和的氛围,预示着成功着舰,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
20.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描写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通过对话描写能够具体地展现了着舰现场的真实情景,让人身临其境。
B.对话专业高深,着舰这一个高端的试验事件,在读者听来更加神秘莫测。
C.表明着舰过程非常顺利,表达对海军官兵的赞美之情。
D.进一步地表明着舰的成功需要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团结协作。
21.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四周人的神态和心情,这样写的用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
B.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
C.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
D.从正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成功着舰的意义重大。
22.下列选项对课文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第(19)段中“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化用诗句,增添诗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
B.第(22)段中引用某国上将的话,正衬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
C.本文是一篇新闻评论,融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体现出新闻评论具有的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等特点。
D.标题中“着”“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画面感强烈,突出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再次成功着舰给人带来的震撼。
《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A 2.B 3.中国跳水队姑娘具有沉静自若、自信专注、坚韧不拔、刻苦努力的精神。启示或感悟: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她们一样,保持自信和专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坚韧不拔,通过刻苦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例如,在学习数学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冷静思考,专注于解题思路,不能轻易放弃,要不断尝试各种方法,经过多次努力最终攻克难题。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在比赛中的优雅和卓越表现。文章以镜头化的手法,分步描绘了吕伟动作的美感和现场观众的激情反应,层次分明且动静结合。特别是借助外国观众和记者的反应,凸显了吕伟技艺的高超,并表现了中国跳水团队的实力和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引用全红婵的例子,强调了成功背后的艰辛和毅力,传达出坚持不懈的精神启示。
1.本题考查文体知识。
这则新闻实时地记录了前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夺冠的情景,该新闻抓住吕伟跳水这一个镜头,对事件和人物做出形象化细致化的报道,属于新闻特写;
A.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B.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强调时效性和简洁性;
C.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和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等,通常篇幅较长,内容更丰富;
D.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故选A。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作者描写观众的欢声雷动、场边专业记者“跳了起来”以及裁判给出的高分,这些都是侧面表现跳水动作的精彩,而非正面表现;
故选B。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问:上文第①段提到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跳水运动员在比赛前面临巨大压力,但仍能保持沉静,展现出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养。这种沉静自若的精神让她们在关键时刻能够稳定发挥,不受外界干扰。据此可概括为:中国跳水队姑娘具有沉静自若的精神。
材料全红婵在“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压力下,需要保持专注和自信”,跳水是一项高难度的运动,需要运动员在瞬间做出准确的动作。只有保持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同时,专注于每一个动作的完成,不被外界因素干扰,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据此可概括为:中国跳水队姑娘具有自信专注的精神。
“为了提高某个动作的完成度,他需要在训练场上重复数百次甚至上千次。为了应对身高和体重带来的巨大变化,全红婵加大体能和力量的训练,每天都训练七八个小时,‘跳不好或者被说的时候很想哭,也很多次想过放弃’”,跳水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她们没有轻易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她们能够克服困难,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据此可概括为:中国跳水队姑娘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全红婵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是无数次的艰苦训练和不懈努力”,为了应对各种挑战,“全红婵加大训练强度,每天训练七八个小时”,跳水运动需要运动员具备高超的技术和身体素质,这只有通过刻苦努力的训练才能获得。中国跳水队姑娘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刻苦努力的重要性。据此可概括为:中国跳水队姑娘具有刻苦努力的精神。
第二问:明确要求结合实际,即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围绕归纳出的精神品质展开,阐述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时,如何借鉴跳水队姑娘的精神去应对。
示例:启示或感悟: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向中国跳水队姑娘学习。遇到困难不退缩,保持自信,专注做事。比如学习绘画遇到瓶颈时,不放弃,努力尝试新方法,坚持下去定能进步。
