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一着惊海天 ——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核心素养教案设计)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逐段精读文本时,需精准把握 “惊心动魄”“精准”“定格” 等描写场景与动作的词语含义。“惊心动魄” 生动展现舰载机着舰时的紧张氛围 —— 从进入下滑道到钩住阻拦索,每一秒都充满未知挑战;“精准” 体现着舰动作的高度精确,是对飞行员技术与舰载系统稳定性的直接证明,哪怕几厘米偏差都可能导致失败;“定格” 将成功瞬间永久留存,既是对这一时刻的纪念,更象征我国航母事业的重要里程碑。要体会通讯 “叙事中融抒情” 的语言魅力,如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的引用,以豪迈意象渲染引擎轰鸣的磅礴气势,比 “声音大、气势盛” 更具文学感染力,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穿透纸面的力量。
能模仿本文 “准确又有感染力” 的语言风格,描写生活中具有仪式感的场景(如学校升旗仪式)。需结合动作描写与氛围渲染,例如:“国旗护卫队迈着正步走向旗杆,皮鞋敲击地面的声音像节拍器般精准;红旗在晨风中舒展,从褶皱到展开的每一个角度都清晰可见,定格成蓝天下最鲜艳的风景,操场上的寂静与红旗的飘动形成奇妙呼应。”
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文本核心事件(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全过程),提炼关键节点(准备、下滑、着舰、成功)。准备阶段关注人员部署与设备检查,下滑阶段留意舰载机姿态与塔台指令,着舰阶段聚焦尾钩与阻拦索配合,成功阶段把握现场反应。学会以 “时间推移” 为轴串联各阶段,从复杂叙事中抓取核心线索,构建对事件的完整认知。
分析通讯写作手法,理解环境描写(如 “海风呼啸”)、细节描写(如 “飞行员操作手势”)的作用。环境描写通过恶劣自然条件反衬着舰难度;细节描写让读者看到成功背后的技术细节与人文温度。通过分析培养逻辑思维与细节感知能力,如从 “飞行员握紧操纵杆” 的细节,能感受到他肩负的责任,而这一细节又服务于 “着舰任务严肃性” 的整体认知。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文本在紧张叙事中展现的刚健之美 —— 舰载机着舰时的力量感、着陆瞬间的冲击力、技术操作的精准度,以及字里行间的民族自豪感。体会通讯 “科技事件与人文情感结合” 的审美特质,如描写机械操作时融入对科研人员的敬意:“从阻拦索设计到导航系统调试,每一个零件都凝聚着团队心血”,让技术描写拥有人文温度。
尝试用 “客观叙述 + 抒情” 的语言描写身边科技场景(如实验室实验操作)。叙述步骤时加入对操作者神情的描写,传递对科学精神的赞美,例如:“实验员捏滴管的手指稳定如磐石,每滴溶液滴落速度精确到每秒一滴;当溶液从透明变为淡蓝色时,他紧绷的嘴角终于扬起 —— 这不仅是实验成功,更是对‘严谨’的最佳诠释。”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我国航母舰载机发展背景:从 “辽宁舰” 入列时 “有舰无机”,到科研人员攻克阻拦索材料、导航系统等核心技术,再到首架次着舰成功,背后是无数次失败与重试。认识到这一事件的里程碑意义 —— 标志我国海军从 “近海防御” 向 “远海护卫” 转型,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与话语霸权。
体会文中 “攻坚克难、勇于突破” 的精神,这种精神与 “嫦娥探月”“蛟龙号深潜” 等领域的探索精神一脉相承。传承自主创新的民族精神,明白 “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增强对国家科技发展的认同感,树立 “科技强国” 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文本内容,把握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完整过程:着舰前准备(人员就位、设备调试、气象监测)、下滑阶段(进入下滑道、塔台指令、姿态调整)、着舰瞬间(尾钩接近阻拦索、首次钩索失败、二次钩住第二道阻拦索)、成功后(甲板欢呼、塔台掌声),理清事件脉络。
