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预习衔接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如图为某个反射弧的示意图,其中①~⑤代表反射弧的结构,a、b、c、d、e代表神经元上的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代表感受器,⑤代表效应器,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①→⑤
B.③位于脑或脊髓中,可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C.若刺激b点形成动作电位,则d点随后一定也会形成动作电位
D.兴奋传递至⑤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2.恐惧是小鼠的情感反应之一。小鼠经历条件恐惧后,当再次接触条件刺激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包括自主神经紧张、应激激素分泌增加以及防御行为增多等。如图甲、乙、丙为小鼠恐惧实验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引起的恐惧反射需要电击和声音多次结合
B.图乙中的电击属于引起恐惧反射的非条件刺激
C.图丙中的小鼠已形成恐惧反射,若长期只给予声音刺激,则恐惧反射会逐渐消退
D.电击引起的恐惧反射比声音引起的恐惧反射经历时间长
3.如图为膝跳反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传入神经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中间神经元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C.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支配伸肌舒张和屈肌收缩协调完成膝跳反射
4.如图为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示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1发生了非条件反射,食物为非条件刺激
B.过程2狗未分泌唾液,说明铃声属于无关刺激
C.过程4狗仅听到铃声也分泌唾液,说明铃声已变为条件刺激
D.如果之后铃声反复单独出现而没有食物,铃声和食物之间则不再有联系
5.某同学训练宠物狗,在其排便前后进行语言和动作刺激,并饲喂食物,使宠物狗形成在固定地点大小便的条件反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中,语言、动作由无关刺激转为条件刺激
B.该条件反射的最高级中枢在狗的大脑皮层
C.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就可以一直维持下去
D.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6.小鼠恐惧反射的建立过程为先给予小鼠灯光刺激,随后给予电刺激。小鼠刚建立该反射后,此时仅给予灯光刺激测得小鼠心率为P;若小鼠建立该恐惧反射后,反复给予小鼠灯光刺激而不给予电刺激,一段时间后再给灯光刺激测得的小鼠心率为Q,结果P>Q。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小鼠的恐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B.P>Q,说明该过程中恐惧反射在消退
C.恐惧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D.恐惧反射的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7.科研人员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为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时,轻轻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左后肢出现屈腿反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该后肢能够发生屈腿反射
B.屈腿反射反射弧的感受器位于脊蛙左后肢趾部的皮肤中
C.用针破坏脊髓后,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该后肢不能发生屈腿反射
D.以上实验结果不能得出“蛙后肢的屈腿反射不受大脑控制”的结论
8.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C.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反射活动
D.③损伤不会影响泌尿、四肢运动等方面功能
9.据文献记载,早在公元2世纪,人们就观察到斗剑士或动物在高位颈脊髓受到损伤时,呼吸运动便停止,经动物实验发现出现呼吸衰竭的原因是呼吸肌无法正常收缩、膈神经中枢损伤等。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呼吸中枢位于脊髓,呼吸肌是呼吸反射的效应器
B.呼吸肌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呼吸过程不受意识支配
C.膈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支配膈肌运动的是传出神经
D.刺激实验动物的膈神经引起膈肌收缩属于反射
10.太极拳“白鹤亮翅”招式中的伸肘动作,需要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如图为伸肘时在脊髓水平反射弧基本结构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的反射弧至少由4个神经元组成
B.脊髓是对信号有分析综合作用的神经中枢
C.刺激肌梭产生兴奋,a处电位将转变为内正外负
D.图中效应器是相应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伸肌和屈肌
11.科学家切断某动物脊髓与脑的联系,一段时间后,由大脑控制的躯体随意运动不能进行,而屈肌反射增强,伸肌反射减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屈肌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
B.脑和脊髓中,存在控制同一生理活动的中枢
C.该动物不能发生膝跳反射,针刺足部无感觉
D.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存在分级调节
12.让宠物狗不再随“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是创建良好卫生环境的基本要求。宠物狗的主人可在宠物狗将要排便的时候,对其排便的地点进行固定,在其排便前后进行语言或动作刺激,并可饲喂食物进行“鼓励”,使其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建立上述反射的过程前,语言、动作都属于条件刺激
