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等四首-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等四首-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8 18:1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庭中有奇树》等四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引导学生结合时代环境和具体诗句,体会普通百姓的艰难生活以及诗人的志向和追求。 3.带领学生了解时代环境对诗歌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环境和具体诗句,体会普通百姓的艰难生活以及诗人的志向和追求。 教学难点: 带领学生了解时代环境对诗歌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过程
学习情境 校文学社的同学们正在探讨一个话题,就是时代环境和诗歌创作的关系。八年级的小语同学认为:不少诗人正是因为亲历了国破家亡、山河易主的巨大劫难,所以化悲痛为力量,创作出了不朽的作品,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她想以八年级上册课本中的《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其二)》《梁甫行》四首古诗来论证她的观点,并邀请你和她一起完成这个任务。 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狼烟四起,灵帝驾崩,宦官当权,董卓进京,挟持幼帝,诸侯割据,群雄逐鹿!这是一个兵荒马乱、颠沛流离的时代。这是一个豪杰并起、英雄辈出的时代。 诵读体会 教师给出示范朗读,学生把握诗歌的字音、节奏和情感,并尝试朗诵体会。 品读诗歌 任务一:以诗为据,何为“不幸” 在乱世之中,普通百姓的处境异常艰难,极为不幸。请同学们选择相关诗歌,结合诗句说说你的发现。 教师以《庭中有奇树》为例引导学生品析《梁甫行》,得出结论:离愁别恨、无家可归皆是不幸。 任务二:以诗为据,“幸”在何处 1.“苦难出志士,也出诗人。”《龟虽寿》和《赠从弟(其二)》中就有两个志士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教师以《龟虽寿》为例引导学生品析《赠从弟(其二)》,得出结论:自强不息、本性坚贞皆是幸。 2.苦难不幸的现实让人警醒、昂扬坚定的精神亦令人振奋。不仅如此,这四首诗歌的艺术成就在诗歌的发展和流变中也不可小觑。 教师出示《古诗十九首》和建安文学的艺术成就,帮助学生理解时代环境对诗歌发展的积极作用。 任务三:比较梳理,“幸”与“不幸” 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比较梳理这四首诗歌所体现的“幸”与“不幸”。 教师呈现表格,并进行总结。 篇目不幸幸《庭中有奇树》离愁别恨进取精神和坚贞本性; 五言诗的发展成熟、建安文学的产生与革新 《龟虽寿》戎马一生《赠从弟(其二)》屡遭磨折《梁甫行》无家可归
总结:在乱世的大背景下,深闺中的思妇有着无法言说的离愁别恨;曹操征战沙场,戎马一生;刘桢及其堂弟,屡遭磨折;曹植及其笔下的下层人民颠沛流离,无家可归,凡此种种,皆为不幸;可在这不幸之中我们又看到了(ppt点)乱世中仍然不灭的进取精神和坚贞本性,以及五言诗的发展成熟、建安文学的产生与革新。这些乃是不幸中的万幸。所以小语同学的观点“国家不幸诗家幸”有其合理性。 五、课后任务 1.请你熟读并背诵这四首诗歌。 2.如果你支持小语同学的观点,那么请你再找寻其他的诗歌作品,并借助深入的解读来更有力地论证观点。 3.如果你不支持小语同学的观点,那么请你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找寻相关的诗歌,通过深入的解读来有力地论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