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4 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4 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1 11:3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早春时节西湖的明媚风光。诗歌以“孤山寺北贾亭西”开篇,通过“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等细腻的意象,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画卷。
本诗语言清新明快,画面感极强,适合引导八年级学生感受诗歌的写景艺术,理解白居易“通俗平易”的诗风,并培养其观察自然、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
(1)了解唐代文人“游赏山水”的传统,理解“西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审美意义。
(2)联系现实中的“春游体验”,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
2.语言运用
(1)掌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词语的精准表达,赏析“争”“啄”“迷”等动词的生动性。
(2)通过节奏划分和配乐诵读,感受七言律诗的韵律美(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思维能力
(1)分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观察视角,理解诗人如何通过细节表现春意渐浓。
(2)结合白居易的“闲适诗”风格,探讨其诗歌中“通俗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4.审美创造
(1)绘制“莺—燕—花—草—湖”的意象图,体会“移步换景”的写景手法。
(2)尝试用“动物+动作+景物”句式(如“蜻蜓点水波微动,蝴蝶穿花影自摇”)仿写春景片段。
三、教学流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以景引诗
活动设计:
1.春景唤醒:
播放西湖春日风光视频,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会捕捉哪些画面来表现‘早春’?”
2.解题明意:
解析“钱塘湖”(即西湖)、“春行”(春日游览),引导学生关注题目中的时间与地点信息。
环节二:诵读绘春,解词悟境
活动设计:
1.画面诵读:
教师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范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并用关键词(如“莺歌燕舞”“草长花乱”)描述脑海中的景象。
2.意象品析:
“早莺争暖树”:播放黄莺鸣叫音频,讨论“争”字表现的生机与竞争感。
“新燕啄春泥”:展示燕子筑巢视频,理解“啄”字的动态与勤劳意象。
“乱花浅草”:对比“花团锦簇”与“乱花渐欲迷人眼”,体会“渐欲”“才能”表现的春意进程。
3.炼字游戏:
“一字之差”:学生尝试替换“争”“啄”“迷”等字(如“早莺栖暖树”),比较表达效果的差异。
环节三:诗心探微,游赏共情
活动设计:
1.白居易的春日心情:
出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背景资料,讨论:“诗中哪些句子能看出诗人对西湖的喜爱?”
2.科学链接:
实验观察:用温度计测量向阳处与背阴处的温差,类比“早莺争暖树”的科学依据。
3.角色扮演:
学生分饰“诗人”与“导游”,即兴创作对话:“白大人,您最爱西湖哪一景?”“最爱这浅草没马蹄,步步是春。”
环节四:诗意创写,审美迁移
活动设计:
1.春游手账设计:
将诗歌转为“唐代春游短视频脚本”,用“镜头(特写/全景)+诗句+旁白”形式呈现(如“镜头:新燕衔泥,旁白:谁家新燕啄春泥?”)。
2.仿写挑战:
模板:“______(动物)______(动作)______(景物),______(植物)______(状态)______(感受)。”
范例:“蜜蜂绕蕊香盈袖,柳絮随风雪满堤。”
环节五:文化延展,精神传承
活动设计:
1.群诗联读:
对比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讨论唐人对春天不同视角的描写。
2.诵读升华:
师生手持“花枝”道具齐诵全诗,配乐《渔舟唱晚》,结尾模拟“马蹄踏青”的动作。
3.课后实践(二选一):
拍摄校园或社区的“春行”照片,配一句白居易风格的诗句。
以《如果我是白居易》为题,写300字短文,想象诗人创作时的所见所感。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莺歌燕舞→生机初现(动物)
花乱草浅→春意渐浓(植物)
湖东行不足→流连忘返(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