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评价(六) 第六单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质量评价(六) 第六单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1 22:10:56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评价(六)第六单元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6分)
  人们都希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孟子却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们不愿贫贱忧戚,张载却说这是“玉汝于成”,帮助你成功。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着深刻zhé理,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艰难屈折,要在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正是这样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把困难和逆jìnɡ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养成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xī的精神。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忧戚( ) zhé( )理
挫( )折 逆jìnɡ( )
不屈不挠( ) 自强不xī(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1分)
(3)“康庄大道”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
(4)把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1分)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往送之门,戒之曰 必敬必戒
B.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军中闻将军令 将军令曰
D.以君之力 投诸渤海之尾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翻译:公孙衍、张仪为什么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呢
B.如太行、王屋何
翻译: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C.甚矣,汝之不惠!
翻译:你也太不聪明了!
D.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翻译:文帝被感动了,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D.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史记》是司马光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与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C.《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作者杜牧,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D.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如“始龀”指七八岁。
6.根据提示,将诗文名句补充完整。(6分)
情感意蕴 诗文名句 出处
怀才不遇 我报路长嗟日暮, ①   。 李清照 《渔家傲》
物是人非 ②   ,③   。 晏殊 《浣溪沙》
忧国忧民 ④   ,恨别鸟惊心。 杜甫 《春望》
悠然自得 采菊东篱下,⑤   。 陶渊明 《饮酒(其五)》
忧患意识 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7.艺术节期间,班级组织开展了“走进身边的文化遗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6分)
(1)【知·相关知识】同学们围绕活动主题展开了讨论。下面是两位同学的对话内容,其中有一处遗漏,请你根据语境予以补充。(2分)
  ①小语:“老师让我们调查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这文化遗产指什么呢 ”
  ②小文:“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石刻、壁画等。”
  ③小语:“那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指什么呢 ”
  ④小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等。”
  ⑤小语:“那我知道了,比如五一劳动节就属于咱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⑥小文:“不对,我刚才说的不够全面,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应该是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我们的传统节日才属于咱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中秋节、端午节。”
  ⑦小语:“根据你的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定义应该是: 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
  ⑧小文:“没错!关于文化遗产的内容,你现在已经完全清楚了!”
(2)【荐·文化遗产】同学们在参观博物馆时,拍摄了下面一组“老物件”的照片,请你从中选择一张,参考示例,给它配上一句优美的话。(要求:体现物件特征,用上修辞,句式不限)(1分)
  示例:摇椅——吱吱呀呀,唱着儿时的歌。
“老物件”照片: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谈·遗产保护】2024年12月4日,我国春节申遗成功,为了了解大家对春节“申遗”成功的看法,小江同学设计了春节“申遗”成功采访记录单,请你帮忙在横线上将采访记录内容补充完整。(3分)
春节“申遗”成功采访记录单
采访对象:八年级同学 采访问题:同学你好!我国春节申遗成功,这个消息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你能结合生活实例谈谈提升文化自信有哪些途径吗 你的回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采访对象:语文老师 采访问题: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胡老师的回答: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团聚的日子,是家庭、民族、国家团圆的日子,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这种情感凝聚力是春节能够成功申遗的重要因素。 梁老师的回答:春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保护非遗极其重要,这种保护意识是春节能够成功申遗的关键。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6分)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8.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仿佛梦魂……归何处”用想象手法,写天帝询问词人想回到哪里,由描绘梦境向抒情过渡。
