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声音信息的加工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3.1.5声音信息的加工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16-07-12 22:2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5声音信息的加工
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必修教材《信息技术》(上海科教出版社)的第三章内容是《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声音信息的加工》是本章第一节《信息的加工》第5节的内容。之前的学习内容分别是文本信息的加工、数据信息的加工、图片信息的加工,这些知识掌握与否,不影响本课的学习。
我校的机房是2011年建的,使用的操作系统是Winxp。基于学生上机的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版权等问题,仍用Winxp自带的录音机录制声音将学生引入声音编辑的大门,用广泛使用的免费软件《格式工厂》进行文件格式的转换,来拓展学生的视野。
2教学过程
2.1
第一学时
2.1.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声音在表达信息作品中的作用,能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
②知道声音本质,了解声音数字化的过程
;了解声音文件的类型,能简单地区别使用。
③理解声音的加工意义,熟练地使用“录音机”录音、截取音频文件片段,能使用格式工厂软件对音频文件格式进行转换。
④了解版权保护法的基本思想。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作品赏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让学生亲历用
“录音机”进行声音信息的加工过程,消除计算机处理声音的神秘感,培养学生处理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样例分析、任务驱动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相协作的能力。
④通过课堂评价、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提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体验声音数字化处理的过程,体会声音对主题的烘托作用,能用声音表达意图。
②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树立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③培养同学们欣赏美、鉴赏美的艺术素养。
④养成学生合法地使用信息的习惯,有版权意识,自觉遵守版权法。
2.1.2教学重点
1、用WinXP系统自带的用录音机录制声音文件;
2、声音文件的编辑;
3、音频文件的格式转换。
2.1.3教学准备
1、学生支持材料:下载配乐诗朗诵文件―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舒望的《雨巷》;下载小苹果多首背景音乐文件,《纤纤广播》广播内容,诗歌《长征》、导学案等。
2、学生练习用的笔记本电脑。
3、上课地点:录播室。
2.1.4设计与思考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用“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针对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任务”。在本课中,我设计了一个“配乐诗朗诵”的任务,把声音录制、声音处理、音量调节等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分析任务、讨论任务,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新、旧知识所产生的认知冲突中建构知识结构。另外,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人人都能完成“配乐诗朗诵”。而如何获取最佳效果,则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思考、设计、创新。
2.1.5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模拟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纤纤广播》测试软件
启动《纤纤广播》软件,在等待广播时(最多等待一分钟),旁白解说《纤纤广播》的创作说明。
(《纤纤广播》软件是本人编写的用于高考、学考广播使用的广播系统。)
2、配乐诗《再别康桥》
这是一首配乐诗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背景轻音乐渲染下,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诗人充满感情的朗诵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凄美的境界。
活动2【导入】分析问题,确定目标
从作品欣赏中,引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用电脑录制声音
2、为数字语音文件添加背景音乐。
活动3【活动】追根溯源,大道至简
学生阅读教材P45-P46,带着以下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1、声音有什么作用?
2、在计算机中怎样使用声音?
3、数字化声音文件有几种类型?
考虑到有些学生会不带书,将教材内容制作录音文件,同时播放,便于学生学习。
活动4【测试】自主学习,评价反馈
填空:
1、信息作品中的声音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2、背景音乐、旁白解说、音效各有什么作用?(填表)。
3、声音的本质是____________。
4、数字化声音文件的类型有哪几种?试举例说明它们的区别。
活动5【讲授】声音的数字化
声音是具有一定振幅和频率且随时间变化的声波,通过话筒等转化装置可将其变成相应的电信号,但这种电信号是模拟信号,不能由计算机直接处理,必须先对其进行数字化,即将模拟的声音信号经过模数转换器ADC变换成计算机所能处理的数字声音信号,然后利用计算机进行储存、编辑或处理。在数字声音回放时,由数模转换器DAC将数字声音信号转换为实际的声波信号,经放大由扬声器播出。
把模拟声音信号转变为数字声音信号的过程称为声音的数字化。
活动6【讲授】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从回忆图片的加工过程,归纳出声音信息加工的一般流程:
确定表达意图→采集图像素材→选择加工工具→加工图像文件→保存结果
重点:声音素材的采集,选择加工工具、加工声音文件。
难点:加工工具的使用。
活动7【活动】任务驱动,从做中学
(一)录音
1、录音前期要做哪些准备?
