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评价(二)第二单元(学生版+答案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质量评价(二)第二单元(学生版+答案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1 22:11:09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评价(二)第二单元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实验中学八年级一班学完第二单元后,开展了一次语文学习活动。班长撰写了一段开场白,请你和他一起完成1~3题。(9分)
  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传记中得以再现。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敬仰之情,展现品格精神。学习这些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生活的体验。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藤野先生对作者的谆谆教诲(huǐ),让他感受到与这位正仁君子珍贵无比的师生情谊。在《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中,作者回忆起先生对于青年人写信太草率是深恶(wù)痛绝的,教导青年人要认真对待。《天上有颗“南仁东星”》里,南仁东少年时就显露出对科学探索的潜(qián)质,此后他一心扑在“中国天眼”工程上,在贵州的崇山俊岭间奔波选址,不惧艰难,以顽强毅力和卓越智慧,让天眼成为现实。他的奉献精神如星璀璨,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在《美丽的颜色》一文中,居里夫人甘愿忍耐躁热严寒,发现了对科学界产生深远影响的镭,却从不吹嘘(xū)自己的功绩。
1.以下加点字的读音有一个是错误的,请找出来。(3分)( A )
A.教诲(huǐ)    B.深恶(wù)痛绝
C.潜(qián)质 D.吹嘘(xū)
2.下面文段中的词语,有三个字书写不准确,请你找出并把正确的字写出来。(3分)
正仁君子 崇山俊岭 躁热
答: 仁—人 俊—峻 躁—燥 
3.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你说明如何修改。(3分)
答: 将“如星璀璨”改为“如山巍峨”,或将“矗立”改为“闪耀”。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A.编剧不断完善剧本,让人们为电影中那曲折离奇、抑扬顿挫的情节而深深感动。
B.我向他提出了一个改进工作的建议,但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C.在这片人迹罕至的沙漠中,考古学家们意外发现了一座古老的遗址,揭开了历史的神秘面纱。
D.那位和蔼的老人总是和颜悦色地与孩子们交流,给他们带来了许多欢乐。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3分)( D )
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B.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C.晚霞浸染的群山看见了!高远的天穹看见了!广袤的宇宙听见了!
D.玛丽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6.跨越时空,与斯诺相遇,小明同学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有一些问题向斯诺先生请教。请你依据这本书的内容,推测斯诺先生会怎样回答。(9分)
小明同学 斯诺先生
★问题一:在“序言”中,您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您为什么强调“这是真的” 这是一部纪实性作品,是我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
★问题二:您采访了红军领袖毛泽东,请您谈谈对他的印象。(3分) (1)示例: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生活简朴,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非同寻常。
★问题三:您为什么对“红小鬼”这么感兴趣呢 (3分) (2)因为他们聪明、勤劳、乐观、忠于职守,寄托着中国的将来。