B.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C.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
D.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3.“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熟悉的歌声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哼唱。听歌和唱歌都涉及到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回答下列问题。
(1)听歌跟唱时,声波传入内耳使听觉感受细胞产生 ,经听神经传入神经中枢,再通过中枢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后,由 支配发声器官唱出歌声,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的 (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活动。
(2)唱歌时,呼吸是影响发声的重要因素,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与“吸”。换气的随意控制由 和低级中枢对呼吸肌的分级调节实现。体液中CO2浓度变化会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从而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前后,让动物短时吸入CO2(5%CO2和95%O2),检测肺通气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据图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3)失歌症者先天唱歌跑调却不自知,为检测其对音乐的感知和学习能力,对正常组和失歌症组进行“前测—训练—后测”的实验研究,结果如图2。从不同角度分析可知,与正常组相比,失歌症组 (答出2点);仅分析失歌症组后测和前测音乐感知准确率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因此,应该鼓励失歌症者积极学习音乐和训练歌唱。
14.人体在做伸展运动时,上肢会完成屈肘和伸肘动作。伸肘时,伸肌收缩,同时屈肌舒张。伸肘动作的反射弧基本结构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完成伸肘反射需要 个神经元参与,在伸肘过程中,兴奋的传递是 (填“单向”或“双向”)的,原因是 。
(2)神经元A是 (填“兴奋”或“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伸肘时,兴奋传至④处时,④处膜内电位变为 ,并通过 方式释放神经递质,最终使屈肌舒张。
(3)人能随着音乐有节律地完成动作,这是因为位于 的高级神经中枢对伸肘等反射的低级中枢进行控制,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 调节。
(4)图中②的结构是 ,兴奋在该结构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 ,某种麻醉药能阻断伸肘反射活动,下列实验设计及结果中,能证明“这种麻醉药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哪几项? 。(A.将药物放在①处,刺激③处,肌肉收缩;B.将药物放在③处,刺激①处,肌肉收缩:C.将药物放在②处,刺激①处,肌肉不收缩;D.将药物放在②处,刺激③处,肌肉收缩)
15.针灸是我国中医学的瑰宝。“足三里”是腿上一个重要的穴位,针灸刺激小鼠足三里穴位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的抗炎通路,缓解炎症反应,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机理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针灸刺激小鼠足三里穴位,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完成该反射的效应器是 ,肾上腺素可以提高机体的 能力。
(2)针灸刺激小鼠足三里穴位能引起反射,其间兴奋在迷走神经上的传导是 (填“单向”或“双向”)的。
(3)研究发现,针灸刺激小鼠足三里穴位会引起相应神经元膜电位发生改变,其膜电位变为 ,产生兴奋。
(4)已知细菌内毒素可引发小鼠炎症反应。若要设计实验验证上述抗炎通路是通过神经元A进行的,其实验的基本思路是 。
新课预习衔接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如图为某个反射弧的示意图,其中①~⑤代表反射弧的结构,a、b、c、d、e代表神经元上的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代表感受器,⑤代表效应器,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①→⑤
B.③位于脑或脊髓中,可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C.若刺激b点形成动作电位,则d点随后一定也会形成动作电位
D.兴奋传递至⑤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①②③④⑤分别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a位于传入神经,c位于传出神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完成反射过程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的刺激。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A、①为感受器,⑤为效应器,兴奋在该反射弧上的传导方向是由①→⑤,且是单向传导的,A正确;
B、据图可知,③是神经中枢,能对②(传入神经)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并产生新兴奋,但其位于中枢神经系统(脑或脊髓)中,B正确;
C、若刺激b点形成动作电位,则d点一定会随后兴奋,若b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则d点不会兴奋,不会形成动作电位,C错误;
D、兴奋传到⑤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恐惧是小鼠的情感反应之一。小鼠经历条件恐惧后,当再次接触条件刺激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包括自主神经紧张、应激激素分泌增加以及防御行为增多等。如图甲、乙、丙为小鼠恐惧实验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引起的恐惧反射需要电击和声音多次结合
B.图乙中的电击属于引起恐惧反射的非条件刺激
C.图丙中的小鼠已形成恐惧反射,若长期只给予声音刺激,则恐惧反射会逐渐消退
D.电击引起的恐惧反射比声音引起的恐惧反射经历时间长
【考点】反射的过程.