B.下片“学诗谩有惊人句”中,“谩”字流露出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和对诗歌艺术的孜孜追求。
C.本词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了与作者以往婉约风格不同的另一种豪放词风。
D.本词开篇描写了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等壮丽景象,为全词的奇情壮采奠定了情感基调。
9.这首词中的“我”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3分)
(二)(2024·甘肃中考节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常山郡,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颜)杲卿、(袁)履谦为贼所执,送于东都。思明既陷常山,遂攻诸郡,邺、广平、钜鹿、赵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复为贼守。禄山见杲卿,面责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官,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 ”杲卿瞋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窃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 ”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忠义》)
1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岂不诚大丈夫哉  
(2)往之女家    
(3)御备皆竭    
(4)比至气绝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分)
(2)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 (2分)
12.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6分)
(1)【甲】文中,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 (3分)
(2)【乙】文中的颜杲卿算不算孟子心中的大丈夫 为什么 (3分)
(三)(2024·天津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7分)
  李皭①为福建将乐令,春秋行乡饮酒礼时,至村落间问民疾苦,牧竖②妇女皆环集,导之以善,肫然③如家人。期月,邑人悉向化④,境无盗贼,讼庭稀鞭扑声。皭初至官,与家人约曰:“在官,俸金外皆赃也,不可以丝毫累我。”官廨⑤有桂二株,方花开,李指之曰:“此亦官物也,擅折者必治之。”自是家人不敢簪桂花。尝出郭省敛⑥,从仆摘道旁一橘,顾见之,责曰:“岂可坏法自汝始!”立下马杖之,命偿其直。居三年,上官有索馈者,无以应,遂去官归。
(选自《清稗类钞》)
  【注】①李皭(jiào):清朝顺治年间福建将乐县县令。②牧竖:牧童。③肫(zhūn)然:诚恳真挚的样子。④向化:受到感化而归顺。⑤官廨(xiè):官署。⑥省敛:考察收取租税。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至村落间问民疾苦 至:   
(2)命偿其直 偿: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亦官物也,擅折者必治之。
15.请结合原文分析,李皭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四)(2025·济南高新区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各题。(13分)
大医济苍生——一双仁爱的眼睛
  ①那年,吴孟超的门诊迎来一位两岁的孩子。吴老笑眯眯地望着孩子,伸出手摸了摸孩子的肚子。孩子看着白眉爷爷慈祥的脸,也笑了。
  ②一旁,那位年轻的妈妈却哭了:“生病一年多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孩子笑。”原来,她一直带着孩子辗转各大医院求医,孩子一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哭。孩子的眼睛不会说假话,他看到的到底是一双怎样的眼睛
  ③这双眼睛很“温柔”。吴老常说,不管病人多么啰唆,医生一定要眼睛盯着病人。每个患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病人渴求希望的眼神,他不敢辜负,更不忍辜负。
  ④这样一张照片让人过目不忘:手术下来,累得瘫坐在沙发上的吴老,脸上却洋溢着孩子般的笑意。
  ⑤一次,吴老发烧了,可那天有一例肿瘤切除术。他敲着桌子,喝退了劝他休息的护士。历时2个小时,割下那个890克的肿瘤后,吴老累得瘫倒在椅子上。大家七手八脚地将他抬进休息室,护士长心疼得哭出了声。那一年,95岁的吴老亲自带队到云南省福贡县,为偏远地区贫困患者解除病痛。手术做完了,吴老自己也住进了病房。他曾说,“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⑥这是一双“有性格”的眼睛。年轻时,吴孟超的大眼睛炯炯有神,透着坚毅。27岁从医学院毕业后,他差点因为个头太矮被发配到“儿科”。慧眼识才的赵宝琦教授曾说,当年外科留下吴孟超,看重的就是这个年轻人沉稳坚定的气质。
  ⑦这双眼睛很“明亮”。那一年,吴老到“硬骨头六连”,穿着迷彩作训服,与一群年轻士兵一同站队列出早操。照片中,精神抖擞的他敬了一个军礼,皓白的寿眉下,一双瞳仁亮晶晶。官兵们不知道,这位时年91岁的老兵,刚做完白内障手术、安上人工晶体才一个月。
  ⑧这双眼睛很“锐利”。看医嘱记录单,吴老从来不是一目十行,匆匆掠过。“他都是用右手的食指,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指,一行一行逐字逐句地看,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盯着。”弟子严以群说,“几乎没有人能在他面前打那么一点点马虎眼。”的确,他的学生不好当,连病史他都要求用手写。他觉得,病史卡就应该写得整整齐齐,一字不错。所以他招收研究生的时候,重要准则就是字迹一定要端正,思考一定要有逻辑性。上了手术台,吴老更是从不讲情面,要是被他抓住问题,就会毫不客气地骂上几句:“早饭吃多了 ”“怎么用这个 ”他指出的每个错误,都在点子上,除此之外,便不再多说。对吴老而言,培育学生是毕生责任。
  ⑨这双眼睛很“坦然”。20世纪80年代,第一届中日消化道外科会议在上海举行。日本代表团带来了专业的摄制组,提出想拍摄吴孟超做手术的全过程,他爽快地一口答应,眼神里全是坦然。虽然“吴氏刀法”难以学习,但吴孟超还是把自己的技能与知识倾囊相授,他说:“这技术更多人学去,为更多人服务,不是更好吗 我的所有技术属于人类,我吴孟超没有专利!”