赏析文中描写手法:环境描写(“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通过恶劣天气反衬任务难度;动作描写(“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下滑”)用比喻展现灵活姿态;引用诗句 “声如千骑疾” 增强文学感染力。理解这些手法在增强文本感染力、凸显事件意义中的作用 —— 让读者既能 “看见” 过程,又能 “感受” 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体会通讯 “虚实结合” 的语言特色:理解技术描写(如 “下滑道”“阻拦索”)的准确性与抒情语句(如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的感染力如何融合。例如 “精准钩住阻拦索” 的客观描写(实)与 “航母梦迈出关键一步” 的抒情评价(虚)相互呼应,让 “技术成功” 升华为 “精神胜利”。
理解 “一着惊海天” 的深层含义:“一着” 不仅指舰载机着舰动作,更象征我国国防科技的重大突破;“惊海天” 不仅形容动作震撼,更寓意这一事件震动国际社会,让世界看到中国科技崛起。要认识到这 “一着” 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 —— 从设计师到飞行员,每个人都是 “惊海天” 的参与者。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分角色朗读(“解说员” 读技术描写、“观察者” 读抒情段落、“评论员” 读引用诗句)、配乐朗读等形式,感受语言节奏变化。读准备阶段语速稍缓(如 “雷达旋转不停,像在寻找答案”),读着舰瞬间语速急促(如 “300 米、200 米、100 米,舰载机贴近甲板”),读成功时刻语调激昂(如 “欢呼声漫过甲板,惊飞舰舷海鸥”)。
讨论探究法:设置阶梯式问题链引导小组讨论:
基础问题:“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着舰的紧张?结合词语分析。”
进阶问题:“为什么引用‘声如千骑疾’?与技术描写是否矛盾?”
深度问题:“‘一着’与‘海天’有什么关联?除字面意思还有哪些深层含义?”
在交流中碰撞观点,如讨论 “引用诗句是否矛盾” 时,引导学生发现 —— 诗句的 “虚” 与技术描写的 “实” 形成互补,让文本既有科技严谨性,又有文化厚重感。
1.情境教学法:创设 “科技成果发布会” 情境,学生分别扮演科研人员、记者、观众。科研人员用专业语言介绍技术(如 “阻拦索用高强度合金钢,3 秒内将 20 吨舰载机从时速 200 公里减速至静止”);记者结合文本提问(如 “这次着舰最关键的技术突破是什么?”);观众分享感受(如 “尾钩钩住阻拦索的瞬间,让我想到‘十年磨一剑’”)。在实践中理解通讯 “专业性与可读性平衡” 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视觉素材:舰载机着舰慢动作视频(1.5 分钟,含 “下滑 — 接近 — 钩索 — 停稳”)、着舰过程分解图(标注 “下滑道角度 3.5 度”“阻拦索间距 12 米” 等数据)、航母发展时间轴(从 “辽宁舰” 到 “山东舰” 关键节点)。
文字素材:重点词语 “语境卡”——“惊心动魄” 卡片左侧注词义,右侧附文中句子 “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着舰”,下方配着舰瞬间图片;“精准” 卡片对比 “停在甲板上” 与 “稳稳地停在甲板上” 的表达效果。
1.学习材料:
文本打印稿(每人 1 份,预留批注空间,如标注 “此处用比喻”“这句是抒情”)。
情节节点思维导图(正面为 “准备 — 下滑 — 着舰 — 成功” 流程,背面标注对应段落核心描写,如准备阶段标注 “舰员站位如雕塑”“雷达屏幕闪烁”)。
拓展阅读:航母发展历程简介(含 “阻拦索研发”“飞行员训练” 细节)、舰载机飞行员训练故事(如 “每天模拟着舰 200 次,汗水浸透飞行服”)。
1.互动工具:
小组任务卡:明确 “找关键描写”“析手法作用” 等任务要求(如 “找出 3 处体现紧张氛围的描写,说明‘环境 / 动作 / 心理描写’如何烘托紧张感”)、完成时间(6 分钟 / 任务)、评价标准(结合词语分析得 3 分,仅指出类型得 1 分)。
评价量表:从 “分析准确性”(区分技术描写与抒情语句)、“表达逻辑性”(有 “文本依据 — 分析 — 结论” 链条)、“合作积极性”(主动倾听他人观点)三个维度设置三级标准(优:3 项达标;良:2 项达标;需改进:1 项及以下)。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约 5 分钟)
播放舰载机着舰短视频(1 分钟),定格 “尾钩钩住阻拦索” 瞬间,提问:“用一个词形容这个瞬间,你会选什么?为什么?”
