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8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9 11:3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目标
1.要培养学生独立通读课文,梳理文意的能力,引导学生借助文旁的批注进行思考。
2.揣摩品味精彩段、句、字,学会从细微之处把握鲁迅先生的人格风貌,理解作者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重点)
2.把握鲁迅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播放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断、《社戏》片段和萧红《后花园、祖父和我》片段,学生阅读体会萧红作品受到鲁迅先生的深刻影响。
【明确】作者萧红与鲁迅先生的师生关系。
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
(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萧红, 原名张迺莹,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为了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在鲁迅先生的关爱和帮助下来到上海,与鲁迅一家结下深厚情谊。她是鲁迅先生精心培育的文学青年之一,受鲁迅影响很大。主要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
2.写作背景
该文创作于1939年10月,正值鲁迅逝世三周年之际。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萧红因身在东京未能及时赶回送葬,内心深感悲痛。三年后,她通过文字追忆,将个人情感转化为对鲁迅的纪念。“萧红在重庆完成了这篇回忆录……作为她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的一片心意。”萧红与鲁迅的交往始于1934年。鲁迅不仅为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作序并推动其出版,还多次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如资助、介绍文坛朋友)。鲁迅对萧红的关怀超越了师徒关系,更像一位“慈父”或“精神导师”。“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
检查预习,掌握重点字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划分层次,理清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自己概括),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段落之间的空隙。小标题可学生思考、讨论并概括)
【明确】第一部分(1):鲁迅先生的笑(鲁迅先生笑声明朗)
第二部分(2):鲁迅先生的走路姿态(鲁迅先生走路轻捷)
第三部分(3—13):鲁迅先生的待客之道(鲁迅先生热情待客)
第四部分(14—17):鲁迅先生的风趣(鲁迅先生开玩笑)
第五部分(18—23):鲁迅先生会心的微笑(鲁迅先生会心微笑)
第六部分(24—26):鲁迅先生对读者的态度(鲁迅先生读青年读者的来信)
第七部分(27—30):鲁迅先生对自己的手稿和用过的校样的态度(鲁迅先生不在意自己的手稿和用过的校样)
第八部分(31—34):许先生每天都愉快忙碌着。
第九部分(35—40):鲁迅先生观影让车
第十部分(41—42):鲁迅先生的休息方式是读书
第十一部分(43—54):鲁迅先生陪客人到下半夜,然后工作到日出
第十二部分(55—59):鲁迅先生尝鱼丸
第十三部分(60—62):鲁迅先生包书整齐
第十四部分(63—66):鲁迅先生带病工作
【小结】对于片段的概括可以是短语形式的小标题也可是完整句子形式的行为概括,但是语言表达一定要力求准确、简洁。
(三)研读品味,合作探究
1.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小组挑选一个或多个片段进行批注,概括鲁迅的人物特点。学生思考,小组合作、讨论,课上交流:
【明确】如:单个片段:
①第5段“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细节描写
结合旁批“剪影”,理解鲁迅一直思考着的形象
②第12段“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细节描写
表现鲁迅对妻子的尊重和爱意,对厨艺不精的“我”的体恤和鼓励
多个片段:
①结合练习册上的第2题,把与工作有关的片段放在一起分析:
对待青年很关心、很严厉,工作勤奋忘我。
②练习册第3题,把有“笑”的细节片段放在一起分析:
乐观爽朗、平易近人
小结:乐观爽朗、平易近人、体恤他人、幽默风趣、严谨认真、忘我工作
2.本文有14个片段,看起来很琐碎,但可以对其进行整理归类。
【明确】根据内容: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
鲁迅的身份:恩师、朋友、丈夫、父亲、作家
对待人、事的态度:对待朋友、对待青年、对待家人、对待工作、对待生活
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写妻子和儿子的事件侧面反映了鲁迅形象
3.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①更真实。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②更直观。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等许多感人之处。
③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
④更有表现力,即以小见大。文中许先生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4.为什么萧红在写鲁迅先生回忆录时还穿插描写了其他人物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描写鲁迅先生与其他人物的交往,烘托出一个真实、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许先生和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既弥补了作者对先生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地再现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段,令人信服。
5.文中寄寓了萧红对鲁迅怎样的情感
【明确】鲁迅说:“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为了培育萧红,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本文写于1939年,距鲁迅逝世已经三年了,作者的心境已经平静下来,但她对鲁迅的景仰、敬爱之情依旧。
文中写到萧红搬到北四川路后,“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可见她对鲁迅充满了敬仰和亲近;写到萧红在鲁迅家里和许广平一起包饺子,做韭菜盒子、荷叶饼,可见她和鲁迅一家人相处得十分亲密融洽;写到梅雨季遇到晴天,萧红高兴极了便跑到鲁迅家里,可见她对鲁迅有一种依赖和热爱,愿意与之分享好心情;写鲁迅看完电影后坐在桥边的石围上,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可见萧红眼里鲁迅如邻家老伯般随和亲切;还写到了鲁迅尝鱼丸、包书、读信、深夜工作等事,体现出萧红对鲁迅严谨、认真、细致、刻苦、坚忍等美好品格的赞颂。在萧红眼中鲁迅既是文学和思想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长者,也是让人信任亲近的朋友。
(四)课堂小结,主旨归纳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通过细腻的生活细节描写,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平凡形象与精神特质,同时抒发作者的深切怀念。
板书设计
从点滴琐事中
读别样的鲁迅:真实、生活化、富有人情味
于情感凝结处
在传神细节中
(六)拓展延伸,思考感悟 
课下布置学生资助阅读《死》这篇文章,体会鲁迅先生当时的情感与想法,并结合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在旁做出适当的批注。
(七)课后作业
1.假设你是文中提到的“小青年”,请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与鲁迅先生对话的场景, 要求体现鲁迅的某个性格特点(如幽默、严谨)。
2.鲁迅先生曾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结合文中事例和鲁迅的生平(可查阅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展示鲁迅的“热”与“光”如何影响他人及社会。
3.文中鲁迅被描绘为“幽默风趣、平易近人”,而传统印象中鲁迅常被贴上“严肃”标签。你认为这两种形象是否矛盾?结合文中事例和鲁迅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谈谈你的看法。
4.鲁迅既是“战斗的斗士”,也是“温情的长者”。你更欣赏他哪一面?请从文中选取事例并结合鲁迅生平(如“弃医从文”)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