★问题四:您那时曾说过“这本书值得介绍给一切中国读者”,那么现在呢 (3分) (3)这本书是具有永恒魅力的。书中关于毛泽东、朱德、贺龙等人物传记式的内容,形象展现了他们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以及理想信仰、处事经验等,现在依然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极有价值的素材。
7.(2024·广东中考)在劳动周主题活动中,学校拟邀请大国工匠作报告。作为学校记者团成员,你获得了采访大国工匠的机会。请结合以下材料,完成采访任务。(9分)
  大国工匠李工:带领团队经过无数次打磨、测试,总结出“一枪三焊”操作法,攻克了一系列难题。2020年完成世界首个钛合金高铁转向架的试制工作,为我国高铁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2022年完成新型动车组转向架的试制工作,为新一代动车组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国工匠竺工:桥吊是码头上最大最高的机械设备,操控千吨的桥吊,抓起庞大的集装箱,准确放在指定位置,误差不超过2厘米。看似简单的一抓一放,在49米高的驾驶室透过玻璃向下看,集装箱上的4个锁孔就像针眼一样小,其难度如同高空“穿针引线”。
  大国工匠郭工:出土的文物,有的断成了好几部分,有的碎成了好几百块,有的严重氧化,根本看不出原貌。文物修复,需要在每一块碎片上仔细寻找线索,并且严格按照原始痕迹把碎片拼接起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够在40多年中修复文物6000余件,更为不易。
任务一:确定采访主题
(1)请结合材料拟写一个采访主题。(3分)
答: 示例一:访大国工匠,谈工匠精神
示例二:讲述工匠故事,学习劳动精神
任务二:准备采访问题
(2)请从三位大国工匠中选择两位作为采访对象,分别提出一个采访问题。(6分)
答: 示例一:李工,您好!您是如何克服艰难险阻,成功研发“一枪三焊”操作法的
示例二:竺工,您好!您是如何做到在49米高空的驾驶室精准操控桥吊的
示例三:郭工,您好!是什么支撑您坚持40多年将6000 余件文物修复完成的 (明确采访对象,给1分;体现采访对象的劳动精神,给1分) 
二、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7分)
李政道:为天才打开一扇门
苗千
①当我们试图去了解真正的李政道,难免会发问:为什么是这个已经功成名就、生活安稳富足的中年物理学家,宁愿牺牲自己大量的研究时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几乎是以一己之力促成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让近千名中国学生得以赴美学习物理学
②名扬天下、生活安稳富裕的李政道仍怀有一颗赤子之心。1972年,李政道回到了已经阔别26年的祖国。此时他已经是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参观了一些科研院所之后,一种担忧涌上他的心头。当时国内的科研水平和运行状况都让他极为忧虑。
③他决定亲自回国授课。1979年5月到7月,连续七周,北京友谊宾馆的科学会堂挤满了关心物理学前沿进展的人们。从院士、研究员、高校教师到研究生,他们都是来听物理学家李政道讲课的。李政道为这场讲座费尽心思。他要讲的是两门课,“粒子物理和场论”和“统计力学”。为了让国内科研人员尽可能快地走到国际前沿,他将原来应该用一到两年讲授的课程内容集中在两个月内讲完。许多前沿研究中的术语没有对应的中文,李政道每天绞尽脑汁翻译,还是不得不保留一些英语术语。既要讲得快,又要讲得充分,还要讲得明白,李政道为此每天凌晨3点就起来备课。
④短期授课还远远不够。这样一位拥有巨大影响力、善于说服别人,且心思缜密的物理学家,在特殊的年代协调中美两国高层,反复游走于中美各所大学之间,最终促成了CUSPEA项目,让900多名中国学生得以赴美学习物理学。在长久的隔绝之后,中美两国的留学渠道由此重新开启。40多年后回看,李政道推开的这扇门依然影响深远。我们会发现,有这样的能力和影响力,又愿意担此重任者,唯有李政道。这个天才,为其他更多的天才,打开了一扇门。
⑤李政道的学生,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前主任诺曼·克里斯特认为,在如此年轻的阶段获得诺贝尔奖,让李政道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人。这也成为他一生的基调,他意识到自己可以对很多事情产生很大的影响。“从我个人的观察来说,他很注重施展自己的影响力,也因此对很多事情产生了正面作用。他建立了CUSPEA项目,使很多中国学生有机会来到美国学习,然后其中的很多学生又回到中国,成为重要的物理学家,对中国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⑥李政道是一位如此杰出、热爱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为何愿意为CUSPEA这样一个非科研项目耗费如此之多的心力
