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作者简介
1931年生,浙江省海淀县人。1953年8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后来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
周定舫
教学目标
纪念碑于1958年4月22日建成,前后长达5年零8个月,用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本文发表于纪念碑落成的第二天,可见人们对人民英雄的缅怀和崇仰。作者对纪念碑的介绍内涵丰富,情感深厚,既介绍了纪念碑建筑上的特征,更突出了纪念碑的纪念意义。
字词学习
瞻仰
镏金
上溯
重幔
庑殿
挑衅
逾越
天堑
zhān
liú
sù
chóng màn
wǔ
tiǎo xìn
yú
qiàn
词语解释
瞻仰:
恭敬地看。瞻,往上或者往前看。
挑衅:
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上溯:
从现在往上推算。溯,逆流而上。
逾越:
跨越,超越。
天堑:
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多指长江,形容它的险要。堑,壕沟。
文体知识
说明顺序
逻辑
时间
空间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
总分式
并列式
统分式
对照式
递进式
说明文的结构
举例子
打比方
下定义
作比较
摹状貌
分类别等
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标题:
毛主席于1955年6月9日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写的题词。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揭示全文主旨。
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副标题: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表明本文说明对象,表现出对革命先烈万分崇敬之情。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1)说明瞻仰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
(2—10)介绍纪念碑的外形、结构和各个部分;
第三部分
(11)抒写瞻仰后的深切感受。
整体感知
课文思路
(1节)
点题,总领正文
(2—10节)
介绍纪念碑
(11节)
抒写瞻仰感受
渗透着:无限崇敬 深切怀念
精读探究
理清顺序
阅读第2-5段
1.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
走去
东长安街
越过
踏着
走到
纪念碑台阶前
踏上
到了
第二层平台
精读探究
2.总体来看这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由_________到__________.
空间顺序
远处
近处
东
南
西
北
纪念碑台阶前
第二层平台
东长安街
远
近
精读探究
天安门
人民大会堂
政协礼堂
纪念碑
精读探究
3.到了第二层平台,作者又如何介绍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的?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正面
背面
四周:
中间:
正面:
背面:
双层汉白玉栏杆
碑 心 石
题 字
碑 文
(1)先 后
(1)先 后
(1)先 后
四周
中间
台阶
碑身
正面
背面
说 明
顺 序
空间顺序
体会感情
精读探究
第2—5段写了纪念碑的哪些内容?
位置
广场南部
材料
花岗石、汉白玉
兴建过程
1949年9月30日决议兴建、奠基礼,1952年8月1日动工兴建
规模
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
体会感情
精读探究
第2—5段写了纪念碑的哪些内容?
结构
台基、碑身
题词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碑文
“三年以来……永垂不朽!”
造型
①两侧上部是红星、松柏、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
②小碑座四周是木段画、荷花、菊花等组成的8个大画圈(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人民永远怀念和敬仰他们)
③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民族风格、新时代精神)
精读探究
阅读第6-10段
1.文章在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结合。
空间顺序
东——南——西——北
时间顺序
即历史顺序
精读探究
方位 顺序 时间 事件 意义
东之北 1 1839年 销毁鸦片烟 表现中国人民反帝的决心
1949年 解放全中国
东之南 2 1851年 金田起义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南之东 3 1911年 武昌起义 结束了封建帝制
南之中 4 1919年 五四运动 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南之西 5 1925年 五卅运动 促使大革命风暴的爆发
西之南 6 1927年 八一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斗争第一枪
北之东 8 热烈支援前线
北之西 10 欢迎慰劳解放军
西之北 7 抗日战争时期 敌后游击战 打击日本侵略者
北之中 9 胜利渡长江
精读探究
支援前线
五卅运动
欢迎解放军
金田起义
虎门销烟
武昌起义
五四爱国运动
抗日敌后游击战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八一南昌起义(共25张PPT)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精读探究
支援前线
五卅运动
欢迎解放军
金田起义
虎门销烟
武昌起义
五四爱国运动
抗日敌后游击战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八一南昌起义
选择一个浮雕,用自己的话讲述浮雕反映的历史事件。
讲述要求:
①要交代清记叙六要素和这个历史故事的意义。
②口齿清楚,语言顺畅、生动
3.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浮雕分类。研究课文,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这8个历史事件。由此说说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纪念碑。
东:①1839年,销毁鸦片烟,表现中国人民反帝的坚强决心;
②1851年,金田起义,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③1911年,武昌起义,结束了封建帝制
第一类: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南:④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⑤1925年,五卅运动,促使大革命风暴爆发
西:⑥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武装斗争第一枪
⑦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者
第二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北:⑧1949年,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左右两边两块装饰浮雕:支援前线、慰问战士)
第三类:解放战争时期
精读探究
从碑文的主要内容可知,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4.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画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5.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1)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
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
第一句是第一层
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
第二、三句是第二层
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 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
最后一句是第三层
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
5.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2)指导学生分析第二幅浮雕。
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先交代事件
1851年的金田起义
接着阐述历史意义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
“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5.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3)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揣摩·运用”四(并完成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
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填好表格后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
精读探究
从画面开始
虎门销烟
武昌起义
抗日敌后游击战
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
金田起义
五四爱国运动
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
五卅运动
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
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归纳:共有三句话。
6.讲读课文第三部分(11段)
精读探究
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在第一句中
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
第二句与第三句
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
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表达方式,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
体会文中记叙的作用,并找出几个例子来。
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
“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
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分析归纳本文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特点
1.活动顺序
(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
越过
广场
踏上
台阶
到了
平台
走下
台阶
离开
纪念碑
2.空间顺序
(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
平台
台阶
(大小碑座)
碑身
东西两侧上部
碑顶
3.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
(巧妙结合介绍10幅浮雕)
东(2)
南(3)
西 (2)
北(3)
说明方法
1.下列句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扣住纪念碑的哪一个总特征来说明的 ?
(1)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打比方
巍峨
(2)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列数字
雄伟
作比较
(3)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列数字
庄严
2.第7-10段描绘浮雕画面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摹状貌
使浮雕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精读探究
这篇文章的语言兼有说明文的准确、严密的特点,又有新闻特写的生动形象,请和大家分享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准确、严密
示例: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
对时间进行限定
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
交代数据来源
至少
鲜明、生动
示例一: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府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
“摧毁”“冲去”“冒”“打断”“撕碎”“践踏”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起义者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也揭示了清朝腐朽的本质。
示例二: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梳着髻子、系着长裙的女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人群高处,一个男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激愤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
恰当地运用形容性词语,如“慷慨激昂”“愤激”“怒形于色”等,从而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画面形象充满着的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
说明方法
东南西北空间顺序
从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
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
由下到上空间顺序
由正到背空间顺序
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
介绍纪念碑结构的顺序
介绍碑身的顺序
介绍浮雕的顺序
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空间顺序为辅,兼以逻辑顺序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瞻仰: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人民群众对革命先烈们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过程
感受:
巍峨、雄伟、庄严
栏杆
碑身
浮雕
正面
背面
东西侧
碑顶
历史事件时间顺序
东南西北空间顺序
近
高
呼应标题和开头
结构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