  ⑩吴老的女儿留有父亲很多照片。在这之中,她觉得,有一张拍得最好——夕阳余晖下,身着军装的吴老双手插在胸前,面庞凝重,抬眼望向远方,仿佛在深思熟虑着什么。
   2021年5月22日,吴老走了,享年99岁,他一生做过1.6万余例肝脏外科手术,这匹不知疲倦的老马,硬是把患者一个一个驮过了河。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文以“眼睛”为线索,记述了与吴老“眼睛”相关的事例,表现吴老的形象。
B.第③段画线句中的“不敢”是吴老出于职业操守,“不忍”是出于医者仁心。
C.第⑦段描写吴老的瞳仁明亮有神,是因为吴老刚做完白内障手术,安上了人工晶体。
D.吴老年轻时就展露出沉稳坚定的气质,这也是当年外科留下他的重要原因。
17.电视台准备拍摄“大医济苍生”系列纪录片,计划选取吴老的典型事例来展现他的品格,请结合文章内容选取三个典型事例并说明理由。(3分)
18.结合语境,赏析第 段画线句中的加点字的作用。(3分)
  这匹不知疲倦的老马,硬是把患者一个一个驮过了河。
19.朴素的文字也有动人的力量,本文开头即如此。请结合文章内容,品析第①段的作用。(4分)
三、写作(50分)
20.(2025·南通月考)微光,是指微弱的光线,通常能在一片黑暗中照亮周围。微光看似微不足道,但有些时刻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份关爱的礼物、一个回眸的微笑……微光,照亮我们的心灵,点燃我们追梦的勇气。
  请以“微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结合自身经历和体验写出真情实感;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单元质量评价(六)第六单元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6分)
  人们都希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孟子却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们不愿贫贱忧戚,张载却说这是“玉汝于成”,帮助你成功。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着深刻zhé理,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艰难屈折,要在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正是这样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把困难和逆jìnɡ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养成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xī的精神。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忧戚(qī) zhé(哲)理
挫(cuò)折 逆jìnɡ(境)
不屈不挠(náo) 自强不xī(息)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屈折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曲折 ”。(1分)
(3)“康庄大道”在文中的意思是 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大路,这里指顺境 。(1分)
(4)把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1分)
答: 如果不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怎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
A.往送之门,戒之曰 必敬必戒
B.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军中闻将军令 将军令曰
D.以君之力 投诸渤海之尾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翻译:公孙衍、张仪为什么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呢
B.如太行、王屋何
翻译: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C.甚矣,汝之不惠!
翻译:你也太不聪明了!
D.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翻译:文帝被感动了,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D.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
A.《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史记》是司马光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与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C.《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作者杜牧,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D.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如“始龀”指七八岁。
6.根据提示,将诗文名句补充完整。(6分)
情感意蕴 诗文名句 出处
怀才不遇 我报路长嗟日暮, ① 学诗谩有惊人句 。 李清照 《渔家傲》
物是人非 ② 无可奈何花落去 ,③ 似曾相识燕归来 。 晏殊 《浣溪沙》
忧国忧民 ④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杜甫 《春望》
悠然自得 采菊东篱下,⑤ 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 《饮酒(其五)》
忧患意识 ⑥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7.艺术节期间,班级组织开展了“走进身边的文化遗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6分)
(1)【知·相关知识】同学们围绕活动主题展开了讨论。下面是两位同学的对话内容,其中有一处遗漏,请你根据语境予以补充。(2分)
  ①小语:“老师让我们调查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这文化遗产指什么呢 ”
  ②小文:“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石刻、壁画等。”
  ③小语:“那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指什么呢 ”
  ④小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等。”
  ⑤小语:“那我知道了,比如五一劳动节就属于咱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⑥小文:“不对,我刚才说的不够全面,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应该是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我们的传统节日才属于咱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中秋节、端午节。”
  ⑦小语:“根据你的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定义应该是: 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
  ⑧小文:“没错!关于文化遗产的内容,你现在已经完全清楚了!”