⑦李政道的长子李中清的回答能代表大多数人的看法,“这跟父亲少年时读书的经历有关”。在西南联大,他遇到束星北、吴大猷这样的老师破格收他上课。在美国,他又遇到破格录取他的芝加哥大学。他的一生之中,无数愿意为年轻人另辟一条蹊径的人,共同缔造了一个奇迹。
⑧李政道愿意把这个奇迹回赠给更多年轻人。用他写在自己60岁生日时的话说:“40年前,经吴大猷教授的推荐,我获取了中国政府的一笔奖学金赴美留学,在物理学方面继续深造。这一难得的机会改变了我的一生。一个人的成功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其中‘机遇’也许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驾驭的。尽管成功的机遇不可预定,但它的概率却可以大大增加。通过吴教授,我方能得到这一机遇。我对这一机遇的珍视,是促使我近年来组织CUSPEA考试的主因之一。希望更多类似的机遇能够光顾年轻人。”
⑨歌德在名著《浮士德》中曾经写到“太初有为【注】”,英国作家瑞·蒙克在《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一书中曾引用这句话作为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题名。无论是“太初有为”,还是瑞·蒙克那本传记的书名“天才之为责任”,都可以恰当地形容李政道的一生。李政道的一生之辉煌,不只在于其天才的迸发,领悟宇宙之道;更在于他作为一个人,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之有为。他在最大限度上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这是一个天才的故事,但实际上它是关于更多的人。
(有删改)
  【注】太初有为:一切的开端都是行动,然后才是语言和思想。
8.本篇人物传记叙述了李政道的多个历史事件,刻画出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充填写以下表格。(6分)
人物事件 体现出的精神品质
1972年,李政道回国参观科研院所 关心祖国科研,怀有赤子之心
①连续七周在北京给国内科研人员讲课 ②心系祖国,无私奉献,勤劳
促成了CUSPEA项目(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 ③关爱中国学生,心系祖国发展
9.与《美丽的颜色》一样,文章在叙事中引用了传主自己的话(第⑧段),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答: ①补充了历史细节,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表明了促成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的主要原因。③变换了文章的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4分,答出2点即可) 
10.文章首尾段很有特点,下列是同学们对首尾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首段以反问的形式设下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首段以简要的文字突出李政道的重要贡献:以一己之力促成CUSPEA。
C.作者在尾段引用歌德和英国作家瑞·蒙克的言语,既增添文采,又进一步烘托出传主的品格。
D.尾段末句照应了文题“李政道:为天才打开一扇门”,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11.从人物刻画的角度,给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做一个批注。(4分)
答: 侧面描写,引用诺曼·克里斯特的语言,借语言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李政道心系中国,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发展,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的品质。 
(二)(2024·淄博中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20分)
从莲花塘到万古堂
刘汉俊
①我是含着眼泪看完电影《我本是高山》的。乡村教师张桂梅的故事,让我回到了从前,回到母亲在万古堂小学教书的日子,回想起了那些日子里的人和事。
②母亲原籍在城里,后来选择了父亲的原籍,拖儿带女到山乡,落户在贫瘠的莲花塘刘家。莲花塘村坐落在山坳之中,和我生活过的万古堂小学紧邻,中间隔一道山岗。
