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核心素养教案(核心素养教案设计)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核心素养教案(核心素养教案设计)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2 23:0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核心素养教案(核心素养教案设计)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逐句研读文本时,需精准把握 “公祭”“缅怀”“铭记” 等承载庄重情感的词语内涵。“公祭” 是国家层面的正式祭祀仪式,区别于普通纪念活动,它凝聚着整个国家对遇难者的集体缅怀与历史回望;“缅怀” 是带着痛惜与感念的深情追忆,而非简单回想;“铭记” 强调将历史深刻镌刻于心,是 “拒绝遗忘” 的坚定表态。要体会议论文 “议论中融抒情” 的语言特质 —— 如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用不容置疑的语气驳斥历史虚无主义,比 “要记住历史” 更具冲击力,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捍卫真相的决绝。
能模仿本文 “庄重且有力” 的语言风格,撰写 “纪念先烈” 的简短感言。需结合历史背景与情感表达,例如:“站在烈士陵园前,我们缅怀先烈 —— 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染红的旗帜是照亮前路的火炬;铭记他们的牺牲,传承他们的精神,便是对和平最坚实的守护。”
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文本论证脉络(提出公祭意义→列举历史事实→驳斥错误言论→呼吁守护和平),提炼关键论证节点:阐释公祭内涵时聚焦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等核心价值;回顾南京大屠杀历史时紧扣 “30 万遇难者” 等关键史实;批判否认行为时直指逻辑谬误;倡导和平理念时关联人类命运。学会从议论性文本中抓取核心观点,如 “国行公祭是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构建对文章主旨的完整认知。
分析文本论证方法,理解举例论证(南京大屠杀史实)、对比论证(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如何强化观点:具体史实能让 “铭记历史” 的主张更可信;善恶对比能让读者清晰分辨立场。通过分析培养逻辑思维 —— 如从 “日军暴行” 的历史事实,推导出 “否认历史即背叛” 的现实结论。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文本在庄重论述中展现的正义之美:对历史真相的坚守如磐石般坚定,对和平的珍视如星火般炽热,字里行间涌动的民族大义令人动容。体会议论文 “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的特质 —— 如 “30 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残忍杀害”,用客观数据引发情感共振,让理性论述兼具温度,既呈现历史残酷性,又传递痛惜之情。
尝试用 “摆事实 + 讲道理” 的方式,写一段 “反对战争、倡导和平” 的短评。需结合具体事例与观点表达,例如:“二战中,6000 万生命消逝,无数城市化为焦土;如今我们沐浴和平阳光,更应懂得:和平不是自然馈赠,而是全人类共同守护的珍宝,任何点燃战火的行为都应被永远谴责。”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背景与国行公祭意义:1937 年 12 月 13 日起,侵华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 6 周的有组织大屠杀,30 万以上平民与战俘遇害,这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2014 年设立的国家公祭日(12 月 13 日),不仅是对遇难者的缅怀,更是对历史真相的捍卫。要明白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阻止悲剧重演。
