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诗词专题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诗词专题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9 16:4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诗词专题训练
(2024·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期末)
1.古代诗歌鉴赏。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望”字,既写诗人眺望之意,也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B.诗中“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C.诗的颔联和颈联四句诗宛如一幅山村人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D.尾联即景抒情,表达自己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禁不住要高歌一曲《采微》。
(2)诗结尾的“采薇”出自《史记 伯夷列传》,原意是什么意思?后来比喻什么?在此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绪?
(2024·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期末)
2.阅读《黄鹤楼》(唐 崔颢)一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 之感。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3)唐代大诗人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2024秋·北京市师达中学期中)
3.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其中的颔联是脍炙人口的佳句。“山随平野尽”,著一“ ”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江入大荒流”,著一“入”字,写出了 ,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2)尾联中“怜”的意思是什么?结合内容分析这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4·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期末)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道出诗人虽身处人境,却没有世俗的喧嚣与困扰。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指出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能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指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D.诗歌运用朴素的语言,将情、景、理融为一体,使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2024·山东省枣庄五中期末)
5.古代诗歌鉴赏。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盛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移情于物,写花、鸟的落泪惊心,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尾联,诗人运用白描手法,表现自己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直抒胸臆,表达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2)展开想象,谈谈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4·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期末)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城春草木深”中的“深”改为“青”,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题目中的“望”字有哪几层含义。
参考答案
(2024·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期末)
1.(1)D
(2)意思是采食野菜,比喻隐居不仕(当官),表达了作者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D.有误,尾联抒发的心情是:现实中知音难觅,只好追怀古代隐士来分担这份寂寥了。故选D。
(2)本题考查对典故内容和作用的理解分析。采薇:薇,是一种植物。意思是采食野菜。“采薇”出自《史记 伯夷列传》,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因此“采薇”代指隐居生活(隐居不仕)。从诗文内容看,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作者借用这个典故,委婉地抒发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情,进而表达了自己有隐逸山林之志。
【点评】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024·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期末)
2.(1)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易逝等)
(2)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3)示例: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关键词语的理解与赏析。“此地空余黄鹤楼”,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是空间上的空荡荡。诗人面对历史陈迹,不免浮想联翩,“已乘”和“空余”“昔人”和“此地”,两相映衬,凝成了古今变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这个“空”是“千载”如此,强调的是时间上的,诗人登上古楼,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这样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诗人产生人世彷徨的无限惆怅,道出了“人去楼空”,唯有悠悠的白云千载依旧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据此理解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述,即是用生动的语言描写。阅读全诗,了解诗歌的意境,本句是写黄鹤楼前鹦鹉洲的景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树”与“草”以及表现其特点的字词,重点理解“历历”“萋萋”两词的意思,概括说明画面内容。
(3)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在写景上,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2024秋·北京市师达中学期中)
3.(1)随 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
(2)“怜”的意思是喜爱。这一联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山随平野尽”的意思是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随”的意思是“跟随”,这里写“山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写出了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的景象。“江入大荒流”意思是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入”字带着强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作者内心的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句意是: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怜”在这里是“喜爱”的意思。由此可知,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水以人的动作“送”。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他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由此可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2024·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期末)
4.(1)B
(2)诗人无意中看见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适性而动的景象,与归隐后悠然自得。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此项表述错误,“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心远离喧闹的尘世。
故选B。
(2)本题考查赏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气日夕佳,雾气峰间缭绕。联系“采菊东篱下,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山林乃其归宿,最后还得回归田园。表现了诗人想远离俗世的纷纷扰扰,只愿“采菊东篱下,与飞鸟结伴而归,恬淡舒适的田园生活。
(2024·山东省枣庄五中期末)
5.(1)D
(2)战火连绵不断,在这种非常时期里,想要收到家书十分不易,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忧国思亲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
D.有误,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搔”为动词,表现了诗人因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才不知不觉搔首徘徊。“不胜”意思是:受不住,不能;写诗人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尾联间接抒情,借助诗人衰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心系国事,不禁伤时忧国的情怀,思亲之切,感叹自身命途多舛的悲伤;尾联并未运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文中寄寓的作者情感。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烽火”是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在此指安史之乱的战火,“烽火连三月”直言战事之久,战争背后是家人的离散,国家的破败;此时能够传达报平安的“家书”就显得弥足珍贵,“抵万金”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家书的珍贵,渴望得到家书以解对家人的思念。此句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忧国思亲之情。
(2024·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期末)
6.【答案】
(1)不好。“深”写出虽已经春天了,借此来表现出国破的凄凉,生机盎然。
(2)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解析】
(1)本题考查诗句中重要词语的表现力。“城春草木深”意思是:山河依旧而国事已非。“深”写出虽已经春天了,借此来表现出国破的凄凉,令人满目凄然,实为抒感,托感于景。“青”字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与诗意不符。
(2)本题考查标题字词含义理解。题目中的“望”字可以有多重理解:一是眼睛望到的景色,国家破败;二是“望”又可以理解为“希望”,仍然没有结束。面对安史之乱后的残破不堪的国家和在战争中痛苦挣扎的人民,希望国家能摆脱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