4.D 5.A 6.B 7.B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客观叙述与适度的评论,生动呈现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军事壮举。在叙述事件时间、地点、经过的同时,穿插对国民党军队无斗志状态的分析,体现敌我双方的对比。文章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通过清晰的战线推进和战果汇报,形象地展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和快速行动,使读者感受到大局已定的时势以及和平胜利的趋势。
4.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击溃:攻打使溃散;打垮。
歼灭:消灭(敌人)。但不一定是全部杀死。在军事战役中,歼灭指成建制地消灭对方部队,同时包括但不限于杀死、俘虏、击伤(毙伤)、接受投诚(投降)、改编。同时有使用枪械消灭的意思。
占领:用武装力量取得并占有。
控制:掌握住,使其不能任意活动或超出一定范围。
封锁:指用强制力量使与外界断绝联系或往来。
根据“一切抵抗之敌”,应是先击伤、俘虏敌人,再进一步打垮敌人,所以是先“歼灭”再“击溃”;
根据“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可知,应是用武装力量取得并占有,填“占领”。
根据“江阴要塞”可知,应是先掌握住,填“控制”。
根据“长江”可知,应是用强制力量使与外界断绝联系,填“封锁”。
故选D。
5.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概括了新闻的主要事件。故选A。
6.本题考查理解材料。
A.“中路军表现最勇猛,歼敌数量最多”在文中没有依据;
B.结合“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可知选项正确;
C.根据“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可知“中路军发动进攻的时间最早”有误;
D.根据“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可知“中路军所遇敌军反抗最顽强”有误;
故选B。
7.本题考查表达方式。
选文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至发电时止……”首先通过记叙手法详细地介绍了人民解放军从多个战线渡江的具体过程,包括时间、地点、行动等细节。同时,文中也穿插了关于渡江战役形势和相关因素的议论性分析“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对敌军士气和战局的看法。因此,选文主要运用的是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故选B。
8. 消息 ⑥⑦ ⑥ ① 9.电头,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表明新闻(消息)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10.不能,“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这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11.“歼灭”“击溃”“占领”“控制”等动词的连用,使语言雄健有力,充分体现出我军战事顺利,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无敌的气概。
【导语】这两则短文分别是用来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胜利,作者通过简明而富有力量的语言描述了渡江战役的大规模和迅速的胜利。甲文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紧张的战斗过程和人民解放军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乙文则通过更为详细的层次化描写,报道了不同方向的部队作战进展及过程中的困难,同时分析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这些细节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实力及国民党政权的脆弱。
8.本题考查新闻常识积累。
①空,广义新闻是指一切与新闻传播过程有关的活动和现象,包括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的消息报道、评论、特写等。狭义的新闻。狭义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媒发布的时事报道,通常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具有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等特征。也就是说,新闻包括消息。消息在结构上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尾五个部分。依据“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可知,这属于消息的电头部分。所以,这两篇文章属于消息这种文体。
②空,依据(乙)文中的⑥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⑦句“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可知,⑥句和⑦句提供了战斗背景信息,说明敌方士气低落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政治上的重大影响,即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署和平协议,导致其士兵对战争的厌倦和希望和平的心理。这样的背景信息帮助读者理解战斗中出现的敌方溃退的原因,揭示了这场战斗胜利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问题,而且涉及更广泛的政治和心理因素。所以,⑥⑦这两句是新闻的背景。
③空,结语是新闻或者消息中总结、收尾的部分。依据⑥句“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可知,这一句强调了解放军英勇战斗和执行命令的坚定信念,具有总结全文、提升主题的作用。故选⑥。
④空,导语通常是新闻文章的开头部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最核心的信息。依据乙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中第①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可知,这句话简洁有力地概括了最重要的事实,这句话说明了人民解放军在从九江到江阴的一千余华里长线上实施了大规模渡江作战行动,突破了敌方阵地。它概括了军事行动的规模、范围和成就,传达了事件的核心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成功横渡长江这一事实,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故选①。
9.本题考查分析点头及其作用。
依据(甲)文“【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和(乙)文“【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可知,这两句属于新闻的电头部分。新闻的电头部分通常用于交代新闻报道的时间、地点及来源,是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中的“【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和“【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明确标示出新闻的出处和通讯时刻,向读者传达了信息的及时性和权威性,使新闻报道更具可信度和时效性。