体会 “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的理念,这种追求与人类共同价值一脉相承。传承尊重历史、捍卫真相的精神,增强对和平的珍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树立 “维护和平人人有责” 的信念 —— 哪怕是讲述历史故事、反对暴力言论,都是在为和平添砖加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文本内容,把握论证思路:从国行公祭设立切入,阐释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的核心意义;通过南京大屠杀史实(如遇难人数、持续时间)证明历史不容否认;批判日本右翼否认历史的错误行为;最终呼吁以史为鉴守护和平。需理清 “提出观点 — 用史实支撑 — 驳斥错误 — 得出结论” 的逻辑链条,理解各环节作用 —— 如史实陈述是观点的 “基石”,批判错误是对观点的 “强化”。
赏析论证方法:举例论证(“1937 年 12 月 13 日……30 万以上同胞遇难”)用具体数据增强真实性;对比论证(将国行公祭的正义与右翼否认的邪恶对比)凸显立场;引用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的名言,以文化底蕴提升说服力。理解这些方法如何让观点更可信、更易引发共鸣。
教学难点
体会 “情理交融” 的语言特色:理解客观史实(如 “30 万以上”)与主观情感(如 “残忍杀害”)的融合 ——“30 万” 是冰冷数字背后的生命重量,“残忍” 既陈述事实又传递谴责,这种结合让文章既有 “铁证” 又有 “温度”,既说服理性又触动情感。
理解标题深层含义:“国行公祭” 表面是国家祭祀仪式,深层是通过庄重仪式让国民铭记历史教训;“为佑世界和平” 不仅是守护中国和平,更是推动人类共同和平 ——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悲剧,铭记它是为了让世界警惕战争。要认识到公祭超越国界,是对 “尊重生命、守护文明” 的人类共识的捍卫。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齐读、分角色朗读(“史实陈述者” 读事件、“观点评论者” 读议论)感受语言庄重感。读史实部分语速放缓、语气沉痛(如读 “30 万以上同胞遇难” 时稍作停顿);读驳斥部分语调坚定、字字有力(如读 “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时加重语气);读和平呼吁部分语气恳切、充满期待。
讨论探究法:用阶梯式问题链引导小组讨论:
基础层:“‘公祭’‘铭记’等词为什么比‘纪念’‘记住’更合适?”(结合语境分析词语情感重量)
进阶层:“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写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人数?”(数据如何让 “历史不容否认” 的观点更坚实)
深化层:“国行公祭和‘世界和平’有什么关系?”(从 “铭记本国历史” 到 “守护人类和平” 的逻辑关联)
讨论中引导发现:数据让论证 “有根”,情感让文字 “有魂”,二者共同服务于 “捍卫历史、呼唤和平” 的主旨。
1.情境教学法:创设 “历史真相分享会” 情境,学生分角色展示:
历史讲述者:用 “1937 年 12 月……” 等史实驳斥 “南京大屠杀是谎言” 的错误言论;
和平倡议者:结合文本阐述 “铭记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和平”;
青少年代表:分享 “作为中学生,我会怎样传承历史记忆”(如参观纪念馆、给家人讲历史故事)。
在实践中深化对 “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视觉素材:公祭仪式现场(默哀、献花圈)图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30 万遇难者” 纪念墙照片、和平鸽飞翔的象征图(避免血腥影像);
文字素材:“词语对比卡”(左侧 “纪念 / 记住”,右侧 “公祭 / 铭记”,标注差异:“公祭更庄重”“铭记更深刻”)。
1.学习材料:
文本打印稿(预留批注栏,提示 “此处用了对比论证”“这句融入情感”);
论证脉络图(清晰标注 “提出观点 — 用史实论证 — 驳斥错误 — 得出结论” 的逻辑线);
拓展资料: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简短证词(如 “我亲眼看到……”)、国际人士对暴行的记录(增强历史真实性)。
1.互动工具:
任务卡:明确 “找论证方法并分析作用” 等任务(如 “找到 1 处举例论证,说说它如何支撑观点”),附评价标准(分析具体得 3 分,仅指出方法得 1 分);
评价表:从 “分析准确性”“表达清晰度”“合作参与度” 三维度评定(优 / 良 / 需改进)。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约 5 分钟)
播放公祭仪式默哀视频(1 分钟),定格人们低头的画面,提问:“这个场景让你想到什么?如果用一个词形容感受,你会选什么?”