(2)【荐·文化遗产】同学们在参观博物馆时,拍摄了下面一组“老物件”的照片,请你从中选择一张,参考示例,给它配上一句优美的话。(要求:体现物件特征,用上修辞,句式不限)(1分)
  示例:摇椅——吱吱呀呀,唱着儿时的歌。
“老物件”照片: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 示例一: 木梳 你在发间轻轻掠过,一如妈妈温柔的手指
示例二:茶具 热气腾腾,泡出生活的滋味
示例三:灯笼 红红火火,点亮心中的希望
示例四:折扇 轻轻摇曳,扇出诗意的清风
(3)【谈·遗产保护】2024年12月4日,我国春节申遗成功,为了了解大家对春节“申遗”成功的看法,小江同学设计了春节“申遗”成功采访记录单,请你帮忙在横线上将采访记录内容补充完整。(3分)
春节“申遗”成功采访记录单
采访对象:八年级同学 采访问题:同学你好!我国春节申遗成功,这个消息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你能结合生活实例谈谈提升文化自信有哪些途径吗 你的回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采访对象:语文老师 采访问题: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胡老师的回答: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团聚的日子,是家庭、民族、国家团圆的日子,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这种情感凝聚力是春节能够成功申遗的重要因素。 梁老师的回答:春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保护非遗极其重要,这种保护意识是春节能够成功申遗的关键。
答: ①示例一: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如积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或参观展览馆、历史文化遗址等,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示例二:多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和实践。如积极参加春节或其他节日的各种活动,或参与传统文化社团和活动,与其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交流。
示例三:树立文化自信心。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欣赏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国际影响力,以身为中国人为荣,自信地展现中华文化的风采。
②示例一:老师您好,您觉得我国的春节为什么能申遗成功
示例二:老师您好,您觉得我国春节申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二、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6分)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8.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B )
A.上片“仿佛梦魂……归何处”用想象手法,写天帝询问词人想回到哪里,由描绘梦境向抒情过渡。
B.下片“学诗谩有惊人句”中,“谩”字流露出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和对诗歌艺术的孜孜追求。
C.本词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了与作者以往婉约风格不同的另一种豪放词风。
D.本词开篇描写了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等壮丽景象,为全词的奇情壮采奠定了情感基调。
9.这首词中的“我”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3分)
答: ①有高远的追求(或从理想、志向、胸怀、抱负等角度作答亦可)。②才华横溢(或富有诗才)。③怀才不遇(或无人赏识)。④遭遇战乱离散而孤苦无依。(答出任意三点即给满分) 
(二)(2024·甘肃中考节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常山郡,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颜)杲卿、(袁)履谦为贼所执,送于东都。思明既陷常山,遂攻诸郡,邺、广平、钜鹿、赵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复为贼守。禄山见杲卿,面责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官,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 ”杲卿瞋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窃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 ”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忠义》)
1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岂不诚大丈夫哉  确实(是) 
(2)往之女家  同“汝”,你 
(3)御备皆竭  完,尽 
(4)比至气绝  等到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分)
译文: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2)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 (2分)
