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数据信息的加工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3.1.3数据信息的加工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16-07-12 22:1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数据信息的加工
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强调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本节课重要的设计理念就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学会用数据说话,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增强学生从信息的角度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二、教材结构及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上海科教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必修)第三章《信息加工与表达》中第三章第一节第三小节的内容。根据教材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节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EXCEL数据信息加工的基本技能,要求掌握数据的计算、统计、排序、分类汇总等方法;本节课是第二课时部分,主要要求学生在第一课时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来学会图表这一形象直观的工具来表达数据之间的联系。本节内容是教材的重点内容,侧重于学生体验,通过前面两小节的学习,学生能从需求着手,学会采用适当的方法加工信息,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三、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对表格数据的统计的学习,学生对表格数据的加工处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高中生日常使用数据分析问题较少,使用图表数据来描述和分析事物的机会更少,教材中的图表类型、数据源、图表选项的选择、图表数据分析等知识、技能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基于上述分析,本节课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从而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并将所学技术应用到数学课程中,加强课程整合。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从表格中发现和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图表;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表格数据所蕴含的信息;理解图表向导各步骤的含义,并可以熟练的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分析、交流、合作、尝试操作,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并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表格数据的图形化在信息加工中的重要性;充分体会计算机技术在处理数据信息中的优势。
2.增强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对自我发展的关注,鼓励学生积极地利用信息技术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服务。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
Excel的图表制作方法。2.
图表的选择和分析。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图表类型制作图表。
六、教学策略
1.从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出发,提出要探究的课题。
2.充分利用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
3.课题延伸,了解更多关于excel制作图表的知识。
4.学生自主探索,充分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的信息素养。
七、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任务驱动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学习。
八、教学资源
1.具有屏幕广播功能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
2.课件:PowerPoint;
3.便于学生讨论交流的论坛;
4、提供学生上传作品的FTP服务器。
九、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设疑导入:通过同学关心的文理分科问题,引出成绩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依据,从科学的角度如何对自己的成绩进行客观的分析?
积极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设计与学生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提出问题:通过展示刘洋同学的五次考试成绩,提出要探究的问题:1.比较相关科目分数情况,判断文、理科哪项占据优势。2.分析相关科目的成绩发展趋势,判断具有潜力的科目。
(三)探究问题:实践一:统计出每次考试文理科的总分。【找学生演示】实践二:统计出每一科目五次考试的平均分。【找学生演示】
学生上台演示操作步骤。
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并且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
实践三:表格数据图形化通过六门科目的平均分用一个柱形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图表表达的效果,并提出如何制作图表的问题?【教师演示】
学观看教师的操作和讲解,了解操作的步骤和要点。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掌握插入图表的具体步骤。
实践四:合作探究三种图表的特点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看课本了解三种常见的图表,并做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操作。(巡视指导)
学生分组探究柱形图、折线图、饼图的特点和操作方法,体验Excel图表的魅力。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了解不同图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图表表达信息。
引导学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来表达自己所做出的图形的特点和表达的数据信息。
学生通过分组协作,互学互助,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这也充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实践五:自主实践与探究基础任务: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刘洋同学的五次考试成绩,用图表的形式为刘洋同学提供参考意见。扩展任务: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试着对图表进行修饰。
结合老师前面的讲解和分组练习,分组合作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能力,学生交流讨论,课堂充满活力,也让新课程理念得到落实。
(四)作品展示:1.
作品进行展示;2.对推荐出的作品进行公正的点评。
每一个小组推荐出一个大家公认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观察欣赏别的同学的作品;进行小组评价。
通过作品点评,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通过个人学习评价及小组评价可以发现学习中的不足,以及培养集体荣誉感。
(五)精讲点拨:重点讲解学生作品中呈现的不足和需重点掌握的内容。
认真听老师的讲解,结合自己的不足,分析出错原因。
通过精讲点拨,加深学生对重难点印象,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六)交流与讨论:给学生提供制作好的论坛网址,列出交流讨论的主题。
围绕老师提出的讨论主题在论坛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质疑,共同解决疑问。
在有主题的交流和讨论中,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七)课堂小结:1.巩固了利用EXCEL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内容,以及如何将表格中的数据转换成图形。这些是我们学到的技术层面的知识。2.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探究,可以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变化规律,让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培养大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这才是我们学习信息技术的最根本的目的。
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回顾本节主要学习内容,把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学习生活中。
(八)拓展延伸:怎样用excel绘制数学函数曲线图?
课下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关于excel数据图形化的知识,并加以应用。
通过学习技术为数学应用服务,与数学课程整合体现新课程理念。
(九)学生评价:完成评价表。
展开自评和互评。
评价不在于考察学生成绩的好坏,而在于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
(十)上传作品:为学生设置好上传作品的FTP服务器提交作品。
将自己制作的作品保存为以自己姓名命名的文件,上传到FTP服务器里。
为学生建立自己的作品库,让每一名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成就感。
十、教学反思:
1.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掌握各种软件的操作是最基本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学生交流讨论,课堂充满活力,也让新课程理念得到落实。
2.本节教学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通过文理分科中对成绩的加工处理这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让学生一起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逐渐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数据处理过程,设计统计图表,借此来树立学生积极面对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信心。
3.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为其他课程服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