③从莲花塘到万古堂的山腰,隐约有四条小路。其实,不止这四条山路。简陋的万古堂小学,是山里孩子观望外界的唯一窗口、联通世界的唯一平台,是他们的唯一出路。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看得清这条路。于是,就有了家访。
④老师们白天教课,晚上常常要走村串户,跟家长们说说孩子的事,让家长少给孩子们派重活、多给时间写作业……
⑤这样的夜晚,我就和妹妹、弟弟小手牵小手,牵着家里的狗,站在漆黑的山头等妈妈。仲夏的夜,蛙声如鼓,山蚊子凶猛,伸手不见五指,抬头不见月牙。常常一等就到半夜,兄妹仨越等越害怕,默不作声。思念在恐怖的夜海里挣扎,等待在巴望的夜风中硬撑……
⑥后来,条件改善了。老师、学生多起来,路远的学生和老师开始住校。
⑦有自习课的晚上,孩子们在教室里或悄无声息地做作业,或叽叽喳喳地争个不休;谁家的狗儿跟进教室趴在课桌底下,老老实实地不吭声。老师们聚在隔壁大屋里备课,灯光如白昼,门窗漏着风。屋外是雪光辉映的天,寒风呼呼地吹。人往团里缩,拿粉笔的指头僵得有些不听话。冻得住呵气,冻不住思维和话语。……屋中央一盆塌炉,噼噼啪啪地迸着炭火星儿。偶尔有烟冒出来呛人,便有人抢了火钳扒扒捅捅。黑板旁有一煤炉,直角拐弯的烟筒直接伸到屋外,炉上吊一铜壶,壶盖嘟嘟地奏着欢快与生机。
⑧一批批一代代学生走出万古堂小学,走向广阔的田野和工矿企业,走向县城、市里、省城,到了沿海、京城;老师们依旧守着那一道山沟,山沟里的那一片校舍,校舍的那一角寒风苦雨。
⑨语文老师任豫章是万古堂小学的创办人,是所有老师的老师……
⑩李传海老师是老校长,得了一种佝偻病,背驼了一辈子,像个问号……
陈俊德老师是公办教师,家住很远,只能周末回家……
边一山老师是城里人,长得面大耳阔白白净净,他是从县文工团下放到这的。他喜欢我弟弟,弟弟还没上学,但心算很厉害。边一山老师时不时地把我弟弟捉到跟前,两腿一夹,加减乘除地出题,让弟弟口答。弟弟的“母算家”外号就是他给起的。
……
我的这些老师们,大多出身农家,家世寒微,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过硬的学历。他们在学生面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知无不言、倾其所知,但见到城里人,却有些腼腆甚至自卑;见到上级领导、干部,想提自己的难处,却难于启齿,舍不下脸面。
只有回到三尺讲台,往学生面前一站,一切都放下了。
放不下的,是两个字:责任。
最在乎的,是两个字:斯文。
他们或许在心里默念,我本是高山。
   他们都是张桂梅,是任桂梅、李桂梅、陈桂梅、边桂梅……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是张桂梅老师教给学生的誓言,是天下老师对学生的期许。我想说,老师是真正的高山。没有桂梅馨香,何来桃李芬芳。师恩如山,恩高义广,情深谊长。春晖不以时过,铭恩不以境迁。
万古堂作证。
(选自《人民文学》2024年第3期,有删改)
12.根据提示概括事件,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梳理。(4分)
开篇 乡村教师张桂梅的故事,让“我”想起母亲在万古堂小学教书时的人和事。
回忆从前 ③~⑤段 老师们白天教课,A 晚上常常走村串户家访 。
⑥~⑦段 后来,条件改善了,B 路远的学生和老师开始住校 。
⑧~ 段 一批批一代代学生走出万古堂小学,老师们依旧守在山沟,教书育人。
结尾 收束全文,并引用张桂梅的话语抒发情感。
13.文章第⑤段写“我”和妹妹、弟弟深夜在山头等待妈妈的情景,这样写用意何在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渲染了夏夜山头黑暗、蚊虫繁多的恶劣环境,突出了老师家访的路程较远,道路难走,和学生家长交谈的时间较长,赞美了老师们对学生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精神。 
14.本文语言生动细腻而富有情味,请从下列语句中任选两句,按要求赏析。(6分)
A.有自习课的晚上,孩子们在教室里或悄无声息地做作业,或叽叽喳喳地争个不休;谁家的狗儿跟进教室趴在课桌底下,老老实实地不吭声。(从句式的角度)
B.黑板旁有一煤炉,直角拐弯的烟筒直接伸到屋外,炉上吊一铜壶,壶盖嘟嘟地奏着欢快与生机。(从修辞的角度)
C.边一山老师时不时地把我弟弟捉到跟前,两腿一夹,加减乘除地出题,让弟弟口答。(从词语的角度)
答: A句:本句运用对称句式,将孩子们和狗儿在教室的情形并列、对举着说,从语意表达上看,引人注意,耐人寻味;从语言美感上看,句式整齐,富有对称之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B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嘟嘟地奏”把壶盖拟人化,写出了壶里的水烧开后热气腾腾的样子,也暗示了老师们备课的热情与争相讨论的热闹,展现了老师们认真负责的奉献精神。C句:“时不时”说明次数很多且时间不固定,“捉”“夹”两个动词写出了边一山老师看到弟弟后急于教他心算的迫切心情,突出了以边一山老师为代表的老师们对学生的喜爱及奉献精神。(任选两句即可)
15.有读者认为,“我本是高山”也可作为本文的标题。你喜欢哪个标题 请简述理由。(6分)