译文: 天子有什么事辜负了你而你却反叛呢  
12.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6分)
(1)【甲】文中,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 (3分)
答: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的做法是“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没有独立的人格。而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不会因外在的富贵、贫贱、权势而改变。 
(2)【乙】文中的颜杲卿算不算孟子心中的大丈夫 为什么 (3分)
答: 算。颜杲卿和袁履谦带领常山郡士兵抵抗史思明,坚守到底;被捕后,保持忠义,并不因为安禄山推荐了自己就跟着反叛;指出安禄山骗取天子的恩宠才得到今天的地位却背叛了天子的事实;被肢解,直到断气,仍大骂安禄山。颜杲卿坚守道义,“威武不能屈”,算孟子心中的大丈夫。(理由答出任意3点即可) 
(三)(2024·天津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7分)
  李皭①为福建将乐令,春秋行乡饮酒礼时,至村落间问民疾苦,牧竖②妇女皆环集,导之以善,肫然③如家人。期月,邑人悉向化④,境无盗贼,讼庭稀鞭扑声。皭初至官,与家人约曰:“在官,俸金外皆赃也,不可以丝毫累我。”官廨⑤有桂二株,方花开,李指之曰:“此亦官物也,擅折者必治之。”自是家人不敢簪桂花。尝出郭省敛⑥,从仆摘道旁一橘,顾见之,责曰:“岂可坏法自汝始!”立下马杖之,命偿其直。居三年,上官有索馈者,无以应,遂去官归。
(选自《清稗类钞》)
  【注】①李皭(jiào):清朝顺治年间福建将乐县县令。②牧竖:牧童。③肫(zhūn)然:诚恳真挚的样子。④向化:受到感化而归顺。⑤官廨(xiè):官署。⑥省敛:考察收取租税。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至村落间问民疾苦 至: 到 
(2)命偿其直 偿: 抵偿,赔偿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亦官物也,擅折者必治之。
译文: 这也是官署的财物,擅自折花的人(我)一定惩治他。 
15.请结合原文分析,李皭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 李皭为官期间到民间考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引导百姓向善,乡人都受到感化而归顺,说明他是一个关爱百姓、治理有方的官员;他告诫家人不可贪赃,并惩治违反规定的从仆,说明他是一个清正廉洁、坚持原则的人;职位比他高的官员向他索要财物,他没有任何回应,说明他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 
(四)(2025·济南高新区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各题。(13分)
大医济苍生——一双仁爱的眼睛
  ①那年,吴孟超的门诊迎来一位两岁的孩子。吴老笑眯眯地望着孩子,伸出手摸了摸孩子的肚子。孩子看着白眉爷爷慈祥的脸,也笑了。
  ②一旁,那位年轻的妈妈却哭了:“生病一年多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孩子笑。”原来,她一直带着孩子辗转各大医院求医,孩子一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哭。孩子的眼睛不会说假话,他看到的到底是一双怎样的眼睛
  ③这双眼睛很“温柔”。吴老常说,不管病人多么啰唆,医生一定要眼睛盯着病人。每个患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病人渴求希望的眼神,他不敢辜负,更不忍辜负。
  ④这样一张照片让人过目不忘:手术下来,累得瘫坐在沙发上的吴老,脸上却洋溢着孩子般的笑意。
  ⑤一次,吴老发烧了,可那天有一例肿瘤切除术。他敲着桌子,喝退了劝他休息的护士。历时2个小时,割下那个890克的肿瘤后,吴老累得瘫倒在椅子上。大家七手八脚地将他抬进休息室,护士长心疼得哭出了声。那一年,95岁的吴老亲自带队到云南省福贡县,为偏远地区贫困患者解除病痛。手术做完了,吴老自己也住进了病房。他曾说,“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⑥这是一双“有性格”的眼睛。年轻时,吴孟超的大眼睛炯炯有神,透着坚毅。27岁从医学院毕业后,他差点因为个头太矮被发配到“儿科”。慧眼识才的赵宝琦教授曾说,当年外科留下吴孟超,看重的就是这个年轻人沉稳坚定的气质。
  ⑦这双眼睛很“明亮”。那一年,吴老到“硬骨头六连”,穿着迷彩作训服,与一群年轻士兵一同站队列出早操。照片中,精神抖擞的他敬了一个军礼,皓白的寿眉下,一双瞳仁亮晶晶。官兵们不知道,这位时年91岁的老兵,刚做完白内障手术、安上人工晶体才一个月。
  ⑧这双眼睛很“锐利”。看医嘱记录单,吴老从来不是一目十行,匆匆掠过。“他都是用右手的食指,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指,一行一行逐字逐句地看,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盯着。”弟子严以群说,“几乎没有人能在他面前打那么一点点马虎眼。”的确,他的学生不好当,连病史他都要求用手写。他觉得,病史卡就应该写得整整齐齐,一字不错。所以他招收研究生的时候,重要准则就是字迹一定要端正,思考一定要有逻辑性。上了手术台,吴老更是从不讲情面,要是被他抓住问题,就会毫不客气地骂上几句:“早饭吃多了 ”“怎么用这个 ”他指出的每个错误,都在点子上,除此之外,便不再多说。对吴老而言,培育学生是毕生责任。
  ⑨这双眼睛很“坦然”。20世纪80年代,第一届中日消化道外科会议在上海举行。日本代表团带来了专业的摄制组,提出想拍摄吴孟超做手术的全过程,他爽快地一口答应,眼神里全是坦然。虽然“吴氏刀法”难以学习,但吴孟超还是把自己的技能与知识倾囊相授,他说:“这技术更多人学去,为更多人服务,不是更好吗 我的所有技术属于人类,我吴孟超没有专利!”