【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D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2、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梅子是一种很酸的果实,一吃起来就让人口水直流。这种反射活动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
3、条件反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特定的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条件反射提高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脑越发达的动物,建立的条件反射也就越复杂。
【解答】解:A、一开始声音属于无关刺激,需要电击和声音多次结合,才能引起恐惧反射,条件反射建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反复强化,A正确;B、由电击引起的恐惧反射是先天具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电击属于引起恐惧反射的非条件刺激,B正确;C、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声音)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电击)强化,条件反射(单独的声音刺激引起的恐惧反射)就会逐渐减弱,C正确;
D、电击引起的恐惧反射为非条件反射,声音引起的恐惧反射为条件反射,前者经历时间比后者短,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图中获取小鼠的实验信息,并结合所学反射的过程做出正确判断,属于应用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3.如图为膝跳反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传入神经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中间神经元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C.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支配伸肌舒张和屈肌收缩协调完成膝跳反射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A
【分析】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
【解答】解:A、由图可以看出: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A正确;
B、传入神经释放兴奋性性神经递质,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传出神经的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B错误;
C、由于反射弧中存在突触,所以反射过程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
D、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伸肌和屈肌组成,所以神经支配伸肌收缩和屈肌舒张协调完成膝跳反射,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和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4.如图为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示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1发生了非条件反射,食物为非条件刺激
B.过程2狗未分泌唾液,说明铃声属于无关刺激
C.过程4狗仅听到铃声也分泌唾液,说明铃声已变为条件刺激
D.如果之后铃声反复单独出现而没有食物,铃声和食物之间则不再有联系
【考点】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专题】对比分析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D
【分析】原来不能引起某一反应的刺激,通过一个学习过程,就是把这个刺激与另一个能引起反映的刺激同时给予,使他们彼此建立起联系,从而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之间建立起的联系叫做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任何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后,当无关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时,条件反射也就形成.
【解答】解:A、过程1狗吃食物分泌唾液,食物属于非条件刺激,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过程2没有食物的非条件刺激,只给狗铃声刺激未分泌唾液,说明铃声属于无关刺激,B正确;
C、过程4是过一段时间,只要一摇铃,即使不喂食物,狗也会分泌大量的唾液,这样就建立了“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此时铃声已变为条件刺激,C正确;
D、条件反射建立后,必须用非条件刺激物强化条件刺激物,才能巩固已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否则,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退,故铃声反复单独出现而没有食物,则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铃声和食物之间联系会减弱,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条件反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5.某同学训练宠物狗,在其排便前后进行语言和动作刺激,并饲喂食物,使宠物狗形成在固定地点大小便的条件反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中,语言、动作由无关刺激转为条件刺激
B.该条件反射的最高级中枢在狗的大脑皮层
C.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就可以一直维持下去
D.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考点】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C
【分析】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条件反射必须要大脑皮层参与。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刺激物的性质,预先做出不同的反应,从而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解答】解:A、该条件反射形成之后过,语言、动作由无关刺激转为条件刺激,A正确;
B、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故该条件反射的最高级中枢在狗的大脑皮层,B正确;
C、条件反射形成之后,若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否则会出现条件反射的消退,C错误;
D、条件反射使机体能够识别刺激物的性质,预先做出不同的反应,从而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6.小鼠恐惧反射的建立过程为先给予小鼠灯光刺激,随后给予电刺激。小鼠刚建立该反射后,此时仅给予灯光刺激测得小鼠心率为P;若小鼠建立该恐惧反射后,反复给予小鼠灯光刺激而不给予电刺激,一段时间后再给灯光刺激测得的小鼠心率为Q,结果P>Q。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小鼠的恐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B.P>Q,说明该过程中恐惧反射在消退