答: 示例:我喜欢“从莲花塘到万古堂”这个标题。作者运用两个地名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莲花塘”是学生居住的地方,“万古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莲花塘到万古堂,路途较远,暗示学生的求学之路困难,老师进行家访的辛苦,蕴含着老师们对学生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精神。另外,通过这个标题,读者可以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预测文章的主题和风格,产生阅读兴趣。 
三、写作(50分)
1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时光荏苒,但总有一些人、事、物留在心底,念念不忘,时常回想。东墙上藤野先生的照片留在鲁迅的心底,警醒自己不可懈怠;鲁迅先生桌上那盏深夜不灭的灯火留在许广平的心底,映照出鲁迅勤奋写作、不懈追求的身影;镭元素略带蓝色的荧光留在居里夫人的心底,鼓励自己献身科学。
请以“留在心底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写作指导】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通过题目可知,需要写一篇有关记忆的文章,这应该是我们写作很常见的一个素材。题目“留在心底的××”里有两个关键词语,一个是“心底”,一个是“××”,换言之,就是写一篇让我们感受到温暖或者正能量的事情,而且是过去的事情。补题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感动”“温暖”“歌声”“色彩”“风景”等。可以用第一人称,写一件“我”经历的温暖难忘的事。题目中有“心底”二字,说明印象很深刻,所以心理描写一定要到位,其他细节描写也可以辅助使用。单元质量评价(二)第二单元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实验中学八年级一班学完第二单元后,开展了一次语文学习活动。班长撰写了一段开场白,请你和他一起完成1~3题。(9分)
  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传记中得以再现。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敬仰之情,展现品格精神。学习这些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生活的体验。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藤野先生对作者的谆谆教诲(huǐ),让他感受到与这位正仁君子珍贵无比的师生情谊。在《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中,作者回忆起先生对于青年人写信太草率是深恶(wù)痛绝的,教导青年人要认真对待。《天上有颗“南仁东星”》里,南仁东少年时就显露出对科学探索的潜(qián)质,此后他一心扑在“中国天眼”工程上,在贵州的崇山俊岭间奔波选址,不惧艰难,以顽强毅力和卓越智慧,让天眼成为现实。他的奉献精神如星璀璨,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在《美丽的颜色》一文中,居里夫人甘愿忍耐躁热严寒,发现了对科学界产生深远影响的镭,却从不吹嘘(xū)自己的功绩。
1.以下加点字的读音有一个是错误的,请找出来。(3分)( )
A.教诲(huǐ)    B.深恶(wù)痛绝
C.潜(qián)质 D.吹嘘(xū)
2.下面文段中的词语,有三个字书写不准确,请你找出并把正确的字写出来。(3分)
正仁君子 崇山俊岭 躁热
3.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你说明如何修改。(3分)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编剧不断完善剧本,让人们为电影中那曲折离奇、抑扬顿挫的情节而深深感动。
B.我向他提出了一个改进工作的建议,但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C.在这片人迹罕至的沙漠中,考古学家们意外发现了一座古老的遗址,揭开了历史的神秘面纱。
D.那位和蔼的老人总是和颜悦色地与孩子们交流,给他们带来了许多欢乐。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3分)( )
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B.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C.晚霞浸染的群山看见了!高远的天穹看见了!广袤的宇宙听见了!