学生发言后(如 “震撼 —— 速度快却能精准停下”“了不起 —— 背后有很多技术难题”),教师点评:“这个瞬间不仅是视觉冲击,更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航母梦’。今天学习的《一着惊海天》,就用文字‘直播’了这个历史性时刻。”
引出课题:“让我们走进文本,看看作者如何记录‘一着惊海天’的全过程,感受科技力量与民族情怀。”
文本研读(约 20 分钟)
1.初读感知,梳理情节
发放情节节点思维导图,学生自主阅读并标注四个关键节点(准备用 “○”、下滑用 “△”、着舰用 “□”、成功用 “☆”),标注时关注标志性语句(如 “塔台下达着舰指令” 对应下滑阶段)。
小组合作核对后,代表汇报:“准备阶段(○),舰上人员严阵以待 —— 雷达兵紧盯屏幕,飞行员整理飞行装具;下滑阶段(△),舰载机从‘远看像银燕’到‘机翼几乎擦过舰岛’;着舰瞬间(□),尾钩精准钩住第二道阻拦索,轮胎摩擦产生青烟;成功时刻(☆),全场欢呼,有人拥抱,有人敬礼。”
教师点评:“大家准确抓住核心情节!注意‘数十秒的时间仿佛凝固了’—— 作者用主观感受拉长客观时间,这是通讯‘以情动人’的特点 —— 不仅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让我们感受‘当时有多激动’。”
1.再读分析,品味语言
开展 “语言亮点寻踪” 活动:小组 6 分钟内找出精彩描写(技术描写、抒情句、引用句),用不同颜色荧光笔标注并说明效果(蓝色标技术描写,红色标抒情句,绿色标引用句)。
成果展示:
技术描写(蓝色标注):“舰载机稳稳地停在甲板上”——“稳稳地” 体现着舰平稳,说明飞行员操作精准、阻拦系统可靠,比 “停在甲板上” 多了 “可控性” 含义,更具说服力。
抒情句(红色标注):“这一着,定格了中国海军的成长”—— 将着舰动作与国家发展关联,从 “一次飞行” 升华到 “海军成长”,传递民族自豪感,让事件超越军事范畴。
引用句(绿色标注):“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千骑疾” 对应引擎声,“万山来” 对应压迫感;用熟悉意象让读者感受现场震撼,比直白描写更有感染力。
对比拓展:“和单纯新闻‘舰载机成功着舰’相比,文中加入技术细节(如‘第二道阻拦索’)、情感表达(如‘成长’)和诗句引用,更能让你感受到事件的重量 —— 这就是通讯的魅力:不仅讲‘事实’,还讲‘意义’。”
1.精读品析,感悟内涵
聚焦关键段落:齐读着舰瞬间描写,讨论:“‘舰载机的尾钩精准钩住了第二道阻拦索’中‘精准’有何深意?”(既指毫米级误差控制的精确,又暗示我国舰载技术达世界先进水平,更是对科研人员 “十年磨一剑” 的肯定。)
手法作用:提问 “文中多次描写‘海风’‘海浪’有什么作用?”(用 “海风呼啸”“海浪拍舰体” 的恶劣环境,反衬着舰难度 —— 自然条件越差,越能凸显技术可靠与人员镇定;同时营造紧张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摇晃的甲板。)
标题解读:分析 “一着惊海天” 含义 ——“一着” 指舰载机成功着舰;“惊海天” 表面指着舰气势震撼海天,深层象征对我国国防事业的震撼性影响 —— 让世界看到中国航母实战能力,让国人 “航母梦” 有了实质支撑。“惊” 的不仅是 “海天”,更是国人从 “望洋兴叹” 到 “劈波斩浪” 的自豪。
