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谈中国诗
课时演练·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角色(ji o)
谙熟(ān)
悲天悯人(mǐn)
数见不鲜(shuò)
B.颦蹙(cù)
扩展(kuō)
情不自禁(jīn)
针砭时弊(biān)
C.执拗(niù)
逍遥(xiāo)
鸢飞鱼跃(yì)
亘古未有(gèn)
D.叫嚣(xiāo)
踌躇(chú)
一蹴而至(cù)
绰绰有余(chuò)
解析:A项,“角”应读“jué”;B项,“扩”应读“kuò”;C项,“鸢”应读“yuān”。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饶恕
概论
回长荡气
轻鸢剪掠
B.撩拨
混沌
拔木转石
崭钉截铁
C.凑泊
亵渎
意境悠远
吞言咽理
D.寡陋
呐喊
心悦诚服
义愤填赝
解析:A项,“回长荡气”应为“回肠荡气”;B项,“崭钉截铁”应为“斩钉截铁”;D项,“义愤填赝”应为“义愤填膺”。
答案:C
3.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周末,菜市场里人流如潮,非常热闹,叫卖声、说话声、笑闹声 。
(2)要想让“公务员热”真正实现降温,不是 的事,简单依据考生人数下降来界定“公务员热”进入降温趋势,或许言之过早。
(3)在巴黎只有一周多的日程,过客匆匆,谈法国实在有侈谈之嫌,只能 话巴黎,权且充作巴黎的印象点滴吧。
A.不绝如缕 一蹴而就 走马观花
B.不绝于耳 一挥而就 走马观花
C.不绝于耳 一蹴而就 浮光掠影
D.不绝如缕 一挥而就 浮光掠影
解析:“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这里的语境是说“非常热闹”,矛盾。“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根据适用的对象选择“一蹴而就”。“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浮光掠影”,形容印象不深刻,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这里是谈对巴黎的印象,所以用“浮光掠影”。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B.根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显示看,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8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
C.为了应对水危机,中国政府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修订,施行“流域限批”和河流休养生息,并试图通过调水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D.作为河北省1.5万名驻村帮扶干部中的一员,他说:“农民从观望到向我们吐露心声,他们的话对我们这些干部很有感触。”
解析:B项,“根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显示看”句式杂糅,可删去“显示看”,或改为:“从‘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来看”。C项,成分残缺,“施行”后面缺少宾语,应在“生息”后加“政策”。D项,不合逻辑,主客颠倒,末句应为“我们这些干部对他们的话很有感触”。
答案:A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说“回家”
钱钟书
①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道家和禅宗,每逢思辨得到结论,心灵的追求达到目的,就把“回家”作为比喻。作客就是有家不归或者无家可归,换句话说,思想还未彻底,还没有真知灼见。
②这个比喻在西洋神秘主义里也是个基本概念。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柏拉图派大师泼洛克勒斯把探讨真理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家居,外出,回家。黑格尔受新柏拉图派的影响,所以他说思想历程是圆形的,首尾回环。早期浪漫主义者也受新柏拉图派的影响,我以为诺梵立斯下面一句话就是好例证:“哲学其实是思家病,一种要归居本宅的冲动。”
③中西比喻的相同,并非偶然。道家、禅宗、新柏拉图派都是唯心的,主张返求诸己,发明本心。这当然跟走遍天下以后,回向本家,有点相像。不过,把唯心的玄谈撇开,这比喻还是正确贴切的,因为它表示出人类思想和推理时一种实在的境界。
④回是历程,家是对象。历程是回复以求安息;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象是在一个不陌生的、识旧的、原有的地方从容安息。我想,我们追思而有结果,解疑而生信仰,那些时的心理状况常是这样。
⑤正像一切战争都说是为了获取和平,一切心理活动,目的也在于静止,恢复未活动前的稳定。碰见疑难,发生欲望,激动情感,都是心理的震荡和扰乱。非到这震动平静下去,我们不会舒服。所以疑难以解决为快,情感以发泄为快,欲望以到达为快。思想的结束是不复思想,问题有解答就不成问题,怀疑克服了而成信仰,或者坐实了而成怀疑主义——那是把怀疑在心里养家了,使它和自己不再捣乱。假如一时得不到结论,就往往人云亦云,盲从现成的结论,或者哄骗得自己把这问题忘掉,仿佛根本没有这回事。总而言之,人心遭遇困难而感觉不安,就用种种方法,消除困难的感觉以便回复到心安虑得。当然另有新的困难会发生,不过对于这个已解决的困难,心是一劳永逸了。《乐记》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我们常把“止水”“静水”来比心的本体。剥去一切神秘玄妙的意义,本心像“止水”这句话跟西洋心理学所谓“意识的流水”,并不相反。“止”可以指上面所说的安定情境。心的基本要求是尽量增加无所用心的可能,获得暂时的或某方面的安稳。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麻醉品——例如酒和宗教——的流行是个间接的证据。
⑥所谓回复原来,只指心的情境而说,心的内容经过这番考索,添了一个新观念,当然比原来丰富了些。但是我们千辛万苦的新发现,常常给我们一种似曾相识、旧物重逢的印象。据研究思维心理者的解释,这个结论在被发现之先,早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酝酿盘旋,所以到最后心力圆满,豁然开朗,好比果子成熟,跟我们不陌生了。这种认新为旧的错觉,据我所知,柏拉图拈出最早;他在对话Meno一篇里用学算学来说明人类的知新其实是忆旧。