C.恐惧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D.恐惧反射的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考点】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D
【分析】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包括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和条件反射(后天学习获得)。
【解答】解:A、由题意分析可知,小鼠的恐惧反射是后天建立的,属于条件反射,A正确;
B、P是建立反射后的心率,若反复给小鼠灯光刺激而不给予电刺激,无法让小鼠维持恐惧反射,则心率P>Q,说明该过程中恐惧反射在消退,B正确;
C、小鼠恐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条件反射的消退仍然需要大脑皮层参与,C正确;
D、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7.科研人员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为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时,轻轻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左后肢出现屈腿反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该后肢能够发生屈腿反射
B.屈腿反射反射弧的感受器位于脊蛙左后肢趾部的皮肤中
C.用针破坏脊髓后,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该后肢不能发生屈腿反射
D.以上实验结果不能得出“蛙后肢的屈腿反射不受大脑控制”的结论
【考点】反射的过程;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A
【分析】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解答】解:A、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屈腿的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能构成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叫反射,A错误;
B、屈腿反射反射弧的感受器位于脊蛙左后肢趾部的皮肤中,故刺激该处皮肤会引发相应的效应,B正确;
C、用针破坏脊髓后,由于屈腿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受到破坏,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该后肢不能发生屈腿反射,C正确;
D、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无法研究大脑对脊髓的控制,以上脊蛙的实验结果不能得出“蛙后肢的屈腿反射不受大脑控制”的结论,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8.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C.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反射活动
D.③损伤不会影响泌尿、四肢运动等方面功能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A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五部分.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解答】解:A、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A正确;
B、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B错误;
C、反射离不开完整的反射弧,②传入神经受损时,刺激④传出神经不能引起反射活动,C错误;
D、③神经中枢损伤会影响泌尿、四肢运动等方面功能,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和反射弧、兴奋的传导,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据文献记载,早在公元2世纪,人们就观察到斗剑士或动物在高位颈脊髓受到损伤时,呼吸运动便停止,经动物实验发现出现呼吸衰竭的原因是呼吸肌无法正常收缩、膈神经中枢损伤等。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呼吸中枢位于脊髓,呼吸肌是呼吸反射的效应器
B.呼吸肌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呼吸过程不受意识支配
C.膈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支配膈肌运动的是传出神经
D.刺激实验动物的膈神经引起膈肌收缩属于反射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答案】C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也可以按照功能分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自主神经是传出神经的一部分,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解答】解:A、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从呼吸中枢发出的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呼吸肌是效应器,A错误;
B、呼吸肌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但呼吸过程受意识支配,B错误;
C、膈神经属于自主神经,其中枢位于脊髓,支配膈肌运动的是传出神经,C正确;
D、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刺激实验动物的膈神经引起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系统的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0.太极拳“白鹤亮翅”招式中的伸肘动作,需要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如图为伸肘时在脊髓水平反射弧基本结构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的反射弧至少由4个神经元组成
B.脊髓是对信号有分析综合作用的神经中枢
C.刺激肌梭产生兴奋,a处电位将转变为内正外负
D.图中效应器是相应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伸肌和屈肌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C
【分析】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图中有4个细胞体,图中所示的反射弧至少由4个神经元组成,A正确;
B、脊髓是对信号有分析综合作用的低级神经中枢,B正确;
C、刺激肌梭产生兴奋,兴奋传至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a处不能兴奋,电位不能转变为内正外负,C错误;
D、图中效应器是相应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伸肌和屈肌,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1.科学家切断某动物脊髓与脑的联系,一段时间后,由大脑控制的躯体随意运动不能进行,而屈肌反射增强,伸肌反射减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屈肌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