D.玛丽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6.跨越时空,与斯诺相遇,小明同学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有一些问题向斯诺先生请教。请你依据这本书的内容,推测斯诺先生会怎样回答。(9分)
小明同学 斯诺先生
★问题一:在“序言”中,您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您为什么强调“这是真的” 这是一部纪实性作品,是我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
★问题二:您采访了红军领袖毛泽东,请您谈谈对他的印象。(3分) (1)示例: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生活简朴,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非同寻常。
★问题三:您为什么对“红小鬼”这么感兴趣呢 (3分) (2)因为他们聪明、勤劳、乐观、忠于职守,寄托着中国的将来。
★问题四:您那时曾说过“这本书值得介绍给一切中国读者”,那么现在呢 (3分) (3)这本书是具有永恒魅力的。书中关于毛泽东、朱德、贺龙等人物传记式的内容,形象展现了他们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以及理想信仰、处事经验等,现在依然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极有价值的素材。
7.(2024·广东中考)在劳动周主题活动中,学校拟邀请大国工匠作报告。作为学校记者团成员,你获得了采访大国工匠的机会。请结合以下材料,完成采访任务。(9分)
  大国工匠李工:带领团队经过无数次打磨、测试,总结出“一枪三焊”操作法,攻克了一系列难题。2020年完成世界首个钛合金高铁转向架的试制工作,为我国高铁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2022年完成新型动车组转向架的试制工作,为新一代动车组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国工匠竺工:桥吊是码头上最大最高的机械设备,操控千吨的桥吊,抓起庞大的集装箱,准确放在指定位置,误差不超过2厘米。看似简单的一抓一放,在49米高的驾驶室透过玻璃向下看,集装箱上的4个锁孔就像针眼一样小,其难度如同高空“穿针引线”。
  大国工匠郭工:出土的文物,有的断成了好几部分,有的碎成了好几百块,有的严重氧化,根本看不出原貌。文物修复,需要在每一块碎片上仔细寻找线索,并且严格按照原始痕迹把碎片拼接起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够在40多年中修复文物6000余件,更为不易。
任务一:确定采访主题
(1)请结合材料拟写一个采访主题。(3分)
任务二:准备采访问题
(2)请从三位大国工匠中选择两位作为采访对象,分别提出一个采访问题。(6分)
二、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7分)
李政道:为天才打开一扇门
苗千
①当我们试图去了解真正的李政道,难免会发问:为什么是这个已经功成名就、生活安稳富足的中年物理学家,宁愿牺牲自己大量的研究时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几乎是以一己之力促成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让近千名中国学生得以赴美学习物理学
②名扬天下、生活安稳富裕的李政道仍怀有一颗赤子之心。1972年,李政道回到了已经阔别26年的祖国。此时他已经是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参观了一些科研院所之后,一种担忧涌上他的心头。当时国内的科研水平和运行状况都让他极为忧虑。
③他决定亲自回国授课。1979年5月到7月,连续七周,北京友谊宾馆的科学会堂挤满了关心物理学前沿进展的人们。从院士、研究员、高校教师到研究生,他们都是来听物理学家李政道讲课的。李政道为这场讲座费尽心思。他要讲的是两门课,“粒子物理和场论”和“统计力学”。为了让国内科研人员尽可能快地走到国际前沿,他将原来应该用一到两年讲授的课程内容集中在两个月内讲完。许多前沿研究中的术语没有对应的中文,李政道每天绞尽脑汁翻译,还是不得不保留一些英语术语。既要讲得快,又要讲得充分,还要讲得明白,李政道为此每天凌晨3点就起来备课。
④短期授课还远远不够。这样一位拥有巨大影响力、善于说服别人,且心思缜密的物理学家,在特殊的年代协调中美两国高层,反复游走于中美各所大学之间,最终促成了CUSPEA项目,让900多名中国学生得以赴美学习物理学。在长久的隔绝之后,中美两国的留学渠道由此重新开启。40多年后回看,李政道推开的这扇门依然影响深远。我们会发现,有这样的能力和影响力,又愿意担此重任者,唯有李政道。这个天才,为其他更多的天才,打开了一扇门。