10.本题考查分析词语及其作用。
不能。依据“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可知,使用“大约”这个词可以表明具体的渡江人数不确定,这是基于客观事实的表述方式,如果删去则表明确数,这与事实不符。“大约”这个词有助于增强语言准确性,进而增强报道的可信度,故不能删去。
1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歼灭”这个词意味着完全消灭敌人,不留余地。它强调了军事行动的彻底性和决定性,展示了军事力量的强大和敌人无法逃脱的败局。“击溃”与“歼灭”相比,“击溃”意味着打散、击败敌人,但不一定完全消灭。这个词表达了敌人虽然未被全歼,但已被严重削弱,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占领”这个词直接表明了军事行动的结果,即控制了特定地区。它强调了领土的获得和军事力量的优势。“控制”意味着对特定地点的掌握和支配。在这里,它特指对江阴要塞这一战略要地的控制,显示了军事行动的精确性和对关键点的把握。“封锁”这个词意味着通过军事手段阻止敌人的行动或通讯。在这里,它指封锁长江,切断了敌人的退路和增援路线,进一步巩固了军事成果。这些动词在句子中起到了强调军事行动的具体过程、结果和战略意义的作用。它们不仅清晰地描述了军事行动的情况,还通过其强烈的动作性和准确性,传达了军事力量的强大和战略目标的达成。这几个词语运用了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不仅体现了战斗过程中的高效和胜利的结果,更表现出我军势如破竹的英雄气概,表现出我军在渡江战役中的毫不畏惧、英勇顽强、无坚不摧的战斗力和英雄气概。
12. 新闻特写 消息 13.全红婵巴黎奥运会卫冕夺冠。(意思对即可) 14.(1)点明了运动员的年龄,交代获得了金牌,取得了比赛的胜利;(2)结构上总结上文,同时引出下文印度观众的话,(3)流露出作者的赞叹之情。 15.印度观众的惊叹、国外网友的赞叹,这些都是侧面描写,烘托了运动员跳水的精彩、技艺的高超,同时抒发了民族自豪感。(意思对即可)
【导语】甲文生动描绘了跳水姑娘吕伟跳水瞬间的精彩画面,从起跳、空中动作到入水,细腻展现,如“飞天”般优美,通过观众反应侧面烘托,突出其高超技艺,结尾点明夺冠,展现中国人才的风采。乙文简洁报道全红婵巴黎奥运夺冠,提及首轮满分及国外网友赞叹,直接表明其卓越表现获世界认可与尊重,两篇短文都展现了中国跳水运动员的出色实力。
12.本题考查新闻作品体裁辨析。新闻报道的体裁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公报、调查报告、专访等。
甲文集中笔墨对吕伟跳水的瞬间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如对她起跳、空中动作、入水等细节进行了详细描写(“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这一精彩瞬间,突出了其高超技艺,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符合新闻特写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片段和细节进行放大和凸显的特点。故是新闻特写。
乙文只是简洁地报道了全红婵在巴黎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中夺冠的事实,包括比赛时间、她的首轮表现以及国外网友的反应等,语言较为简洁明了,概括性地陈述了事件的主要内容,符合消息简要、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的特征。故是消息。
13.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新闻的标题可以根据新闻的导语来拟定,并且按照“对象+事件”的形式进行概括。根据导语“在巴黎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全红婵表现出色,成功夺得金牌,实现了卫冕”可知,新闻对象:全红婵。新闻事件:她在巴黎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实现了卫冕。故拟写:全红婵巴黎奥运会卫冕夺冠。
14.本题考查语句作用分析。
内容上,根据“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可知,“十六岁”点明了运动员的年龄,“赢得了金牌”交代比赛胜利的结果。
结构上,承接上文对她夺冠表现的描述(第⑥段“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优异”),引出下文印度观众对中国人才众多的惊讶话语(第⑧段“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情感上,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对吕伟的赞叹,年轻的她凭借出色的发挥在国际赛场上夺冠,为国争光,作者用这种简洁的表述表达了对她的肯定和欣赏。
15.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作用。
根据甲文第⑧段“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乙文第②段“完完全全的降维打击”可知,印度观众的惊叹、国外网友的赞叹,从侧面烘托出中国运动员跳水动作的精彩绝伦,反映出中国在跳水领域人才济济,暗示了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突出为国争光的主题,进而激发读者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将文章推向高潮。
16.D 17.文本二是一则消息。在内容上介绍了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中夺冠的情况,重在陈述事实,不注重对场面或细节的描写,没有使用过多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客观、准确、简练、朴实。《“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一篇新闻特写。文章按照“准备——起跳——腾空——入水”的顺序逐一描写,极具镜头感,使用文学笔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展现吕伟的高超技术和强大的心理素质。结尾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 18.文本一中,作者记述了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语气中肯、情感态度客观,暗含作者的自豪之情。文本二中,作者对夺冠的天才少年充满了赞赏和骄傲之情。
【解析】16.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D.“第二篇新闻是一篇特写,详细介绍了全红婵的夺冠过程”有误,第二篇新闻是一篇消息。联系文本二第④段中“比赛中,五轮比赛她有三轮拿到满分,这是本届奥运会跳水比赛中首次出现满分。最终,全红婵以总分466.20分的女子10米台历史最高分夺冠”的内容可知,并未详细介绍全红婵的夺冠过程。
故选D。