硬件准备:麦克风,正确接入,设置好声卡。
麦克风接入要点:红对红,绿对绿。
录音设置:用“音量控制”对话框进行设置。
2、根据合理使用信息资源的原则,选择windows自带的“录音机”录音。
3、请一个同学上台,朗读唐诗《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活动8【讲授】任务驱动,从做中学
(二)制作配乐诗
1、“文件”→“打开”,在“打开”窗口中,选择背景音乐文件,如“此生不再”;
2、“编辑”→“与文件混音”;在打开的“混入文件”窗口中,找到目标文件夹,选择“锄禾”;
3、保存文件。
学习拓展:
1、背景音乐的格式的转换:用格式工厂软件将mp3格式的音频文件转换为wav格式的文件。
2、录音文件和背景文件谁先打开都没有影响,也可以先打开录音文件,再打开背景音乐。再打开的文件中,混入文件时,要注意当前窗口中滑块的位置,滑块的位置就是混入文件开始的位置。
活动9【讲授】任务驱动,从做中学
(三)试听、调整
剪辑的方法:
1、用“录音机”程序打开WAV文件。
2、拖动滑杆到合适位置。
3、用“编辑”菜单中的“删除当前位置之前的内容”或“删除当前位置之后的内容”。
调整录音效果
用“效果”菜单调整效果:增加或降低音量
因为学生知识面广,接收能力快,所以快速地给学生示范一下如何调整录音的音量,如何录音,如何混入背景音乐文件,以及调整录入的人声的大小与轻音乐声音的大小使其协调等。
活动10【活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在多媒体录播室中,将学生分成3组,每组再分3个小组:朗读组、录音组,配乐组,分工合作,一起制作配乐诗。朗读组的学生,负责从备选文章中选择读本,录音组的负责硬件设置,做好录音前的准备,制作配乐诗的同学,选择一首合适的背景音乐,并负责制作。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配乐诗朗诵的任务。有多个背景音乐可供选择,让学生尽可能做出最动听的效果。
1.学生在明确老师布置的任务之后,带着强烈的兴趣,很快开始进行创作。
2.教师巡回检查,发现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因为录音音量没有调节好,而导致录音效果差等,帮助、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展情况,组织交流,对完成作品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几个人一起讨论,合作完成创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活动11【活动】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请在规定时间内地完成了配乐诗朗诵的小组上台展示,让同学们来进行评价:个人对小组的评价和小组对小组的评价。
活动12【讲授】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归纳小结:
1、声音的基本知识
2、录制声音
3、截取音频文件片断
4、转换音频文件格式
拓展提高:
1、Windowsxp的“录音机”只能录制1分钟,请通过网络查找,学会录制超过1分钟的语音文件。
2、Windows7中“录音机”录制的文件的扩展名是什么?它有编辑功能吗?如果没有,在不违反版权法3、的前提下,有哪些软件可以取代它?
4、目前流行的音频加工软件有哪些?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活动13【作业】上机实践
从以下3任务中任选2个:
任务1:制作配乐诗。
任务2:制作手机铃声

任务3:制作群星联唱歌曲。
作业打包发到邮箱:183697931@,(用“作品名称+班级姓名”
作为邮件主题)
活动14【活动】教学后记
1、从学生的求知的眼神可以看出,本课的《纤纤广播》、配乐诗《再别康桥》等情境导入,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老师预设的轨道,进行愉快地学习。
2、本课采用的任务驱动式教学,选用的任务,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如录制配乐诗,用流行歌曲《小苹果》等作背景音乐等。
3、本课设置的多个兴奋点,如让学生从头到尾都能兴趣盎然。如在学生看书的时候,同时让电脑念书,下课就有学生问我,电脑怎么念得和书上一样的呢?是自己做的吗?达到了我用这段录音的目的——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
4、由于学校只有一台数码相机,没有录播系统,为取得好的录制效果,就借用了永州第四中学的录播室录课。由于在四中录课比较多,时间紧,每个录课的老师只能用几分钟的时间熟悉系统,所以我操作不很流畅。其次,在教学设计中,学生的练习是按三个组设计的,但由于录播室中无电源插座,只有两台笔记本电脑能用,实际的分组只有两组,影响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