学生发言后(如 “沉重”“肃穆”),教师衔接:“这个场景是国行公祭的缩影 —— 它不只是仪式,更是对历史的回望、对和平的期盼。今天我们通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读懂这个仪式背后的意义。”
板书课题,强调:“‘惊’‘佑’两个字藏着文章的灵魂 —— 为什么公祭能‘惊动’人心?又如何‘守护’和平?我们一起探寻。”
文本研读(约 20 分钟)
1.初读梳理论证脉络
发放脉络图,学生自主标注论证节点(观点用 “○”、史实用 “△”、结论用 “□”),标注时圈画标志性语句(如 “国行公祭,是为缅怀遇难同胞”)。
小组汇报:“提出观点(○):国行公祭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论证观点(△):用南京大屠杀史实(1937 年 12 月、6 周、30 万以上)证明历史真实,批判否认行为;得出结论(□):以史为鉴守护世界和平。”
教师点拨:“注意‘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这句话 —— 像警钟一样强化观点,这是议论文‘立场鲜明’的特点。”
1.再读赏析论证与语言
开展 “论证亮点寻宝” 活动:小组 7 分钟内用不同颜色标注论证方法(蓝笔标举例、红笔标对比、绿笔标引用),并说明效果。
成果展示:
举例论证(蓝标):“1937 年 12 月 13 日……30 万以上同胞遇难”—— 时间、时长、人数精准具体,让 “历史真实存在” 的观点无可辩驳。
对比论证(红标):“正义事业永世长存,邪恶终将被钉在耻辱柱上”—— 用 “永世长存” 与 “耻辱柱” 的对比,让 “捍卫历史是正义之举” 的立场更鲜明。
引用名言(绿标):“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用古语警示 “记住过去才能警惕未来”,既增文化味又强化 “以史为鉴” 的观点。
对比体会:“如果把‘30 万以上同胞遇难’改成‘很多同胞遇难’,效果有什么变化?”(具体数据比模糊表述更有冲击力,更能体现历史重量)
1.精读感悟深层内涵
聚焦标题:齐读课题后讨论 “‘佑’字有什么特别含义?”(不仅是 “保佑”,更是 “主动守护”—— 通过公祭让人们铭记历史,主动承担和平责任)。
追问延伸:“文中为什么要批评日本右翼分子?”(他们的否认会让历史被遗忘,而遗忘可能导致悲剧重演,这正是公祭要警惕的)。
总结提升:标题将 “国家仪式” 与 “人类命运” 相连,体现 “铭记本国历史” 到 “守护世界和平” 的格局 —— 这是中国对历史的态度,也是对人类的担当。
拓展延伸(约 15 分钟)
1.历史背景补充
简要介绍:南京大屠杀是日军 6 周内的有组织暴行,30 万不是数字,是无数母亲、孩子、战士的生命。2014 年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就是要让这段历史永远被记住。
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结合 “如果忘记南京大屠杀,可能发生什么” 的假设思考)
1.情境实践 “和平宣言”
任务:以 “青少年如何守护和平” 为题,写 150 字左右宣言(用 “摆事实 + 讲道理” 的方式)。
框架参考:
开头:表达对和平的态度(如 “和平是需要守护的珍宝,不是理所当然的礼物”)
中间:结合历史举例(如 “南京大屠杀告诉我们,忘记战争痛苦就可能重蹈覆辙”)
结尾:提出具体行动(如 “我们可以了解历史、向同学讲和平故事”)
范例点评:展示片段并标注亮点(如 “用‘珍宝’比喻和平,像文中用名言一样增强感染力”)。
互评展示:用评价表从 “观点明确”“事例恰当”“情感真挚” 评分,优秀作品在班级朗读。
课堂小结(约 5 分钟)
知识回顾:“关键词串联” 游戏 —— 用 “公祭”“铭记”“和平”“责任” 说一句话(如 “国行公祭让我们铭记历史,守护和平是每个人的责任”)。
情感升华:展示国际和平日图片(不同肤色人群拥抱、和平鸽飞过废墟重建的城市),教师总结:“从南京的公祭仪式到世界的和平日,人类一直渴望远离战争。铭记 30 万遇难者,不是为了记住仇恨,是为了让和平之花永远开放 —— 这是我们对逝者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承诺。”
分层作业
基础:摘抄 3 句打动你的话,每句写 1 句感受(如 “‘30 万以上同胞遇难’让我难过,也让我明白要珍惜现在的和平”);
提升:写一段关于 “家乡纪念场所” 的文字(如烈士陵园),说明它为什么值得被记住;
拓展:查国际和平日资料,下次课分享 “一个国际组织为和平做的事”(如联合国维和行动)。
板书设计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议论文)
论证脉络:提出观点→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论证观点→史实支撑(1937.12.13 30万遇难)
批判错误(驳斥右翼否认)
得出结论→以史为鉴、守护和平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数据)→真实有力
对比论证(正义vs邪恶)→立场鲜明
引用名言→文化加持
情感内涵:缅怀逝者(沉痛)
捍卫真相(坚定)
守护和平(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