拓展延伸(约 15 分钟)
1.相关知识拓展
介绍航母发展背景:舰载机着舰被称为 “刀尖上的舞蹈”,世界初期事故率达 20%。我国科研人员通过无数次模拟训练(如陆地模拟甲板练习)、改进技术(如研发电磁阻拦系统),才实现 “首架次成功”。
小组讨论:“为什么详细描写飞行员操作和舰上人员反应?”(细节让事件更真实 —— 飞行员 “握操纵杆的手指发白” 体现压力,舰员 “目光锁定舰载机” 体现期待;既展现技术含量,又体现团队协作重要性 —— 从飞行员到雷达兵,都是 “航母梦” 的参与者。)
1.情境实践 “科技解说”
任务:以 “学校科技节机器人比赛夺冠瞬间” 为素材,写 150 字左右通讯片段。
提供框架:
开头:描写现场环境(如 “赛场内鸦雀无声,机器人静候指令,金属外壳在灯光下泛冷光”)
中间:记录关键操作(如 “机械臂精准抓取积木,倒计时声中完成最后拼接 —— 从歪斜到端正仅用 0.5 秒”)
结尾:加入抒情评价(如 “这不仅是胜利,更是对‘百次调试不放弃’精神的证明”)
范例参考:展示范例并标注亮点 ——“‘机械臂像灵活的手指’用比喻(和文中‘凌波海燕’手法相似);‘掌声瞬间爆发’用场景描写(和文中‘欢呼声响彻甲板’写法一致)”。
小组互评:用评价量表从 “细节真实性”“语言感染力”“情感契合度” 评价,推选优秀作品班级展示(作者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课堂小结(约 5 分钟)
知识回顾:“关键词连句” 游戏 —— 用 “精准”“欢呼”“梦想”“突破” 串联成句,如 “舰载机精准着舰的瞬间,欢呼声响彻海天,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航母梦’的重要一步”。
情感升华:播放航母发展图片集锦(配《我和我的祖国》),提问 “你还知道我国哪些‘从无到有’的科技成就?”(如华为 5G、量子计算机)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从‘两弹一星’到‘航母舰载机着舰’,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攻坚克难’精神。这种精神告诉我们:没有‘不可能’,只有‘未完成’。”
作业布置
基础:摘抄 3 处 “最震撼的描写”,每处旁注感受(如 “‘声如千骑疾’让我仿佛听到引擎轰鸣,感受到势不可挡的力量”)。
提升:以 “家中长辈的‘老物件’故事” 为素材(如第一台电视机),写通讯片段(结合细节描写与情感表达,如描写 “爷爷擦拭电视按钮的动作”,关联 “生活变迁”)。
拓展:查阅 “山东舰” 最新动态(如舰载机数量),下节课用 3 句话分享 “让你自豪的技术突破”(如 “山东舰能搭载 36 架舰载机,比辽宁舰提升 50%,体现我国航母设计进步”)。
板书设计
一着惊海天
(通讯)
情节节点:准备——严阵以待(海风呼啸 舰员如雕塑)
下滑——逐步接近(凌波海燕 塔台指令)
着舰——精准钩索(惊心动魄 尾钩锁阻拦索)
成功——欢呼庆祝(声震海天 拥抱与敬礼)
语言特色:技术描写精准(如“钩住阻拦索” 数据支撑)
抒情自然融入(如“航母梦迈出关键一步” 以小见大)
引用增强气势(如“声如千骑疾” 虚实结合)
情感内涵:赞美科技力量(从无到有的突破)
歌颂民族精神(攻坚克难、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