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信息的加工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以及新课标的标准和要求,我从以下三方面却顶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在word中录入文字;插入艺术字,并且编辑;插入文本框,修饰美化;插入图片,图文绕排;插入自选图形与组合;以及表格的制作等知识点。在认知的基础上,以任务驱动,让分组学生制作制作简单的word文档,再让学以小组为创作团队,发挥想象,创设情节,15分钟内制作一份电子板报。引导学生学生通过一道“由学到用”
的桥梁。将所学知识和所感知的形象,通过定位,概括,略微抽象成可以指导实践的理论。培养学生的处理、运用信息,团队协作、自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
15分钟内制作一份电子板报的过程中,使同学们由课本的抽象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把学过的知识和所感的形象转化为指导实践的理论,通过知识迁移,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用计算机来处理和呈现信息。
情感与态度
简单的word文档这个活动,营造出人人参与,有所竞争课堂的氛围。由易入手,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使学生产生实实在在的成就感。这比老师口头的肯定更重要。利用学生对电子板报的浓厚兴趣,设计了第二活动电子板报,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学生在参与中再次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着探索和创造的乐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认识事物还是以感性为主,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不够持久,根据学生特点,我把复杂任务步骤化,使学生逐步来完成。以任务来驱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协作来完成任务。整个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来进行思维迁移,发挥想象,有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验意义。
3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认为本节课的
重点是: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点,来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是:电子板报的构思和创作。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回顾 学生活动)
由两个题目:简单和稍微困难入手
1、简单的题目(连线题)
2、困难的题目(思辩题)
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氛围,调动积极性。学生参与观察,辨认,讨论,回想和巩固WORD的知识点。
文字和图片
思考
探讨
图片特征
概括
抽象
文字和文本框
思考
探讨
文字框特征
概括
抽象
设计思路和意图
由简单题目开始,使学生逐渐集中注意力,营造出人人参与,有所竞争课堂的氛围。由易入手,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第二题的思考、探讨,既是知识点巩固,又试图预设一道“由学到用”的桥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所感知的形象,通过定位,概括,略微抽象成可以指导实践的理论。为下面的WORD综合练习做好铺垫
活动2【活动】热身练习1 :(小竞赛 分组)
插入图片--文本框--艺术字
(如:“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要求:
划分随堂学习小组;需组内全体成员完成,才是最终完成。
最先完成,为冠军组。
学生活动与预期效果
制作简单的word文档:
插入
一张图片
一个文本框
一幅艺术字
任务简单明确。完成的困难度不大。重在组内的协调互助,达成团队意识。
设计思路和意图
完成分组,使学生进入分组学习状态是第一出发点。
提出组内成员全部完成才能举手的要求,给学生“团队”的暗示和推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为以后小组讨论,发言做伏笔。
激发学生再试身手,再比高下的学习欲望。
本环节着重强调—‘可能’,‘变化’,‘多样性’。激发学生去想象、尝试。是谓“扬”。
顾及本组竞赛时间,学生不可能充分实验自己想象中“可能”,留有一些“遗憾”,是谓“抑”。恰为其分工完成下一步中心任务时提供了动力。
客观上,这也为学生完成中心任务提供了武器和信心。
主观上,学生应该能感受和体悟到什么是一个事物的核心,什么算是外延,当然这对于初中生来说甚是笼统,不做说明和要求。
活动3【活动】主题活动(中心任务 竞赛)
自选主题,
15分钟内制作一份电子板报,
老师提供以下图文素材,
旅游星座奥运会西方节日中国传统节日
附加要求:
自行制订一个标准
指定一位发言人
委派一位观察者
标准----电子板报的评价标准
发言人----负责推荐本组作品
及推广本组的标准
观察者----负责收集其他组动态
取长补短或就技术问
题向老师咨询等。
学生活动与预期效果
在可能的困惑之后应该是沉闷,学生会首先热衷于察看素材,以评估竞赛的难易度和自已在组内可能担当的角色。鉴于机器的状况,这段时间不会太短。
之后间或可能有
群策期(建议)
争论期(协商)
管理机制产生期
委派分工期
初始制作期(草案)
要求协作和评价期(管理)
个体作用突出期(英雄)
人员分化期(角色)
成果认同期(合众)
期间,除非以赏识姿态和平等身份与学生们短促的交流,教师所起的作用并不算大。
设计思路和意图
对于新课改式的课堂,这种设计是合适的,对学生各方面是有益的;对于传统课堂,这种方式充满了挑战。也可以说,活动的效果并不是主要诉求,如果学生能够或者被证明适宜于这种学习方式,才是让人心慰的。
自选主题使活动有了选择和多样化,而附加的三个要求,使问题更加复杂,小组内的分工和协作需要有一个实质的提升才能达到目标。
自行制订评价标准,是设计的另一重心,尽管看起来或实际效果并不是那么严谨。标准并非只为审美或者给某一事物打分,并非总是被动的,这个观念需要在学生的头脑中破除;进而应该让学生在协作中体悟到——标准即约定,标准即行为指南,是一个团队在共同面对或解决分歧时的基石。
相对于发言人,观察者的身份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少赋予给学生,也就意味着学生得到的反馈总是在完成之后,但事物的正常发展不应该是相对独立的单线程,放开眼量吐故纳新,较之于整齐划一的秩序而言,有利无弊。
本环节存在着如‘学生不适应放不开’‘机器条件’‘教师能力’等因素造成的困难。
活动4【讲授】总结 (评价和升华)
每个小组发言人的推介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简短问询
教师就本堂课的总结和评价
每个小组
发言人
对本组作品和评价标准的推介
回答老师的问询
公推最优秀的小组作品和评价标准
设计思路和意图
可能有未能完成的小组,各小组的结果更可能差异很大;教师常处在赞其优点而流于泛泛、责其不足而又不能尽言的两难,此种情形下尤甚;索性另辟蹊径,改评价为问询,关心结果更关注学生实现的过程。
最终的评价并非学生最在意的,正如对自己的表现心中一样。但肯定和赞扬是必需的,其中包括学生的想象力、团队精神等等,这些是学生已感觉到并且有所期待的回馈。
总结更侧重于把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意识”结合学生的认识面略略升华。如标准的指导意义,竞争象奥运会,闪光的奖牌,更高,更快,更强的宗旨。根据实际情况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