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昆明的雨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 昆明的雨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23 09:5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昆明的雨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情感,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2.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3.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清新的语言风格。
2.感悟作者对昆明雨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让学生收集或背诵关于雨的诗句)关于雨的诗句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那么关于雨的散文同学们又知道多少呢?雨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汪曾祺,看看他眼中的昆明的雨是什么样子的,体会一下他为什么会对昆明的雨有不一样的情结。(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并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重点字词。
读读写写
乍 辟邪 鲜腴 篱笆 格调 吆喝 暮年 情味 苔痕
密匝匝 连绵不断 张目结舌
(2)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所作小说以短篇为主,《受戒》《大淖记事》等作品浑朴自然,在清淡委婉中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其散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耐人寻味。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还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他的第二故乡。
2.把握基调,指导诵读。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梳理情节,分析层次。
划分课文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2):引子,引出“昆明的雨”。
第二部分(3—5):写昆明的雨季,总写雨季中景物的特点。
第三部分(6—8):昆明雨季中有代表性的景、物、人。
第四部分(9—10):写“我”在雨中的生活经历,引发乡愁和诗情。
第五部分(11):总结与照应上文。
2.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雨季有哪些景、事、物?请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加以说明。
【明确】①雨季很长。第4段“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②时断时续,不让人厌烦。第4段“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③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浓绿的。第5段“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④雨季的菌子多。第7段“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
⑤雨季的火炭梅好吃。第8段“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3.初读课文之后,你觉得本文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怀念、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昆明的雨季。今天,我们继续深入理解文本。
(二)深读课文,探究昆明的雨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给宁坤的画?
【明确】所画的事物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事物,也是下面所要写到的内容,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明确】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3.为什么说“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明确】在雨的滋润之下,草木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4.第6段描写的仙人掌有什么特点?“倒挂着还能开花”说明了什么?
【明确】肥大。说明昆明雨水多。
5.第7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昆明的菌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数量、种类多,味道鲜,色泽诱人。流露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对昔日生活的怀念。
6.第8段描写的杨梅有什么特点?写杨梅味道时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个头大,颜色黑红。运用对比突出火炭梅的味道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7.第8段作者描写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表现“昆明的雨”有什么作用?
【明确】外貌、语言、动作描写。衬托昆明雨季的柔美,表达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
8.第9段为什么要写缅桂花时写房东赠花?
【明确】突出了昆明雨的“使人动情”,赞美了昆明人民的热情、纯朴,表达了 “我”对昆明生活的怀念。
(三)抓住语言,读懂散文
1.作者是如何把前面提到的各种景物联系在一起的?
【明确】首先,课文篇幅不长,但所叙景、事、物等较多:写了赠友人的画,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缅桂花,写了昆明的民俗风情(门头挂仙人掌),写了昆明雨季中人的活动(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苗族女孩子叫卖杨梅、若园巷的房东给房客们送缅桂花、“我”与同学在小酒店久坐等)。这些描写显出“杂”的特点,这也是散文“形散”的体现。散文之“散”,既表现为所写之事多而杂,也表现为笔法灵活多样,有细描,有概述,有点染,而且越是杂而灵活,就越有散文味儿。
其次,课文所叙景、事、物较多,但都围绕着核心,即怀旧与珍视,追溯岁月流逝之后留下的珍贵记忆,表达对过往人生的珍爱。时过四十年,为什么作者对过去的生活景象,包括所食之物、所经之事、所见之人,记忆如此深刻 就是因为一种留驻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极其深刻而丰富,必欲诉诸笔端而后快。情感的线索串起当年散点的回忆,起到了形散而神聚的效果。
最后,课文围绕“昆明的雨”的话题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一般平淡而自然,其实暗含精巧的艺术构思。先由一张画引出“昆明的雨”,再由“昆明的雨”引出雨季有代表性的菌、果、花、树等,并在描述的过程中自然引出几例对昆明普通人活动的描述,最后又由一首怀旧的诗收住全文。全文重点描述昆明雨季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事物,重在表现生活气息,体现作者对日常生活的重视,对生活中情趣与美的欣赏,符合作者散文创作的一贯特点。由画始,至诗终,并且首尾都有“我想念昆明的雨”的心语,不能不说是作者的艺术匠心的表现,这也说明,散文之“散”其实是伴随着“整合”和“精致”展开的,外形散,内核严整。
(四)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文中“雨中的木香花”“带雨珠的缅桂花”充满诗意,你身边是否有类似“平凡中的美”?结合生活观察,设计一份“雨季风物志”。
2.模仿汪曾祺“平淡本真”的语言,用一段文字描写你家乡的雨季,要求包含“景、物、人、事”四个要素。