17.考查对比阅读能力。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一篇新闻特写,实时地记录了前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夺冠的情景。这篇特写没有写整个紧张曲折的过程,没有写赢得金牌后五星红旗如何在赛场上冉冉升起,也没有写她平时怎样刻苦练功终于今日为国争得荣誉。而是全靠记者现场观察,所摄取的只是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一刹那,并把这一刹那,及一连串的跳水动作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一摄下、定格、放大,如“轻舒双臂,向上高举”“轻轻一蹬”“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插入碧波之中”等等。这一系列把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摹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典型的特写形态。文中运用比喻、拟人、对照等多种修辞手段,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7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笔直地像轻盈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敦煌著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女,记者则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是动作更加可视可感。突显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 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结尾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
《三跳满分!全红婵完美诠释英雄出少年》是一篇消息,介绍了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中夺冠的情况。联系第③段内容和第④段内容可知,本文写作重点在于陈述事实,并没有对比赛场面或夺冠细节的过多描写,极少使用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客观、朴实、简练、准确;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18.考查对文章情感的把握。
联系文本一第①段中“我国29日在海南文昌用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的内容可知,这篇消息主要介绍了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的情况。结合第③段中“中国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也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起飞质量22.5吨”,第④段中“天和核心舱主要用于空间站统一控制和管理,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第 段中“1992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目前已实现11名航天员共14人次太空飞行和安全返回,圆满完成第一步、第二步全部既定任务”的内容可知,文中以客观情感的态度进行叙述,语气中肯又暗含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联系文本二第①段中“在5日下午进行的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中,年仅14岁的全红婵完美诠释了何为英雄出少年”,第⑤段中“拿到金牌后,全红婵全程表现淡定,主管教练刘犇则兴奋地将全红婵高高举起”,第⑥段中“‘水花消失术’‘针式入水’……全红婵比赛中入水水花小也引发网友花式称赞。赛后,‘全红婵水花几乎看不见’也成为网络上热门话题”的内容可知,本文在叙述全红婵夺冠的情况时,语言热情洋溢,对三跳满分并顺利夺冠的天才少年充满了赞赏和骄傲之情。
19.D 20.B 21.D 22.A
【解析】19.本题考查语段作用分析。
D.“渲染出平静祥和的氛围,预示着成功着舰”理解有误。第(3)段强调了此次飞行的重要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强军的梦想,第(4)段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3)(4)两段渲染出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故选D。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B.“对话专业高深”“神秘莫测”理解有误。文章第(12)-(15)段是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之间的对话描写,“请示下降高度”“可以下降高度”等语句简洁准确,通俗易懂,并不高深,也不会让读者听来感受神秘莫测。
故选B。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D.“正面表现”有误。战机着舰是这篇通讯的主要事件,而人们的神态和心情是辅助之笔,用以从侧面表现主题。文中反复写人们的神态和心情,属于侧面描写,说明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这一事件的密切关注。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衬托出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激动和喜悦,极具现场感和感染力。从侧面突出我国航母发展过程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表现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突出主题。
故选D。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B.“正衬”有误。第(22)段中某国上将的话体现出了先进兴盛国家对我国的鄙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反衬了我国科研工作者的顽强拼搏,努力进取的精神与坚韧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
C.“新闻评论”有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件发表观点”,主要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既要符合新闻及时、真实准确、传播性的特点外,还要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基本要素,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新颖的立意、独特的见解、精当的论述吸引读者。本文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辽宁舰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在创新中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一篇通讯。
D.“再次”有误。根据文章标题“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和第(2)段“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可知,这是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第一次成功着舰。
故选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