⑦照此看来,“回家”这个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喻,不失为贴切。但无论如何贴切,比喻只是比喻。思想家的危险就是给比喻诱惑得忘记了被比喻的原物,把比喻上生发出来的理论认为适用于被比喻的原物。
⑧许多思想系统实际都建立在比喻上面,例如《中庸》的
“中”,潜意识的“潜”等等。假使我们从修辞学的立场研究这些比喻的确切性,也许对思辨有些小帮助。
(原载《观察》1947年第二卷第一期,有删改)
5.下列不属于“回家”这个比喻所表示的心理状况的一项是( )
A.一时得不到结论,就往往人云亦云,盲从现成的结论。
B.哲学其实是思家病,一种要归居本宅的冲动。
C.人们用酒和宗教来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麻醉。
D.柏拉图用学算学来说明人类的知新其实是忆旧。
解析:C项,这是“心的基本要求是尽量增
( http: / / www.21cnjy.com )加无所用心的可能,获得暂时的或某方面的安稳”的一个“间接的证据”,不是心理活动“回复原来”的“回家”状况。
答案:C
6.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思想家和西洋神秘主义都用了“回家”这个相同的比喻,中西比喻的相同,并非偶然,因为比喻的含义也一样。
B.疑难以解决为快,情感以发泄为快,欲望以到达为快,这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心理活动的目的,才能“回家”,回复到心安虑得的状态。
C.道家和禅宗常用“回家”作为比喻,这说明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意识到追思而有结果,解疑而生信仰时心理上会有一种认新为旧的错觉。
D.就像“回家”一样,比喻再贴切,其作用是有限的,但许多思想系统实际都建立在比喻上面,研究这些比喻的确切性有助于理解这些思想。
解析:A项,含义并不一样,作者只是认为之所以不约而同地用到这个比喻,说明了人类思想和推理时有一种共同的“实在的境界”(心理状况)。C项,道家和禅宗只是把思辨得到结论,心灵的追求达到目的比喻为“回家”,并没有这种意识。D项,研究比喻的目的不在研究、解读这些思想本身,而是研究人的思维、心理活动。正如本文研究“回家”要义不在分析其中西比喻中的含义一样。因此原文说“假使我们从修辞学的立场研究这些比喻的确切性,也许对思辨有些小帮助”。
答案:B
7.本文认为“回家”这个比喻“表示出人类思想和推理时一种实在的境界”。简要谈谈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含义的理解。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话在第③段的结尾,从上下文的结构情况看,这句话具有引领统率下文的作用,解答时要依据下文的内容,抓住关键语句,加以整合。
参考答案:这种境界是一种我们追思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结果,解疑而生信仰的心理状况。这种心理状态,从心的情境而言就是回复原来,即恢复到未活动前的稳定,消除困难的感觉以便回复到心安虑得;从心的内容而言是一种认新为旧的错觉,即新发现常给我们似曾相识的印象,人类的知新其实是忆旧。
三、语言运用
8.谈到汉字的意义所在,有学者拿“宝盖头”举
( http: / / www.21cnjy.com )例,提醒中国造字背后的文化深意,“这个宝盖头,就是家里的事,家和万事兴,家里有个女就是安,家里有个丁就是宁。然后家里管不住口舌就是害,这都是家里的事情”。请你列举两个“宝盖头”的汉字并解释其文化深意。
解析:从题干的提示看,要选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有“宝盖头”的字,并结合其构字法,从其组成部件入手,对这个字的含义进行阐发,既要符合这个字原有的意思,又要有自己的解释。
答案示例:“守”:家里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规矩、有尺度就守得住。“宅”:凡是物有所托就是能居住的地方。“宏”:屋子很大很大就是宏。“灾”:家中失火即是灾难和祸患。
9.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出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述明确。(每处不超过20字)
即使你不是一个对城市改造十分敏感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遍布各地的拆旧和仿古热潮也足以令你侧目。据学者的最新统计,① ,如我们风闻过的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山东聊城古城改造……
某种意义上,“拆旧”与“仿古”构成了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城市化进程中② 的两大典型现象。拆旧,是因为旧的文化遗存“挡”住了城市发展的脚步;仿古,则是③ 。破与立之间,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解析:①处主要根据上文的“仿古”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文的各地花大钱“复古”这些信息来填,后面是举出的例子,所以所写内容应该从全国的层面上来说;②处要注意前文的“拆旧”与“仿古”;③处既是对前面信息的仿写,也是对“仿古”的理解和后面信息的衔接,填写的内容应该突出“文化资源的发展”。
参考答案:①全国有不少城市欲斥资重建古城 ②看似矛盾却又并存 ③希望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发展契机
10.下面是钱钟书《宋诗选注》中对陈师道的评价,请以平实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不超过30字)
陈师道模仿杜甫句法的痕迹比黄庭坚来得显著。他想做到“每下一俗间言语”也“无一字无来处”,可是本钱似乎没有黄庭坚那样雄厚,学问没有他那样博杂。他的情感和心思都比黄庭坚深刻,可惜表达得很勉强,往往格格不吐,可能也是他那种减省字句以求“语简而益工”的理论害了他。假如读《山谷集》好像听异乡人讲他们的方言,听他们讲得滔滔滚滚,只是不大懂,那么读《后山集》就仿佛听口吃的人或病得一丝两气的人说话,瞧着他满肚子的话说不畅快,替他干着急。
解析:这段文字共分为两层,第一层谈陈师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模仿杜甫“本钱不雄厚”;第二层谈陈师道的情感和心思,用了两个形象具体的比喻——像听异乡人讲方言,像听口吃的人或病人说话,不畅快。把这两层中运用的比喻手法转换成不用修辞格的晓畅语言即可。
参考答案:(陈师道的诗)模仿痕迹重,情感和心思深刻,因学问不够,表达不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