B.脑和脊髓中,存在控制同一生理活动的中枢
C.该动物不能发生膝跳反射,针刺足部无感觉
D.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存在分级调节
【考点】反射的过程;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专题】对比分析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C
【分析】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与躯体运动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大脑通过脑干与脊髓相连,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到脊髓。脑中的相应高级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不断调整,就这样,机体的运动在大脑皮层以及其他中枢的分级调节下,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与精准。
【解答】解:A、根据题意可知,切断某动物脊髓与脑的联系,屈肌反射增强,伸肌反射减弱,说明屈肌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A正确;
B、脑和脊随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中分布着控制同一生理过程的神经中枢,B正确;
C、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该动物能发生膝跳反射,但针刺足部无感觉,因为感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C错误;
D、低级中枢的活动往往受脑中的高级中枢的调控,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存在分级调节,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12.让宠物狗不再随“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是创建良好卫生环境的基本要求。宠物狗的主人可在宠物狗将要排便的时候,对其排便的地点进行固定,在其排便前后进行语言或动作刺激,并可饲喂食物进行“鼓励”,使其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建立上述反射的过程前,语言、动作都属于条件刺激
B.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C.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
D.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
【考点】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专题】信息转化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A
【分析】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条件反射必须要大脑皮层参与。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刺激物的性质,预先做出不同的反应,从而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解答】解:A、在建立上述反射的过程中,语言或动作是无关刺激,转化成了条件刺激,A错误;
B、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B正确;
C、条件反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效应的信号,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C正确;
D、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刺激物的性质,预先做出不同的反应,从而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反射有关的知识内容,学习时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调节过程进行理解是关键,还要能够准确分析题中信息作答。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3.“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熟悉的歌声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哼唱。听歌和唱歌都涉及到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回答下列问题。
(1)听歌跟唱时,声波传入内耳使听觉感受细胞产生 神经冲动(兴奋) ,经听神经传入神经中枢,再通过中枢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后,由 传出神经 支配发声器官唱出歌声,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的 条件 (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活动。
(2)唱歌时,呼吸是影响发声的重要因素,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与“吸”。换气的随意控制由 大脑皮层 和低级中枢对呼吸肌的分级调节实现。体液中CO2浓度变化会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从而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前后,让动物短时吸入CO2(5%CO2和95%O2),检测肺通气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据图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肺通气量主要受中枢化学感受器控制 。
(3)失歌症者先天唱歌跑调却不自知,为检测其对音乐的感知和学习能力,对正常组和失歌症组进行“前测—训练—后测”的实验研究,结果如图2。从不同角度分析可知,与正常组相比,失歌症组 ①失歌症组前测对音乐感知准确率较低;②经训练后测,失歌症组对音乐感知准确率上升且上升幅度高于正常组 (答出2点);仅分析失歌症组后测和前测音乐感知准确率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训练可以提高失歌症音乐感知准确率 ,因此,应该鼓励失歌症者积极学习音乐和训练歌唱。
【考点】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人脑的其他功能.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1)神经冲动(兴奋) 传出神经 条件
(2)大脑皮层 肺通气量主要受中枢化学感受器控制
(3)①失歌症组前测对音乐感知准确率较低;②经训练后测,失歌症组对音乐感知准确率上升且上升幅度高于正常组 训练可以提高音乐感知准确率
【分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方式,反射弧是反射的基本结构,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解答】解:(1)听歌跟唱时,声波传入内耳使听觉感受细胞产生神经冲动(兴奋),经听神经传入神经中枢,再通过中枢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后,由传出神经支配发声器官唱出歌声,该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神经调节的条件反射活动。
(2)唱歌时,呼吸是影响发声的重要因素,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与“吸”。换气的随意控制由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和低级中枢对呼吸肌的分级调节实现。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前后,让动物短时吸入CO2(5%CO2和95%O2),据图分析,神经切断前后,肺通气量先增加后下降,说明肺通气量主要受中枢化学感受器控制。