  ⑩吴老的女儿留有父亲很多照片。在这之中,她觉得,有一张拍得最好——夕阳余晖下,身着军装的吴老双手插在胸前,面庞凝重,抬眼望向远方,仿佛在深思熟虑着什么。
   2021年5月22日,吴老走了,享年99岁,他一生做过1.6万余例肝脏外科手术,这匹不知疲倦的老马,硬是把患者一个一个驮过了河。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全文以“眼睛”为线索,记述了与吴老“眼睛”相关的事例,表现吴老的形象。
B.第③段画线句中的“不敢”是吴老出于职业操守,“不忍”是出于医者仁心。
C.第⑦段描写吴老的瞳仁明亮有神,是因为吴老刚做完白内障手术,安上了人工晶体。
D.吴老年轻时就展露出沉稳坚定的气质,这也是当年外科留下他的重要原因。
17.电视台准备拍摄“大医济苍生”系列纪录片,计划选取吴老的典型事例来展现他的品格,请结合文章内容选取三个典型事例并说明理由。(3分)
答: ①吴老95岁仍坚持上手术台,完成高难度手术,表现出他为救治病人鞠躬尽瘁的品格;②他一字一句地看医嘱记录单,对学生要求很严格,表现他治学严谨、认真负责的品格;③面对外国摄制组,他称自己“没有专利”,所有技术属于人类,表现他无私奉献,愿为医学事业贡献全部才华和毕生精力。(写其他事例,只要言之有理,并列出对应品格也可得分) 
18.结合语境,赏析第 段画线句中的加点字的作用。(3分)
  这匹不知疲倦的老马,硬是把患者一个一个驮过了河。
答: “驮”本义是用背部负载东西,此处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吴老竭尽平生精力帮助患者摆脱病魔,表现了吴老医术的高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19.朴素的文字也有动人的力量,本文开头即如此。请结合文章内容,品析第①段的作用。(4分)
答: 通过对吴老的神态和动作描写,直接表现出吴老的和蔼可亲和医者仁心;通过写孩子“笑”的神态,侧面表现吴老的慈祥和面对患者时良好的职业素质、沟通能力;正侧面结合,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引起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三、写作(50分)
20.(2025·南通月考)微光,是指微弱的光线,通常能在一片黑暗中照亮周围。微光看似微不足道,但有些时刻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份关爱的礼物、一个回眸的微笑……微光,照亮我们的心灵,点燃我们追梦的勇气。
  请以“微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结合自身经历和体验写出真情实感;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方面,要明确题目的核心元素是“微光”,这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词语,它既可以指物理意义上的微弱光线,也可以引申为生活中的希望、鼓励、关爱等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的微小元素。我们要把握“微光”的双重含义:它既可以是在黑暗中给人指引的微弱光线,也可以是在困境中给人希望和勇气的精神力量。立意应该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讲述一个或多个与“微光”有关的故事,表达“微光”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构思选材方面,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取与“微光”相关的素材。比如,可以写一次在黑暗中迷路时,远方的一点灯光为你指明了方向;或者写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朋友或家人的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份关爱的礼物、一个回眸的微笑等,这些微小的关怀就像微光一样,照亮了你的心灵,让你重新找回了信心和勇气。此外,我们还可以将“微光”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相结合,比如写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如何像微光一样,给需要帮助的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或者写国家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像微光一样,凝聚起全国人民的力量,共同渡过难关。在构思文章结构时,可以采用顺叙或倒叙的方式,先描述困境或黑暗中的情景,再引出“微光”的出现和它对人物的影响,最后总结“微光”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要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场景,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微光”带来的温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