⑤李政道的学生,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前主任诺曼·克里斯特认为,在如此年轻的阶段获得诺贝尔奖,让李政道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人。这也成为他一生的基调,他意识到自己可以对很多事情产生很大的影响。“从我个人的观察来说,他很注重施展自己的影响力,也因此对很多事情产生了正面作用。他建立了CUSPEA项目,使很多中国学生有机会来到美国学习,然后其中的很多学生又回到中国,成为重要的物理学家,对中国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⑥李政道是一位如此杰出、热爱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为何愿意为CUSPEA这样一个非科研项目耗费如此之多的心力
⑦李政道的长子李中清的回答能代表大多数人的看法,“这跟父亲少年时读书的经历有关”。在西南联大,他遇到束星北、吴大猷这样的老师破格收他上课。在美国,他又遇到破格录取他的芝加哥大学。他的一生之中,无数愿意为年轻人另辟一条蹊径的人,共同缔造了一个奇迹。
⑧李政道愿意把这个奇迹回赠给更多年轻人。用他写在自己60岁生日时的话说:“40年前,经吴大猷教授的推荐,我获取了中国政府的一笔奖学金赴美留学,在物理学方面继续深造。这一难得的机会改变了我的一生。一个人的成功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其中‘机遇’也许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驾驭的。尽管成功的机遇不可预定,但它的概率却可以大大增加。通过吴教授,我方能得到这一机遇。我对这一机遇的珍视,是促使我近年来组织CUSPEA考试的主因之一。希望更多类似的机遇能够光顾年轻人。”
⑨歌德在名著《浮士德》中曾经写到“太初有为【注】”,英国作家瑞·蒙克在《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一书中曾引用这句话作为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题名。无论是“太初有为”,还是瑞·蒙克那本传记的书名“天才之为责任”,都可以恰当地形容李政道的一生。李政道的一生之辉煌,不只在于其天才的迸发,领悟宇宙之道;更在于他作为一个人,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之有为。他在最大限度上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这是一个天才的故事,但实际上它是关于更多的人。
(有删改)
  【注】太初有为:一切的开端都是行动,然后才是语言和思想。
8.本篇人物传记叙述了李政道的多个历史事件,刻画出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充填写以下表格。(6分)
人物事件 体现出的精神品质
1972年,李政道回国参观科研院所 关心祖国科研,怀有赤子之心
①连续七周在北京给国内科研人员讲课 ②心系祖国,无私奉献,勤劳
促成了CUSPEA项目(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 ③关爱中国学生,心系祖国发展
9.与《美丽的颜色》一样,文章在叙事中引用了传主自己的话(第⑧段),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10.文章首尾段很有特点,下列是同学们对首尾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以反问的形式设下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首段以简要的文字突出李政道的重要贡献:以一己之力促成CUSPEA。
C.作者在尾段引用歌德和英国作家瑞·蒙克的言语,既增添文采,又进一步烘托出传主的品格。
D.尾段末句照应了文题“李政道:为天才打开一扇门”,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11.从人物刻画的角度,给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做一个批注。(4分)
(二)(2024·淄博中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20分)
从莲花塘到万古堂
刘汉俊
①我是含着眼泪看完电影《我本是高山》的。乡村教师张桂梅的故事,让我回到了从前,回到母亲在万古堂小学教书的日子,回想起了那些日子里的人和事。