(3)从图2中可以看出与正常组相比,失歌症组前测对音乐感知准确率较低,经训练后测,失歌症组对音乐感知准确率上升且上升幅度高于正常组。失歌症者后测音乐感知准确率高于前侧音乐感知准确率,说明训练可以提高音乐感知准确率,因此,应该鼓励失歌症者积极学习音乐和训练歌唱。
故答案为:
(1)神经冲动(兴奋) 传出神经 条件
(2)大脑皮层 肺通气量主要受中枢化学感受器控制
(3)①失歌症组前测对音乐感知准确率较低;②经训练后测,失歌症组对音乐感知准确率上升且上升幅度高于正常组 训练可以提高音乐感知准确率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内容,难度适中,考生需具备题干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4.人体在做伸展运动时,上肢会完成屈肘和伸肘动作。伸肘时,伸肌收缩,同时屈肌舒张。伸肘动作的反射弧基本结构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完成伸肘反射需要 4 个神经元参与,在伸肘过程中,兴奋的传递是 单向 (填“单向”或“双向”)的,原因是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2)神经元A是 抑制 (填“兴奋”或“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伸肘时,兴奋传至④处时,④处膜内电位变为 正电位 ,并通过 胞吐 方式释放神经递质,最终使屈肌舒张。
(3)人能随着音乐有节律地完成动作,这是因为位于 大脑皮层 的高级神经中枢对伸肘等反射的低级中枢进行控制,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 分级 调节。
(4)图中②的结构是 突触 ,兴奋在该结构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某种麻醉药能阻断伸肘反射活动,下列实验设计及结果中,能证明“这种麻醉药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哪几项? BC 。(A.将药物放在①处,刺激③处,肌肉收缩;B.将药物放在③处,刺激①处,肌肉收缩:C.将药物放在②处,刺激①处,肌肉不收缩;D.将药物放在②处,刺激③处,肌肉收缩)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1)4;单向;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抑制;正电位;胞吐
(3)大脑皮层;分级
(4)突触;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C
【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2、在突触结构中,信号形式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完成转换。
【解答】解:(1)伸展运动时,上肢会完成屈肘和伸肘动作,图中完成伸肘反射需要4个神经元参与。在伸肘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
(2)伸肘时,伸肌收缩,同时屈肌舒张,故神经元A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伸肘时,兴奋传至④处时,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以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最终使屈肌舒张。
(3)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对伸肘等反射的低级中枢进行控制,使得人能随着音乐有节律地完成动作,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4)本实验的目的是证明“这种麻醉药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则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放置在神经纤维处还是突触处,因变量是肌肉是否收缩,刺激部位是无关变量,其设置遵循等量性原则,则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B、将药物放在③处,刺激①处,肌肉收缩,C、将药物放在②处,刺激①处,肌肉不收缩;而AD中均有“刺激③处”,则不管是否放药物,肌肉都收缩,不能证明,BC正确。
故选:BC。
故答案为:
(1)4;单向;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抑制;正电位;胞吐
(3)大脑皮层;分级
(4)突触;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15.针灸是我国中医学的瑰宝。“足三里”是腿上一个重要的穴位,针灸刺激小鼠足三里穴位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的抗炎通路,缓解炎症反应,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机理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针灸刺激小鼠足三里穴位,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完成该反射的效应器是 迷走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 ,肾上腺素可以提高机体的 应激 能力。
(2)针灸刺激小鼠足三里穴位能引起反射,其间兴奋在迷走神经上的传导是 单向 (填“单向”或“双向”)的。
(3)研究发现,针灸刺激小鼠足三里穴位会引起相应神经元膜电位发生改变,其膜电位变为 外负内正 ,产生兴奋。
(4)已知细菌内毒素可引发小鼠炎症反应。若要设计实验验证上述抗炎通路是通过神经元A进行的,其实验的基本思路是 用破坏神经元A 的小鼠和正常小鼠产生炎症,然后分别用适当强度的电针刺激其足三里位置,观察两组小鼠的抗炎症反应 。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1)迷走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 应激
(2)单向
(3)外负内正
(4)用破坏神经元A 的小鼠和正常小鼠产生炎症,然后分别用适当强度的电针刺激其足三里位置,观察两组小鼠 的抗炎症反应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3)传递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答】解:(1)据图可知,针灸刺激ST36,可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该反射的效应器是迷走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肾上腺素可以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促进细胞代谢等多种作用。 (2)兴奋在体内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故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兴奋在迷走神经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3)针灸刺激小鼠足三里穴位会引起相应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兴奋。
(4)若要设计实验验证上述抗炎通路是通过神经元A进行的,用破坏神经元A 的小鼠和正常小鼠产生炎症,然后分别用适当强度的电针刺激其足三里位置,观察两组小鼠 的抗炎症反应。
故答案为:
(1)迷走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 应激
(2)单向
(3)外负内正
(4)用破坏神经元A 的小鼠和正常小鼠产生炎症,然后分别用适当强度的电针刺激其足三里位置,观察两组小鼠 的抗炎症反应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