②母亲原籍在城里,后来选择了父亲的原籍,拖儿带女到山乡,落户在贫瘠的莲花塘刘家。莲花塘村坐落在山坳之中,和我生活过的万古堂小学紧邻,中间隔一道山岗。
③从莲花塘到万古堂的山腰,隐约有四条小路。其实,不止这四条山路。简陋的万古堂小学,是山里孩子观望外界的唯一窗口、联通世界的唯一平台,是他们的唯一出路。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看得清这条路。于是,就有了家访。
④老师们白天教课,晚上常常要走村串户,跟家长们说说孩子的事,让家长少给孩子们派重活、多给时间写作业……
⑤这样的夜晚,我就和妹妹、弟弟小手牵小手,牵着家里的狗,站在漆黑的山头等妈妈。仲夏的夜,蛙声如鼓,山蚊子凶猛,伸手不见五指,抬头不见月牙。常常一等就到半夜,兄妹仨越等越害怕,默不作声。思念在恐怖的夜海里挣扎,等待在巴望的夜风中硬撑……
⑥后来,条件改善了。老师、学生多起来,路远的学生和老师开始住校。
⑦有自习课的晚上,孩子们在教室里或悄无声息地做作业,或叽叽喳喳地争个不休;谁家的狗儿跟进教室趴在课桌底下,老老实实地不吭声。老师们聚在隔壁大屋里备课,灯光如白昼,门窗漏着风。屋外是雪光辉映的天,寒风呼呼地吹。人往团里缩,拿粉笔的指头僵得有些不听话。冻得住呵气,冻不住思维和话语。……屋中央一盆塌炉,噼噼啪啪地迸着炭火星儿。偶尔有烟冒出来呛人,便有人抢了火钳扒扒捅捅。黑板旁有一煤炉,直角拐弯的烟筒直接伸到屋外,炉上吊一铜壶,壶盖嘟嘟地奏着欢快与生机。
⑧一批批一代代学生走出万古堂小学,走向广阔的田野和工矿企业,走向县城、市里、省城,到了沿海、京城;老师们依旧守着那一道山沟,山沟里的那一片校舍,校舍的那一角寒风苦雨。
⑨语文老师任豫章是万古堂小学的创办人,是所有老师的老师……
⑩李传海老师是老校长,得了一种佝偻病,背驼了一辈子,像个问号……
陈俊德老师是公办教师,家住很远,只能周末回家……
边一山老师是城里人,长得面大耳阔白白净净,他是从县文工团下放到这的。他喜欢我弟弟,弟弟还没上学,但心算很厉害。边一山老师时不时地把我弟弟捉到跟前,两腿一夹,加减乘除地出题,让弟弟口答。弟弟的“母算家”外号就是他给起的。
……
我的这些老师们,大多出身农家,家世寒微,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过硬的学历。他们在学生面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知无不言、倾其所知,但见到城里人,却有些腼腆甚至自卑;见到上级领导、干部,想提自己的难处,却难于启齿,舍不下脸面。
只有回到三尺讲台,往学生面前一站,一切都放下了。
放不下的,是两个字:责任。
最在乎的,是两个字:斯文。
他们或许在心里默念,我本是高山。
   他们都是张桂梅,是任桂梅、李桂梅、陈桂梅、边桂梅……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是张桂梅老师教给学生的誓言,是天下老师对学生的期许。我想说,老师是真正的高山。没有桂梅馨香,何来桃李芬芳。师恩如山,恩高义广,情深谊长。春晖不以时过,铭恩不以境迁。
万古堂作证。
(选自《人民文学》2024年第3期,有删改)
12.根据提示概括事件,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梳理。(4分)
开篇 乡村教师张桂梅的故事,让“我”想起母亲在万古堂小学教书时的人和事。
回忆从前 ③~⑤段 老师们白天教课,A 晚上常常走村串户家访 。
⑥~⑦段 后来,条件改善了,B 路远的学生和老师开始住校 。
⑧~ 段 一批批一代代学生走出万古堂小学,老师们依旧守在山沟,教书育人。
结尾 收束全文,并引用张桂梅的话语抒发情感。
13.文章第⑤段写“我”和妹妹、弟弟深夜在山头等待妈妈的情景,这样写用意何在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14.本文语言生动细腻而富有情味,请从下列语句中任选两句,按要求赏析。(6分)
A.有自习课的晚上,孩子们在教室里或悄无声息地做作业,或叽叽喳喳地争个不休;谁家的狗儿跟进教室趴在课桌底下,老老实实地不吭声。(从句式的角度)
B.黑板旁有一煤炉,直角拐弯的烟筒直接伸到屋外,炉上吊一铜壶,壶盖嘟嘟地奏着欢快与生机。(从修辞的角度)
C.边一山老师时不时地把我弟弟捉到跟前,两腿一夹,加减乘除地出题,让弟弟口答。(从词语的角度)
15.有读者认为,“我本是高山”也可作为本文的标题。你喜欢哪个标题 请简述理由。(6分)
三、写作(50分)
1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时光荏苒,但总有一些人、事、物留在心底,念念不忘,时常回想。东墙上藤野先生的照片留在鲁迅的心底,警醒自己不可懈怠;鲁迅先生桌上那盏深夜不灭的灯火留在许广平的心底,映照出鲁迅勤奋写作、不懈追求的身影;镭元素略带蓝色的荧光留在居里夫人的心底,鼓励自己献身科学。
请以“留在心底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